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清
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主要場所。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每一個學校首先要面臨的問題,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問題,這也是各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美國一直標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國家,有人誤認為美國大學也是絕對自由、沒有德育的。的確,美國大學至今沒有一個統(tǒng)一表述的德育目標,也沒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明確概念。但實際上美國很重視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很重視政治觀、價值觀。教育在其整個大學教育中有明顯的德育傾向,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加強對德育的研究。其中包括對大學德育的方法與途徑的研究頗有成效。
一、美國大學德育方法的根源與流派
美國德育流派之眾、德育著述之多在世界上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堪稱當代西方國家之最。例如,杜威的實用主義德育理論、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其拉塞斯的價值澄清理論等,都是美國著名的道德流派。
1.杜威的實用主義德育理論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19世紀末就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觀點?!敖逃瓷L”也就是他把教育看作是促進學生天生本能欲望生長的過程?;谶@樣的認識,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fā)展學生道德思維和判斷的水平。他說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心理活動上。“教育即生活”是指他認為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社會化,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道德教育的一個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協(xié)作精神和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杜威關于德育教育的方法論述最多的是社會實踐法。他反對在教室里用學習背誦書本教條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這與他的“從做中學”的理論是相通的。杜威要求學校社會生活化,將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讓學生參與學校的一切社會活動,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的社會協(xié)作精神和有效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目的。這種方法既避免了傳統(tǒng)品格教育空洞說教的弊病,同時又避免了道德教育中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2.柯爾伯格的認知發(fā)展道德教育理論
勞倫斯·柯爾伯格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個體道德發(fā)展的研究,創(chuàng)建了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認知-發(fā)展方法。認知-發(fā)展道德教育論是當代西方學校德育流派中最負盛名的德育理論,它被譽為現(xiàn)代學校德育的“基石”。關于“認知-發(fā)展”的含義,柯爾伯格解釋說:“之所以是認知的,是由于它認識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樣,是以刺激學生就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進行積極的思考為基礎的;它之所以是發(fā)展的,是因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標看作是經過各個階段的道德發(fā)展”。
在學校道德教育實踐方面,柯爾伯格提出著名的“課堂討論法”。課堂討論法的目的是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以便更主動地去接受新的推理方式。這種方法的實施程序有四個步驟:第一,面對一個道德兩難問題。教師提供給學生一個兩難故事,使學生能理解故事中人物所面臨的兩難問題是什么。第二,陳述對一個假設的見解。第三,檢驗推理。第四,反思個人的見解。課堂討論法的確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對道德行為產生了間接影響。但是,柯爾伯格也看到了這一方法還需要補充完善,于是他進一步主張將道德討論與課程教學相結合,與學生參與道德活動相結合,并在道德討論中增加一些對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討論,使道德判斷的發(fā)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響學生的行為。
3.拉塞斯等人的價值澄清理論
價值澄清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塞斯、哈明和西蒙。由他們合著于1966年出版的《價值觀與教學》一書是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價值澄清理論和方法的著作。他們重視價值教育實踐和方法的研究,設計了許多有關價值澄清教育課堂中應用性的策略和方法。由于這些策略和方法的實用性和易操作性,使價值澄清學派的理論和方法在70年代后很快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該學派認為,價值觀來自于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的經驗產生出不同的價值觀,經驗的變化也導致價值觀的變化。拉塞斯在《價值觀與教學》一書中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點。既然一分價值觀都是相對的、個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并且“每個人都按他個人的價值觀行事”,那么價值觀是不可能,也不應該被傳授和灌輸給某一個人的。拉塞斯說:“從來沒有人教會我們這樣把某種價值體系變成我們內心的信念”。價值觀是“有理智的人在與復雜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作出自由的和深思熟慮的選擇”的結果。如果某個人的價值觀被教給另一個人,那么這種價值觀對被教對象來說就失去了價值的真正含義。拉塞斯等人相信有理智的人應該而且有能力學會運用“評價”過程和“價值澄清”方法去達到最合適的個人價值觀,并使之與爾后個人的行為統(tǒng)一起來。
由于拉塞斯等人認為價值觀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特定的價值觀體系,而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價值澄清的過程、方法和技巧,以便形成學生個人的價值觀,因而他們設計了3個部分7個階段的“價值澄清過程模式”。其具體內容是:
