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下,國際中文教師的規(guī)模也在逐漸壯大。國際中文教師作為“為外國人師者”,肩負著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同時代表著中國教師的整體形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對學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國際中文教師,在教學領域除了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外,還需展現(xiàn)出獨特的個人魅力。那么國際中文教師的“文化形象”的表現(xiàn)、特點和作用等方面都應該得到關注。因此,該文對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進行研究,既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也為“文化形象”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國際中文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 國際中文教師;國際中文教育;文化形象;教師形象;文化傳播;形象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9(c)-0161-04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Imag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ZHANG Yanfe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O+PGOjgPXURXCymd6LETRQ==al Chinese teachers is gradually expanding. As "foreign teachers",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spread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present the overall image of Chinese teachers. Their words and actions carry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and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having rich teaching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lso need to demonstrate unique personal charm. So the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imag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roviding rich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image", helping people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value of the profess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ultural image; Teacher imag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mage design
國際中文教師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既是外事戰(zhàn)線的一員,又代表著中國教師的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他們直接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其課堂就是窗口,每一天的教學工作都可以說是在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國際中文教師,除了具備良好的業(yè)務素質以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個人形象魅力。
劉珣[1]對“課程”進行了論述,他指出:廣泛的課程指學校為學習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內容及進程安排的總和,除了作為“正式課程”的必修課、選修課及課外活動外,還包括作為“隱性課程”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如物質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據(jù)此,筆者認為國際中文教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文化形象”,也屬于隱性課程的一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1 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相關概念界定
1.1 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內涵
國際中文教師肩負著推廣本國語言、傳播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其展示的“文化形象”既代表個人又體現(xiàn)著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對于中文教學效果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內涵是什么呢?
《教育學基礎》(第三版)[2]提到,教師的職業(yè)形象包括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其中“文化形象”是教師職業(yè)形象的核心。據(jù)此來說,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也蘊含在傳統(tǒng)“教師職業(yè)形象”之中,但其自身也存在鮮明的特點,可以通過二者的對比進一步闡明其內涵。
第一,與同一文化群體互動而產生的“教師職業(yè)形象”相比,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是目的語文化群體(中文教師)與母語文化群體(學習者)之間交流互動的結果,所以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產生的。
第二,與“教師職業(yè)形象”的作用相比,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不僅有利于學習者漢語的學習及教師的全面發(fā)展,還有利于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教學內容的漢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會潛移默化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教師為學習者講解不同時期的傳統(tǒng)服飾特點,或者介紹具有國家和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和產品等內容,都有利于我國物質文化的傳播。
第三,從“教師角色”出發(fā),在塑造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過程中,國際中文教師擔任著跨文化交流者、傳統(tǒng)文化傳播者、漢語教學者等多層身份,這與新時代下良好的“教師職業(yè)形象”要求教師擔任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課程的開發(fā)者等角色存在不同之處。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更為凸顯中華文化色彩,是擔任多層身份的國際中文教師綜合性表現(xiàn)的反映。結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于“形象”的定義:“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態(tài)或姿態(tài)”,筆者認為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可以理解為:跨文化背景下,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國際中文教師群體在進行第二語言教學中,展現(xiàn)出的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思想感情變化的具體形態(tài)或姿態(tài)。
