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兒童文學中的童年觀念史”(項目編號:19BZW147)
**通信作者:襲祥榮,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講師,博士
[摘 要] 羅蘭·巴特的神話修辭術旨在利用結(jié)構(gòu)主義符號學方法探討日?,F(xiàn)象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從神話修辭術視角來看,“可愛”作為當代社會言說兒童的方式,含蓄意指兒童“幼小、引發(fā)懷舊情感和孩子氣”的特質(zhì),與現(xiàn)代兒童觀的興起不無關聯(lián)。其具體成因包括:現(xiàn)代家庭對兒童局限的情感化接納、大眾傳媒的娛樂化言說以及現(xiàn)代教育學的標準化定名?!翱蓯邸鄙裨挻嬖趬阂謨和l(fā)展能動性、成人童年價值理性和本土兒童教育理念的風險。通過踐行參與式教育、規(guī)范隱性教育、發(fā)展本土教育,創(chuàng)設兒童自我建構(gòu)的空間、管制童年資本化的生產(chǎn)理路、推動傳統(tǒng)兒童教育理念與可愛文化優(yōu)勢互補是破解“可愛”神話的可能路徑。
[關鍵詞] 可愛;兒童;神話;現(xiàn)代兒童觀
“可愛”在當代社會儼然有進化成贊譽兒童的萬能標簽之勢,如在日常生活中,評價孩子最為常用且不會讓家長們感到冒犯的詞匯便是“可愛”。與之相對,“聰明”“漂亮”等詞匯固然會讓家長和孩子們感到高興,但同時意味著對其他孩子的貶低:有聰明就有愚笨,有漂亮就有丑陋,而沒有人喜歡愚笨、丑陋……可愛具有無氣味的文化屬性,[1]適用于所有兒童,能夠為所有人接納。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無差別的“可愛”稱贊使其成為一個被濫用的空洞化詞語。
憑借無氣味的屬性,可愛也悄然滲透至教育場域,對教育者行動產(chǎn)生影響。筆者在一項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表達對兒童的積極情感時,使用最為頻繁的詞匯便是“可愛”,①一項國外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2]相關研究顯示,在家庭生活中,母親對相貌“可愛”的子女會投入更多關注。[3]而在社會場域,外形和舉止可愛的兒童更容易被陌生人施以援手。生物學將其原因解釋為:“可愛”代表的“嬰兒模式”能夠激發(fā)成人的保護欲,提高個體的生存概率。[4]按照這一邏輯,“可愛”的兒童更有可能享受金色童年。但事實并非如此,“兒童網(wǎng)紅”等童年資本化亂象的興起、兒童傷害事件的屢禁不止提醒我們:可愛反而為兒童招致了更多生存風險。校園霸凌、熊孩子等問題也隱隱指向這一事實:可愛或許并非兒童真實且唯一的面目。四方田犬彥直接指出:“可愛”就是橫亙在當今社會的巨大神話。[5]可愛神話隱藏的美麗風險引發(fā)我們思考:當我們在言說兒童“可愛”時,本質(zhì)是在說什么?“可愛”緣何從兒童的護身符轉(zhuǎn)變?yōu)檫_摩克利斯之劍?“可愛”神話引發(fā)了哪些后果?面對“可愛”神話,教育能夠有何作為?
一、“可愛”神話的讀解
(一)作為當代社會言說兒童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說兒童很“可愛”時,我們都能理解其意味,但進一步思量,又難以確定“可愛”何謂,羅蘭·巴特甚至諷刺“可愛”是一個說不清的呆板詞語。在羅蘭·巴特看來,由于法律不禁止談論任何事務,因此,世上萬物無論是否合乎情理,均能從封閉緘默的存在轉(zhuǎn)變?yōu)檫m合社會利用的自由狀態(tài),從而演變?yōu)樯裨挕G∏∫驗樯裨捫纬蛇^程靈活隨機,故而神話也具有歷史性,某一事物在一定階段可以被稱為神話,而在其他階段,不一定同等成立。
兒童之“可愛”亦不外如是。在我國,兒童與“可愛”的結(jié)盟較為晚近,雖然多數(shù)人面對兒童時會自然而然產(chǎn)生喜愛之情,但受封建家族宗法制度、祖先崇拜、儒學思想等舊式家庭倫理的影響,“有用”才是衡量古代兒童價值的核心尺度——或憑借家務、耕種等體力勞動為家庭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或通過勤勉讀書等腦力勞動振興家族。故而,“儼若成人”的兒童形象備受推崇,幼童雖值得憐愛,但不被尊重。從南北朝至隋唐,“弱不好弄”的兒童形象在文本中反復出現(xiàn);宋代延續(xù)古風,推崇聰穎、好學、穩(wěn)重、至孝的模范兒童;[6]明清之際,在科考入仕價值觀的驅(qū)動下,“生而凝重、少不嬉戲”的兒童形象更為成人稱許,[7]雖詩文中散見關于“稚子”“童心”等偏重兒童之可愛的論述,但絕非言說兒童的主流方式。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將兒童當作成年預備期的童年觀念被批駁,兒童之“可愛”才為成人發(fā)現(xiàn)。[8]新中國成立初期,兒童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中被定位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該認識使“可愛”再次進入休眠期。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西方教育理念喚醒了成人對兒童之可愛的關注:可愛雖無法直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但具備情感慰藉價值。至此,“可愛”的緘默狀態(tài)得以解除。由是觀之,“可愛”僅是當代社會言說兒童的方式,既不永恒,也不權(quán)威。
