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所場館就是一所學校,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中的革命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思政育人價值、心理養(yǎng)護價值,發(fā)揮好這些價值功能需要館校合作,共建課程,發(fā)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共籌人力,發(fā)揮館校人力資源優(yōu)勢;共促實踐,發(fā)揮場館主渠道作用;共享資源,合奏“讀懂”“詮釋”“活用”三部曲。充分挖掘本土、鄉(xiāng)土“雙土”革命文物資源,場館努力提高體驗值,吸納學生研學;學校內(nèi)融通革命文物資源,提升校園文化,打造全環(huán)境育人;教師將革命文物融入教學設計;學生將革命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力爭館中有“生”,校中有“物”,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并舉,以“物”育人,以文化人,合唱“大思政”。
關鍵詞:革命文物;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館校合作育人;大思政;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9(c)-0119-05
Research on Cultural Education Strateg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Libraries and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Thinking and Politics"
CAO Y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 China)
Abstract: A venue is a school,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in revolutionary museums and memorial halls have extremely high historical research val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and psychological maintenance value. To fully utilize these value functions, coope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is required to jointly build courses and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battlefield in the classroom; jointly raise manpower and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library and school; promote practice together and leverage the role of venues as the main channel; share resources and perform the trilogy of "Understanding", "Interpreting", and "Utilizing". Fully tap into the resources of local and local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strive to improve the experiential value of venues, and attract students to study. Integrat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resources within schools, enhancing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for nurturing students. Teachers integrat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into teaching design. Students internalize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ir hearts and externalize it in their actions. Strive to have "students" in the museum and "objects" in the school, and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Use "objects" to educate people, and use cultural people to sing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gether.
Key words: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Revolutionary museums; Memorials; Museum-school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Campus culture
革命文物是指“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偉大復興而奮斗,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光輝歷程中的重要實物見證”[1],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史料研究價值。革命文物蘊含著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價值、政治優(yōu)勢與優(yōu)良傳統(tǒng),因而具有重要的思政育人價值。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的重要標識,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2],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革命文物因其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政治滋養(yǎng)價值、思政育人價值、心理養(yǎng)護價值等,越來越受重視。因此,以收藏、陳列及展示革命文物為重要功能的革命類博物館與紀念館,在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在“大思政”格局中占據(jù)主要地位,要想充分發(fā)揮這兩大育人力量,加強館校合作勢在必行。
1 館校合作育人現(xiàn)狀分析
