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年馬克思兩部筆記的文獻選擇與文體比較

2024-12-06 00:00:00周艷和

摘 要: 《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是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作。馬克思接續(xù)創(chuàng)作的這兩部筆記內容互補,關聯(lián)緊密,內蘊著作者深刻的文本考量。從文獻選擇看,《人類學筆記》是馬克思與俄國人類學家柯瓦列夫斯基在頻繁學術交流中的產(chǎn)物,其邏輯起點與核心觀點是在摘錄、閱讀其筆記的基礎上發(fā)散出去;馬克思對《歷史學筆記》的文獻考量,堅持通史與國家史相結合,堅守人民史學立場,有策略地摘錄相關文獻,為后續(x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事實依據(jù)。從文體形式看,兩部筆記分別以摘要體、編年體為主要特征,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史學研究的會通意識與高超的寫作藝術,善于發(fā)揮不同文體表達特征以推動相關研究。

關鍵詞: 《人類學筆記》; 《歷史學筆記》; 文獻選擇; 摘要體; 編年體

中圖分類號: A125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4.05.004

收稿日期:2024-06-18

作者簡介:周艷和(1996-),男,江西吉安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是馬克思晚年下大力氣摘錄、撰寫的兩部初始文稿,而根據(jù)馬克思的研究習慣,筆記的摘錄往往是為某一理論的闡發(fā)作文獻、知識的準備。令人遺憾的是,馬克思尚未來得及完成自己兩部筆記的后續(xù)研究便溘然長逝了,這也留下了其身后的層層思想疑云。對于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這兩部筆記的內涵價值,現(xiàn)有研究主要將之放到晚年馬克思的創(chuàng)作語境,并聯(lián)系其早期、成熟期、晚期與之相關的創(chuàng)作①中進行解讀,這一路徑探索了馬克思摘錄兩部筆記后可能進行的理論選擇與創(chuàng)造,有助于廓清一些研究者對其晚年思想的諸多誤解,并取得了豐富成果。但拘于現(xiàn)代學科畛域及其研究范式的影響,目前學界從文本批評角度對《人類學筆記》和《歷史學筆記》的文獻與文體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尚不多見。因此,本文擬就此展開分析,這么做的依據(jù)乃出于以下幾點考慮:其一,兩部筆記在創(chuàng)作時間上連續(xù),又同是筆記性質的文獻,應視作馬克思晚期文本群的一個“小整體”;其二,兩部筆記在內容上也呈現(xiàn)出時間連續(xù)的特征,《人類學筆記》摘錄早期人類社會史,《歷史學筆記》主要摘錄世界有成文史以來的歷史發(fā)展,又在空間上構成互補關系,且關注到世界各地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宗教、戰(zhàn)爭演變情況,建構了馬克思的世界主義觀念;其三,兩部筆記同中有異,其中最顯著的莫過于從文本內容、文體特征兩個顯在層面顯現(xiàn)了馬克思對二者的差異化處理。由此,在對馬克思兩部筆記的對比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其撰寫過程中的思想轉變,也有助于我們窺見19世紀人類學與歷史學發(fā)展對馬克思晚年思想傾向的影響??梢姡瑢︸R克思兩部筆記文獻、文體之綜合考察實有其特殊意義。

一、 《人類學筆記》的文獻選擇

據(jù)張光明的《馬克思傳》后所附《馬克思年譜》記載,1875年,《資本論》法文版經(jīng)馬克思認真改定后出版,而后從1876年開始,他大量閱讀、研究公社所有制方面的著作[1]。此時的馬克思已經(jīng)在反思公社制的相關問題,而這也是《人類學筆記》的主要議題之一。兩部筆記讓馬克思放下了重要的《資本論》寫作工作,在寫完此書第二卷、第三卷后,馬克思并沒有急于出版,而是轉頭開始大量閱讀并摘錄筆記?!度祟悓W筆記》完成于1879至1882年的不同時期,《歷史學筆記》則集中完成于此一時段的后兩年。從寫作時間上看,《人類學筆記》摘錄五部著作的時間明顯多于《歷史學筆記》,但文本篇幅卻少于后者,可見他對《人類學筆記》著力更多,對史前社會人類制度、財產(chǎn)、社會結構等問題十分上心。從19世紀70年代末的世界形勢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過短暫的金融危機后重見繁榮,國際無產(chǎn)階級革命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促使馬克思不斷反思其關于資本主義消亡理論的有效性。種種現(xiàn)實迫使馬克思暫時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在時間上轉向資本主義之前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空間上則轉而關注西歐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qū),這是不難理解的。

