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國家安全智庫建設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本文將厘清全球頂級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組態(tài)路徑,為中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建設提供有益借鑒。[方法/過程]為探究全球頂級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各種條件組合,本文基于政治系統(tǒng)理論,構建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影響因素模型,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對全球36個全球頂級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形成進行組態(tài)分析。[結果/結論]單個影響因素不是構成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核心條件,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產(chǎn)生是由多個條件組合驅動的,具體包括政策導向型、協(xié)作創(chuàng)新型、資源驅動型和公眾傳播型,我國國家安全智庫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選擇適合的路徑。
關鍵詞:國家安全 智庫影響力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組態(tài)路徑
分類號: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4.06
1 引言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愈發(fā)緊密交融,在急劇變化的歷史大潮中,中國國家安全智庫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1],明確提出要不斷增強我國智庫影響力。影響力是智庫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不僅是應然層面上國家安全發(fā)展的時代趨勢,也是實然層面上對當前國際責任的承擔和回應。近年來,國家安全智庫在推動國家安全治理和支撐國家安全戰(zhàn)略決策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隨著世界百年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激增,各種風險內外聯(lián)動、交織疊加,國家安全形式愈發(fā)復雜嚴峻,迫切需要智庫對國家安全領域重大問題進行戰(zhàn)略性前瞻觀測,擔當起觀察世界變局、謀劃全球戰(zhàn)略、提供國家安全政策咨詢以及培養(yǎng)新質國家安全人才的使命任務。
當前,我國已將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然而我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21年,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he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發(fā)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20》(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可以看出[2],110家全球頂級國家安全智庫中,中國僅有2家,中國國家安全智庫發(fā)展仍任重道遠。在當前的智庫建設浪潮中,如何以系統(tǒng)思維全方位、立體化理解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及其影響因素,如何呈現(xiàn)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形成的全球圖景,挖掘不同類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優(yōu)化路徑,為我國建設高質量國家安全智庫提供參考借鑒,是目前亟需思考的問題?;诖?,研究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提升路徑,對促進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智庫建設和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相關研究
智庫是一種穩(wěn)定的、相對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3],是從事多學科研究的獨立組織,力圖影響公共政策[4]。國內外學者對智庫影響力的內涵和維度進行了諸多闡述和研究。朱瑞博等認為智庫影響力是在與其他社會主體交互活動過程中影響和改變其思考、判斷、決策和行動的一種能力,是智庫賴以生存的根本和核心競爭力[5]。智庫影響力的維度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按照作用對象和社會層級的角度來看,其影響維度包括決策、精英和大眾[6]。從信息化和全球化角度來看,智庫主要從內、外兩個維度發(fā)揮作用,對內還可以細分為向上和向下兩個維度[7]。在智庫的影響力塑造方面,有學者綜合考慮決策者、智庫等內部因素以及決策環(huán)境和學術氛圍等外部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指出其影響力分為直接影響和滲透影響[8],并且智庫營銷能力塑造是智庫影響力的關鍵因素[9]。李健等在對美國智庫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其在保持智庫高度獨立性的前提下,遵循商業(yè)化運作塑造其影響力[10]。此外,王莉麗通過對美國智庫輿論影響力產(chǎn)生機制的研究,提出了通過人際傳播進行品牌塑造和輿論擴散的影響力塑造途徑[11]。智庫既可以被動地回應咨詢、提出決策建議,也可以主動地設置議題、引導輿論討論[12];智庫還可以將其影響力從國內層面延伸至國際層面,不僅可以對議題、議程等發(fā)揮國際影響,也可以影響和左右民眾的關注焦點和情感傾向[13]。
近年來,如何提升智庫影響力這一議題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研究方法從定性研究發(fā)展成回歸分析、模型分析等定量研究,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智庫產(chǎn)生影響力的因素[14]。此外,王婷[15]、陳升等[16]學者通過運用決策試驗和評價試驗法(DEMATEL,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中介效應模型,基于因素系統(tǒng)分析和屬性類別的雙重視角,識別出高校新媒體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朱旭峰[17]通過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得出專家知識、與政府的聯(lián)系、個人關系是智庫產(chǎn)生影響力的影響因素,并通過描述統(tǒng)計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了旋轉門制度對中國智庫影響力的影響,認為旋轉門對中國智庫影響力的發(fā)揮作用比較小[18]。