統(tǒng)觀分析目前館校合作文化育人的概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館校合作的形式比較單一。目前的館校合作形式多數(shù)是學校組織的參觀性質(zhì):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拍照,“到此一游”,多流于形式,場館組織人員講解,學生聽完散場,學生的參與感與沉浸感不足,甚至只要組織參觀就得寫觀后感,導致學生比較抗拒,感覺沒意思。二是館校合作的機制不夠暢通。就目前的館校合作機制而言,多數(shù)是學校主動聯(lián)系,場館進行接待,隨意性多,規(guī)劃性較少,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就學校方面來說,學生的場館實踐活動沒有課程化、系列化;就場館方面來說,服務沒有縱深化、多樣化,力量發(fā)揮不充分。三是館校合作的面比較窄。學校資源尤其是高校資源沒有參與場館資源的建設、服務內(nèi)容的籌劃等層面,場館存在資源保護、數(shù)字化、利用等方面的不足。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少革命文物資源的加持,場館文物資源的活化能力薄弱,宣教形式單一,主題教育千篇一律,“場館+”模式開發(fā)不足。四是館校合作的制度不健全。在制度建設方面,一些合作比較暢通的案例中也以“協(xié)議”為主,制度設計不足,雙方責任不明確,政策上的綠色通道不足,合作共育的資金保障制度缺位。在評價制度方面,館校合作項目的整體評價、場館人員評價、師生評價等存在不足,沒能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促進功能。
2 館校合作育人策略與實施
教育部等10部門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倡導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diào)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本文就此在“大思政”視域下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的多重價值,從館校合作育人的角度進行研究,祈請方家指正。
2.1 館校合作、共建課程,發(fā)揮課堂主要陣地作用
將館藏資源優(yōu)化整合,植入學校課程。在課程改革中,強調(diào)課程要面向?qū)W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利用館藏文物以及數(shù)字化資源拓寬課程內(nèi)容是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和革命文物密切相關的課程主要集中在歷史課程、思政課程、實踐課程、心理課程等課程中。因而歷史課堂、思政課堂、第二課堂、心理課堂就成了革命文物育人的主要陣地。除了館藏文物資源的實踐課程價值,數(shù)字化時代,為革命文物進課堂提供了便捷方式。要想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在歷史教學、思政教學、實踐教學、心理教學中的育人價值,場館數(shù)字化資源進課堂勢在必行。因此場館革命文物課程化過程中,促進革命文物形態(tài)的轉換,做好革命文物數(shù)字化是第一步驟。要積極推進革命文物信息高清數(shù)據(jù)采集和展示利用,實現(xiàn)革命文物資源數(shù)據(jù)信息的系統(tǒng)保存、科學管理和開放共享。在“數(shù)字賦能教育”“數(shù)字賦能文物”理念的引領下,館校聯(lián)合研發(fā)課程,形成特色化、地方化、體系化、學術性課程群。建立起從課程開發(fā)到實施再到評價與改進的良性循環(huán)體系。在暢通館校課程合作機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課程配套監(jiān)督機制。在課程建設中,將實體革命文物化作網(wǎng)上虛擬資源,開發(fā)綜合課程、研究性課程、校本課程、個人本位課程。為教師備課、學生學習提供網(wǎng)絡課程資源,建設“線上課堂”,編撰“電子課本”,打造紅色“電子書包”、紅色“電子圖書館”,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wǎng)+革命文物”教學模式,實現(xiàn)線上線下融合的移動學習、泛在學習。
2.2 館校合作、共促實踐,發(fā)揮場館主渠道作用
學校應科學合理系統(tǒng)規(guī)劃學生的實踐課程,構建實踐教學工作體系,場館實踐應是“必修”課程,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大綱,堅決避免實踐教學娛樂化、形式化、表面化[3]。在時間安排上,革命文物場館實踐時間應該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新“四史”等的學習同步進行、同頻共振,與學期學時學分掛鉤,杜絕走馬觀花式的一次性參觀。在師資安排上,校內(nèi)教師和場館教師、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協(xié)同發(fā)力,雙向育人,竭力構建展館與學?;ヂ?lián)、教師與講解員互聘等館校互動機制。在形式安排上,學生場館實踐決不能僅停留在“參觀”,而應該轉向“參與”,參與革命文物挖掘征集保護、數(shù)字化轉型,參與場館革命文物布展,參與場館革命文物宣教,參與場館革命文物的研究等,為革命文物的擴容式、內(nèi)涵式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授課安排上,形式靈活多樣,講座式、報告式、沙龍式、研究性學習式、沉浸式、線上線下齊頭并進式,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全環(huán)境構建館校合作育人體系。在實踐成果上,內(nèi)容豐富多彩,注重全體學生的全方位展示成果,鼓勵呈現(xiàn)研究報告、布展、講解員、心得體會、演講比賽、短視頻、家鄉(xiāng)文物推介、情景劇等多元化的成果形式 ,極力拓寬學生展示平臺,在展示交流中實現(xiàn)再教育,擴大影響力。重視學生實踐課程的評價研究,實踐活動評價可以擺脫傳統(tǒng)紙筆測驗的弊端。在活動過程中觀察記錄,在活動結果中反思評比。
2.3 館校合作、共享資源,發(fā)揮革命文物教育功能
要想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作用,應拓展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策略,建立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與周邊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駐地部隊、城鄉(xiāng)社區(qū)的共建共享機制[4]。在館校合作中,資源共享是關鍵一環(huán),要力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2.3.1 充分挖掘本土、鄉(xiāng)土“雙土”革命文物資源,實現(xiàn)資源共享