(二)“可愛”神話的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
神話是由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共同建構(gòu)的層級套疊的雙重符號系統(tǒng),直接意指表示符號在語言系統(tǒng)中直接明示的意義,含蓄意指表示符號在神話系統(tǒng)中隱匿的特殊意義。讀解“可愛”神話的關鍵在于明確其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以“鉆石代表愛情”為例,“鉆石”直接意指碳元素構(gòu)成的礦物質(zhì),而含蓄意指為“愛情”,是“鉆石”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的指稱。當人們在提及“鉆石”只能聯(lián)想到“愛情”時,“鉆石”的豐富意義便被掏空,成為一個“神話”。這一層層剝離的過程,便是神話的形成機制。
1. “可愛”神話的直接意指:可愛的多元內(nèi)涵及相關行動。
“可愛”在語言學符號系統(tǒng)中直接意指其字面意思,即可愛的多元內(nèi)涵及與可愛有關的行動。在日常用語中,可愛即“令人喜愛、值得愛”,意味著事物在被看的過程中能夠憑借自身的某些物理特性引起觀看者的喜愛之情。而成人之所以覺得兒童“可愛”,最直接的原因或許是兒童的某些表現(xiàn)給成人帶來了審美愉悅感。從學理層面來說,可愛文化起源于日本,最早可追溯至《枕草子》中“可愛的事物,張開嘴準備吃甜瓜的孩子的臉”,是貴族階級表示積極情感的詞匯。在下層階級的俗語中,“可愛”直接意指“凄慘、可憐”等消極意義,直至中世紀以后,其消極意義才被逐步削弱,并凝練為一門獨特美學。擴展到世界各國文化,“可愛”的直接意指更為豐富,在漢語中,“可愛”最早見于《詩·大禹記》,有“令人敬愛”之意;在英語中,“可愛”有“機敏伶俐”之意;在意大利語中,“可愛”則意指“昂貴、高級”……“可愛”如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圖騰一般,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
2. “可愛”神話的含蓄意指:幼小、引發(fā)懷舊情感、孩子氣。
“可愛”神話在我國發(fā)軔于改革開放后海外文化的輸入,其直接意指逐步為日本可愛文化取代。根據(jù)四方田犬彥的考察,“可愛”在當代社會意指“幼小、引發(fā)懷舊情感、孩子氣”,[9]與我國當前文化語境中的“可愛”內(nèi)涵如出一轍。具體來說,幼小是“可愛”的外形特征,指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不成熟,暗示兒童脆弱且需要受到保護。因此,他們無需特別行動,便能得到成人的憐愛。懷舊是“可愛”的情感基調(diào)??档抡J為,懷舊源于個人內(nèi)心的缺失感,是一種美化過去的熱情。童年世界作為脫離現(xiàn)實的美好世界,其純粹性和神圣感不因時間的流逝變質(zhì)。[10]當成人疲于應對復雜現(xiàn)實生活時,兒童幼態(tài)化言語、純真精神等可愛元素能夠為成人提供情感慰藉,喚醒成人的懷舊情感。孩子氣是“可愛”的行動特點,是兒童無意識表露出來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和行為,其成立的基本前提是兒童對成人的某些秘密領域保持無知。兒童只有無知甚至偶爾犯錯才會可愛,過于懂事的孩子則因循規(guī)蹈矩而失去了隨心所欲的童真感?!翱蓯邸鄙裨挼暮钜庵附?gòu)了日常生活中人們評判兒童可愛與否的標準。
(三)現(xiàn)代兒童觀:“可愛”神話的形成理據(jù)
羅蘭·巴特認為,語言符號之所以成為神話,緣于人們在運用這一符號時受到某種意識形態(tài)控制,以致其含蓄意指挖空并遮蔽了直接意指,從而讓受眾順從這種強加的意識形態(tài)。[11]對于“可愛”神話來說,雖然兒童是多元社會角色的集合體,但在現(xiàn)代兒童觀的籠罩下,“可愛”對兒童的占有在當代社會達到最大值,以自身的永恒性和典型性取代了其他性情品質(zhì)。
“可愛”神話代表的“幼小、引發(fā)懷舊情感、孩子氣”等特質(zhì)與現(xiàn)代兒童觀內(nèi)涵有所重疊。一方面,“可愛”神話蘊含的積極力量與現(xiàn)代兒童觀的“生成”話語不謀而合。四方田犬彥指出,可愛文化推崇未成熟之美,因為未成熟意味著希望,正因未成熟,成人才會“懷著將來會開花的期待”。[12]現(xiàn)代兒童觀也欣賞兒童的未成熟性,認為兒童的未成熟狀態(tài)指向一種積極的勢力或能力,在適宜條件支持下能夠按照自身節(jié)奏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生。[13]另一方面,可愛神話對兒童的單一認識和不成熟性定義又在現(xiàn)代兒童觀的本質(zhì)論立場和二元論短板上有所投射。本質(zhì)論立場認為兒童在本質(zhì)上不存在差異,將特定文化視野中的童年樣態(tài),比如“可愛”,絕對化為永恒的、普遍的童年本質(zhì),而忽略了社會文化背景、家庭現(xiàn)實處境對兒童的多元形塑。二元論假設認為兒童和成人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鴻溝,兒童是未發(fā)育完善的成人。對于“可愛”神話來說,無論是幼小、引發(fā)懷舊情感還是孩子氣,都是以成人為評判標準的,只有相對于成人才成立?,F(xiàn)代兒童觀對兒童形象的勾勒坐實了四方田犬彥歸納的“可愛”神話的含蓄意指,而其相應的豐富的直接意指被切除,喪失了歷史真實。