總體來說,國內外關于智庫的研究領域廣泛、內容豐富、角度多樣,但對智庫影響力的研究更多局限于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學分析,不能充分解釋自變量之間復雜的關系。隨著智庫日益成為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中重要行為主體,智庫的應用場景和對話平臺愈發(fā)多元廣闊,其影響力的影響因素具有復合性和協(xié)同性的特點。因此,本研究從組態(tài)視角出發(fā),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對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組合分析,嘗試解釋自變量相互依賴的復雜因果關系,以得到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組態(tài)路徑,為中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優(yōu)化建設提供參考。
3 研究設計
3.1 方法選?。航M態(tài)視角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組態(tài)視角和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作為一種新興研究范式,能夠與智庫影響力所涉及的多案例分析、并發(fā)因果關系和多重影響機制的研究需求相契合。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生成機制作為一種復雜社會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是多個并發(fā)條件與結果間的復雜集合關系,且在不同條件組合中,單一條件與結果的因果機制也會發(fā)生變化。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通過將模糊集數(shù)據(jù)轉換為真值表,保留了真值表分析處理定性數(shù)據(jù)、有限多樣性和簡化組態(tài)的優(yōu)勢,因而具有質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雙重屬性[19]。因此,本研究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對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優(yōu)化路徑進行研究。
3.2 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模型
政治系統(tǒng)是圍繞社會價值權威性分配的政治行為互動關系而構成的政治結構,以政治系統(tǒng)內在的機制調節(jié)輸入的壓力和反饋反應,來約束決策的形式、執(zhí)行和調整,使政治系統(tǒng)適應環(huán)境要求,維持政治系統(tǒng)的存續(xù),是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提出的政治系統(tǒng)理論分析的核心所在[20]。政治系統(tǒng)理論既是對社會政治生活的結構性分析,更是對社會政治生活過程的機制性分析。依據(jù)“政治系統(tǒng)理論”,智庫可看作一個獨立、開放的政治系統(tǒng),其要素包括輸入、輸出和反饋,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不斷進行動態(tài)調整。智庫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要素并不是與智庫系統(tǒng)相分離的,而是深深地滲透、緊密地交融在智庫系統(tǒng)之中。
智庫影響力作為一種軟實力,其關鍵不在于智庫本身的規(guī)模和地位,而是取決于其能夠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關領域的“知識性產(chǎn)品”。智庫輸出的知識產(chǎn)品所具備的影響政策過程的作用效果決定了智庫的政策研究價值,而智庫所弘揚和宣傳的價值理念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整合社會公眾與媒體,決定了其社會民意基礎。唐納德·E. 埃布爾森(Donald E. Abelson)認為,智庫的行動都圍繞著推廣其知識產(chǎn)品和思想產(chǎn)品從而實現(xiàn)影響力的最大化而展開[21]。因此,本研究把智庫的影響力分為“知識性產(chǎn)品”帶來的學術影響力、政策研究價值帶來的政策影響力以及社會輿論和民意基礎帶來的社會影響力。此外,智庫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是智庫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決定著智庫發(fā)展模式以及智庫參與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角色和機會。因此,為了能夠清晰地在智庫運行的各個階段確定智庫影響力的分析因素,本研究結合智庫運轉流程建立簡化模型,如圖1所示。
3.3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3.3.1 典型案例選取和數(shù)據(jù)資料來源 fsQCA對樣本規(guī)模的基本要求是15~60個,以現(xiàn)有研究者利用fsQCA進行智庫影響力影響因素研究所確定的樣本數(shù)量作為參考,本研究確定的樣本為36個智庫案例。在樣本來源上,首先,所選案例在整體上應當具有可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充分保證案例總體的同質性。本研究選取來自《全球智庫報告2020》[2]中的國家安全智庫排名榜單中的110個智庫作為一級備選案例。其次,遵循最大異質性原則,即入選案例要包括正、反兩類案例。最后,綜合考慮案例數(shù)量和條件變量的匹配度、案例排名涵蓋各個分段以及資料的可獲取性,對案例支撐數(shù)據(jù)材料進行搜索與整理,通過三角檢驗法進行反復比對與篩選,最終形成本研究所需的36個智庫所組成的案例庫,如表1所示。
3.3.2 變量設定與研究模型 對于結果變量和條件變量的選取,在回顧國內外關于智庫影響力的研究基礎上,綜合考慮數(shù)據(jù)的可測量性以及和結果變量的契合程度,本研究立足政治系統(tǒng)理論框架,將國家安全智庫視作為相對獨立的政治系統(tǒng),在組態(tài)視角下,以其核心決策影響力、中心學術影響力和邊緣社會影響力三個方面的輸出結果和系統(tǒng)內外部的環(huán)境作為切入點,構建一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影響因素分析模型,如圖2所示。
