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英
摘 要: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本文就課堂提問藝術的原則與策略做以論述,以期使教學能達到最佳效果。
關鍵詞:提問藝術 初探 原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68-01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的共識,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guī)律的同時,還就根椐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一種教學藝術,而在眾多的學科教學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與啟發(fā)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jié)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提問是一門藝術,不講場合,不講梯度,不管對象而隨意提問,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要說訓練思維了,下面就課堂提問談一些粗淺看法。
1 課堂提問的原則
依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fā)展水平,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提高提問藝術,應遵循以下原則:
1.1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包含兩方面,一指在單位時間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的目的、重點、難點、疑點提問,其內容應涵蓋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及其思維線路,它需要教者站在最高處,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讓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不斷延展其思維軌跡,感知知識信息,把握突破途徑,從而通過自我思考而獲取新知、提高能力。二指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對象不應過分集中,而應兼顧全體學生,才能使每個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從而讓教學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 適時性原則
適時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提問的時機要恰當,二是提問的量要適度。課堂提問的效果直接與提問時機有關,問題情境設置還沒有到位就提問,學生會感到問題來得很突然,缺乏思維目標;若結論都講出來了再提問,學生已無需思考就可回答,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難以得到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浪費課堂時間。提問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以及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恰到好處地因時設問。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以將學生的困惑或好奇心被充分“吊起”為最佳。提問的量不是越多越好。根據心理學理論,興奮刺激過于頻繁,大腦易疲勞而消極“怠工”。大量提問的課堂看起來很熱鬧,多數學生可能未深入思考而盲目隨大流,反而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1.3 層深性原則
層深性原則指一堂課的提問決不是孤立無序的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問題,而是呈現著教學內容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順序的系列性、群組性、層遞性。在提問的的難度、深度、廣度要快慢適度地向前遞進,既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層級和年齡認知特征,更要誘發(fā)學生思維發(fā)展動機。由現有的思維層面循序漸進地向更高一級的思維層面發(fā)展。因此,疑問的設置與提答既要有由此及彼、由點及面的橫向拓展,又要有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縱深發(fā)掘,針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讓學生從不知到知、由淺知到深知、由少知到多知轉化。
1.4 驅動性原則
驅動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設問與提問的過程中,要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的問句、語氣、表情、手勢等各種因素來誘發(fā)學生的內部因素,調動其思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地活躍起來,深入到問題的探求中去。也就是說教師設置和提出的疑問只有真正為學生內化,使之主動地思考,并在思考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才具有“問”的價值和效果。否則,就會造成“疑”而不想“問”或“問”而不得“疑”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既要讓學生獲得有計劃、有序列、有坡度的信息引導,又要讓學生從信息中得到準確的思考方向和必要的思維方法。另外,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需要,提問既要能解決本節(jié)課的問題,還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寓意未盡的心理境界,激發(fā)學生在課外有目的地查找有關信息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為以后教學內容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 課堂提問的策略
課堂提問原則的實施,在各個方面對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作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以下策略:
2.1 教師對教學要充滿激情與熱愛
課堂教學氛圍是通過師生間相互提問交流,相互影響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群體心理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高昂的教學熱情,適度地袒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則會感染學生,易于形成師生間和諧的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應對全班的每一個學生都懷著積極,熱情和信任的態(tài)度,并使學生感受到這種態(tài)度。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期待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真誠的關懷,摯愛和期望時,學生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也就有了“親其師,則信其道;而聽其言,遵其囑”的效果。反之,如果學生感到教師對其漠不關心甚至藐視,學生對你的提問往往也會漠不關心甚至不予理會。
在提問過程中的教師情感,也是教師對所講授知識的態(tài)度的自然流露。教師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以飽滿的熱情指導學生去探索學科的知識奧秘,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2.2 準確掌握語言表述,善用非語言藝術
教師的語言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教學的聲情并茂,提問的情感色彩,全賴于聲音的快慢強弱,輕重連停和語氣,語調的抑揚頓挫。教師只有正確處理好這種起伏變化,才能準確表達自己變化起伏的內在感受,也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以“電磁感應現象”為例,讓學生自己動手將磁鐵在閉合線圈中插入和拔出,通過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學生已有了一些結論,此時教師提問:“磁場變化就一定有感應電流產生磁場不變就一定沒有感應電流 ”此問題的提出在語調運用上,重音應放在“磁場變化”,“一定有”,“磁場變化”和“一定沒有”上,同時表現出質疑與困惑的神情,以激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提問時教師的表情,眼神,手勢,體態(tài)等非語言行為也很重要,要恰當運用好。教師可面帶微笑或困惑緩步走到學生中間,使學生感覺師生同處于“一個水平線上”,以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學生發(fā)言時,教師不插話不打斷,只是認真傾聽,并通過微笑,注視,點頭等動作,把重視、贊賞、鼓勵、期待與安慰等情感遞給學生,以保護和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煹奶釂柋旧砭褪且环N啟發(fā)和誘導,適時、適當、適度的提問不僅可以逐步開掘課堂教學內容、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現教師的教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