二、“可愛”神話的成因
羅蘭·巴特指出,通過讓那些不言而喻的“現(xiàn)實”重新歷史化可以洞悉意識形態(tài)之騙局,揭發(fā)神話背后的權(quán)力作用機制。[14]“可愛”神話濫觴于20世紀末期,以現(xiàn)代兒童觀為理據(jù),借由現(xiàn)代家庭的“種痘”、大眾傳媒的同語反復和現(xiàn)代教育學的事實確認等得以形成。
(一)“種痘”:現(xiàn)代家庭對兒童可愛局限的情感化接納
“種痘”是神話修辭術之一,指通過“坦誠制度偶然之惡來更好地掩蓋其根本之惡”,抵御自身被全面顛覆的風險,看似對事物進行了補償,實質(zhì)上消除了人類行為的復雜性,撤空了事物的真實。[15]現(xiàn)代家庭將兒童可愛的局限合理化為成人的情感寄托,便是典型的“種痘”手法。在“舊家庭”時代,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日常生活不穩(wěn)定,多數(shù)孩子早早便操作家事,少數(shù)世家孩童則自幼面對家族斗爭和嚴苛規(guī)矩。[16]由于大齡兒童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高價值,故而成人傾向于采取對他們更有利的生存策略,“可愛”象征的幼小、懷舊、孩子氣等特質(zhì)則因其經(jīng)濟上的無用性被排斥。進入“現(xiàn)代家庭”時代后,生產(chǎn)力發(fā)展減輕了家庭經(jīng)濟負擔,父母不僅無需子女參與經(jīng)濟勞動,還通過主動控制生育、降低兒童死亡率著力提高子女生存質(zhì)量。[17]在經(jīng)濟收入提升和子女數(shù)量減少的雙重加持下,成人意識到可愛代表的“經(jīng)濟無用”這一欠缺特質(zhì)內(nèi)隱的情感價值,對此如同“種痘”一樣產(chǎn)生了集體免疫。
這與“可愛”神話在我國勃興的關鍵節(jié)點相契合。20世紀末,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政策相繼出臺。一方面,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充盈了家庭收入,成人對兒童參與體力勞動的需求銳減,相應也不再以“有用”為標準衡量兒童價值高低,而是以浪漫的眼光將可愛的局限性合理化為充滿積極力量、在某些方面超越成人的童年精神?!翱蓯邸毕笳鞯挠字勺兂闪颂煺婕儩?,非理性變成了浪漫隨性,容易闖禍變成了充滿勇氣,能力欠缺變成了充滿成長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計劃生育政策對兒童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控制保證了成人的情感投入。實際上,童年的發(fā)現(xiàn)與兒童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成人情感投入密切相關。[18]如19世紀以前,西方兒童受疾病、經(jīng)濟條件、照護條件、殺嬰傳統(tǒng)等因素限制,死亡率居高不下。[19]兒童微弱的成活率意味著父母情感投入和金錢投入極易打水漂,故而成人吝于向子女傾注太多情感,甚至連教育家蒙田都直言:我已經(jīng)失去了兩三個尚處哺乳期的孩子,并非沒有遺憾,但也沒有太大的不快。[20]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新生兒出生率的同時,兒童醫(yī)療的發(fā)展有效降低了兒童死亡率。根據(jù)中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tǒng)計年鑒,自1990年到2013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4.9‰降到7.7‰,繼而呈持續(xù)下降趨勢。這意味著成人早期教育投入能穩(wěn)定獲得回報,成人可以放心向兒童投入更多情感。
(二)同語反復:大眾傳媒對兒童之可愛的娛樂化言說
文化傳播需要借助助推力,這一助推力在現(xiàn)代社會便是大眾傳媒。大眾傳媒的興起使其取代思想價值成為受眾需要考慮的文化傳播的首要因素。尼爾·波茲曼在電視時代便意識到影響人們對事物接受度的是圖像。[21]羅蘭·巴特進一步指出,各種娛樂手段將幻象符號滲入人們的意識,導致人們沉迷于“似真”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實則是一種新型社會控制技術。[22]符號滲入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在于“刺點”,即在平淡無奇的整體形象中存在一個不為外人注意卻唯獨觸動到某個觀看者的小細節(jié)。這個小細節(jié)本身并無異常,卻在這個觀者眼中如芒刺般躍然而出,把觀者的思緒引至無邊無際的回憶中。[23]
