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標頒布以來,大單元教學、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超學科學習等教學方式及理念愈發(fā)成為教育領域中的熱議話題。變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教育改革則肩負著育人的重大責任。如今各學科都在深入研討教學革新的問題,而藝術作為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點學科,更需要不斷在課程研究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重構課程內容,探索教學路徑,梳理最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課程架構,推動藝術學科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 素養(yǎng)培育 美術 跨學科項目式教學 可持續(xù)發(fā)展
隨著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產品的普及,培育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當下社會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時代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國的教育領域也緊跟步伐,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了深刻的復盤與革新。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其中著重指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明確課程內容選什么、選多少,注重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關聯,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
可以說,跨學科主題學習理念融入課堂所引發(fā)的思考以及教育方式的轉變,是美術學科課程重構的必要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美術跨學科項目式課程開發(fā)與重構的契機,源于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中的第15項內容,旨在呼吁: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xù)利用陸地生態(tài)系統,可持續(xù)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SDGs的頒布,正值2015年我校藝術節(jié)主題活動期間。美術學科提出了有關生態(tài)系統保護的倡議,并開展了“恐龍世界”主題藝術展示活動,吸引了大批學生投入到生態(tài)保護的行動中來。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我校美術學科在歷經十年對生態(tài)保護意識的深化與延續(xù),以及課程變革與意識更迭研究的基礎上,將原來的“單學科”主題活動,更新為以“共享地球——恐龍世界”為主題的跨學科主題活動。
(一)跨學科、超學科學習概念界定,為重構美育觀念提供理論支撐
關于什么是跨學科學習,學術界存在多種解釋。美國學者艾倫·雷普克在《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較為權威的概念:跨學科學習是回答問題、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進程,這些問題太寬泛、太復雜,靠單門學科不足以解決;它以學科為依托,以整合見解、構建更全面認識為目的。這一概念為美術跨學科學習提供了關鍵依據。以“共享地球——恐龍世界”主題活動為例,其中涉及環(huán)境學、考古學、地理學、生物學、美術學等多領域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這種難以從單一學科展開學習的課程,可以被視為“跨學科學習”類課程。
超學科學習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不受單一學科背景限制的深度整合課程。超學科教學具有六個關鍵詞:綜合素養(yǎng)、主題導向、任務驅動、學科整合、資源聚集、跨界學習。由此可見,“共享地球——恐龍世界”這一涵蓋自然、社會等復合問題且超越學科界限的主題活動,具有一定的超學科屬性。
項目,指的是在時間、成本和資源等條件的約束下,具有明確目標的一次性任務。而項目式學習,則是教育領域中一種動態(tài)的學習方式。它能夠借助問題驅動式教學,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現實世界,從而增長知識,提升技能。在“共享地球——恐龍世界”主題課程的實踐中,學生通過自我驅動、自我引導以及小組學習等方式加深了對知識結構的理解,提高了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效率。
在傳統的美育觀念中,學生的學習意味著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而在“共享地球——恐龍世界”主題下的美術學習,以“恐龍”為線索,引導學生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與靈感。在此次實踐與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們還參與了服裝設計、大型恐龍千人手繪等藝術實踐活動,從而達到了項目式學習的目的。除此之外,這次主題活動也是為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及生態(tài)意識所做出的一次積極嘗試。
(二)課程形式、內涵比較,為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提供路徑研究素材
相比于2015年的藝術節(jié)主題活動,2024年“共享地球——恐龍世界”跨學科項目式主題的內涵,更加深刻地體現了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在新課標指導下學習意識的提升(圖1)。
在過去的十年間,這一主題展示形式的變化及其內涵的豐富,深刻影響著每一屆學生保護自然意識的形成。就課程本身而言,其形式逐漸精簡,活動愈發(fā)多樣,主題也愈加具體。
(三)課程實踐、課程開發(fā),展示出課程的育人內涵與價值延伸
美育課程的育人內涵不斷更新,要求也更為具體。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全面深化學校美育綜合改革,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加強各學科有機融合,整合美育資源,補齊發(fā)展短板,強化實踐體驗,完善評價機制,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在《意見》的指導下,全國各省、市逐漸將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常態(tài)化。從課程實施進程來看,國家指導性政策的不斷演變,既為課程發(fā)展指引了方向,也為美術基礎教育提供了教學方式上的指導。
跨學科教育通過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對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成果的統計分析可以有力地證明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對科技創(chuàng)新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當代美術教育并非要將學生都培養(yǎng)成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睦指出: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的聯系千絲萬縷,這也是人們常常會將藝術等同于美育的原因,藝術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但美育應起的作用并不僅限于藝術,而是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維度的融會貫通??梢娫谒囆g創(chuàng)作以及跨學科學習中,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并塑造自己。
美術課程開發(fā)只有緊隨時代發(fā)展才能實現再提質、再發(fā)展?!霸偬豳|”是教師與學生意識成長的升華;“再發(fā)展”是建立在已知課程中的重構與價值的延伸。
在生活方式逐漸數字化的沖擊下,任何領域都無法回避人工智能的影響。盡管人工智能能夠綜合利用知識與技能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但目前它仍然無法替代人類獨特的思考與情感。藝術教育具有審美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人文性和情感性等特點,其中情感表達尤為微妙、細膩且深入內心,難以被人工智能所復制??鐚W科學習不僅能豐富學生對世界的理解,還能深化他們對“好與壞、美與丑、破壞與重塑”等關系的認知。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跨學科項目式教學實踐路徑解析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美育發(fā)展的必然路徑。這條路徑的探索亟須實踐案例成果做支撐。