馬克思的歷史追溯直接回到了人類原始社會,可以看出,他試圖從源頭入手,探尋人類社會的起點,進而在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預見共產(chǎn)主義未來發(fā)展之路。從這個意義上看,選擇以哪里作為人類社會的起點至關重要,也即《人類學筆記》所摘錄的幾部文獻所呈現(xiàn)的人類早期形態(tài),代表的是馬克思經(jīng)過知識整合后認知到的原始時代。那么,循此有必要進一步追問,《人類學筆記》摘錄的五部著作,馬克思是如何獲取的?其對馬克思摘編《歷史學筆記》及之后的思考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以下試就這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通過對馬克思筆記摘錄的文獻文本進行考察,我們可以作出以下幾點概括:

第一,除去拉伯克一書篇幅較短外,其余四部文獻都是馬克思或直接或間接通過柯瓦列夫斯基的寫作、引介獲得的。據(jù)王蒞考證,馬克思與俄國理論家柯瓦列夫斯基的學術往來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馬克思對柯氏研究的糾正是促成其撰寫《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的學術思想之一,故而馬克思不僅了解該書內容并對該書的寫作有所貢獻,而且在該書出版后便順利閱讀了它。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也是1877年柯瓦列夫斯基赴美后引介給馬克思的[2]。與之類似,馬克思在《公社土地占有制》一書中的主要六章涉及印度公社問題,進而摘錄菲爾的《印度和錫蘭的雅利安人村社》進行補充,其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研究印度社會。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講演錄》也與柯氏有所關聯(lián),如柯氏所說:“我之所以要對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過程進行歷史比較研究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在讀到梅恩的著作以后,并且親自與他交談的直接影響下產(chǎn)生的。”[3]最后,摘錄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狀態(tài)》是為了運用其中記錄的宗教理論解釋此前的相關問題。質言之,馬克思晚期的人類學轉向很大程度上應該受到了柯瓦列夫斯基的影響。

第二,柯氏對《人類學筆記》的文獻來源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馬克思還是有著自己的篩選與批評,并從中體現(xiàn)出摘錄必須服務于其關心的問題域的獨立品格。譬如,在對柯瓦列夫斯基一書的摘錄中,馬克思時常附上不同的看法,“認為氏族公社必定居住在被征服的他人的領土上,是柯瓦列夫斯基的一種任意假設。”[4]26這是馬克思對其認定的印度現(xiàn)代公社土地所有制的一次糾正,再后來的摘錄中又數(shù)次指出,柯瓦列夫斯基“用假說來解釋問題”[4]40,其結論在馬克思看來是站不住腳的。又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是五部著作中篇幅最長的,但為人所熟知的是,馬克思在摘錄該書時打亂了原書順序,關于古代家庭制度與財產(chǎn)繼承法的兩編被馬克思提前至社會管理觀念之前。張謹認為,章節(jié)的重新命名與編排,反映出馬克思認為理解原始社會的政治關系必須以其財產(chǎn)制度的分析作為基礎,也即所有制問題在晚年馬克思的研究中仍是核心問題之一[5]。馬克思在柯氏研究的基礎上直接獲取了諸種文獻,他有明確的研究目的作為摘錄準則,故不曾在此過程中困擾太多。上述文本的正誤與否正是馬克思介入和了解史前社會公社史、所有制等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第三,《人類學筆記》的邏輯起點是從《公社土地占有制》一書發(fā)散出去的。馬克思先是從該書揭示了不同地域原始公社土地所有制瓦解后私有制的產(chǎn)生,進而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發(fā)現(xiàn),私有制是家庭制度演變及文明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因素??梢哉f,后四部筆記的摘錄本身當然存在自身的知識價值,但在很大程度上可視為對柯氏著作的補證。從五部著作的發(fā)表時間來看,菲爾的《印度和錫蘭的雅利安人公社》于1880年問世,比柯氏發(fā)表時間晚了一年,其余三部文獻皆早于科瓦列夫斯基。而馬克思摘錄的《公社土地占有制》筆記顯示,該書已經(jīng)引用了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及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講演錄》,前者出現(xiàn)在第一部分“美洲紅種人”中,清晰地寫到“摩爾根(《血親制度……》第173頁)指出……”[4]5后者的引用頻次更高,除了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講演錄》被提及,其《農(nóng)村公社》《印度的研究對當代歐洲思想的影響》也被列入?yún)⒖嘉墨I[4]56。再則,從更為重要的文本內容關聯(lián)考察,馬克思在《人類學筆記》中將關注視角從西歐中心轉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古代社會形態(tài),堅定地以生產(chǎn)資料公社所有制為工具解剖古代社會,試以“分—總”的關系考察后四部筆記內容在柯氏筆記中的呈現(xiàn):在《古代社會》的筆記中,馬克思一方面追溯了史前人類社會不同地域的“家庭—氏族—部落—聯(lián)盟”的社會制度演進及其財產(chǎn)繼承制度的相關問題,從中抽繹出生產(chǎn)技術對家庭制度及財產(chǎn)、土地所有制的推動演變;馬克思對“菲爾筆記”及“梅恩筆記”整體持批判態(tài)度,他們都站在資產(chǎn)階級的立場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及其私有制辯護,前者考察孟加拉、錫蘭、印度等地的社會制度及所有制情況,后者關于古代法律對各地社會制度的記載在馬克思戲謔的口吻中被一一批判。回到后出的“柯瓦列夫斯基筆記”來看,該書以印度在不同時期、不同勢力統(tǒng)治下的土地所有制演變史為中心,同時關注到早期美洲紅種人及后來的阿爾及利亞土地占有制情況,已然構成了時空完備的人類社會所有制研究史,而所有制問題無疑是導向馬克思解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未來發(fā)展演變的一把鑰匙。

