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賀創(chuàng)作的二百余首詩歌中,鬼神詩占據(jù)了較大數(shù)量,是體現(xiàn)其幽冷瑰麗詩風(fēng)的典型代表之作。李賀所作的鬼神詩許多都取材于遠古先民創(chuàng)作的神話故事,一方面,這些神話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進入到他的詩歌中,并經(jīng)過重新演繹,豐富了李賀的詩歌題材,使得他的鬼神詩充滿了神秘感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神話背后凝聚的原始先民的審美意識,作為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進入詩人的精神之中,使其著眼于古往今來都在思考的生死之問,并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構(gòu)建出一個瑰麗奇幻的詩歌世界。
關(guān)鍵詞:李賀;鬼神詩;神話美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9-0118-04
An Analysis of Li He’s Ghosts and God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ological Aesthetics
Li Shuha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Abstract: Among the more than 200 poems written by Li He, ghosts and gods poems take up a large number, which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ons of his dark and magnificent poetic style. Many of Li He’s ghosts and gods poems are based on ancient mythological stories created by ancient ancestors. On the one hand, these myths have entered his poems as creative materials and have been reinterpreted, enriching Li He’s poetic themes and making his ghosts and gods poems full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primitive ancestors condensed behind the myth, has entered into the poet’s mind as a par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which has made him focus on the questions of life and death that have been pondere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gives play to his rich imagination to construct a magnificent and fantastic poetic world.
Keywords: Li He; ghosts and gods poems; mythological aesthetics
唐代詩人李賀一生坎坷曲折,身體衰弱,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原因使他在死亡的威壓下時刻處于不安憂慮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李賀所作詩歌對于生死、鬼神的關(guān)注與偏好較之其他詩人更為明顯,神話色彩既作為素材點綴于詩歌之中,也因此成就了李賀的獨特風(fēng)格。
一、李賀鬼神詩中的神話之色
李賀(公元790—816年),字長吉,唐代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宜陽)人。古往今來,談起李賀之詩,常用的評價總離不開奇幻、瑰麗、幽深等詞,杜牧為其詩集所作之?dāng)ⅲā独铋L吉歌詩敘》)中,更是用了“虛荒誕幻”[1]來形容李賀的詩歌。虛荒誕幻的詩風(fēng),不僅與創(chuàng)作者李賀的人生際遇、創(chuàng)作主張相關(guān),也與其所選取的題材有著緊密聯(lián)系。
在李賀現(xiàn)存世的240余首作品中,提及鬼神的詩作有八十多首,占了較大的比例,亦是構(gòu)建詩人獨樹一幟的詩風(fēng)的重要部分。李賀將古代神話素材自然地運用到詩作之中,成就了其獨特的審美風(fēng)格。因而,本文意在發(fā)掘李賀鬼神詩中的神話之色,以及其與神話中原始審美心理體驗的相似性,從新的角度體會其詩歌之美。同時,人們在找尋審美和藝術(shù)之源時,往往會追溯到神話、圖騰和巫術(shù),在榮格的人格理論中,這種遠古的集體無意識構(gòu)成了一個民族的記憶和精神,也暗藏著民族的審美精神之謎。故以神話美學(xué)視角來分析李賀的鬼神詩,也可以窺見一個民族的審美之源起與流變。
作為原始先民的文化意識的載體,神話從未在歷史中絕跡,而是在典籍、民間故事以及百姓的口耳相傳中綿延不息。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使得神話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素材與寶藏。