1.2 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表現(xiàn)方式
夏天[3]指出,從字面上來說,“形象”與“文化形象”并不能明確區(qū)分,“文化形象”包括內在的精神形象和外在的物質形象。筆者從內隱和外在兩個方面出發(fā),對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表現(xiàn)方式進行概括,如圖1所示。
圖1 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表現(xiàn)方式結構圖
知識素養(yǎng)方面。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不斷學習教育理論,進而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崔希亮[4]提到,一個好的國際中文教師應具備漢語言文學知識、語言學理論知識、教學和學習理論知識(尤其是第二語言習得知識)、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歷史知識等。因此,國際中文教師要學習相關基礎知識,提升個人素養(yǎng),以學者形象進入學習者的視野,成為學習者學習的榜樣。所以提升知識素養(yǎng)有利于教師展示良好的“文化形象”。
人格魅力方面。國際中文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中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人格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提道:“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藤野先生之所以被魯迅先生時時記起,靠的就是樸素、正直、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人格魅力。因此國際中文教師要用誨人不倦、謙虛謹慎的作風影響學習者,以文明禮貌、誠實正直的品格塑造學習者,用堅持不懈、不懼艱難的精神感染學習者,才能使學習者達到情感認同,產生信賴、敬佩的心理感受,從而形成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專業(yè)技能方面。由于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教學對象多為處于非目標語環(huán)境的學習者,國際中文教師首先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文化,了解學習者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際規(guī)約等方面的特點,運用不同策略,解決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其次要提高中文技能,熟悉教學目標與內容,幫助學習者掌握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并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儀容儀表方面。服飾、表情等能夠表露出國際中文教師自身知識、能力、個性品質等內在特征的強弱,更能反映出中國的文化習俗。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即使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衣裳與體態(tài)也會泄露我們過去的經歷?!币虼?,教師應該用自身的服飾等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
舉止談吐方面。舉止得體、言語生動是對國際中文教師的基本要求,這是外在形象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國際中文教師的舉止,應表現(xiàn)出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應有的文明禮貌。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教師的語言有禮貌、符合禮儀規(guī)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國際中文教師講課時,要做到語速適中,語調親切,語氣柔和。
從上述內容可知,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不僅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影響,而且是一種顯性的教育力量,其包含的5個方面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當5個方面形成合力時,便可產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國際中文教師作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特殊職業(yè),應內外兼修,提高職業(yè)內涵的同時還要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
2 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特點
對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特點的分析,能夠彰顯不同教師在教授中文過程中的成就與困惑,進而幫助學習者更了解國際中文教師。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教學見習,認為“文化形象”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2.1 獨特性
正如英國社會學家克羅斯利所說:“互動、關系和網(wǎng)絡中的每一類各自所展示出的特質都不能還原到卷入其中的行動者。” [5]在跨文化背景下,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作為發(fā)生在教師與學生所組成的教育關系網(wǎng)絡中的特質,同樣無法單方面地還原到教師身上。
首先,國際中文教師不僅是語言教師,更是跨文化傳播者。他們在教授中文的同時,傳遞著中國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和風俗習慣。這使得他們的文化形象需要更多地關注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理解并尊重各國學習者的文化背景,以更好地適應其學習需求,從而打造積極向上的文化形象。
其次,國際中文教師通常需要具備多語言能力。除了流利的中文,還需要掌握學生母語或英語等國際交流語言。這不僅有助于解釋和對比語言差異,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更親近和有效的教學交流方式。多語言能力也展示了他們在全球多樣性中的勝任能力,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形象。
最后,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具有較高的文化包容性。國際中文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宗教、習慣、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在課堂中展示文化包容性,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更能夠影響學生形成積極的跨文化交往觀念。
上述三方面體現(xiàn)出了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可以使國際中文教師在跨越國界的教學中更具影響力,促進中文教育的國際化發(fā)展。
2.2 生成性
阮成武[6]提到“教師形象”既反映教師職業(yè)的固有特征和本性,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時代性,是可以“構建”和改變的。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教師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期望,這種時代背景使得他們更需要具備全球視野、跨文化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影響著“文化形象”的塑造。