那么,以柯瓦列夫斯基為中介并為馬克思摘錄的五部著作,在當時的人類學研究領域是否產(chǎn)生出影響?根據(jù)法國當代著名人類學家弗洛朗斯·韋伯所著《人類學簡史》來看,被其列入后附大事年表的只有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且該書的《易洛魁聯(lián)盟》《人類的血親與婚親制度》分別于1851年及1871年分別發(fā)表[6]。而從1778年“人類學”被定義為哲學的重要分支,到馬克思1882年摘錄五本筆記的百余年間,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以康德、達爾文為代表的哲學人類學及受其影響的社會人類學。事實上,如果沒有柯氏到美國引入摩爾根《古代社會》,馬克思很可能無緣閱讀并摘錄此書,但這并不影響《人類學筆記》對所有制問題的關注。韋伯對柯瓦列夫斯基、梅恩等人的研究并未重視,排除作者立場的考量,結合馬克思晚年的身體狀態(tài)與生活遭遇,可以側面推測馬克思在文獻選擇中可能沒有太大余地,其研究人類學的目的在于通過“解剖猴腦”的方式回溯史前社會的由血緣關系及公社制度構成的所有制情況,其基本思想在與柯瓦列夫斯基的學術交往中已逐漸明晰。但不論如何,馬克思對摩爾根《古代社會》的閱讀進一步深化了他關于史前社會家庭制度、財產(chǎn)繼承相關問題的認識。概言之,馬克思通過《人類學筆記》具體分析制度、財產(chǎn)、所有制等問題,構成了其生產(chǎn)關系理論與唯物史觀在早期人類社會的一次驗證與運用。

《人類學筆記》在中國被命名為《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本質上也可看作史學研究成果。馬克思在寫完“摩爾根筆記”當年年底就進入了《歷史學筆記》四卷本的編撰,其與《人類學筆記》相承接,分別對人類不同發(fā)展階段歷史作考察,前者為史前史,后者是成文史。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研究史前社會中的發(fā)現(xiàn)或猜想,促使其迫不及待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的研究,因此,我們也就有必要進一步考察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的成書情況及文本內容,從而揭橥兩部筆記之間的思想關聯(lián)。

二、 《歷史學筆記》的文獻選擇

馬克思晚年從未間斷過對人類歷史的關注與思考,兩部筆記在寫作過程中互相滲透,人類學與歷史學的方法共融成為二著內容及思想耦合的重要原因。這具體表現(xiàn)在:在摘錄《公社土地占有制》一書之際,馬克思就運用歷史學的方法往其中插入了一份《印度編年稿》,并以此為參照修正了柯氏對印度早期歷史認識的諸多錯誤;而在《歷史學筆記》煌煌四冊寫完后,馬克思又補充摘錄了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態(tài)》一書。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實際上欲借此書對《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進行總結,其中的三個議題包括氏族的本質、婚姻制演變及宗教發(fā)展,其中氏族、婚姻問題是《人類學筆記》的關注重點,宗教問題則貫穿了《歷史學筆記》關于政治、經(jīng)濟、戰(zhàn)爭及其本身的討論。盡管馬克思對拉伯克的偏見持批判態(tài)度,但拉伯克關于宗教發(fā)展七個階段的劃分實際上構成了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的理論線索之一。就此而言,《歷史學筆記》的摘錄在馬克思的人類歷史、世界歷史雙重研究中屬于承上啟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人類學筆記》回到原始社會,關注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其常年思考的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則立足于解剖當時西歐的資本主義生成關系。《歷史學筆記》銜接起兩個大時段,又自成一體,既要回應早期社會如何過渡到成文史以來漫長的封建社會,也要解構歐洲各國何以從封建制中走向資本主義。正因如此,即便在疾病纏身的艱難條件下,馬克思也不得不進行這一重要研究。

