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第三冊的古文中有兩處注解有欠妥當。
第一處是《立國論》中的“舉以予人”句,注解為:都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舉。全部,都。我認為這個注解是不太妥貼的。“舉”在此應為“拿”意,其理由是:
1.按課文的注解“舉”為副詞,這樣,原句就缺少一個動詞充當“拿”意。而如果將這句理解為謂語省略句,那“拿”后所接的賓語“土地”也是被省略的,則此句又該理解為賓語省略句了。一個句子既為謂語省略句又為賓語省略句在古文中似乎沒有這種現(xiàn)象。
2.任志鴻《高中文言文釋譯》中認為該句為“舉(之)以予人”,為賓語省略句?!芭e”作動詞“拿”講。我認為這種理解更為合理。所以“舉以予人”的“舉”應理解為“拿”意。該句為賓語省略句。
第二處是《五人墓碑記》中的“亦以明死生之大”,注解為:也就是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死生,指有價值的和無價值的不同的生和死。我認為“死生”在此應為偏義復詞,意義偏在“死”。理由是:
第一、偏義復詞在古代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這種復音詞是由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詞素組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例如《孔雀東南飛》:“晝夜勤作息?!币馑际牵簳円骨趧谧?,“息”字只作為陪襯,無義?!赌印罚骸敖裼幸蝗巳雸@圃,竊其桃李?!币馑际牵含F(xiàn)在有一個人進入了園中?!皥@”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按句中應為種樹的地方,所以義偏“園”,“圃”作陪襯,無義。
第二、聯(lián)系下文?!捌シ蛑兄赜谏琊⒁病笔恰耙嘁悦魉郎蟆敝械摹按蟆钡倪M一步解釋。而且課本對這句話的注解是“匹夫一死,關系國家興亡,非常重大”。只說“死”的意義,并未說生的意義。因此,只有把“死生”看作偏義詞,偏在“死”,才能與下文保持一致。
第三、《五人墓碑記》所記的是五位義士全部犧牲。立碑是為了“旌其所為”,并高度評論他們的死意義重大。這樣,作者在文章結尾用“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在強調“死”就順理成章了。
因此,我認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應理解為:也以此來表明死的重大意義,平民之死,關系國家興亡,非常重大。
(周梅花 江西省新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