“可愛”神話的“懷舊”特質(zhì)構(gòu)成了成人的“刺點”。如前所述,懷舊源于內(nèi)心的缺失感,其討論的并非真正發(fā)生的過去,而是被賦予了特定含義的理想化的過去事物。電視等傳統(tǒng)大眾傳媒憑借敏銳的商業(yè)嗅覺,抓住這一“刺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便有綜藝以展現(xiàn)兒童個性、增進親子關系為名打造系列節(jié)目,通過兜售兒童私生活、加工兒童形象將“可愛”打造成媒體空間資本生產(chǎn)的重要符號。當兒童做出笨拙、懵懂等的行為時,大眾傳媒會不失時機地在熒幕上配上“可愛”二字加以解說,即便暫無可愛的樣態(tài),也會通過后期人為剪輯和動畫特效制造“可愛”意象,如在臉頰上加上明顯的羞澀紅暈、反映內(nèi)心情緒的動畫形象等。近年來,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也不失時機地掀起“曬娃”風氣,通過短視頻、表情包等資本化手段渲染兒童的欠缺特質(zhì),兒童相對于成人的缺陷反而為自身贏得了流量空間。同時,動畫片等電子傳媒也著力強化兒童之可愛。如《大耳朵圖圖》《喜羊羊與灰太狼》紛紛熱衷于打造不諳世事、淘氣且純真善良的兒童形象。當兒童與成人在日常生活中頻頻接觸這些媒介時,同語反復開始發(fā)揮作用——經(jīng)過無休止的重復,把意義牢牢嵌入聽眾的頭腦中。大眾傳媒巧妙塑造了成人對兒童之“可愛”在視覺層面上的審美判斷,切斷了其他可能意義。
(三)事實確認:現(xiàn)代教育學對兒童之可愛的標準化定名
大眾傳媒言說兒童之“可愛”的致命缺陷在于僅反復以同樣的詞語來界定某一事物,這種空洞的表達形式缺乏理論說服力,必須以權(quán)威為擋箭牌。因此,可愛神話需借助事實確認,即將某一意識形態(tài)以真理為名確定秩序,以合理化自身存在。[24]教育學科學化的轉(zhuǎn)型為可愛神話提供了權(quán)威理據(jù)。
教育學的科學化濫觴于赫爾巴特將心理學引入教育學。在啟蒙運動之前,成人對兒童的認識帶有宗教論和經(jīng)驗論色彩,兒童與成人的界限十分模糊。直至18世紀,教育學開始依托醫(yī)學和心理學研究,憑借年齡、是否換牙等標準劃定“童年期”。[25]19世紀以降,教徒和慈善人士開始創(chuàng)建兒童學校,嘗試根據(jù)兒童年齡特征安排專門建筑和設施、選用專門的教學方法、編寫專門的兒童讀物、擇取專門的教學用具等,成功建立起兒童與成人的區(qū)隔。20世紀以降,以皮亞杰為代表的認知發(fā)展學派通過實驗法,更為科學地印證了低齡兒童語言發(fā)展不完善、認知思維粗淺、情感外露多變等特質(zhì),這些特征恰與“可愛”意指的幼小、孩子氣契合。
“可愛”神話在我國落地較為晚近,直到改革開放,受歐美兒童教育理論的沖擊,現(xiàn)代兒童觀才生根發(fā)芽。國Dn6FRZy7hdFUZYG+TDDnrQ==家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如《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等,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發(fā)展標準等予以制度化規(guī)定。在宏觀政策牽引下,幼兒園課程傾向選用“循序漸進”模式,借鑒諸如目標導向的泰勒課程原則、評量為重的布魯姆課程理論與布魯納的認知心理學,形成了一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育理論體系,以推動兒童的階段性發(fā)展。與此同時,其埋下了剝奪兒童潛在發(fā)展可能性的陷阱,兒童任何偏離年齡特征的表現(xiàn)均有可能被打上“特殊”“超?!钡臉撕?,這反過來又印證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合理性。“可愛”神話也在這一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中成為常理。
三、“可愛”神話的后果
神話是虛構(gòu)的產(chǎn)物,在面對適應對象群時,會掩飾自身的行為意圖,營造政治無意義的假象,有愚弄和欺騙個體的嫌疑。在現(xiàn)代兒童觀支配下,可愛神話存在壓抑兒童發(fā)展能動性、扭曲成人童年價值理性以及遮蔽本土教育理念的風險。
(一)情感化童年對兒童發(fā)展能動性的壓抑
現(xiàn)代家庭將兒童從工業(yè)勞動和死神手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對兒童情感價值的過度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兒童發(fā)展的能動性。以新童年社會學為代表的兒童觀沖擊了現(xiàn)代兒童觀設想的純真童年,認為兒童是活躍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社會行動者。情感化童年雖合理化了兒童可愛的局限性,但是存在將兒童隔離于真實世界之虞,遮蔽了兒童勇敢、聰穎等其他多元品質(zhì)。