通常認為,馬克思《人類學筆記》的直接理論困境是《資本論》第一卷對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現(xiàn)狀及預判出現(xiàn)的偏差,意在通過回溯史前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結構來深化對生產(chǎn)關系理論與唯物史觀的認識。《公社土地私有制》與《古代社會》二書的筆記使馬克思意識到,在私有制產(chǎn)生以前,決定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是血緣、婚姻等因素構成的家庭制度下的人自身的生產(chǎn),物質資料生產(chǎn)起到?jīng)Q定作用是伴隨著公社土地所有制被瓦解后而逐漸形成的。馬克思欲借《歷史學筆記》說明,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產(chǎn)生之前的近兩千年間,各種政治事件、戰(zhàn)爭中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衰落與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從萌芽到最終在英國確立等眾多歷史事實背后,生產(chǎn)力發(fā)展與私有制確立的社會演變進程,以此重新界定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適用范圍。因此,《歷史學筆記》具有“向前”與“向后”兩個層面的闡釋意義,“向前”是沿著《人類學筆記》關于史前社會史研究揭示唯物史觀理論的局限性,使得馬克思的理論反思朝著真理不斷更正;“向后”意味著從《歷史學筆記》開始,在《資本論》寫作時遇到的現(xiàn)實偏離情況找到了歷史原因,生產(chǎn)關系的歷史性得到了有效還原。

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采用了與《人類學筆記》不同的寫作方式,這從其文獻選擇可以發(fā)現(xiàn)諸多細節(jié)。由于《歷史學筆記》研究的是自羅馬帝國以來的有文字記錄的歷史,相關史書典籍汗牛充棟,較之史前社會文獻稀缺的情形完全不同。故而,到了這一階段,馬克思不可能再像此前寫作《人類學筆記》那樣,將目光聚焦于僅有的幾部人類學著作。盡管文獻獲取更為容易,《歷史學筆記》所關注的空間實際上又回到了歐洲,尤其是意大利和英國兩個國家,其次是法國、德國及俄羅斯等國。據(jù)耿睿勤所述,“他研讀了施洛塞爾的18卷本的《世界通史》、博塔的《意大利人民史》、科貝特的《英國和愛爾蘭的新教改革史》、馬基雅弗利的《佛羅倫薩史》、休謨的《英國史》、格林的《英國人民史》、卡拉姆津的《俄國國家史》、凱利的《俄國史》和塞居爾的《俄國和彼得大帝史》等大量資料,寫出了最后一部《歷史學筆記》?!盵7]中國出版的四冊《歷史學筆記》是依據(jù)俄文版翻譯而來,目錄中明確標示文獻來源的有第一冊、第四冊附錄部分對《意大利人民史》《世界史》及《英國人民史》的內容摘錄,正文中只有第一冊開頭寫出“《意大利人民史》第一卷”,后于第38頁又注“以下參看(博塔)第二卷”,到第73頁“亨利五世”一條結束[8],《意大利人民史》第二卷已經(jīng)摘錄完成,此后馬克思不再注出摘錄內容及出自哪部史書,附錄摘要的工作也止步于此。

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測,馬克思一開始的寫作計劃可能更為精細詳盡,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歷史事件的完整敘述,只能放棄標注書目及附錄摘要的工作,在寫作筆記過程中只進行了更為重要的加注編年一項。區(qū)分所引著作的途徑是根據(jù)這些編年的順序,可以從馬克思對一個新的國家歷史重新編年切入,當一部史書涉及該國相關歷史事件的摘錄完成,下一部的摘錄工作便緊隨其后。以《歷史學筆記》第一冊為例,從開篇到第73頁,有馬克思標注的為《意大利人民史》第一、第二卷的摘錄,從第74頁“穆斯林世界”開始到本冊結束,開始摘錄另一史書內容,兩處時間上大致接續(xù),詳略得當?shù)毓蠢樟藦墓?45年到14世紀歐洲各國在歷次十字軍遠征中的歷史發(fā)展情況,但馬克思對此一歷史時段的敘事表現(xiàn)出通觀的世界眼光。譬如,在描述“第二次十字軍遠征”時,馬克思又分別敘述了德意志、法蘭西、英格蘭及東方等地區(qū)的政治斗爭及戰(zhàn)爭情況;在第一冊最后,馬克思用拉丁文序號標出“Ⅰ”“Ⅱ”“Ⅲ”揭示13世紀西方各國的宗教、政治歷史,這些顯然是從通史性質的《世界史》中摘錄的。而在記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之前,馬克思又在此前的第129頁插入了“拜占庭人(1081—1202年)”的歷史,與此前第26頁“拜占庭人(717—1034年)”銜接,說明此處又增加了《意大利人民史》的內容[8]。復雜的歷史向來很難用線性的發(fā)展關系解釋,馬克思通過精心裁剪,以特定歷史事件為線索,將專門史與世界通史結合考察,從而打開了更為廣闊的觀照視野。在寫作的處理上也就不能不以突破不同著作界限為代價,難以再像《人類學筆記》那般順次集中地進行摘錄。