李賀在歷史上被稱為“詩鬼”“鬼仙”,除了有稱贊其鬼才之意,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寫作了許多帶有鬼怪色彩的詩歌,例如《蘇小小墓》《感諷五首》《金銅仙人辭漢歌》,等等。其中的精怪形象許多都源于神話傳說,例如“狐”早在《山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脫離了普通的動物,具有靈氣成為妖,“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2]7。李賀的《溪晚涼》《惱公》《神弦曲》等詩作中都出現(xiàn)了“狐”的形象,并繼承了神話中“狐”有異能且恐怖的特點。李賀在創(chuàng)作有關(guān)鬼怪的詩歌時,保留了許多神話里的設(shè)定與色彩,這種延續(xù)性既是神話對人的塑造,亦是詩人對神話世界的詩意表達。李賀在詩作中賦予鬼怪形象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和生命力,這使得他的鬼詩充滿了想象力和神秘感。
在神仙詩中,李賀對神話的引用更加豐富,《夢天》中的“老兔寒蟾泣天色”,《天上謠》中的“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纓”都化用了嫦娥的神話故事。嫦娥曾出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和《淮南子·覽冥訓(xùn)》中,前者說她是帝俊的妻子,后者稱其為后羿的妻子,后世流傳的故事和作品大多采用了后者的說法?!独顟{箜篌引》中的“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則化用了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保?]為了表現(xiàn)李憑高超的彈奏技藝,李賀進一步發(fā)揮,讓箜篌發(fā)出的樂曲聲震破了女媧所補之天,使得秋雨傾泄而下,借用并改造了“女媧補天”的神話,以凸顯李憑箜篌之樂的震撼力。如此運用神話典故,既展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文學(xué)積淀,又使表達的意蘊更為神秘高遠,給作品增添了一分綺麗的神話色彩。
除了借用神話,李賀在詩歌中還嘗試組合創(chuàng)造新的神話。在《苦晝短》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將《山海經(jīng)》中“若木”與“燭龍”兩個神話組合在一起?!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曰:“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保?]498關(guān)于燭龍,《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的描述則是:“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fēng)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2]499。因為兩者均與太陽有關(guān)系,于是在李賀的詩中,用它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將“若木”與“燭龍”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新的神話。李賀對于神話素材的使用并非直接照搬,而是根據(jù)詩歌創(chuàng)作的需要進行新的解讀與組合。
追本溯源,李賀詩作對神鬼的關(guān)注,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個人經(jīng)歷。李賀英年早逝,生前又是沉疴積身,相較于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注,他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自身,投向想象的世界。正是因為李賀長期病痛纏身,他格外關(guān)注與生死相關(guān)的話題,借由對鬼怪神仙的想象,將主體的情感體驗與審美體驗變?yōu)樵姼璧膭?chuàng)作,表現(xiàn)出自己對世界的認(rèn)識和理解,形成了鬼神詩的獨特色彩。
神話所沉淀下來的集體無意識影響著一個民族里的所有人,李賀像個孩子一樣,用瑰麗的想象勾勒出他意識中的那個神秘的生死之境,他以人之身行走于自我和先民共同構(gòu)建神鬼之夢中,試圖找到自己的路。
二、神話美學(xué)視角下李賀鬼神詩的審美特征
神話美學(xué),即古代先民用何種視角觀察、看待世界,并以原始的藝術(shù)語言表現(xiàn)在神話之中,這種集體無意識構(gòu)成了民族精神與記憶的重要部分。后來的人們繼承前人留下來的寶藏,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揚它們,而原始的審美思維也就這樣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fā)展。
所謂傳承,即流變之中也保留著相似之處:古人所關(guān)注的,也是今人所關(guān)注的;古人所思慮的,也是今人所思慮的;古人曾運用的手法,今人仍在使用。前文討論的是李賀鬼神詩與古代神話的關(guān)聯(lián),在此基礎(chǔ)上以神話美學(xué)的視角來分析,李賀鬼神詩呈現(xiàn)出兩個主要的審美特征:生命的有限與超越,想象的創(chuàng)造力。
(一)生與死之論
