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有著相同的價值定位、學術基礎和素養(yǎng)要求,但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等方面又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本文從教學實踐經驗出發(fā),探討了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初中和高中歷史教師更好地把握不同學段的教學要求,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不斷地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 高中 阿歷史教學
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的異同,大量的文件和論著都有明確的論述,從法律地位、教育方式、教育結果、教育內容的深廣度、學生選擇的自主性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就中學歷史教學而言,我們從課程標準的制訂到教科書的編撰,對初高中的定位也有非常明確的表述,而在近年來的實踐中,由于高考倒逼中考,考試又引導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邊界變得沒有過去那么清晰了。無論是教學要求還是教學方式,也無論是評價要求還是評價方法,初高中的歷史教學都有明顯的趨同傾向。我認為,初中和高中作為不同的學段,在實踐中嚴格執(zhí)行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降低難度和拔苗助長均不可取。在觀摩了大量初中和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后,我略有感悟,茲錄如下,求教于方家,也希望有助于老師們的進一步思考。
一、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相同點
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作為中學歷史教育的組成部分,兩者必然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我認為起碼體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首要目標。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不同,歷史研究只有一個對象,就是歷史學科本身,而歷史教育有兩個對象,一是學生,二是學科。在歷史教育的實踐中,學生的地位高于學科,是學科為學生服務,而不是學生為學科服務。既然是人才的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就成為首要的事情?!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課程的指導思想:“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明確指出其課程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課程改革,著力提升課程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指導性”。[2]在評價的層面上,教育部考試中心制訂的“一核四層四翼”評價體系明確把“立德樹人”視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育改革中發(fā)揮著統(tǒng)領作用,決定著高考的前行方向和價值取向。[3]因此,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也無論是教學還是評價,正確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都是教師們首要完成的任務。
第二,敘事和思辨是歷史教育的主要特點。歷史學科是一門敘事的學問,把歷史上的人、事、物、制度等內容研究清楚、敘述清晰是基本的要求。歷史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思辨的學問,“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guī)律,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是歷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盵4]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同樣需要充分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特點,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學都需要追求準確敘事和深入思辨。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中,這兩方面的特點我們可以理解為“講好故事”和“說清道理”。敘事不一定是講故事,但有生動情節(jié)的故事肯定是敘事的重要手段。包含有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大量有趣故事,是歷史學科的重要魅力來源之一,是吸引、打動學生的重要資源和手段。這一點,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歷史教育并無差異,愛聽故事是每個學段學生的興趣所在。當然,好的歷史教學不能停留在講故事的階段,幫助學生從歷史故事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才是講故事的目的。因此,教師善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就成了歷史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特點。敘事和思辨,說起來簡單,卻是每位歷史教師需要終身修煉的技能。
第三,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是歷史教育的核心功能。當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課程目標的改革。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作為目標來體現(xiàn)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在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上,初高中只有程度的差異,并無本質的不同。教學上宜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地提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對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諸多的文件和論文論著都有相應的論述,我經常推薦老師們閱讀的是一本常見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5]該書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撰寫的報告,旨在指導21世紀的教育方向。該書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這四大支柱,可以成為我們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角度。相對應而言,今天我們不少教1Y+9T2E4E8+RKd1WmKj8dQ==師和校長對教育的理解僅僅是停留在第一支柱的層面——學會認知。其他三大支柱,不要說實踐,連理解都可能有困難。歷史學科只是中學諸多學科中的一種,它所追求的教育終極目標還是與其他學科一樣的,就是幫助學生提升認知、做事、生存和共同生活的能力。