我們回看《歷史學筆記》的文獻選擇這一問題可以看出,馬克思一生筆耕不輟,從未間斷過對歷史學的關注,可以說,每次理論更新的背后都離不開其深厚史學積累的歷史現(xiàn)實觀照?!稓v史學筆記》僅用時一年多,能夠想見,上述九部文獻的選擇決非一時興起,對人類歷史的整體研究早就在馬克思的通盤考慮中。其中,《世界史》的作者施洛塞爾與馬克思常有往來。1856年,馬克思寫了一篇《十八世紀外交史內幕》的歷史文章,在6月21日寫給妻子燕妮的信件中提到:“我將把第一份寄給你和在德國的老歷史學家施洛塞爾。”[9]在眾多通史著作中選擇這部世界史,不無二人交往已久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施洛塞爾所著18卷《世界史》乃秉持新的世界史觀寫成,張一博指出,“他的歷史書寫混雜了啟蒙的實用主義史學觀念與新形成的現(xiàn)代歷史意識”,“施洛塞爾認為傳統(tǒng)的百科全書式普遍史已經(jīng)不合時宜,整合歷史展現(xiàn)世界歷史的發(fā)展主線是書寫歷史的一個重要目的?!盵10]此種著史觀念無疑契合了馬克思嘗試運用唯物史觀探索人類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思路。

以這部《世界史》為基礎觀照歐洲,馬克思又著重考察了分別代表封建時代的衰落、英國資本主義的成功與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希望之意大利、英國及俄國三個國家,在專門國家史的文獻選擇上呈現(xiàn)出兩個特征:一是著作本身已經(jīng)產(chǎn)生較大知名度,具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如馬基雅弗利的《佛羅倫薩史》是作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歷史著作,被當時視為傳世之作;休謨的六卷本《英國史》一經(jīng)推出,就在當時暢銷一時;12卷本《俄國國家史》的作者卡拉姆津是俄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有鑒于此,馬克思想要研究幾個國家的歷史,就無法逾越這些產(chǎn)生影響的巨著。二是文獻選擇凸顯了馬克思關于“人文主義史”與“人民史”的史學立場。在知名度之外,馬克思也注重歷史著作的立場,《佛羅倫薩史》中譯本序者認為,“該書是人文主義歷史學的巨著?!盵11]《歷史學筆記》第一冊開篇摘錄的《意大利人民史》注釋中寫道:“博塔繼承了16世紀人文主義歷史學家馬基雅弗利和圭契阿迪尼的事業(yè)”[8]229。與意大利史不同的是,英國史的兩部著作中,休謨是唯心主義的大力提倡者,其《英國史》表現(xiàn)出批判資產(chǎn)階級、反對社會變革的保守態(tài)度,故而馬克思又閱讀了《英國人民史》,該書張揚了人作為歷史主體的思想,為馬克思批判英國資本主義提供了有力材料。

質言之,馬克思充分考慮到不同立場的歷史學著作之間的文本張力,在研究國家、民族的專門史中有策略地選擇文獻,兼顧歷史敘事的多面性與自身研究旨趣,在文獻內容或正襯或對比的閱讀過程中檢驗唯物史觀的理論預設。晚年馬克思耗費巨大精力寫作的兩部筆記,能夠給他提供的都是材料與事實,而從其文獻選擇中能大體揭橥的是馬克思意圖全景式掃描人類歷史的研究思路,而更為細節(jié)的圖景則可從文體角度切入,以剖析其如何處理這些史料。

三、 兩部筆記的文體辨析

馬克思擅長發(fā)揮各種文體的獨特價值以之為準確表達其理論思想增色,筆記體著作在馬克思的創(chuàng)作中并不少見,與《歷史學筆記》類似的編年體筆記在其一生中多達七部。其晚年兩部筆記的特殊之處在于,作為馬克思的未盡研究而賦予了它們沉重的歷史使命。筆記本身巨大的容量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后來研究者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諸多細節(jié),也給后來者留下了多元解讀空間。文體是一部作品外在呈現(xiàn)的最顯著特征,《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分別以摘錄體和編年體寫成,二者之間還存在緊密的文體互滲。為了揭示這層關系,本文嘗試在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對兩部筆記各有側重的文體進行比較,并沿著各文體所長來追尋馬克思的思想進路。