A.選擇
(1)自由地選擇,無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權威的脅迫。
(2)從各種可能的選擇中作出選擇。
(3)對每一種選擇的結果審慎地思考后進行選擇。
B. 贊賞
(4)喜愛和珍視自己的選擇并為這一選擇感到滿足。
(5)樂于向別人公開自己的選擇。
C.行動
(6)按照所做的選擇去行動。
(7)重復這種行動并使之成為個人的生活方式。
二、美國大學德育的主要途徑與方法
受以上三種道德理論的影響,美國高校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與社會服務、課程教學、大眾傳播和社會公共環(huán)境等途徑與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1.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與社會服務進行德育
在美國,實踐性和服務性可以說是大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的基本特征。許多美國學者認為,向學生灌輸?shù)赖赂裱院陀栒],強迫學生記誦深奧莫解的道德術語,忽視了學生從經驗中獲得道德,給予學生的只能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或從課程中學來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沒有什么道德價值的。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培養(yǎng)道德情感才是真正的教育途徑。為此,美國高校注重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增強德育意識。課外活動主要包括:①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類學術活動;②豐富多彩、學生積極參與的校園文藝與體育活動;③校慶、國慶、入學及畢業(yè)儀式等全校性活動。
社會服務是指讓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多種形式的義務服務,其目的是使學生在服務社會和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會自下而上的基本能力,培養(yǎng)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競爭和愛校愛國的精神,樹立尊重他人、為他人服務、與他人合作、平衡人際的協(xié)作態(tài)度。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同,不僅所服務的對象愿意接受或配合這種教育活動,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積極支持和推進這種教育活動。有的州專門通過法案支持甚至強行規(guī)定學生必須參加這類活動才能畢業(yè),有的州撥出專款支持這類計劃,同時還建立一些大學或跨地區(qū)的全國聯(lián)盟,以指導、協(xié)調本校或全國的社會服務活動。正因為如此,美國大學生愿意參加社會服務的情形是比較普遍的,大學生中約有一半以上實際參與了各種各樣幫助別人的社會服務活動。
美國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范圍非常廣泛,經常參加的社會服務活動有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huán)境治理、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慈善工作等。通過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不斷地將道德原則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彌補了課堂教育的不足,成為美國大學德育又一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法。
2.通過設置通識課程加強道德教育
美國高校普遍開設歷史、公民學類課程以及有關專題。例如《公民》《美國憲法》《西方文明史》《現(xiàn)代社會》《民主問題》等。公共基礎課包括美國總統(tǒng)制、歐洲政治思想、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政治與社會制度、偉人肖像等有關專題。另外,還通過開設語言和人、藝術和社會、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機——文明在受審、亞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論與婦女運動、宗教、倫理學等有關的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使學生從中獲得某種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斷力和選擇的自覺性,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上述課程及專題,其政治性、理論性都很強,充滿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觀、價值觀。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一個美國學生必須對美國的文化和精神傳統(tǒng)有一個起碼的體驗和理解,否則他就不能算是受過教育的美國人。
美國高校不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滲透德育,也十分注重在理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使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道德培養(yǎng)結合起來。其方法是對每一門主修專業(yè),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學習研究,即要求學生對任何一門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tǒng)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
美國高校還十分重視職業(yè)道德教育。美國一些高校在行政管理學院設置行政倫理學,討論政治界的丑聞及其涉及的道德價值觀;在商學院設置商業(yè)倫理學,討論商業(yè)活動中的欺詐問題等;在醫(yī)學院設置醫(yī)學倫理學,討論諸如安樂死、墮胎、克隆人等道德問題;在新聞學院設置新聞倫理學,討論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新聞道德問題。美國高校通過開設上述課程及專題向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實施,一是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灌輸一些具體的、實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規(guī)則和國家倡導的價值觀;二是采用討論、閱讀、錄像、表演、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為提高授課質量,學校還在學生中開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動。