李賀寫鬼神詩,寫的正是對生死問題的思考,生命如何以其有限性自處于無限的天地之間。這類詩歌在李賀的筆下,常常色彩幽暗、風(fēng)格詭譎,營造出一種沉重幽絕的氛圍,折射的亦是李賀生活中的現(xiàn)實一面。他用一種真實的、敏感的筆觸描繪了自己眼中的生命體驗,面對死亡和鬼怪,詩人沒有刻畫英雄般的無畏,因為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另一個世界正是如此神秘可怖,而自己的病體又使得他比普通人更早更近地看到了這一切。正因如此,時間、死亡與生命在其詩歌中是如此的真實可感。在《蘇小小墓》中,死亡是“幽蘭露,如啼眼”,是“冷翠燭,勞光彩”,詩人強調(diào)她在西陵下“風(fēng)吹雨”等待時的凄苦,以及在鬼魂世界的孤獨。冷、幽、暗的氛圍透露出死亡的氣息,但鬼和人一樣,也是有情感和情緒的,詩歌在幽冷的意境中突出了哀愁之情,在無人的鬼之境極力塑造一個有情的鬼。雖然在情感上表現(xiàn)出焦慮恐懼,但詩人仍然選擇了直面生死,他的鬼詩所描繪的人人死后都將去往的鬼之地,除了幽暗凄冷的氛圍,仍然帶有一絲人間的顏色。
有關(guān)人死后會成為鬼的想象,自上古便存在?!抖Y記·祭法》言:“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4]《墨子》中有杜伯死后化身成鬼,并射殺周宣王的故事。生命是有限的,面對未知的死亡,先民們想象構(gòu)造出一個死后的世界來化解恐懼,這種思維逐漸變成一種集體無意識,通過神話、傳說慢慢烙印在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之中?!冻缌x里滯雨》《示弟》《秋來》等多篇鬼詩都呈現(xiàn)出灰暗的情感與凄苦的氛圍,如果說鬼詩是詩人現(xiàn)實經(jīng)歷的反映,刻畫的是他對死亡的思考,表現(xiàn)的是幽暗凄冷的色調(diào),那么神詩的風(fēng)格便截然不同,更多表現(xiàn)了生的希望和期盼,從側(cè)面反映出李賀的人生理想與希冀。
在暢想天上生活的《夢天》一篇中,前四句構(gòu)建了一個美輪美奐、盡善盡美的天上月宮:“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云樓半開、月影朦朧的天宮中桂花飄香,不時還傳來仙女漫步時鸞佩相碰的清脆之音。反觀塵世,千年變更如走馬,人世萬物渺小而短暫。李賀對時間逝去不可追之規(guī)律認(rèn)識得清楚透徹,故能寫出“更變千年如走馬”之句,正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歷了種種苦難,明白自身病痛、死亡之不可逆,才把希望寄托于神仙生活之中,用九天之上明麗的色彩和理想化的生活驅(qū)散真實世界的暗淡凄苦,讓自己得到慰藉與解脫。但李賀并非要追求長生,相反,他寫過不少批判神仙虛妄的詩歌,例如《苦晝短》中的“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浩歌》中“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這體現(xiàn)了李賀之神仙詩與其他人的“游仙詩”的不同之處,他描繪神仙世界時,并非將自我代入進去游仙,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和刻畫,而且他在詩中常常懷疑神仙的存在。李賀借神仙世界來排解憂思,追求希望的同時保持一定的清醒。
總體來看,李賀的鬼神詩表現(xiàn)出的時空意識、生命意識與古代神話思維中的審美傳統(tǒng)是相互呼應(yīng)的,神話為文學(xué)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資源?,F(xiàn)實世界的時間對于人們來說是線性的,具有不可逆性,人在時間面前無比渺小而短暫。然而,在詩歌藝術(shù)和神話傳說中,時間變得立體起來,生命在其中巡回輪轉(zhuǎn),死亡只不過是新的起點,人、神、鬼都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相互轉(zhuǎn)換。
古代先民在神話中描繪的和李賀在鬼神詩中想追求的那種“永恒”,并不是停滯不變的永恒,而是在不斷運動,變換形態(tài)而前進的“永恒”?!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中,炎帝之女死后化為精衛(wèi)鳥,銜草石填海;海外北經(jīng)中,夸父逐日,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大荒西經(jīng)中更是有“顓頊死即復(fù)蘇”[2]476。
換句話而言,雖然世間“更變千年如走馬”,然而“滄海桑田”之后,或為人或為鬼或為神,不正是已經(jīng)身在永恒之中了嗎?萬物終將歸于塵土,而塵土又會構(gòu)成萬物,生命、世界正是由生生死死、變換不息的平衡而組成的。李賀鬼神詩中不只有其個人的生命意識,也暗含了神話時代關(guān)于生命觀念的集體無意識。
(二)奇幻瑰麗的想象
除了對生死命題的思索,遠古先民創(chuàng)作的神話還有一大重要的貢獻:展現(xiàn)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人們在探究審美意識與文學(xué)藝術(shù)的源頭之時,都不免會追溯到神話,神話能夠流傳千年,深入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本身的故事自然是生動有趣的。無論是神話中各種神仙鬼怪,還是離奇的故事,都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虛構(gòu)的作用。強大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既是一種能力技巧,也是一種先民通過神話留下來的原始思維和精神,代代流傳,為民族之樹的成長澆水施肥。