我們先看《人類學筆記》,馬克思對五本著作的摘要工作是分散進行的,前后時長間隔四年,其中“柯瓦列夫斯基筆記”寫作最早,用時近一年,“摩爾根筆記”用時九個月,馬克思總體上認可這兩部著作,尤其是前者,其原書結構基本上沒有改動,只是摘錄時對內容劃分更為細致,多為對作者觀點的補充,也有訂正作者的部分錯誤,力爭史實的正確。如筆記第16頁分析令印第安人“適度”的稅收實際是由定期不斷重新計量的公社土地制度造成,馬克思又補充說:

“英屬東印度居民十分痛恨的這種一再進行的土地登記,在那里至少還有這樣的意義:國家作為他們的地主想要定期提高地租。這在西班牙人中沒有任何意義,在這里,給予教士和監(jiān)護者的薪俸應該是一成不變的。監(jiān)護者并不是地主。”[4]16

將印第安人的土地制度與英屬東印度、西班牙比較,批判公社土地所有權在殖民統(tǒng)治地區(qū)被剝奪,成為私有制下的財產(chǎn)獲取捷徑,同時也補充了印度土地所有制又被國家統(tǒng)治所取代,阻礙了印度社會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而“摩爾根筆記”不僅改變了原書章節(jié)順序,在部分問題的認識上也堅決否定摩爾根缺乏事實依據(jù)的引述,在第二編第八章“希臘氏族”中,摩爾根重點參照了格羅特的《希臘史》,馬克思糾正了其中大量錯誤,茲列舉數(shù)則于下:

(1) 但氏族必須從雜交集團中產(chǎn)生;一旦在這個集團內部開始排除兄弟和姊妹之間的婚姻關系,氏族就會從這種集團里面生長出來,而不會更早?!献逡坏┊a(chǎn)生,就繼續(xù)是社會制度的單位,而家庭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4]293

(2) 格羅特先生應當進一步注意到,雖然希臘人是從神話中引申出他們的氏族的。[4]294

(3) 這位庸人學者對氏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說明。[4]297

(4) 這里是有“觀念的”、亦即蟄居式的書齋學者才能干出來事情。由于血緣聯(lián)系(尤其是專偶制婚姻發(fā)生后)已經(jīng)湮遠,而過去的現(xiàn)實看來是反映在神話的幻想中,于是老實的庸人們便作出了而且還在繼續(xù)作著一種結論,即幻想的系譜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的氏族。[4]299

總結該章中馬克思關于希臘氏族制度的一系列觀點如下:其一,希臘氏族的發(fā)展層次是“氏族—部落—(族)民族—部落聯(lián)盟”,最后發(fā)展成政治(公民)組織,財產(chǎn)是社會制度演進的重要因素;其二,馬克思極力糾正以格羅特為代表的“氏族以家庭為單位”之普遍認識,從多個方面區(qū)分了家庭制度與氏族制度,認為家庭不是社會有機序列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三,馬克思認為氏族不是神話幻想系譜的產(chǎn)物,而有其存在的合作制及公有制的物質基礎,當氏族制度走向消亡,公有制也逐漸被私有制所取代。上述引文中,馬克思對格羅特的觀點一一批駁,“格羅特先生”“親愛的先生”“庸人學者”“書齋學者”等反諷的稱謂中,暗含著摩爾根采用故紙堆文獻的材料并不可靠的態(tài)度,踐行了唯物主義根據(jù)事實解剖原始社會制度的思想。而對于余下的三部著作,馬克思總體上否定了作者在書中對資本主義的辯護,在此不再贅述。

概括《人類學筆記》摘要式的文體寫作特點,首先是其對引著原文進行重要內容的摘錄,在此過程中,馬克思充分尊重了作者原意,其次是對原文結構、內容進行調整或重新劃分,在條分縷析的摘要中聚焦重點,勾勒線索,最后是通過批注的形式對原文內容進行訂正、補充、批評,強化了這一筆記著作脈絡清晰、目的明確的學術價值。其價值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摘錄文本自身的知識屬性,為馬克思批判還原人類早期社會提供了基礎資料;二是馬克思所注評點,具有強烈的主體色彩,鮮明的主觀性評述為后人了解晚期馬克思提供了立體感知。