第四,培育學習興趣是歷史教育的關鍵策略。要切實提高學習的效果,我相信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的教學策略。無論是中學生、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如果不擁有對學科的興趣愛好,學習對他來講就是苦差事,哪怕在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真正的素養(yǎng)培育還是非常薄弱的。梁啟超曾經說過:“教育事業(yè),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要摧殘趣味?!盵6]對學生而言,唯有擁有興趣才能激發(fā)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對教師而言,唯有保持興趣才能治愈專業(yè)發(fā)展的倦怠感、抵御職業(yè)歲月的漫長乏味。在中學和大學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真正對歷史學科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相對而言,在興趣感濃烈的學生中,以初中學生所占的比例最大。為什么隨著學段的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越來越淡???這需要我們從課程和教學中去尋找原因。我所能夠做到的就是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作為教師本人首先就得保持對學科鉆研的濃厚興趣。
第五,指導海量閱讀是歷史教育的重要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強烈依賴史料進行研究的學科。由于人類的史料浩如煙海,這又決定了歷史學科是一門投入很大卻產出很少的學科。面對層出不窮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日新月異的學術新進展,每一個學習歷史的人都難免會發(fā)出莊子式的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盡管如此,人類如果要以有限的智力和時間去探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海量閱讀和深入鉆研史料還是不二法門。無論是中學生、大學生還是在職教師,要學好歷史,都需要有計劃、有方法地進行海量閱讀。所不同的是,初中生偏重于故事類的閱讀,高中生偏重于論述類的閱讀,大學生偏重于專業(yè)性的閱讀,在職教師偏重于研究性的閱讀。我在中學和大學的教學實踐中,都致力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推薦閱讀的書目,分享閱讀的心得,傳授閱讀的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相信,學生只要能夠認真地通讀完基礎性的歷史書籍,其歷史學習的根基就打下了。
第六,進行體驗探究是歷史教育的有效途徑。所謂體驗探究,是指除了閱讀書籍外,學生還應該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既包括課堂教學中的體驗活動,也包括校外教學中的社會活動和專業(yè)活動。體驗探究之所以重要,是由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一方面,歷史學科除了擁有大量的文獻史料外,還擁有無數(shù)的實物史料,對實物史料的學習和研究,不但需要提高動手的能力,還需要使用相應的工具甚至高科技的手段;另一方面,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要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真諦,離不開學習者的生活常識、社會經歷和人生感悟,這都需要通過積累大量的社會實踐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無論是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還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提出了進行項目式教學設計的要求;無論是初中歷史教材還是高中歷史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活動課設計案例;無論是日常教學還是命題評價,都遵循著情境活動探究的目標。因此,歷史教育不是一門紙上談兵的學問,需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社會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
以上六個方面,是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共同點。事實上,它們的共同點還有非常多,如都需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教學、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都需要考慮跨學科的教學設計、都需要充分利用評價測量的工具等。但作為最重要的相同點,我認為還是上述的六個方面。
二、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不同點
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畢竟屬于不同學段的課程實施,因此兩者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初中偏重敘事,高中偏重說理。敘事和思辨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特點,但初中和高中略有偏重。對于初中教學而言,我認為首先要把故事講好。著名史學家何茲全教授曾經指出,初中歷史教學不需要講太多的概念和理論,重點在于講故事?!耙?small class="1im7bYvVNCW5F7PKb+85WA==">過講史事體現(xiàn)價值觀,要學習大史學家司馬遷‘于敘事中寓論斷’的本領?!盵7]選擇什么故事來講?如何把故事講好?這里面都有大學問。司馬遷的《史記》并沒有長篇大論、耳提面命地講道理,大都是一則則波瀾壯闊、啟迪心智的故事。從這些生動的故事中,我們能夠充分了解司馬遷的價值觀念。因此,初中教學中的價值觀念傳遞主要是通過講故事來實現(xiàn)的。例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的線索非常復雜,在教學中運用時間軸、大事年表等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是有效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視了故事的講述。這段歷史時期包含了大量精彩紛呈的故事,尤其是三國的故事,兩千年來廣為流傳,長盛不衰。如何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這段歷史講好,對初中教師是個巨大的考驗。而到了高中階段,則需要加強分析論證能力的培養(yǎng),重點在于說道理。其實,諸如理論闡釋、史料運用、史源探究、原因梳理、過程推斷、價值判斷等教學方法既是說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敘事的一種方式,只不過不屬于有情節(jié)的敘事而已。