3.通過大眾傳播和社會公共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美國高校注重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加強德育工作。美國除了利用電影、電視來宣傳其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和主張外,近年來還不斷擴大《??穼Υ髮W生進行教育的做法。在大學,建立了相應的教育中心,為學生專門辦報紙,每年有不少學校訂閱《教室內新聞》周刊。另外,美國宗教與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雖然美國不允許在高校進行宗教教育,但宗教仍然是美國高校德育的基礎,許多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出自宗教教義。許多宗教組織非?;钴S,以各種形式向美國大學生灌輸符合現(xiàn)代資本主義需要的宗教信仰,其中包括許多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
美國通過社會公共環(huán)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滲透作用進行德育更具典型性。美國首都華盛頓以擁有眾多的博物館而著稱于世,全市幾乎沒有工廠和企業(yè),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務人員。國家不惜大量投資進行社會政治環(huán)境、場所的建設。像美國國會大廈、白宮、華盛頓紀念館、林肯紀念堂、杰佛遜紀念堂、國會圖書館、航空航天博物館這樣耗資不計其數(shù)、規(guī)模宏大的場所,在華盛頓就有十幾所,各種參觀點有一百多處。這些場館集中表現(xiàn)了美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揚著美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是美國向其國民包括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在美國,隨處可見飄揚著的美國國旗,就連一個消防隊也都要掛上美國國旗。在舊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華盛頓、杰佛遜等重要歷史人物命名,以致整個舊金山的街路幾乎成了一部美國名人志。這些社會政治環(huán)境與場所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體現(xiàn)“美國精神”,廣大青年學生正是在這種自然的生活過程中,接受了無形的道德教育。顯然,這種滲透把理性的道德精神遍布在自然的教育環(huán)境中,把抽象的理論寓于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極大地減少了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對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產生了一種無形的,但有足夠深度的影響。這充分反映出美國道德教育的特點。
三、美國大學德育途徑與方法的有益啟示
盡管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性質等方面與我們根本不同,但在內容、方式、方法、管理辦法以及人類普遍適用的一些共同文明方面我們仍然有可以借鑒之處。
1.進行教學改革,由顯性教育變?yōu)殡[性教育
我國大學德育比較側重于顯性方法,即能讓學生明顯感到教育意圖的方法。如:我國大學普遍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法律基礎課等。其特點是把道理、觀點、目的開誠布公地告知學生。這種方法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正面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而且容易對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評估。但我們應結合學校實際,借鑒運用隱型德育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其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可以是一次隨機的聊天,也可以是某種學習、工作方式或心理環(huán)境設計,還可以是一種文化氛圍的營造等。這些隱蔽課程不受課時和教室的限制,能延伸德育的時間和空間,避免直接說教,使學生在愉悅、激奮、莊嚴、悲痛等不同情感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隱蔽課程可以避免學生的逆反心理,對學生思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隱型德育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無法完成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難以對工作過程、工作對象進行準確科學的評價等。我們應該善于把顯性德育方法和隱性德育方法有機結合,使兩者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轉變德育觀念,真正實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德育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層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我國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往往是見物不見人,或者沒有充分考慮人的個性和內在要求,站在居高臨下的位置,進行呆板的說教,過于凝重,過于“規(guī)范”,又過于封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而現(xiàn)代德育卻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實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要承認學生是人“就是承認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人”。人性化的德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因此,我們在運用各種德育方法時,應注意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作為德育方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德育人性化體現(xiàn)在學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注重個性發(fā)展,尊重人的自由發(fā)展;在原則上強調權利平等,引導啟發(fā)為主;在方法上強調正面說服、獎勵表揚為主;在內容上強調相互理解、培養(yǎng)團結合作、互相友愛,互諒互讓等精神。運用人性化德育方法特別要注意對學生充滿愛心。無論多么先進的教育手段,不能否定面對面的德育教育;無論現(xiàn)代傳媒多么發(fā)達,都不能忽視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和融合;無論體制多么完善,也不能代替人文關懷的巨大作用。如果我們注意運用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德育方法,許多疑惑、困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必將要求對原有學校德育方式進行變革,使之適應新的社會體制,更富有實際成效。批判的吸收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對二十一世紀中國高校德育的改革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