我們再看《歷史學筆記》,兩相比較而言,馬克思對其晚期兩部筆記采取了一主觀一客觀、一激情一冷靜的處理方式。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這一時期史料十分豐富,后人了解這段歷史并不困難,馬克思觀照此段政治經(jīng)濟史采取了客觀、冷靜的史學處理方式,這在其生平研究中并不是首次。但需要指出的是,以編年為文體形式表現(xiàn)的通觀性是其顯在層面之特征,在文本內容寫作上,《歷史學筆記》同樣有著類似《人類學筆記》的主體色彩。胡亞敏教授指出,馬克思在《歷史學筆記》中選擇關注什么,摘錄什么,重點劃在哪里,又補充了什么,這些行為本身就代表了馬克思的立場和觀點,表達了他對歷史現(xiàn)象的理解[12]。故此,對《歷史學筆記》文體意義的考察可以從上述兩個層面入手,從馬克思態(tài)度的顯與隱揭橥這一筆記的價值內涵。

編年是《歷史學筆記》的最大文體特征,以馬克思對英國史的關注為例,英國是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率先取得成功的國家,在筆記中馬克思對此作了多次摘錄(詳見表1)。表1 《歷史學筆記》對英國史的摘錄情況文本位置摘錄內容及時間第一冊 愛德華二世執(zhí)政時期的英國(1307—1327年)。第二冊 14世紀(到80年代末)的英格蘭:(10)愛德華三世和善人約翰在布雷蒂尼議和以前(1350—1360年);(11)智者查理和愛德華三世直到后者逝世(1377年6月以前);(14)理查二世未成年時期的英國的浪潮;(15)理查二世和理查六世。

從北安普敦會戰(zhàn)(1460年7月19日)到薔薇戰(zhàn)爭結束的英格蘭:1)亨利六世和愛德華四世。第三冊 亨利六世和愛德華四世(續(xù)前);(2)理查三世(1483—1485年);(3)亨利七世在1489年以前的統(tǒng)治。

15世紀下半葉Ⅲ.宗教改革初期的英國。16世紀(5)1522年底前的英國和意大利。

16世紀。續(xù)前Ⅱ.(4)愛德華六世統(tǒng)治下的英國;(5)天主教徒瑪麗(“血腥的瑪麗”)執(zhí)政時期的英國;(6)1572年以前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7)1570年以后最后一段時期貝絲執(zhí)政下的英國。第四冊 16世紀末(13)菲利普二世和英國的伊麗莎白。

Ⅲ.16世紀末以前的德國和英國(7)英國伊麗莎白在位的最后年代;(8)臭烘烘的詹姆斯在位的最初年代。

17世紀Ⅴ.從伊麗莎白逝世到查理一世被砍頭的英國歷史。(1603年3月24日—1649年1月30日)(1)詹姆斯一世;(2)查理一世,從1621年3月到1640年(蘇格蘭起義時期)。

馬克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史〉(第1卷和第二卷)一書摘要》附錄:《英國人民史》摘要。

據(jù)表1可知,第四冊結尾處馬克思的《英國人民史》摘要內容正好是筆記中15世紀以前英國史的主要參照文獻,這一吻合還原了馬克思寫作筆記的過程,即世界通史與地區(qū)歷史的有效銜接轉換。他以施洛塞爾《世界通史》勾勒了羅馬帝國以來的世界發(fā)展線索,又借助地區(qū)史與國家史擴充不同階段的主要事件,清晰呈現(xiàn)了世界政治經(jīng)濟史中心的交替過程。在此過程中,編年是實現(xiàn)銜接的最佳路徑,世界歷史需要借助編年實現(xiàn)貫通,這是馬克思撰寫《歷史學筆記》的主線;不同國家史則構成了一條條支線,在其走進世界舞臺時被粘合到世界史中。以英國史為例,筆記第一冊對愛德華二世執(zhí)政時期英國的摘要,一是確保世界主義視角的完整,將此時的英國納入觀照范圍;二是以此為英國史的起點,為后來英國資本主義得以產(chǎn)生、發(fā)展鋪墊歷史背景。而后的第二、三、四冊,對英國史的摘要又被分別置于十字軍東征、英法戰(zhàn)爭、宗教改革等歐洲主流歷史事件中考察,也非獨立敘事。

事實上,整部筆記中對英國史的摘要占總體比重并不算多,即便在后三冊中篇幅開始增多,但結構上單獨占章節(jié)的情況還是偏少,這正說明,“光榮革命”以前的英國在世界歷史發(fā)展中并不起眼。關于編年史的文體意義,在陳文新先生看來,即“更接近于原生態(tài),更具有客觀性和豐富性”[13]。以此理解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以編年形式寫作,所謂“原生態(tài)”,可指未經(jīng)“裝扮”過的歷史,通過編年,馬克思對羅馬帝國以來的世界發(fā)展史作了還原式的處理,筆記的摘錄并非直接照搬,而是通過多個文本的比對、勘誤,力求客觀準確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客觀性。所謂“豐富性”,馬克思摘錄筆記的工作實質地解構此前的世界史,又以其關于歷史的觀點、方法重構世界史,因此,我們能從其中看到多重視角。同樣以英國史為例,作為世界各地的平行空間之一,羅馬帝國時期、十字軍東征時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等發(fā)展階段,英國也有自己的歷史事件,但在《歷史學筆記》中,馬克思更關注意大利、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地。研究視角的轉移,表明馬克思理解、闡釋歷史的角度發(fā)生了改變,或關注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領域的發(fā)展演變,或站在人民立場進行階級批判,或以世界眼光建構全知視角,在大量個案的差異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的豐富感知觸角,極大地延伸了其對封建社會以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結 語