(一)學科大觀念梳理能有效為課程增值——出發(fā)點
1. 要加深對基礎教育的理解,深入研究學科的核心知識和理論,明確學科的基本結構和核心概念。運用結構化思維,厘清課程思路,以大觀念為思想內核,構建課程體系(表1)。課程基本結構的建立不是“一錘定音”,而是“大浪淘沙”,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
2.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及能力水平,以便確認他們能否理解課程設置的重點和難點。學生的能力隨著認知而變化,且每位學生的心理和認知起點各異。因此,教師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不能以單一標準來確定作業(yè)難度與評價尺度。相反,教師應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前測,如課前學習單,依據學生的認知情況設計課程作業(yè)等。
3.將大觀念與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緊密結合,以增加其實際應用價值。在課標研究中,“美術與生活”“美術與科技”“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課程觀念,都將成為課程培養(yǎng)與應用的核心價值。例如,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我的小天地”,以“我”為起點,通過創(chuàng)造來源于生活的“小天地”來增強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提升其實際應用價值。再如,“共享地球——恐龍世界”這一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從生物滅絕的角度出發(fā),反推社會責任感,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意識。
4.通過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和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大觀念。例如,在實踐案例中,學生發(fā)現“紙箱恐龍”被亂涂亂畫甚至人為破壞后,發(fā)起了一系列救助行動:先用顏色覆蓋受損部分,再設置提示標牌,最后“認養(yǎng)”新的“紙箱恐龍”并定時加以保護。這些實踐成功幫助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社會責任”。
(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凸顯美術核心素養(yǎng)培育特質——目標點
1.選擇與美術相關的跨學科主題,如環(huán)保、歷史、文化等。例如,筆者所在的實驗團隊曾開展過的“創(chuàng)造綠色生活”“廚房里的秘密”“蒸蒸日上品年味”“二十世紀藝術評論”“與經典相遇——皮影戲”“月亮娃娃鬧中秋”等多個跨學科主題項目。這些項目在人文、自然和社會領域中汲取豐富的課程營養(yǎng),充分發(fā)揮美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性和情感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通過課程設計整合多個涵蓋不同學科知識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美術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扎染的秘密”中,提出“怎樣購置材料最省錢?”“如何染色能夠呈現不同的幾何變化”等問題,將數學、勞動等學科知識串聯。
3.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中團隊合作是課程實踐中的難點之一。由于每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創(chuàng)作目標都不盡相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思維模式和所需材料的相似性進行分組,也可采取自然組合的方式。此外,教師還需觀察、培養(yǎng)有責任心的小組組長。小組組長既是精神的引領者,又是小組合作的協調人,對合作效果起主導作用。
4.提供豐富的美術資源和工具,支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這種支持既可以是物質性的材料與資源的支持,也可以是創(chuàng)作的指導。教師需做好材料整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做到衛(wèi)生、環(huán)保,注重材料可循環(huán)利用的價值。
(三)將跨學科學習模型與美術課程學習內涵相融合——興趣點
學習模型的選擇有以下幾個基本策略。
1. 確定美術課程的核心目標和內容,明確跨學科學習的切入點。
2. 選擇合適的跨學科學習模型,如5E模型、PBL模型,甚至可以借用電商應用的AISd6ZbxN6rdoPHvCg2Vpg3po8BdFBcwMQbIo8jNotY/8M=AS模型。
3.在美術課程中融入跨學科元素和方法,如科學研究、社會實踐、技術應用等。
4.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指導。
(四)設計實施跨學科學習框架的步驟——行動點
以“共享地球——恐龍世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為例,通過圖表清晰展示學習框架設計與行動流程,幫助理解和實施(圖2)。
不同課程類型可以采用不同的跨學科架構。其中基本架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明確跨學科學習的目標和意義,確定基本問題和學習任務。
2.分析各學科的特點和優(yōu)勢,確定跨學科學習的主題和內容,確定課程用時和學科權重,為課程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3.依據學習任務,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制定詳細的時間表和計劃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學習問題,及時調整課程內容。
4. 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和物質支持,如網絡、場地、器材等,確保學習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
5. 明確展示方法及成果發(fā)布的形式,建立多元化跨學科學習評價體系,對學生、班級、年級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以評價促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增值和可持續(xù)遷移,為更多、更豐富的項目提供參考。
(五)通過有效展示,推進社會責任意識形成
1.在選題初期,已明確具有社會意義的展示主題和內容,評價時需關注學生對“公益性”“宣傳性”意識的體現,以實現立德樹人,以美潤心的教育目標。
2.通過演講、辯論、表演等形式,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持續(xù)行動,以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3.引導學生展示創(chuàng)作成果,描述作品的創(chuàng)作構思。在學生分享之后,教師應將美術創(chuàng)造、社會意識和思想培育相結合進行評價。
4.增強活動帶來的校園和社會影響,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方案。
5.通過反思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
美術跨學科項目式課程研究的意義在于建立綜合性學習課程體系,運用跨學科、超學科、項目式學習方式重構課程,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靈活處理問題,促進審美意識、情感和創(chuàng)造的多樣性表達,不再將學習與生活割裂,不再用碎片化的知識片面性地理解世界。
本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小學美術跨學科融合實施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GH2308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聯合國.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EB/ OL].(2015-09-25)[2024-04-12]. https://china.un.org/zh/sdgs/15.
[3]艾倫·雷普克.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4-04-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柳洲,古瑤,馬莉莉.強化我國研究生跨學科教育的對策分析——美、英、法等國跨學科教育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6]李睦.美育教師手冊:理論、方法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