具體來說,第一,以保護為名擠壓了兒童自由發(fā)展的限度。自由發(fā)展指人自主的、獨特的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蓯壑阅軉酒鸪扇说膽z愛,很大程度上源于可愛意指的幼小、孩子氣反證了成人教化的合理性。這雖然使兒童免于被戕害的命運,但對成人—兒童二元對立鴻溝的強調(diào)致使日常教育實踐走向了另一極端——以保護兒童天性之名強化成人支配地位。因此,兒童只有“乖順”才會被視為“可愛”。即便違規(guī),違規(guī)行為也僅限于偷吃糖果、吵吵鬧鬧等符合成人審美趣味的無傷大雅的小錯誤。[26]成人對兒童可愛的規(guī)范化裁決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兒童的生存空間,但也否定了兒童的行動自主性,將兒童從真實世界中排擠出去,成為規(guī)訓兒童的隱性手段,壓抑了兒童自由發(fā)展的空間。
第二,逗趣心理的理性僭越抑制了兒童自我建構(gòu)的可能。兒童較之成人的幼小、孩子氣特點會激發(fā)成人“逗趣”心理,成人熱衷于逗弄兒童做出成人化舉動,人為地將兒童的天然稚拙賦予成熟色彩,打造充斥“美與怪誕”趣味的兒童形象——一種是裝可愛的小大人,即兒童雖然心智成熟,但為獲得可愛紅利,依舊刻意表現(xiàn)出不諳世事的天真形象。如有童星在成年后依舊表現(xiàn)出“可愛”的言行舉止,產(chǎn)生極大的違和感。另一種是裝大人的小可愛,即兒童穿著成人化服飾、做出成人化動作、言說成人化語言。如有成人將低齡兒童裝扮為妝容成熟的成人形象,更有甚者,故意讓低幼兒童擺出抽煙、喝酒等成人化舉止,并視這一怪誕行動為可愛。如此一來,兒童或主動或被動地按照成人的設想表現(xiàn)自己,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被抑制。
(二)資本化童年對成人童年價值理性的扭曲
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對,不同于工具理性對行為結(jié)果的重視,價值理性具有非功利性特點,追求事物之于主體的價值和意義以及事物本身帶來的預期。[27]可愛本是兒童情感價值的體現(xiàn),寄托著成人懷舊情感和慈幼情懷。但在娛樂至死時代,大眾傳媒將可愛建構(gòu)為娛樂化的消費符號,以榨取其經(jīng)濟價值。為迎合市場需求,部分兒童的監(jiān)護者熱衷于將自己的孩子打造成童星、網(wǎng)紅,收割可愛紅利。至此,以獲取經(jīng)濟利益為目的的工具理性超越了呵護童年精神的價值理性。
成人童年價值理性的扭曲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犧牲兒童健康為代價謀取經(jīng)濟利益。在童年資本化的裹挾下,“可愛”兒童被籠罩在“楚門的世界”下,成為短視頻等大眾傳媒兌換豐厚經(jīng)濟資本的法寶。這致使兒童“本質(zhì)上是怎樣的”已無足輕重,關鍵是“看上去是怎樣的”。但是,豐厚的資本是以壓榨兒童的生長空間為代價的。為盡可能延長兒童的“事業(yè)期”,一些成人罔顧兒童的身體發(fā)展需求,通過飲食控制兒童生長,以維持兒童的可愛形象。[28]如有新聞爆出3歲網(wǎng)紅“佩琪”因吃相可愛受到歡迎,為維持熱度,父母強迫孩子暴飲暴食,以致“佩琪”健康受損。二是以功利化榜樣誤導兒童價值選擇。心理學研究早已多番指出,學前兒童行動受榜樣影響。如若父母反復向兒童灌輸“成名”的價值,或者大眾傳媒反復推送童模、網(wǎng)紅等資本化的可愛形象,就會在無形中為兒童樹立功利化榜樣。相應的,兒童會在成人有意無意的引導下開始關注自身是否足夠可愛,以“獲取金錢、名望”等功利化取向支配其價值選擇。如兒童美妝博主直言希望自己未來當網(wǎng)紅,表現(xiàn)出金錢至上的價值觀。[29]
(三)標準化童年對中國本土兒童教育理念的遮蔽
現(xiàn)代教育學以年齡為依據(jù),擬定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在語言、情感、動作等方面“理應”達到的標準,走向了“生物—心理學”式兒童觀。該兒童觀的一大缺陷是將兒童視為剝離于文化經(jīng)驗的存在,關注的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類兒童”。大衛(wèi)·帕金翰曾指出,童年是建構(gòu)的產(chǎn)物,并不存在一個本質(zhì)永恒的童年等待被發(fā)現(xiàn)。然而,神話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其功能在于使主流思想的支配力永久延續(xù)。[30]以“可愛”言說兒童,實則無意間讓他者文化做了中國兒童發(fā)展的腳本。