第二,初中建構體系,高中設計專題。當前初中歷史課程是以通史的體例構建內容的,高中歷史課程則既有通史,也有專題史。專題史是對通史的遞進、拓展和延伸,教學內容多于通史,教學難度高于通史。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學更強調對專題史的學習。就中學歷史課程而言,通史和專題史的關系更接近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初中的歷史課程雖然是通史體例,但每一課書不妨視之為專題史,如“百家爭鳴”“秦統(tǒng)一中國”“東漢的興衰”“三國鼎立”等其實都是一個個專題。高二的歷史課程雖然是專題史,但在敘述過程中仍需要有通史的基礎,如講述“交通與社會變遷”一單元時免不了要依照“古代交通”“近代交通”和“現(xiàn)代交通”的時序邏輯。如果說通史教學側重于追求思維的廣度,那么專題史教學則側重于追求思維的深度。閱讀大學的通史教材時,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作品總能在展現(xiàn)廣博視野的同時又不乏鞭辟入里的論述;而閱讀大學的專題史教材時,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史學家總能在深研問題的同時也具備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胸懷。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中學歷史教材是無法跟大學歷史教材相比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學應該強調通史教學,幫助學生把握人類文明史的總體架構,而高中歷史教學則應該強調通史和專題史結合,幫助學生深入探討一些重要歷史問題。
第三,初中側重理解,高中側重解釋。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解釋”列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五個方面之一,但對于中學生而言,到底是“歷史理解”素養(yǎng)重要,還是“歷史解釋”素養(yǎng)重要,依然存在爭論,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認為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是有區(qū)別的,同時也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說來,理解與解釋有四方面的不同:首先,理解主要指向自身,解釋主要指向他人;其次,理解是解釋的基礎,理解錯了,解釋就肯定有誤;再次,理解不一定依靠語言文字,解釋通常要訴諸語言文字;第四,理解包含有豐富的感情元素,解釋主要立足于理性思維。[8]我認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理解”素養(yǎng)其實比“歷史解釋”素養(yǎng)重要。從課程標準分析,無論是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還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理解”一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都大于“解釋”一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從教學實踐分析,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歷史事物并不容易,而要求學生解釋歷史現(xiàn)象則更難。有效的歷史解釋,除了大量閱讀史料外,史學家還需要結合自身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來進行,這不是中學生能夠做到的,甚至大學本科生都很難做到。中學生的所謂歷史解釋,通常只是照搬教材的表述套用在相關問題上而已。由于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我傾向于在初中階段加強對歷史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階段加強對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初中階段,學會理解各種歷史現(xiàn)象,高中階段則嘗試解釋各種歷史現(xiàn)象。
第四,初中普及常識,高中合理質疑。初中教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重點在于普及歷史常識,夯實知識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應該選擇和敘述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史事,確保無科學性、常識性錯誤。[9]高中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繼續(xù)強化基礎性的同時,還強調選擇性和發(fā)展性,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可“適當引入史學研究的新成果,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10]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準確的理解、對正確價值觀念有強烈的認同至關重要。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則可以借用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對某些問題展開合理探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不太主張在初中教學中過多地引導學生質疑教材的觀點,由于學生知識基礎薄弱、掌握史料不足,很多的討論爭辯其實是無效的。高中階段可以適當?shù)靥岣邔W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但我也反對不加選擇地大量引用學術研究新成果來進行教學。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能夠理解好教材的內容、達成課程標準的要求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層層加碼、一味拔高的教學方式并不可取。