在結果變量的選取上,本研究以《全球智庫報告2020》[2]中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排名數(shù)據(jù)對結果變量影響力進行賦值。在條件變量的選取上,對每個變量的視角支撐和賦值分別做具體說明。
核心決策影響力視角下的“政策產(chǎn)出”變量(Policy Output,PO)和“創(chuàng)新價值”變量(Innovation Value,IV),關注智庫開展國家安全領域研究與決策咨詢服務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政
府決策過程所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新價值。前者的選擇基于國家安全智庫為政府國家安全決策提供咨詢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實現(xiàn)的能力;后者的選擇是基于國家安全智庫作為專門影響國家安全政策制定的“思想工廠”,必須具備獨立創(chuàng)新的“思想產(chǎn)品”。其創(chuàng)新價值指的是智庫能夠在重大國家安全方面政策制定上提供獨立、專業(yè)、可操作和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參考建議。具有權威影響力的智庫應該是思想觀點和價值目標的創(chuàng)造者。
中心學術影響力視角下的“學術產(chǎn)出”變量(Academic Output,AO)和“研究資源”變量(Research Sources,RS),把重點轉向國家安全智庫的學術研究能力與學術研究獨立性。前者以學術產(chǎn)出衡量智庫的思想和觀點是否轉化為“知識型產(chǎn)品”,以各機構在無限期內連續(xù)出版發(fā)行的出版物數(shù)量做均值錨點。考慮到資源是智庫開展獨立活動的基礎,后者以智庫“知識型產(chǎn)品”研究所需要資源條件為切入點,將資金來源、信息能力以及機構研究人員資質作為評議標準,三者權重均為1/3。
邊緣社會影響力視角下的“公眾形象”變量(Public Image,PI)和“開放性”變量(Openness,OP)從社會公眾的認可與信任以及對外合作的角度分析,更加注重智庫產(chǎn)品的公眾形象以及多元主體協(xié)作能力。智庫的研究成果最終轉化為政策實施,社會公眾是直接感受群體,公共政策最終是為社會大眾服務,涉及的是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廣大公眾對智庫的接受和認可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其社會影響力?!肮娦蜗蟆弊兞康脑O定上,以社交媒體粉絲數(shù)總量做均值錨點。開放型的智庫機構更加注重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效果,往往能夠提升智庫的專業(yè)化、綜合化以及全球化。“開放性”變量以合作機構數(shù)量做均值錨點。
最后,本研究根據(jù)“政治系統(tǒng)理論”,從智庫系統(tǒng)內部人員和外部環(huán)境考慮智庫影響力的影響因素,設置“政治關聯(lián)”變量(Political Affiliation,PA)與“政治環(huán)境”變量(Political Environment,PE)。前者綜合智庫系統(tǒng)內存在的“旋轉門”機制,即智庫研究人員在政府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雙向轉換角色以及穿梭交叉機制,設定“政治關聯(lián)”變量。后者聚焦環(huán)境對系統(tǒng)的影響。政治環(huán)境是政治系統(tǒng)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環(huán)境對智庫影響力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智庫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作用途徑,而政治環(huán)境又與政治文化具有高度的相關性[22]。優(yōu)質的政治文化為智庫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空間,因此,“政治環(huán)境”變量參考《經(jīng)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fā)布的《全球國家民主指數(shù)報告》(EIU’s Democracy Index Report)中的各國政治文化分數(shù)以及案例中智庫所屬國家進行賦值[23]。表2反映了以上8個條件變量和1個結果變量具體賦值規(guī)則以及數(shù)據(jù)來源。
3.3.3 變量校準 fsQCA的變量校準(calibrating)是指給案例賦予集合隸屬的過程。這種校準依賴研究者根據(jù)已有的理論知識框架和案例實際情況,設定三個定性錨點(breakpoints):“完全隸屬”(1)、“完全不隸屬”(0)以及交叉點(crossover point)。校準后的集合隸屬度將介于0和1之間。參考皮爾·C.菲斯(Peer C. Fiss)使用fsQCA對類型學配置進行的實證研究[24],本文錨點的選擇結合了直接校準和間接校準兩種方法[25]。對結果變量以及條件變量中的“政治環(huán)境”(PE)、“創(chuàng)新價值”(IV)采用了“四值模糊集”校準:1=完全隸屬,0.67=偏隸屬,0.33=偏不隸屬,0=完全不隸屬。對其他條件變量采用“連續(xù)模糊集”校準,對于錨點的選擇,分別選取樣本數(shù)據(jù)的95%、50%以及5%分位數(shù)[26]。
3.4 實證分析
3.4.1 單一條件的必要性分析 在進行組態(tài)分析之前,需要對所有獨立的條件變量的“必要性”(necessity)進行單獨檢驗[27]。檢驗必要條件的關鍵指標是一致性水平,它能反映相同組態(tài)的案例共屬同一結果的程度。完成必要條件檢驗后,可根據(jù)覆蓋度判斷條件變量對結果的解釋力,覆蓋度越大,其解釋力度越大。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將必要條件一致性閾值設為0.9。利用fsQCA3.0軟件進行必要條件分析,得到每個條件變量的一致性和覆蓋度。具體運行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jù)表3可以發(fā)現(xiàn),無任何單一條件變量的一致性高于0.9,初步判斷不存在單個變量為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必要條件,且單個前因條件對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的解釋力較弱。同時,這也顯現(xiàn)了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機制的復雜性,即政策、學術、社會和系統(tǒng)內外部因素條件需要互相聯(lián)動匹配。綜合考量多重條件的并發(fā)協(xié)同效應,下文將這些條件變量納入fsQCA,進一步探索產(chǎn)生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組態(tài)路徑。