結合高校育人實際,力爭使館校融合實現(xiàn)常態(tài)化、長效化,充分挖掘本土、鄉(xiāng)土“雙土”革命文物資源。一是挖掘高校所在地的本土革命文物、場館資源?;I建館?!爸蓖ㄜ嚒保咝閳鲳^提供學術服務,合力加強對革命文物的研究闡釋,攜手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場館為高校教師提供研究資源,為學生提供研學服務,鼓勵籌建場館人員、學校教師、學生組成的研究共同體,合力做好“大思政”“大歷史”這兩篇大文章。二是利用好學生的寒暑假這一寶貴的時間資源,挖掘?qū)W生家庭所在地的鄉(xiāng)土革命文物、場館資源,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文化鑄一方精神。每個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文化IP,獨特的革命文物、場館資源。發(fā)揮鄉(xiāng)土資源的場域優(yōu)勢,讓這些資源為學生開辟家鄉(xiāng)“綠色通道”,滋養(yǎng)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與研究熱情,激發(fā)其宣傳家鄉(xiāng)、貢獻家鄉(xiāng)的積極性,實現(xiàn)更好的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三是調(diào)用全社會革命文物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便利,學生證就是暢通卡,實現(xiàn)革命文物研學“自由”,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引流學生,讓革命文物也“吸粉”,場館也是打卡地。在“雙土”革命文物資源的加持下,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革命精神。
2.3.2 場館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做,力爭體驗值高
全面摸清本行政區(qū)域革命文物資源家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實現(xiàn)有址可尋,散點不可移動文物實現(xiàn)“大串聯(lián)”,小點不可移動文物實現(xiàn)“大套餐”,培育以革命文物為支撐的研學旅行線路品牌,集零為整,打好組合拳。
全面摸清本行政區(qū)域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可移動革命文物實現(xiàn)有物可看,在條件允許、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結合逢“五”、逢“十”周年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及重要的節(jié)慶活動,實現(xiàn)可移動文物實體進校園。充分利用數(shù)字文物的可移動性和可共享性,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tǒng)一,用史實說話,用故事說話,提升革命文物感染力、標識度。
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的載體。要想生動傳播紅色文化,就要用好革命文物,增強學生受教育的生動性、參與性、感染性和體驗性[5]。將文物和人物、歷史、故事關聯(lián)起來,做到睹物思人、睹物思史、睹物思精神,利用文物引發(fā)學生和革命先烈的思想共鳴。
結合學生實際,規(guī)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系列體驗活動,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及他們的不同愛好,提供可供選擇的多樣化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合作中成長。體驗活動要時時更新,使學生來了還想來,常來常新。通過活動使參與者對革命文物如數(shù)家珍、用情至深。力爭做到讓革命文物亮起來[6]、讓革命故事熱起來、讓紅色研學火起來,形成革命精神傳播矩陣,筑牢學生的信仰之基,補足學生的精神之鈣。
貼近學生的生活需求,吸納不同的潮流元素,設計革命文物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文物帶不走,但是文創(chuàng)能帶走,文創(chuàng)也是革命精神傳播的良好途徑。還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征集學生的文創(chuàng)點子,抓住學生的喜好,讓革命文物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成為學生的心頭好。
2.3.3 教師將革命文物融入教學設計,力爭設計感足
首先,頂層設計引航。在課程目標中,體現(xiàn)出革命文物價值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支撐;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反映出革命文物在實現(xiàn)育人目標方面的策略與具體方法;在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及教學設計各方面,呈現(xiàn)出革命文物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育點。聚焦革命文物資源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革命文物資源與歷史教學的契合點、革命文物資源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契合點、革命文物資源與心理養(yǎng)護的契合點等,借此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革命精神、歷史思維、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及堅強的心理品質(zhì),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成長注入正能量,使其成為民族復興大業(yè)的中堅力量[7]。在人才評價方面,始終堅持德才兼?zhèn)涞脑瓌t,開展文物智育與德育、結果與過程的多元評價。
其次,樹立教師就是課程、教師是最重要的資源的意識。要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讓革命文物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程、走進課堂、走進書本、走進學生頭腦里是第一步,這一步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先要系統(tǒng)掌握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做到旁征博引,靈活運用。這樣,教師講起課來才有的放矢并吸引學生,也才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讓革命文物的各項育人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系統(tǒng)梳理與課程教學關聯(lián)性強的革命文物目錄,重視與革命文物相關聯(lián)的紀錄片資源等,組建集圖片、音像制品等多媒體資源為一體的“革命文物教學數(shù)據(jù)庫”,作為教學素材庫的有力支撐。在占有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的基礎上,深入設計革命文物資源的巧妙用法,牢固樹立“一課一文物”意識。或用在課程導入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用在以物證史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或用在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鍛造學生的家國情懷等,以此建設革命文物教學案例庫。組織開發(fā)高質(zhì)量、多形式的教學案例,打造教學重難點問題庫,持續(xù)推出一大批優(yōu)秀課件、講義、重要參考文獻、教學配圖、微視頻、融媒體公開課、在線示范課程等,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優(yōu)化,打造“金課程”。在深厚積淀的基礎上,組織專家、教師、場館人員編寫彰顯地域特色的紅色教材,力爭圖文并茂,并大力推廣。在物質(zhì)形態(tài)紅色文化資源構建的基礎上發(fā)揮非物質(zhì)紅色文化資源的輻射功能,真正做到具象的革命文物背后見精神,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與“物”證關聯(lián)。