第五,初中多為材料,高中多為史料?,F(xiàn)在大多數(shù)歷史老師都認可史料教學是最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課程標準,“材料”和“史料”兩個概念都是混合使用的,盡管“史料”的使用次數(shù)遠高于“材料”,但“材料”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也不少。[11]我認為在初中教學中可多使用材料,高中教學中可多使用史料。所謂材料,是指改造過的史料。為什么要改造史料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許多原始史料卷帙繁浩,學生看不過來,需要精簡提煉)、照顧學生的學習能力(一些古文、外文史料學生看不懂,需要翻譯成白話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史料的理解難度過大,需要轉換成漫畫、故事、小劇本、小視頻等方式來呈現(xiàn))、方便學生的搜集整理(許多罕見的史料學生不容易接觸到,應允許學生利用二手史料)等。[12]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Frederick D. Drake)教授等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學法,第一次序材料為經典的一手史料,第二次序材料為教師找到的輔助史料,第三次序材料為學生找到的相關史料。[13]根據這種劃分方法,我覺得初中歷史教學可多使用第二次序和第三次序材料,高中歷史教學可多依靠第一次序材料。初中多使用材料,并非減弱史料的科學性,而是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高中多使用史料,并不意味著只能夠使用一手史料,而是讓學生通過接觸到更多的一手史料,擴大專業(yè)視野和提高專業(yè)理解水平。
第六,初中追求生動活潑,高中追求深度思考。雖然都是中學生,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差異較大,這決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也有較大的不同。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強烈、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課堂教學宜多采用體驗式、游戲式、合作式、競賽式、表現(xiàn)式、多學科融合式的教學方法;針對高中生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增強的年齡特點,課堂教學宜多采用自主式、探究式、研究式、對話式、辯論式、網絡式、開放式、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初中的歷史課堂應該是靈動有趣的,高中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沉穩(wěn)睿智的。所謂深度學習和思考,是指“促進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14]對于高中教學而言,教材的工具性比資源性重要,學生學習的重點不在于掌握教材的知識點,而在于運用教材的資源進行深入探究。在評價測量的環(huán)節(jié)也一樣,我認為初中的考試卷子沒有必要向高考卷子看齊,而應該做到內容有趣、情境鮮活、角度新穎、題型多樣。高中的考試卷子也要避免八股化,而要力圖考查學生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論據確鑿、推理嚴謹?shù)乃季S能力??傊?,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評價測量,初中歷史教育與高中歷史教育都應該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特點,這是由課程對象的不同所決定的。
以上六個方面,是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不同點。事實上,它們的不同點還有非常多,如初中可多閱讀普及性的書籍,高中可開始閱讀專業(yè)性的書籍;初中可多組織模仿為主的戲劇表演活動,高中可多組織創(chuàng)造為主的戲劇表演活動;初中可多開展校內進行的項目活動,高中可多開展校外進行的專業(yè)活動等。但作為最重要的差異點,我認為還是上述的六個方面。
比較是手段而不是目標。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異同點的比較,我希望進一步探討中學歷史教學的規(guī)律,幫助老師們把握好基礎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向,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由于各個地區(qū)的師資水平、IQvT9b7gnXhgZVT+25XgSg==生源質量、教育資源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有何異同的認識必然存在巨大的分歧。本文的觀點主要源自個人有限的實踐經驗體會,既非不刊之論,更非金科玉律,唯求對大家有點滴啟發(fā),促使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
【注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2頁。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頁。
[3] 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2頁。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1頁。
[5]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
[6] 夏曉虹編:《梁啟超文選(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第471頁。
[7] 《著名史學家談中學歷史教材問題——何茲全先生訪談錄》,《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02年第11期。
[8] 黃牧航:《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命題重要概念辨析》,《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年第8期。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71頁。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64頁。
[11] 在初中課程標準中,“材料”出現(xiàn)了44次,“史料”出現(xiàn)了79次;在高中課程標準中,“材料”出現(xiàn)了72次,“史料”出現(xiàn)了176次。
[12] 黃牧航:《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命題重要概念辨析》,《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年第8期。
[13] Frederick D. Drake, Lynn R. Nelson. Engagement in Teaching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middle and secondary teachers. Pearson Education.2009.P138-155.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17—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