3.4.2 組態(tài)分析 組態(tài)分析主要是分析不同前因條件形成的組態(tài)對結果的充分性,即揭示引起結果發(fā)生的多種條件構成的可能路徑。在案例頻數(shù)閾值[28]設置上,綜合考慮案例樣本規(guī)模較小,在《全球智庫報告2020》中的國家安全智庫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機構,個案獨立性價值較高,設置頻數(shù)為1。在原始一致性閾值方面,參考現(xiàn)有研究[29],將案例數(shù)量閾值設定為1,同時一致性閾值設為0.8[30]。
參考查爾斯·C. 拉金(Charles C. Ragin)等[31]所提出的fsQCA組態(tài)分析結果的呈現(xiàn)形式,該形式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可以清晰地展現(xiàn)核心條件在對應組態(tài)路徑的相對重要性,有利于區(qū)分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如表4所示,組態(tài)結果顯示存在4條解釋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路徑。
從表4可以看出,共有4條組合路徑,所得解的一致性(solution consistency)約為0.912,解的覆蓋度(solution coverage)約為0.458。這意味著4個組態(tài)解釋了近一半的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原因。根據(jù)4個組態(tài)的核心條件以及背后的解釋邏輯,精煉歸納出4條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驅動路徑,4條路徑各有特色,反映了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形成路徑的多元性,不同條件合理組合即可塑造出高影響力結果。
3.4.3 穩(wěn)健性檢驗 參考皮爾·C. 菲斯(Peer C. Fiss)[24]的方法,通過提高一致性閾值進行穩(wěn)定性檢驗。具體來說,將政策產(chǎn)出、創(chuàng)新價值、學術產(chǎn)出、研究資源、公眾形象、開放性、政治關聯(lián)和政治環(huán)境的交叉點由50%分位數(shù)調整為55%分位數(shù),其他處理不變。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組態(tài)數(shù)量、核心條件均未發(fā)生變化,且方案的總體覆蓋度較高,因此,上述分析結果具有良好的穩(wěn)健性。
4 結論與啟示
4.1 結論
縱觀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形成的組態(tài)路徑分析結果,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具有以下4種優(yōu)化路徑。
4.1.1 高質量的政策產(chǎn)出和緊密的政治關聯(lián)構成的政策導向型 政策導向型路徑表明,具有高影響力的國家安全智庫大部分是屬于政府附屬機構或者完全由政府撥款資助建立的,而不是承擔著與國家安全相關公共職能的半自治非政府組織。研究發(fā)現(xiàn),國家安全智庫更加傾向于扮演一種介于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角色,通過影響國家安全決策議程而逐漸成為國家安全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為政府國家安全戰(zhàn)略機構提供研究和分析的蘭德公司,或者像由政府資助的傳統(tǒng)基金會等國家安全智庫,試圖通過高質量研究報告積極向政府和公眾推銷其觀點,使其想法融入國家安全政策中。不同于國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領域的智庫強調“學術化和客觀化”, 以蘭德公司為典型代表的一類國家安全智庫,強調政策導向,并且與政府機構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以研究成果傳達并影響政策制定者作為其價值目標。國家安全智庫這一明顯特點體現(xiàn)出學術界和決策界之間的一種古老的張力。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很好地表達了這種張力,“沒有哲學家當國王,國王當哲學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32]。就國家安全智庫具體而言,普遍存在著一種“旋轉門”機制,這一機制幫助國家安全政策制定者加深學術積累,又幫助智庫研究者增加實踐經(jīng)驗,搭建知識與權力的橋梁。在提供了“人才流”的同時也拓展了“信息流”渠道,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機制。通過對典型的政策導向型案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這類智庫的核心管理人員或專業(yè)研究人員往往存在從政的經(jīng)歷,或從智庫進入到政府。例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從政前曾任職于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離開政府后又成立了基辛格國際咨詢公司;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曾擔任蘭德公司的主席。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以及全球化的潮流下,國家安全威脅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多維度,政府和決策者需要專業(yè)智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新視角,這與政策導向型國家安全智庫中的高創(chuàng)新價值相吻合。此外,國家安全智庫通過與政策制定者和國家安全界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強有力的關系,來促進獲得資金和其他資源,保證智庫開展政策研究與決策咨詢服務以及自主知識產(chǎn)品產(chǎn)出的能力,從而影響其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塑造較高的影響力。
4.1.2 創(chuàng)新觀念驅動和高度重視內外部合作關系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型 協(xié)同創(chuàng)新型的路徑總體表現(xiàn)出在一個政治文化較為民主的政策環(huán)境中,多元主體間合作伙伴關系和聚焦創(chuàng)新價值的研究導向是促成國家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重要因素。符合這一組態(tài)的典型代表有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前者在國家安全項目方面專注于美國國防戰(zhàn)略、全球治理和核安全等問題;后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英國在全球治理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國際關系,還包括恐怖主義、網(wǎng)絡安全和軍事戰(zhàn)略。