第一,以借鑒為名遮蔽了本土教育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改革開放后,為取代新中國兒童“接班人”“革命者”的形象,我國開始借鑒國外教育理念擬定教育政策和改革教學活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發(fā)展指南》等無不滲透著現(xiàn)代兒童觀的理念。宏觀政策變動進一步影響著教育實踐活動,瑞吉歐教育、蒙氏教育、高瞻課程等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自上而下的政策推進和自下而上的行動邏輯共同筑就了美好的兒童發(fā)展愿景——珍視兒童的可愛便是踐行現(xiàn)代兒童觀,便能彌補我國傳統(tǒng)兒童文化的缺陷。但因缺乏文化適宜性考量,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落地中存在水土不服、矯枉過正的問題。兒童中心被理解為去除教師支架的兒童自由玩耍、消解教師權(quán)威的兒童盲目探索、肢解知識傳授的兒童任意成長;科學話語被異化為對兒童進行分類、篩選的手段,人為制造出問題兒童與正常兒童、績優(yōu)生與差生之別……不加反思的教育借鑒致使我國本土教育理念發(fā)展遲滯。
第二,以科學為名遮蔽了多元化傳統(tǒng)兒童形象。可愛經(jīng)現(xiàn)代教育學的權(quán)威化定名,在我國影響力見長。但是,現(xiàn)代教育學主要針對歐洲、北美中產(chǎn)群體,是關于“某些兒童”的研究,無法回答“教育如何對不同天賦、不同階層的人都一視同仁”的問題。不同于現(xiàn)代“可愛”神話,我國傳統(tǒng)社會推崇的兒童形象極具個體能動性,如臨危不懼的司馬光、扶弱救貧的馬良,與幼小、孩子氣的可愛形象大相徑庭。然而,在“可愛”神話的攻擊下,現(xiàn)代教育學被異化為適用于一般人群的力量,其結(jié)論也表述為“兒童如何”而非“某些兒童如何”。[31]當成人習慣性用“可愛”作為稱贊兒童的話語時,往往忘記了兒童僅是因為具備某些品質(zhì)才可愛,而非每時每刻都是可愛的。同時,兒童具備除可愛之外的諸多品質(zhì)。換言之,可愛本是兒童一瞬間的無意識行為,正因其短暫才彌足珍貴,但被“可愛”神話擴展為持續(xù)性行為,走向了本質(zhì)論的陷阱?!翱蓯邸鄙裨捊獬齼和砩系臍v史、習俗、文化傳統(tǒng)等藩籬的同時,又在科學語境中不斷強化對兒童的新迷信。
四、“可愛”神話的祛蔽之道
在現(xiàn)代兒童觀的驅(qū)動下,“可愛”神話彌散在大眾意識形態(tài)中,遮蔽了兒童的真實、多元樣態(tài),并對教育實踐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羅蘭·巴特提出,合理的破解神話路徑是通過劫掠神話本體將神話神話化,即將原神話的意指充當此神話的能指,bee97b26e29155c3cffb1ff16ab6df51進而恢復話語的直接意指。[32]基于“可愛”神話的成因,可從踐行參與式教育、規(guī)范隱性教育和發(fā)展本土教育入手,超越現(xiàn)代兒童觀的局限,以破解“可愛”神話。
(一)踐行參與式教育,創(chuàng)設兒童自我建構(gòu)的空間
“可愛”神話放大了兒童幼小、引發(fā)懷舊情感和孩子氣等特質(zhì),肯定了兒童身體內(nèi)蟄伏著積極潛能。但出于保護兒童可愛天性的考量,成人發(fā)展兒童潛能的方式是將其放置于人為創(chuàng)設的、簡化、平衡的教育場域中,如幼兒園、游樂場、博物館,在溫室花園內(nèi)小心翼翼地向兒童展示世界的真善美,企圖在兒童和真實世界之間設立緩沖帶?,F(xiàn)實矛盾在于,世界是多維的,美好與邪惡交織,成功與挫折并存,真實與虛偽共舞。當兒童一旦接觸到真實世界,巨大的反差會造成兒童的適應困難甚至心理障礙。因此,成人有必要向兒童展示世界的多維向度:我們不能讓兒童接觸殺戮,但可以允許兒童認識戰(zhàn)爭;我們不能讓兒童接觸餓殍,但可以允許兒童認識苦難;我們不能讓兒童接觸陰謀,但可以允許兒童深度思考。具體到教育實踐,成人可以帶領兒童從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制度化場所走向超市、田野等真實生活場域;與兒童欣賞美麗童話的同時,也嘗試討論政治社會、職業(yè)啟蒙、自然災害等話題,打破兒童經(jīng)驗的單調(diào)、偏頗和虛假。[33]
在參與真實世界時,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多元存在樣態(tài),為兒童創(chuàng)設自我建構(gòu)的空間。新童年社會學指出,兒童是多元化的存在,會隨著社會結(jié)構(gòu)、文化要素的變化被不斷建構(gòu)。這種建構(gòu)既意指兒童被成人所建構(gòu),也意指兒童具有自我建構(gòu)的能力,而后者在教育實踐中往往被忽視。[34]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既有洋溢著乖順、淘氣等可愛感的兒童,也有怯懦、蠻橫的不那么可愛的兒童。即便同一個孩子,可能在某一階段十分討人喜歡,在另一階段則令人崩潰。教育者要有教無類,堅決抵制將“可愛”作為教育行動的指導準則,應給予所有兒童同等關照,尤其關注貧困兒童、弱勢兒童。[35]同時,教育者應接納并尊重兒童的想法、志趣等,在與兒童的對話中理解兒童行為背后的真實動機,將選擇權(quán)留給兒童,為兒童實現(xiàn)自我建構(gòu)提供契機。
(二)規(guī)范隱性教育,管制童年資本化的生產(chǎn)理路
大眾傳媒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形式本無可厚非,糟糕之處在于它作為一種隱性教育資源,為兒童設下了“可愛”神話的圈套。改變神話的社會背景可有效圈定神話的作用范圍,[36]因此,管制童年資本化生產(chǎn)理路是破解“可愛”神話的有效途徑。