教師在進行具體的課堂傳道授業(yè)時,在立意方面力爭走深走實,以物證史,小切口展現(xiàn)鮮明大主題,深化民族集體記憶;在內(nèi)容上力爭入腦入心,以代表性的、故事化的表達,講好文物背后的“初心”,鑄就民族精神家園;在情感上力爭動容動情,找準敘事視角,用細節(jié)增強代入感,破解革命精神的共情密碼;在表達上斟字酌句,善用修辭,增強故事的吸引力、教育的說服力,彰顯文化自信基因;在方法上力爭活靈活現(xiàn),積極運用課堂討論辯論、小組合作探究、現(xiàn)場研學、情境創(chuàng)設、情景展示、主題性學習、大單元、大概念教學等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因此,多角度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滋養(yǎng)學生。
2.3.4 學校將革命文物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力爭文化味濃
2021年7月,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下發(fā)的 《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豐富校園紅色文化[8]。以校園文化建設和主流媒體宣傳為著力點,以革命文物價值營造育人氛圍,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構建紅色特色校園,讓校園變成學習的殿堂、精神的家園,提升校園軟環(huán)境建設。學??梢酝ㄟ^革命文物上墻上屏進欄等方式,在校園的樓宇走廊、宣傳櫥窗、展示大屏等處張貼、懸掛有關革命文物的圖片,播放新聞、視頻,集中展現(xiàn)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事件、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在圖書館和校史館開設宣傳革命文物價值及革命文化的專門場館,尤其是開設展現(xiàn)當?shù)丶t色資源的專門場館,實現(xiàn)校園文化的地域特色化。同時圍繞學校駐地發(fā)展歷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涌現(xiàn)的革命人物,用革命事件或英雄人物命名校園道路、樓宇等,突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革命文化特色[9]。將革命文物融入校園文化,更要融入班級文化。在校園文化大環(huán)境下,每個班級開辟革命文物宣傳欄,用黑板報、手抄報、電子書等形式開展革命文物賞介,以革命文物為切入點,開展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全環(huán)境多樣化育人方式,打造沉浸式學習環(huán)境,最終使革命文物走進學校與學生走近革命文物相向而行,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收獲育人價值。
發(fā)揮革命文物的育人價值,其目的是讓學生將革命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xiàn)知行合一[10]。讓革命文物走進學生心里,浸潤學生心田,讓革命精神塑造其堅毅的性格、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其最終做到為了人生的目標不怕挫折、勇毅前行,為了祖國的發(fā)展不怕困難、樂于奉獻。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館校合作育人講求館校雙向主動,分工與合作,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所有資源服務于學生,共畫同心圓,調(diào)動館校所有元素,在革命文物上做實“讀懂”“詮釋”“活用”三篇文章,讓革命文物的“說服力”“感染力”“向心力”三力齊發(fā)。力爭館中有“生”,校中有“物”,文物走近學生,學生走近文物,場館人員進校,學校教師進館,“共捧”革命文物,合唱“大思政”。另外,“館”主要涉及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但所研究的策略對其他類型的館校合作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庫來西·依布拉音.運用革命文物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4):76-78.
[2] 習近平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 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激發(fā)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報,2021-03-31(1).
[3]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號[EB/OL].(2022-08-10)[2024-05-13].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4] 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EB/OL].(2018-07-30)[2024-05-13].cpc.people.com.cn/n1/2018/0730/c419242-30176766.html.
[5] 黃梓根.用革命文物蘊涵的精神力量鑄魂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7):13-15.
[6] 袁野,王茜,溫羚.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1-6.
[7] 田艷,李帥.革命文物保護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2):13-23.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支持高校開展紅色研學旅行[EB/OL].(2021-08-19)[2024-05-13].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2108/t20210819_927240. htm.
[9] 徐培亮,奚江琳.革命文物在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23,9(19):57-61.
[10]王帥.試論博物館文物藏品中的高校課程思政育人要素[J].中國博物館,2023(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