在中國,以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為典型代表,其隸屬于政府機構,對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問題進行研究,主要關注領域包括區(qū)域安全動態(tài)和國際關系理論等。協(xié)同創(chuàng)新型驅動類型的智庫通常具有較高的創(chuàng)新性,其成員構成往往由一群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研究者和專家組成,這些人員擅長利用新技術和新思維,提供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這類智庫不僅致力于探索新興領域的安全威脅,如網(wǎng)絡安全、人工智能和氣候變化等,也致力于提供創(chuàng)新且實用的政策建議,以解決全球化浪潮下帶來的種種不確定安全挑戰(zhàn)。以創(chuàng)新思維驅動的國家安全智庫更加注重政企之間的合作,通過重視并強調創(chuàng)新在智庫系統(tǒng)內的作用,往往能夠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解決方案,從而為政府和企業(yè)提供更加有效的安全決策支持。意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在近年積極推動建立和培養(yǎng)一系列外部的合作關系,例如,與麥肯錫建立關于全球城市和基礎設施的協(xié)同合作關系,與谷歌建立關于人工智能的知識伙伴關系。注重開放合作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國家安全智庫通常也有著較好的研究資源,這主要體現(xiàn)在較民主的政策環(huán)境中。倡導開放合作的國家安全智庫中不僅在選擇人員時偏向選擇專業(yè)性強、技術水平高的專家,并且傾向于通過鼓勵專家間的對話來促進多學科交流。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是典型代表,匯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包括政治學家、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等,形成了一支跨學科的研究團隊。此外,它與四十多個國家、八十多家智庫保持著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和合作,每年派出一百多個代表團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建立了一個廣泛的交流網(wǎng)絡。
4.1.3 內外部高度開放性和政治關聯(lián)為橋梁構建的資源驅動型 資源驅動型在決策界與政府和決策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在學術界的合作伙伴關系邊界遠遠超出同行合作的舒適區(qū)。多樣的外部關系能夠為國家安全智庫提供充足的資源,主要可以概括為關系資源和能力資源兩個方面。①關系資源,指通過國家安全智庫的政治關聯(lián)和社會合作獲取的、能夠對智庫資源配置和利用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信息。國家安全智庫的關系資源既包括智庫通過“旋轉門”機制建立的與政府之間的政治關系,也包括與外部機構的合作伙伴關系。以美國布金斯學會為例,該機構是備受認可和信任的國際安全智庫,其在關系資源方面表現(xiàn)良好。布魯金斯學會成立于191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安全智庫之一,其與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包括政策制定者、學者、媒體和普通公眾,還在全球范圍內與其他智庫合作,包括中國智庫。②能力資源,指國家安全智庫按照既定模式運轉所需要的相對重要的資源和能力。具體而言,能力資源是國家安全智庫所控制的、能夠使其設計和構建的戰(zhàn)略得以實施的支撐,主要包括人才儲備和培養(yǎng)能力、情報收集和分析能力以及公共關系與傳播能力。資源驅動型的高影響力國家安全智庫通常會聚集一批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政策研究專家和分析師,并具備一定的人才儲備和培養(yǎng)能力,通過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和培訓,不斷提升其研究和分析能力。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為典型代表。該機構目前擁有約100名專家和研究員,包括前高級軍官、外交官、國際安全專家等。此外,資源驅動型的高影響力國家安全智庫通常擁有一支專業(yè)的情報分析團隊,能夠收集、整合和評估來自各種情報來源的信息,為政府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情報分析報告,對國家安全決策過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為典型代表。該機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涵蓋了地緣政治、國際安全、恐怖主義和網(wǎng)絡安全等領域,建立了廣泛的信息網(wǎng)絡,能夠收集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并對其進行有效分析。最后,在公共關系和傳播能力方面,符合資源驅動型組態(tài)路徑的典型案例都十分重視公共和媒體關系,積極與各種媒體建立聯(lián)系和合作關系,通過發(fā)布研究報告、舉辦研討會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傳遞安全信息,提高國家安全意識。
4.1.4 良好的公眾形象和新媒體戰(zhàn)略作為主導的公眾傳播型 在公眾傳播型的組態(tài)路徑中,高開放性主要體現(xiàn)在與社會公眾和傳播媒體間的聯(lián)結。當今世界各地的智庫都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即如何駕馭信息流動速度驟增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由于信息技術的興起,數(shù)字通信和隨之而來的社交媒體的傳播,使知識和信息變化發(fā)生的越來越快,人們生活在“24/7”的信息周期中。因此,“知識型生產(chǎn)者”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即消費者的注意力正在“萎縮”,使每次讓受眾保持幾分鐘、幾秒鐘的興趣變得更加困難。因此,為了處理吸引力和專業(yè)性之間的矛盾,出現(xiàn)了一批注重公眾傳播的高影響力國家安全智庫。此類智庫被稱為“政策企業(yè)”[33],它們重視包裝和營銷策略,將管理、營銷的傳播原則應用于國家安全政策研究,并與主流國際媒體建立常態(tài)化溝通合作機制。例如,全球新聞機構引用最多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通過重構媒體戰(zhàn)略,將資源用于X(原稱推特“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臺上推進國際新媒體布局。公眾傳播型智庫經(jīng)常雇傭具有市場營銷和公共關系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員,以促進信息的傳播。