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隨著新課程的推行,校本研究成為課程專家及教師談論的一個主流話題,大家對它的認識開始變得具體而深入。大家也越來越感到教師發(fā)展、學校發(fā)展、學生發(fā)展與校本研究及制度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身處國家級實驗區(qū)的無錫市羊尖高中,把校本研究制度的建立與新課程的實施同時推進,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校本研究是為了解決本校及本校教師在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一種教研活動,也是立足并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資源的研究。校本研究必須與教師成長、教學實踐和學校的實際相結合。而這些問題的根本點就是教師教學,因而校本研究的核心就是對教師教學的研究,我校的校本研究就是圍繞著“教學研究”這一中心展開的,我們借助“課例研究”這一基本的研究形式,充分發(fā)揮教師個體、教研組集體和專業(yè)人員的作用,讓教師始終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改進教學行為。同時教師通過教學敘事、經驗總結等促成自己對教學事件的反思,讓教師從行為到理念都有一個飛躍,盡快超越“習俗”水平,向專家型教師邁進。
“三人上一課”與“一課三人上”
2003年3月,羊尖高中藝術組6位老師在錫山區(qū)教研員和學校教科室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課例研究活動。
“三人上一課”是音樂組三位老師進行的課例研究活動。
執(zhí)教的是青年教師張敏,選擇的課題是《華夏古韻》(《音樂》七年級下冊〕,張老師準備以“音樂與相關文化”這一主題為切入點,通過“音樂故事——唱歌——音樂情景劇”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突出“華夏古韻”這一主題。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講音樂故事.
1.以古琴曲《流水》為背景音樂,師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2.師揭示課題,介紹古琴及古琴曲《流水》。
(二)學唱歌曲。
3.由“知音”一詞引出王維的詩歌《送元二使安西》,集體朗讀。
4.出示“送別圖”,學生聆聽歌曲《陽關三疊》。
5.輔導學生學唱歌曲。
6.處理歌曲,學生有感情地演唱。
(三)創(chuàng)編音樂情景劇。
7.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歌曲《陽關三疊》的內容創(chuàng)編音樂情景劇。
8.推選1~2組同學上臺表演音樂情景劇。
9.師生點評。
設計敲定后,張敏選了一個班上課,課按計劃實施,下課鈴聲響時,老師最后的點評剛好結尾,也就是說教學任務完成得很好,張敏自我感覺也不錯??陕犝n的老師覺得不理想,特別是黃教研員聽了直搖頭。課后大家對這一堂課進行了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一是課上學生對所學東西不感興趣,求知欲不強,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較沉悶;二是老師受教材的制約太大,教學方法陳舊,未體現(xiàn)出新課程意識;三是對實現(xiàn)了“預期的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提出了異議。所謂的“目標”及“任務”主要是完成了教案及課本規(guī)定的東西(如老師講完了一個故事,學生唱了一支歌、表演了一個節(jié)目等),學生有什么收獲卻很難評判。黃教研員建議對這一課作大的調整,要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和方法,目標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這樣,三位音樂老師開始重新設計教學過程。
兩天后,新方案出來了。新方案以新課程標準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基點,確定了一個新的主題——“友情”,新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課前欣賞,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在歌曲《朋友》的音樂中進教室。
(二)導入(學生交流——以“友情”為主題)。
1.向同伴介紹發(fā)生在朋友之間的感人故事。
2.教師小結。(點題:自古以來,“友情”一直是人類吟頌的永恒主題。)
(三)學唱歌曲《陽關三疊》。
1.出示“送別圖”,講述唐代詩人王維與元二的故事。
2.出示詩歌《送元二使安西》,師生有感情地朗讀。
3.播放《陽關三疊》的合唱錄音,學生完整地欣賞。
4.輔導學生學唱歌曲。
(1)學生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