另外,國際中文教師在與學習者互動交往過程中得到的“回應”并非“反應性”的,而是“反思性”的。在反思性的互動交往中,國際中文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學風格、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等,都會在學生心中構建起一個個具體的文化形象,只有以其全部的知識儲備、能力要素,甚至需要采取急中生智的方式,才能不斷深化教育關系,進而充分彰顯教育的本真價值。
可見,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生成性使其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xiàn)多樣化和豐富性,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做出更有力的貢獻。
2.3 個體差異性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主要有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這5種需求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序。由這一理論可以看出,人的需求是復雜多樣的,并且存在著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
“教師在某段時間內的感受怎樣,取決于他對教師職業(yè)的看法、自己身心的健康狀態(tài)、同學生的關系、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及他是否從教育教學中獲得了意義?!盵7]因此,不同的國際中文教師的發(fā)展需求不同,同一個國際中文教師的不同階段需求也在變化,學習者很難遇到完全相同的兩位教師。例如,強調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師可能被視為務實、實用主義的代表;而強調文化傳承的教師則可能被看作是文化使者和傳統(tǒng)守護者。
3 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構建路徑
李芊芊[8]指出理想的“文化形象”可以彰顯國際中文教師的獨特文化魅力,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同時也可以令教師本身更加重視文化差異,體現(xiàn)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由此可見,國際中文教師展現(xiàn)良好的“文化形象”至關重要。那么國際中文教師如何構建良好的“文化形象”也值得深入分析。筆者主要從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交流兩個方面提出構建“文化形象”的策略。
3.1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
第一,國際中文教師要廣泛積累中華文化知識,體現(xiàn)良好的中華文化形象。國際中文教師要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一些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缺乏了解。國際中文教師作為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窗口,在教學時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國的悠久歷史、地理、風俗等,所以應盡可能多地了解中華文化知識,并能夠將這些文化知識與教學相結合,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養(yǎng)成并保持良好的習慣,將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品質融于自身的行為細節(jié)。
第二,國際中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的有關內容, 例如漢服、剪紙、中國畫等,同時也要結合當?shù)氐奈幕?,選擇學生喜歡的內容和方式,提高其興趣,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的主要動力,所以國際中文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播有著重大的意義。
3.2 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姬建國[9]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中文教師的必備能力之一,也是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有效措施。據(jù)此可見,為了讓赴任國的民眾更好地理解中國、認識中國, 國際中文教師應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方面,國際中文教師要對赴任國的國情、文化、社會風俗等有基本的了解,尊重該國的文化風俗,避免文化沖突。如:“豎起大拇指”這個動作,在中國文化中意味著“很棒”,在美國文化中表示“沒問題”,在日本文化中代表“男人”“您的父親”,但是在阿拉伯文化中,卻被認為是侮辱性動作。教師了解赴任國的相關文化內容,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促進跨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要主動學習赴任國語言。國際中文教師赴任前可以先學習一些課堂用語,在接觸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后,可以學習一些用于打招呼、與人交流的簡單表達。黃清[10]提到,身處海外文化環(huán)境的國際中文教師,無論是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同事之間的合作交流中,甚至是在社區(qū)生活中等,都涉及跨文化交際。如果國際中文教師想和他人進行溝通,卻無法言明,慢慢地就會拉大自己與學生和赴任國民眾的距離,不利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構建國際中文教師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一項嶄新、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隨著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研究國際中文教師的“文化形象”這個課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了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內涵、特點和作用等內容,可以看出國際中文教師良好的“文化形象”不僅對課堂教學、教師、學生本身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有利于跨文化交際,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本文對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研究,僅涉及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內涵、特點和作用等內容,還有一系列的后續(xù)問題,特別是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形象”的建設和提升等問題,還有待于持續(xù)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299.
[2] 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第3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5-16.
[3] 夏天.獨立學院文化形象的內涵闡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8):20-21,29.
[4] 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24(1):73-81.
[5] 尼克·克羅斯利.走向關系社會學[M].劉軍,孫曉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6] 阮成武.論傳統(tǒng)教師形象的現(xiàn)代重塑[J].教育科學研究,2003(1):47-50.
[7]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8] 李芊芊.意大利漢語教師文化形象調查[D].重慶:重慶大學,2021.
[9] 姬建國.跨文化教學意識與國際漢語師資培訓[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0]黃清.漢語國際教育語境下的漢語教師文化形象探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