例如,在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的主席艾德·福爾納(Ed Feulner)擁有市場營銷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學位,而該研究所前任主席伯頓·耶魯·派恩斯(Berton Yale Pines)曾是一名記者。公眾傳播型智庫會采用廣泛的方法來實現(xiàn)有效傳播信息的重要目標,包括通過一系列講座、研討會、專家會議以及個人或團體簡報會議,有意識地瞄準受眾。例如,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鼓勵其專家學者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fā)表到《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報刊,還制作了《小屏幕會話》(Small Screen Sessions)電視訪談節(jié)目,每當有重大國際事件發(fā)生邀請相關專家對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和評論[34]。除此之外,倡導公眾傳播型的國家安全智庫往往擁有一流的國際刊物和企業(yè)級官方網(wǎng)站。在紙媒時代,一些美英智庫就創(chuàng)辦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關系方面的頂級期刊。如《布魯金斯評論》(Brookings Review)、《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蘭德評論》(Rand Review)、《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Affairs)等。與之配套的智庫官方網(wǎng)站在設計、制作和運營水平已不亞于任何一個大公司的官網(wǎng)水平。這種傳播和營銷方面的持續(xù)革命是一個重要的機會,是有效提升國家安全智庫的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4.2 啟示
下文對全球頂級安全智庫高影響力的生成機理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梳理,以期為中國國家安全智庫影響力優(yōu)化提供參考建議。
4.2.1 樹立系統(tǒng)觀念,摒棄決策影響與學術研究之間的二元對立論 長期以來,智庫一直負責促進專家知識與決策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在學術界和決策界之間,智庫將嚴格的學術研究轉移到政治實踐中,在公共話語和政策方面亦是如此。然而,在政治競爭加劇傳統(tǒng)權力結構變革的時代中,國家安全智庫必須從作為學術界和政治界之間的紐帶轉變?yōu)榇龠M政治和社會之間更大的聯(lián)系。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了中國特色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1]。因此,中國國家安全智庫需以政策為導向,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立足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為應對一系列現(xiàn)實國家安全問題與挑戰(zhàn),智庫應進一步加強對“大、深、遠”問題的戰(zhàn)略研究,同時立足于“微、深、實”問題的策略研究[35]。這些問題的回答必須是多層次的,在一個錯誤信息泛濫和缺乏政治信任的后事實時代,國家安全智庫必須接受“思考與行動”的二元角色,將嚴謹?shù)膶W術分析與務實的決策制定相結合。
4.2.2 深化多元協(xié)作,妥善處理和把握獨立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智庫服務決策的價值屬性決定了其獨立性是相對的,并不存在完全和絕對獨立的智庫。獨立性是智庫公信力和競爭力的核心所在,而開放性也是智庫研究能力和研究資源的重要基礎。然而,在競爭日益激烈和政治化的時代,增強智庫的開放性并不意味著獨立性的缺失。反之,恢復智庫的社會效用意味著捍衛(wèi)其在專業(yè)領域的嚴謹與獨立性[36]。為了妥善處理獨立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中國國家安全智庫必須革新人員配置政策,通過為高度專業(yè)化的隊伍注入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增加內部多樣性,建立能夠有效跨越地域、語言、學科領域的人才團隊,擴大“內部多樣性”的規(guī)模,提升國際影響力。此外,國家安全智庫必須能夠處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復雜性以及跨領域的政策協(xié)調,將合作關系的邊界擴大超出同行合作的舒適區(qū),增強國際間合作交流,邀請國際同行“走進來”的同時,也要推廣自己的研究產(chǎn)品“走出去”,努力實現(xiàn)其外部的多樣性。
4.2.3 革新媒體戰(zhàn)略,合理把握傳播大眾化和產(chǎn)品專業(yè)化之間的張力 在社會“泛知識市場”中,智庫內容供給端和需求端存在著傳播大眾化和產(chǎn)品專業(yè)化之間的張力。然而,中國國家安全智庫作為致力于對多個國家安全問題領域內的重大戰(zhàn)略、管理和體制機制問題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研究的智庫群體,承擔著推動形成全民國家安全觀念的重要職責。要想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yè)化之間的張力,國家安全智庫應重新評估媒體戰(zhàn)略,建設以網(wǎng)站為中心的一流傳播平臺,籌辦國際頂級國家安全智庫刊物,加強與國際主流新聞媒體平臺的聯(lián)系與成果曝光度,加速國際新媒體布局。中國國家安全智庫在新型社交媒體上建立廣泛影響力的同時,還可以縮短與社會接觸的距離,聽到更多隱性聲音,從而建立起高效的反饋機制。同時,也需要意識到相較于媒體的傳播,國家安全智庫的研究產(chǎn)品應該是客觀的、專業(yè)的,并且以政策為導向,尤其應該獨立于輿論的公共壓力。要想在流行化和專業(yè)化之間尋找共生平衡點,智庫管理者們需要重視新技術賦能的作用,利用新一代數(shù)字技術助力智庫知識型產(chǎn)品的可視化,在增強吸引力的同時也不失客觀性與專業(yè)性。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 (2015-01-20)[2021-02-11].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Xinhua New Media.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EB/OL]. (2015-01-20)[2021-02-11].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 MCGANN J G. 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21.