第一,將兒童影像消費正式納入兒童保護法律法規(guī),防范可愛商業(yè)化。兒童影像消費是視像媒介在商業(yè)的驅(qū)動下將兒童變成觀賞性文化景觀的過程,真人秀、廣告、綜藝節(jié)目中的兒童都是“可愛”神話制造的娛樂消費符號。國家雖曾多次頒布“限童令”“禁童令”等,但上述法規(guī)缺乏嚴格的法律約束力,而專門針對學前兒童的《學前教育法》關注的是幼兒園等制度化場域中的兒童處境?!秳趧臃ā贰段闯赡耆吮Wo法》等雖具有法律效力,但因兒童權(quán)益受監(jiān)護人影響較大,因而在執(zhí)行中不可避免存在策略空間。如《勞動法》提出文藝單位招用未成年人要保障其義務教育,而作為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前兒童,是否能得到保障依舊存疑。因此,亟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彌補這一空白。第二,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查兒童節(jié)目與兒童短視頻,禁止可愛工具化。具體包括:建立新媒體空間生產(chǎn)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檢驗機制,將檢查要求具體落實到童年影像消費的生產(chǎn)運營者、參與者和監(jiān)督者身上;嚴禁過度宣傳兒童的高額薪酬,堅決禁止消費兒童牟利的行動策略,強化對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的素質(zhì)把關,強化對兒童節(jié)目和短視頻的內(nèi)容把關。第三,展示多元兒童群體生存樣態(tài),避免可愛娛樂化。當前電視、短視頻等大眾傳媒為避免引發(fā)受眾的不適體驗,博取流量,傾向?qū)⑴宕髦】怠⒓冋鏄撕灥耐晟眢w影像推向前臺,同時把貧困兒童、戰(zhàn)爭兒童等處境不利兒童隱藏在后臺。這種做法實際上窄化了兒童的真實樣態(tài),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xiàn)。國家應鼓勵以關懷、公平為出發(fā)點設計兒童節(jié)目,從多維度展示不同階層兒童群體的優(yōu)勢和缺憾,激發(fā)社會對弱勢群體兒童的關懷。
(三)發(fā)展本土教育,推動傳統(tǒng)兒童教育理念與可愛文化優(yōu)勢互補
我國傳統(tǒng)文化由儒家主導,主張的“兒童是小大人”的兒童觀與可愛神話相悖,致使教育在兩個端點搖擺不定。實際上,我國另一理論流派道家的兒童觀,與“可愛”神話存在相通之處。同時,我國部分經(jīng)典兒童形象也充盈著可愛的底色。與其一破一立,不如著力實現(xiàn)融通平衡,歸納出具有文化適宜性的本土教育理念。
第一,融通道家等兒童教育思想與可愛文化的關聯(lián),匡正可愛神話的教育偏頗。道家秉持“道法自然”的兒童觀,認為兒童乃天賦自然之人,其天性不僅體現(xiàn)為身體柔弱,而且體現(xiàn)為天賦的生命力及思慮無邪和機敏聰慧的心靈。該觀點與“可愛”神話的含蓄意指如出一轍,即均認可兒童的幼小、孩子氣的積極意義。同時,道家兒童觀超越了“可愛”神話的二元論短板,認為成人與兒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交替的關系,[37]兒童并不需要亦步亦趨地效仿成人“為學日益”,反倒是成人應該通過“滌除玄覽”“為道日損”,接近或復歸于“含德之厚”的“赤子”。該觀點打破了“可愛”神話對兒童需要被成人保護的認識局限,肯定了兒童反哺成人、為成人提供精神滋養(yǎng)的可能性。因此,可將道家等本土兒童教育思想與可愛文化進行互補,為改進當前教育實踐提供觀念指導。
第二,挖掘本土經(jīng)典兒童形象的可愛意味,發(fā)揮“可愛”神話的積極力量。受傳統(tǒng)儒家兒童觀念影響,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兒童形象帶有強烈的教化色彩。無論是傳說中的兒童形象(如神筆馬良),還是神話中的兒童化身(如孫悟空),抑或歷史中的真實兒童(如司馬光),在既往教育中,成人傾向于從政治立場或道德教化入手,解讀他們不畏強權(quán)、勇敢睿智等品質(zhì)。實際上,他們身上也充盈著孩子氣的一面,如愛憎分明(如馬良同情弱者厭惡權(quán)貴)、隨心所欲(如孫悟空大鬧天宮)、樂于游戲(如司馬光砸缸發(fā)生于“群兒戲于庭”時)。如果在教育實踐中,成人僅僅出于道德教化目的將上述人物樹立為行動榜樣,兒童可能會表示尊重,但無法產(chǎn)生親切之感。但若能挖掘經(jīng)典兒童形象孩子氣的一面,再將其與教育內(nèi)容相結(jié)合,則更有可能引發(fā)兒童的情感共鳴,推動兒童道德情感認同的實現(xiàn)。
五、余論
“可愛”本無罪,但其以神話的形式滲透進成人意識形態(tài),太過于隱蔽以至于掩蓋了其對兒童權(quán)利、成人價值理性和本土教育價值的劫掠。??抡J為,語言是將個人意愿拋在一側(cè),強加于個人身上的。由于語言本身是不完善的知識,因而會導致謬誤,在混亂的秩序中產(chǎn)生虛假觀念。布爾迪厄繼而提出,“一個研究者的貢獻在更多情況下是提醒人們關注某個問題,關注某樣因為太明顯、太清晰反而沒人注意的事情”。[38]在日常教育實踐中,諸多成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概念,亦值得神話修辭術的解碼。