將中國神話與后世歷代諸多文藝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有著強烈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以意象塑造為核心的審美傳統(tǒng)。意象性對中國審美意識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亦占有重要地位。神話中獨特的意象塑造方式通過審美意識等方式影響了后世的文藝創(chuàng)作,使得中國文學(xué)的審美意象尤其發(fā)達,促進了中華民族審美趣味、審美傳統(tǒng)的形成。除了與對象有關(guān),意象的形成與主體的想象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李賀詩歌的境界幽深朦朧,使人遐思無窮,迷離恍惚,想象的世界奇幻豐富,意蘊多層,正是繼承并發(fā)揚了源自遠古先民創(chuàng)作的神話中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構(gòu)造出虛幻奇特的意象,提高了藝術(shù)的張力與審美的享受。
李賀詩作中的生動比喻即是其豐富想象力的體現(xiàn)。在《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憶君清淚如鉛水”一句將思憶之淚比作鉛水之暗淡沉重,借此,淚水有了格外的顏色與重量,巧妙地寫出金銅仙人懷舊、惜別之痛?!疤烊粲星樘煲嗬稀币痪洌瑒t將天地帶入到人的主體之上,宣泄出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對時間無情的感慨,含義多層,成為千古絕唱。在《夢天》中,詩人對月光的形容更是出奇,“老兔寒蟾泣天色”“玉輪軋露濕團光”,兔與蟾的淚水是對神話的聯(lián)想發(fā)揮,“玉輪軋露”描繪的是明月飄過云霧的場景,展現(xiàn)了詩人想象之虛幻奇妙。還有《聽穎師彈琴歌》中,稱贊穎師美妙的琴聲和高潮的技藝時,李賀以“雙鳳語”“敲水玉”來描繪琴聲,將原本不可感的琴聲變得可以想象,如此例子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李賀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還體現(xiàn)出一種反理性的美學(xué)傾向,有意打破客觀9IKEyL3G5niVW93dUkZ1BQ==世界的固有面貌,用神話一般的筆觸和個人審美經(jīng)驗構(gòu)建出一個變形的世界。在描寫水神、海神的作品中,他試圖營造一個經(jīng)過變形、折射的水世界,好比隔著波動的水面去觀察世間。這須得依托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zYREr3DloXv4ScSNN6fSpw==無窮的想象力,才能在反映描摹對象的同時,依據(jù)詩人的主觀意向與創(chuàng)作需求而做出調(diào)整改變,以求達到奇幻瑰麗的印象式呈現(xiàn)。
例如《帝子歌》一詩中,“涼風(fēng)雁啼天在水”一下子就勾勒出一個顛倒錯位的世界,詩人對于現(xiàn)實的失望與失落借由湘神與帝子的故事含蓄道來,脫去陳詞俗調(diào),將情緒變?yōu)樯?,成為綺麗想象與神話夢境的一部分。較之客體世界的有序與無限而言,詩歌世界的變形與顛倒正反映了主體意識的創(chuàng)造性,彰顯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在意象表現(xiàn)上突出了李賀詩歌的神話色彩,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感官沖擊與精神震撼。
李賀的鬼神詩以強大的想象力,對生命的追問求索,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幻想與真實的界限,無限趨近遠古神話中世界的模樣。在這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一切看似光怪陸離,卻正隱喻著人們就是在混沌中尋找自我與光明。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將自我的情感和認(rèn)知對象化,促進審美意識的發(fā)生,同時也在審美體驗中加強了對人的主體價值的肯定。
三、結(jié)語
對李賀創(chuàng)作的鬼神詩進行美學(xué)研究,從其中的神話之色出發(fā),發(fā)掘它們的審美特征,凸顯李賀鬼神詩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價值,為李賀詩歌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視域,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灰暗凄苦的鬼詩也罷,流光瑰麗的神詩也罷,李賀用他的生花妙筆勾勒出綺麗神秘的鬼神之境,為自己,也為更多的人搭建了一個精神的家園。李賀刻畫夢卻不沉迷于夢境,雖然他身體衰弱,但卻一直深刻地思考并批判現(xiàn)實,正如神話背后是先民們蓬勃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李賀的鬼神詩傳達出其精神的勃發(fā)與堅韌,引導(dǎo)著后來之人不斷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賀.李賀詩歌集注[M].王琦,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
[2]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3]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479.
[4]鄭玄.禮記正義[M].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91.
作者簡介:黎書含(2000—),女,漢族,重慶榮昌人,單位為長安大學(xué),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xué)。
(責(zé)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