[3] 朱旭峰. 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研究的理論框架[J]. 中國行政管理, 2014(5): 29-33.
ZHU X 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n new-styl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China Administration, 2014(5): 29-33.
[4] JAMES S. The idea brokers: The impact of think tanks on British Governmen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3, 71(4): 491-506.
[5] 朱瑞博, 劉蕓. 智庫影響力的國際經(jīng)驗與我國智庫運行機制[J]. 重慶社會科學, 2012(3): 110-116.
ZHU R B, LIU Y.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for the think tank influence and the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think tank[J].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 2012(3): 110-116.
[6] 朱旭峰, 蘇鈺. 西方思想庫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 基于社會結構的影響力分析框架構建[J]. 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 2004(12): 21-26, 4-5.
ZHU X F, SU 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ink-tanks on public polici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ir influence based on the social structure[J].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2004(12): 21-26, 4-5.
[7] 呂長紅, 陳偉炯, 梁偉波, 等. 高校圖書館信息智庫構建研究: 以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為例[J]. 新世紀圖書館, 2014(2): 39-42.
LYU C H, CHEN W J, LIANG W B, et al. Information think-tank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With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J]. New Century Library, 2014(2): 39-42.
[8] 孫志茹, 張志強. 基于知識運用理論的學術研究政策影響力評價框架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3, 57(8): 40-45.
SUN Z R, ZHANG Z Q.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policy influence of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knowledge utilization theory[J]. Library and Intelligence Work, 2013, 57(8): 40-45.
[9] 李安方, 王曉娟, 張屹峰, 等. 中國智庫競爭力建設方略[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0: 218-219.
LI A F, WANG X J, ZHANG Y F, et al.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hink tanks[M].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0: 218-219.
[10] 李健, 馬增軍. 美國防務智庫現(xiàn)狀及主要特征[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6, 1(2): 50-54, 107.
LI J, MA Z J.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features of U.S. defense think tank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6, 1(2): 50-54, 107.
[11] 王莉麗. 智庫公共外交: 概念、功能、機制與模式[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9, 33(2): 97-105.
WANG L L. Public diplomacy of think tank: The concept, function, mechanism and model[J].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9, 33(2): 97-105.
[12] 文少保. 學術研究型智庫影響政府教育決策的方式: 以美國加州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為例[J]. 高教探索, 2020(2): 57-63.
WEN S B.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research think tanks on government education decisions: A case study of policy analysis for California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20(2): 57-63.
[13] 呂正韜, 趙書文. 提升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J]. 對外傳播, 2014(5): 7-8.
LV Z T, ZHAO S W.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think tanks[J]. External Communication, 2014(5): 7-8.
[14] 鐘曼麗, 楊寶強. 社會智庫決策影響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 圖書館, 2020(5): 41-49.
ZHONG M L, YANG B Q.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hink tanks in decision making and its promotion strategies[J]. Library, 2020(5): 41-49.