總而言之,對比考察晚年馬克思兩部筆記的文體特征,分析其分別采取摘要式與編年式兩種體例能夠呈現(xiàn)的話語表達效果可以看出,《人類學筆記》對主要參考文獻作內容摘要的處理,以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規(guī)避了史前社會文獻留存較少的弊端,在摘要、評點中獲得了對史前人類社會結構的重新認識;《歷史學筆記》對大量通史、國別史事件進行編年處理,在歷史還原中重構了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歷史不同階段的發(fā)展過程。兩部筆記的文體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嫻熟與會通,共同為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事實依據(jù)。

作為晚年馬克思的重要研究成果,兩部筆記內容豐富,聯(lián)系緊密,選擇以何種角度解讀,就可能得出與之相應的新的結論。馬克思的思想是開放的,但歸根到底,他的一生致力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在生命最后階段選擇對人類歷史回頭看,目的是堅持反思自我,調整彼時自己的理論預想與現(xiàn)實實踐之間出現(xiàn)的裂縫,這一價值內核是值得學界重視和研究的。

注釋:

① 相關研究可參看江丹林的《西方關于馬克思晚年“人類學筆記”主要觀點論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葉儉明的《“兩部歷史學筆記”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發(fā)展中的地位》(《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8期),姚順良的《馬克思晚年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新思想的實質——“人類學筆記”和〈歷史學筆記〉再研究》(《江海學刊》2012年第3期),等等,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在此恕不一一列舉。

[參考文獻]

[1] 張光明.馬克思傳[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429-443.

[2] 王蒞.求解資本主義的史前史“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的思想世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31-33.

[3] (俄)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M].李毅夫,金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5.

[4] 馬克思.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張謹.馬克思人類學筆記與摩爾根《古代社會》的比較研究:晚年馬克思的自我超越[J].華中學術,2021(03):11.

[6] (法)韋伯.人類學簡史[M].許盧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296-297.

[7] 耿睿勤.《歷史學筆記》:馬克思最后一部史學手稿[J].世界歷史,1993(02):3.

[8] 卡爾·馬克思歷史學筆記[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6.

[10] 張一博.近代德國史學的“南北之分”:以蘭克和施洛塞爾的世界史書寫為例[J].史學理論研究,2022(02):105.

[11] 戚國淦.灌園集:中世紀史探研及其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54.

[12] 胡亞敏.馬克思《歷史學筆記》與唯物史觀的拓展:兼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啟示[J].中國文學研究,2021(04):12.

[13] 陳文新.中國文學編年史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6.

(責任編輯 文 格)

Literature Selection and Stylistic Comparison of Marx’s

Two Notes in His Later Years

ZHOU Yan-h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Hubei,China)

Abstract:Anthropological Notes and Historical Notes were important works of Marx in his later years.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otes in literature and style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itic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selection,Anthropological Notes was the product of frequent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Marx and Russian anthropologist Kovalevsky.It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core point of view were babUW1bgNvI1Z9hjZWIBNZXXBM0/2FXQTzcBgzHdsolJs=sed on excerpts and reading of his notes.Marx’s literature consideration of Historical Note adher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general history and national history,adhered to the position of people’s historiography,and strategically extracted relevant literature,which provided a rich factual basis for in-depth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 form,the two notes we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 style and chronicle style respectively,which fully embodied the integr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uperb writing art of Marx’s historical research,and was good a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ylistic expressions to promote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Anthropological Notes; Historical Notes; literature selection; abstract style; chronology

本溪市| 皋兰县| 商都县| 阿拉善盟| 长子县| 高雄县| 桂林市| 乌兰察布市| 拜泉县| 资中县| 静乐县| 峡江县| 金沙县| 武川县| 丰城市| 怀远县| 大丰市| 沭阳县| 杨浦区| 晋中市| 湟中县| 资中县| 汶川县| 青岛市| 东丽区| 正安县| 涟源市| 吴桥县| 大关县| 五大连池市| 新营市| 富阳市| 宁强县| 额济纳旗| 枣阳市| 波密县| 本溪市| 南京市| 绥芬河市| 海宁市|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