董 梅
【摘?搖要】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注重情感體驗,但高三教學又有著自身不得不面對的現狀。就這一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幾年來在高三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實踐,探索如何兼顧語文教學的人文情感教育和高三迎考復習。讓學生在具備解題能力的同時,增強人文素養(yǎng),健全人格。
【關鍵詞】高三語文教學;人文性;情感教育
高三語文教學有著尷尬的處境,一方面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要求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強調素質教育,強調情感體驗。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跟著高考的指揮棒,研究試題走向,分析答題技巧,無論多么經典的文章,不管多么優(yōu)美的詩篇,均被肢解為考綱范圍內的知識點、能力點。學生或埋頭題海,或疲于應考,或拼命記答案。教學模式單調,不是“一言堂”,就是“應考場”;高三語文教學一言以蔽之:備考、應試、抓分數。
但高三語文教學真得就是這樣了嗎?真得只能如此單調沉悶下去嗎?真得沒有什么兩全的辦法嗎?筆者認為,并非如此。誠然,高考這一模式不改,我們就不得不研究高考,爭取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闪硪环矫妫鋵嵰彩强梢约骖櫿Z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教育的。這幾年我始終擔任高三語文的教學工作,在這方面做了些嘗試,也有了一些體會。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觀
學生在十幾年的模式化的語文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固化思維。在不斷地重復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很少有學生對語文感興趣。
因此,在我接手高三的班級時,第一堂課先問了學生三個問題:語文是什么?你喜歡語文嗎?你愛上語文課嗎?這三個問題提出后,基本的答案是這樣的:在他們看來,語文不過是分析課文、背誦課文、寫八股文;不過是高考拿分的工具,不得不學的,地位不甚高的一門學科。對語文喜歡的不多,對語文課喜歡的基本沒有。一個意料之中又倍感悲哀的答案。
為了糾正這一觀念,我先給學生朗誦了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冷香飛上語文》的片段。接著放了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放了電影《簡愛》中著名的那段對話,放了周杰倫的《菊花臺》……然后,通過這些材料,告訴學生:語文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具體來說語文是詩意地生活,是一條通往詩意人生的道路,它能夠豐富我們的情感,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和超脫,使我們能夠將人生品味得有滋有味。
我首先要求他們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對生活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不要隨波逐流。要有精神追求,以一種內心的體驗或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去看待必須應對的事物。其次,熱愛閱讀,熱愛藝術,通過閱讀,通過藝術不僅能夠獲得新知,還能夠獲得一種精神上和道義上的力量?!耙粋€世界同時擁有兩個生命,一種是作為真實事物,另一種是當我們參與它時我們所進行的種種關聯(lián)。一幅畫可以是一個世界,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個世界。一個問題的解決、一座花園、一首詩,無論范圍大小無論是否以藝術作‘媒介,我們創(chuàng)造的一切只要具有能引發(fā)有意義反應的復雜真實性,幾乎都可算是一個世界?!痹谄綍r的教學中我不斷的滲透這一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觀。
二、注重利用高三教材進行復習
在高三語文教學中由于時間有限,而且高考中也很少出現教材的內容。所以,很多高三語文教師往往擅自作主,對高三五、六冊教材不做講解,或者只講解詩歌和文言文單元。我認為這樣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在高三教材中有不少很有人文價值的課文。如果教師能夠高屋建瓴地引導學生與寫作運用聯(lián)系起來,不僅在藝術欣賞上,而且在人生思考上都會給學生一種全新的感受。譬如《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等系列文章,學生不僅能夠開闊視野,而且還能將其中理論“遷移”到藝術鑒賞之中;而《人生的境界》等哲學隨筆對學生則起到思想啟迪和文化熏陶作用。如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生有所息/生無所息”就是取自第五冊第一單元趙鑫珊的《人是什么》一文,而此之前有教師就曾引導學生將文本與“人生、生命”等話題相結合,讓學生寫讀后感,結果在高考中搶占了先機。其實,開發(fā)教材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高考復習”,高三語文教師如果能夠進一步利用教材建立知識體系,對滲透在教材中的知識、能力進行有效地梳理和歸納,運用得法,或許高考復習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提高學習興趣,合理利用高考復習材料
高三階段,復習時間短,學習任務重,教師強調的是解題答題技巧的指導,是如何幫助學生去獵取高分的捷徑,至于學習興趣,“那是高一、高二的事?!逼鋵?,從長遠來看,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情意狀態(tài)和個性特征,也不可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語文教學如果少了主體學習興趣和意志的激發(fā),其后果可想而知。于漪老師就曾說過:“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須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教育,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
在我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于漪老師說的這一點。在字音字形訓練中,我加入了一些中國漢字的文化常識。教學生如何巧妙地記住字詞的音和義。如“針砭時弊”一詞,經常有學生誤為“貶”,我講了這個詞的來歷,“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針灸治病,而最開始只能磨石針,所以,針砭最早的意思是用古針治病,后用來比喻發(fā)現或指出錯誤,以求改正?!?/p>
在文言文教學中,在講解實詞含義時,我經常利用《說文解字》中的知識,給學生看些象形文和篆文,利用六書來記憶漢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我還利用一些人物傳記,用人物的優(yōu)秀事跡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學習這些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如《史記》中的《孫武傳》、《吳起傳》,《漢書》中的《韓信傳》、《朱云傳》,《后漢書》中的《羊續(xù)傳》、《列女傳》,《三國志》中的《毛玠傳》、《田豫傳》等。
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則注重利用一些現代文學大家的體現歷史特征、時代精神和民族奮斗過程的作品。做俞平伯的《讀書的意義》的閱讀題則引導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做冰心的《談生命》的閱讀題則刻意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做錢鐘書的《窗》、王蒙的《湖》的閱讀題則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感悟……
四、利用其他教學陣地
為了讓學生體會語文就是詩意的生活。我在平日里很注重讓學生一點一滴地體驗語文所蘊含的審美情感。我校要求各班每天都要在黑板右邊角寫一條格言。我在每天都會給學生一條體現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哲學的名言、名句。然后在正式上課前找學生翻譯,談他們的理解,我再進行點撥。這樣既可以在平日加強文言文的閱讀和翻譯能力,又可滲透品德教育。如一次學生在老師不在的時候表現不好。第二天,我給的名言是《中庸》中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學生談完他們的理解后,我對此進行了引申,告訴學生“君子慎獨”。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是嚴于律己,表里如一的人,大千世界充滿誘惑,人只有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控制好欲望,方可成就大事。
又如,我在上課時如果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上或回答錯誤時,下堂課的前三分鐘就由此位同學來介紹自己是如何詩意生活的?;蚶首x文章,介紹詩歌;或介紹自己喜歡的明星,作家;或介紹歷史典故,音樂作品等。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讓他們展現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綜上所述,高三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部分,盡管當前依然面臨著來自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挑戰(zhàn)和“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但是,我們堅信新課程改革并不諱言考試教育。而目前我們高三語文教師最應做的,就是從語文科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扎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語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教育。讓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帶動高三語文教學的徹底革命,最終使學生在語文高考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