(2)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處理歌曲。(引導學生從速度、力度、聲音、情感等方面分析。)
(3)小組上臺交流意見并當場演唱。
5.學生在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礎上完整地演唱。
(四)創(chuàng)編情景短劇.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編一個以“友情”為主題的真情短劇。
2.推選1~2組學生上臺表演情景劇。
3.師生點評。
(五)課堂小結。
1.教師小結。(“友情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保?/p>
2.師生同唱歌曲《友誼地久天長》,結束全課。
張敏老師在平行班上的這一課學生相當投入,氣氛時而熱烈時而緊張,時而高昂時而深沉。當下課鈴響時,學生的真情短劇才進行到一半,張老師不忍心打斷,只能讓學生繼續(xù)表演,無奈放棄了最后的小結部分。
課后照例進行了評議,張老師很緊張地說:我沒完成任務??蓞⒓勇犝n的兩位音樂老師、一位教研員及學校的三位領導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家覺得整堂課無論是感知、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還是交流,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新的音樂學習方式,同前一課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可從學生“情景短劇”的創(chuàng)編中看出,一旦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其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第一課因為拘泥于課本的要求,不同的小組的表演基本雷同,第二課由于確定了以“友情”為主題,每個小組的表演產生了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如有的小組依照《陽關三疊》的內容創(chuàng)編,也有的創(chuàng)編了生活中的一段同學之情,有的干脆表演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學生在歌聲與笑聲中忘記了下課,在師生互動中創(chuàng)造美、感受美。
“一課三人上”是美術組進行的課例研究活動。
美術組三位老師采用了與音樂組不同的研究方式。三位老師共同確定了《標志設計》(《美術》七年級下冊)為上課內容,接著分別備課和上課。第一位老師上完后集體評議,大家肯定優(yōu)點,分析問題。第二位上課的老師通過比較及反思,對自己原先設計好的教案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課上完后照樣進行評議。第三位老師根據前兩位老師上課的情況對自己的設計進行重新審視、調整,然后上課、評課,這樣同一內容三位老師上出了不同風格,從第一節(jié)課到第三節(jié)課,其教學結構及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進。
“三人上一課”是同伴互助式的研究,體現(xiàn)了以往“集體備課式”的教學優(yōu)勢,利用學科教研組內外力量集思廣益,上好一堂課,做好一個課例;而“一課三人上”則是組內所有人員圍繞一個課題發(fā)揮各自特長,主要依靠執(zhí)教者個體反思,輔以同伴互助來逐步改變自己的觀念及行為,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育真知來自生活
“生活的味道越濃,教育的意義就越大。堅持下去,就會產生奇跡?!?/p>
這是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在線》網站上看了《羊中新教師教學個案選》后發(fā)的回應帖子。
當教師研究回歸到教學研究后,教師必須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及總結。教師的反思及總結主要不是以理論性、觀念性的論文呈現(xiàn),而是一種教育教學敘事,其行文的優(yōu)勢不是引經據典,而是列舉身邊發(fā)生的新鮮事例,因而主要是對自己教育教學個案的描述。此種敘事及案例描迷對教師來說一定是自己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反映一定教育教學問題的行為及事件。在這行為變化及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蘊含著教師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原理,體現(xiàn)出教師育人的智慧及技巧,更有教師的理性思考.
例:一張破碎的試卷(高李揚)
期中考試過后,我要求課代表把學生訂正的試卷交上來批改。課代表交來時告訴我,王小虎的試卷沒了,于是我喊來王小虎。
“試卷怎么會沒了呢?”
“我……我把試卷撕了?!?/p>
“為什么啊?”