[15] 王婷. 高校新媒體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 鎮(zhèn)江: 江蘇大學, 2021.
WANG T.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university new media[D]. Zhenjiang: Jiangsu University, 2021.
[16] 陳升, 孟漫. 智庫影響力及其影響機理研究: 基于39個中國智庫樣本的實證研究[J]. 科學學研究, 2015, 33(9): 1305-1312.
CHEN S, MENG M.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s and think tanks influenc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39 samples of Chinese think tank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 33(9): 1305-1312.
[17] ZHU X F. 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 Different ways and mechanisms[J]. Asian Survey, 2009, 49(2): 333-357.
[18] ZHU X F. Think tanks in politically embedded knowledge regimes: Does the “revolving door” matter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20, 86(2): 295-315.
[19] RIHOUX B, RAGIN C C. 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8: 123-135.
[20] 姜彥坤.政治系統(tǒng)理論視閾下農墾體制改革研究[D].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 2022.
JIANG Y K.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Nong Ken under the Threshold of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D].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22.
[21] ABELSON D E. Do think tanks matt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M]. McGill-Queen’s Press-MQUP, 2018.
[22] LANE J E, ERSSON S. Culture and politics: A comparative approach[M]. London: Routledge, 2016: 88-92.
[23]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Democracy Index 2022[EB/OL]. [2023-05-13]. https://www.eiu.com/n/campaigns/democracy-index-2022/.
[24]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2): 393-420.
[25] GARCIA‐CASTRO R, FRANCOEUR C. When more is not better: Complementarities, costs and contingencies in stakeholder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2): 406-424.
[26] ANDREWS R, BEYNON M J, MCDERMOTT A M.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16, 26(2): 239-258.
[27] 譚海波, 范梓騰, 杜運周. 技術管理能力、注意力分配與地方政府網(wǎng)站建設: 一項基于TOE框架的組態(tài)分析[J]. 管理世界, 2019, 35(9): 81-94.
TAN H B, FAN Z T, DU Y Z.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ttention distribu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website construction: A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OE framework[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19, 35(9): 81-94.
[28] SCHNEIDER C Q, 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67-89.
[29] CHEN L, LI Y, FAN D. How do emerging multinationals configure political connections across institutional contexts?[J]. Global Strategy Journal, 2018, 8(3): 447-470.
[30] 杜運周, 賈良定. 組態(tài)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 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 管理世界, 2017, 33(6): 155-167.
DU Y Z, JIA L D. Group perspective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A new path for management research[J]. Management World, 2017, 33(6): 155-167.
[31] RAGIN C C, FISS P C. Net effects analysis versus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M]// 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190-212.
[32] 楊耕, 吳曉明, 仰海峰. 馬克思主義哲學卷[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02.590.
YANG G, WU X M, YANG H F. Marxist philosophy volume [M].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22: 590.
[33] 朱婧祎, 李北偉, 李瑞, 等.共生理論視域下區(qū)域智庫聯(lián)盟演進路徑與發(fā)展機制研究[J/OL]. 6ejzWag4XByPliNYavlurQ==智庫理論與實踐, 1-17[2024-08-0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10.1413.n.20240619.1110.002.html.
ZHU J W, LI B W, LI R, et al.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gional think tank allia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OL].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1-17[2024-08-0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413.n.20240619.1110.002.html.
[34] 王偉偉, 崔建樹. 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運作機制與影響力拓展模式研究[J].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21(1): 23-30.
WANG W W, CUI J S.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Expansion Mode of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J].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1(1): 23-30.
[35] PENG Y. China’s Think Tanks in the new era: Mission, responsibility,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M]// MCGANN J. The Future of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Around the World.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2021: 225-230.
[36] MORILLAS P. Connecting politics and society: A way forward for think tanks[M]// MCGANN J. The Future of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Around the World.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2021: 59-62.
作者貢獻說明:
王禹喬:收集匯總數(shù)據(jù),編制案例庫,撰寫文章內容;
王禹淋:確定文章框架結構和思路;
姚 添:文獻綜述;
韓春梅:確定論文選題,指導文章寫作。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Impact of Top Glob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a Configuration Perspective
Wang Yuqiao Wang Yulin Yao Tian Han Chunmei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framework of national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Clarify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grouping path of high influence of global top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fluence building of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conditions for the high influence of top global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we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based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and use the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36 global top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around the globe in a group manner. [Result/Conclus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o single influencing factor serves as the core conditions for the high impact of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Instead, high influence is driven by a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which include being policy-oriented, fostering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being resource-driven, and emphasizing public dissemination. Consequently,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s can choose the appropriate path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national security think tank impact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nfiguration path
收稿日期:2023-05-13 修回日期: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