“我一看到試卷很不理想,一沖動就撕了,現(xiàn)在只剩下一團碎紙了!”說完低下了頭?!昂芎冒?!”我贊許道:“你能有這樣的舉動,說明你努力了,但結果不佳,你是要求上進的,對于這樣的成績不是無動于衷的,但表達方式有問題,接下來你準備怎么辦呢?”他慢慢地抬起頭來,頓了一下。
“老師,你能不能再給我一張試卷,我……”
高李揚老師在事后的教育感悟中寫道:現(xiàn)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敢做敢當,但在表現(xiàn)方式上還不是很成熟,在遭遇挫折后很容易出現(xiàn)厭惡、畏懼、退縮甚至敵對等現(xiàn)象。我最初想訓斥他一頓,但現(xiàn)在看來是不妥的。學生的問題若處理不好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但若是因勢利導,給予恰當?shù)脑u價,很可能會事半功倍,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事例給我印象很深,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同樣給了我啟發(fā)。
我們從高李揚老師的敘事中可看到,教師的敘事是對自己教育生活的一種采集,一種追憶,一種肯定或一種反思。這些敘事,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是經驗還是教訓,是令人欣喜的還是叫人懊悔的,都是教師們給自己或者給別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一個精彩的教育教學案例,并不亞于一篇教學理論文獻,它同樣有深邃的哲理,同樣能啟迪智慧,更重要的是只有一線教師最合適做此類事情,他們身邊有取之不盡的資源。
同時,敘事研究也是課例研究的一個延伸,是課例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師通過敘事對自己已發(fā)生的行為進行概括、提煉,系統(tǒng)反思和整理,也可促使教師繼續(xù)學習,能極大地提高教師的理性認識和理論水平。
由此,我校改變了對教師書寫論文的要求,把要求教師每學期上交的一篇論文改為鼓勵教師寫生動具體的教學案例、故事,寫材料豐富、體驗真切的報告、總結,寫能反映教師生活的筆記、隨感等。《羊中新教師教學個案選》就是由教科室組織的一次新教師個案征集活動,活動結束后把優(yōu)秀作品匯編成冊,部分作品上傳至《教育在線》網站,作品發(fā)布后網友們給予了很大關注,李鎮(zhèn)西老師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讀了這一組短文,我真是被感動了!
其實這些都是平時我們生活中的細節(jié),但正是從這細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老師們的機智……
一位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也許起點就在這里!
崇尚科研 崇尚學習
校本教學研究制度不同于學校的一般管理制度,因為教學研究制度的對象是教師,是知識擁有者及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者需要的是相對開放的空間及以激勵為主的機制。同時教學研究是教師對教學及學生的研究,教學過程及學生的可變性使研究變得十分復雜和不可預測,因而其揭示真知的時間及形式都是難以意料的,這樣就使得教學研究制度的構建具有了一定的復雜性與特殊性。校本教學研究要構建的是一種新的教學研究秩序,它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崇尚研究、共同探討、平等合作和共享經驗的氛圍,創(chuàng)設的是一種利于每一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能激活每一位教師潛在的科研動力的機制。
在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設中,校長是第一負責人,校長的科研意識及水平決定了學校的科研風氣及水平。儲建明校長認為,“學校的活力在于教育科研”,勉勵教師們將“成功的經驗規(guī)范化,規(guī)范化的經驗理論化”,鼓勵教師及各部門參與各類課題研究,對已結題的個人及部門進行獎勵。學校建立了多樣化的評價或獎勵體系,對有突出貢獻的老教師的教學思想、經驗專門組織研討活動,如,xx老師教學思想研討會、xx老師教學經驗交流會,等等。
羊尖高中的決策者們認為,校本研究本質上是一種校本學習,當教師的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一種文化時,研究才有可能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同時也只有將教師的研究與教學及學習融為一體時,研究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因此,羊尖高中提倡校本教學研究要與“建設以學習為中心的校園文化,營造學習型校園”相結合,教研組要成為學習型組織。教研組的研究活動允許不同思想的碰撞,提倡不同觀點的交流,倡導各具特色的探索性課例的出現(xiàn)。
正是建立了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羊尖高中的校本研究才得以持續(xù)深入地進行,同時也使這所已經歷了60年風雨洗禮的國家級示范高中(由江蘇省評定的)始終具有活力和朝氣。怎樣設計課堂教學,怎樣設計教學目標,怎樣設計教學過程,怎樣進行課例研究,怎樣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