注釋:
①筆者以“提到兒童,您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您在表揚班里孩子時,最常使用的詞匯是什么?請舉例說明?!睘轭},通過問卷星向幼兒園教師征集答案。對于第一道題目,有六成的教師明確回答是“可愛”,還有三成的教師使用了“純真”“天真”“單純”“無邪”“好玩”等近似詞匯。對于第二道題目,有四成教師明確回答是“可愛”,如“你衣服上的蝴蝶結(jié)真可愛”“××小朋友的表情也太可愛了吧”。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幼兒”而非“少年”“青年”“成人”,所以多會選用符合幼兒身心特征的詞匯。幼兒的身心特征,概而言之,就是“幼小”“孩子氣”“引發(fā)成人懷舊情感”等,而“可愛”符合這樣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5][9][10][12]四方田犬彥.論可愛[M].孫萌萌,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160,58, 136,104,105,99-100.
[2]BURDELSKI M, MITSUHASHI K. “She thinks you’re kawaii”: socializing affect, 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in a Japanese preschool[J]. Language in Society,2010,39(1):65-93.
[3]哈里斯.教養(yǎng)的迷思[M].張慶宗,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34.
[4]SHERMAN G D, HAIDT J, COAN J A. Viewing cute images increases behavioral carefulness[J].Emotion,2009(09):282-286.
[6]周揚波.宋人的兒童觀——兼論“近世幼教文化兩大路線之爭”[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2(5):147-155.
[7][16][37]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3-124,69-70,176.
[8]李瑋.在東/西之間“發(fā)明兒童”——論民族政治與魯迅的兒童觀[J].魯迅研究月刊,2018(11):39-46.
[11][14][15][24][30][32][36]巴特.神話修辭術[M].屠友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57, 176,147,184,26,166,175.
[13]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52.
[17][19]貝奇.西方兒童史:上卷[M].申華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317.
[18][25]貝奇,朱利亞.西方兒童史:下卷[M].卞曉平,申華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04, 334.
[20]阿利埃斯.兒童的世紀[M].沈堅,朱曉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7.
[21]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5.
[22]汪靜波.反虛構(gòu)、解神話與政治化——重讀羅蘭·巴特《神話——大眾文化詮釋》[J].中國圖書評論,2016(08):36-42.
[23]巴特.明室[M].趙克非,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41.
[25]杜明城.兒童文學的邊陲、版圖與疆界:社會學與大眾文化觀點的探究[M].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7:132.
[26]杜傳坤.愛與規(guī)訓:圖畫書中的兒童教育省察[J].當代教育科學,2016(18):3-7.
[27]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卷[M].閻克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6.
[28]何勇海.首個童模保護機制具有破冰意義[J].人民法治,2019(11):67.
[29]王若辰.5歲女童直播教化妝?“少兒美妝博主”跑太偏![N].新華每日電訊,2021-09-15(007).
[31]丁道勇.兒童觀與教育[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35(2):26-32.
[33]康永久.作為知識與意向狀態(tài)的童年[J].教育研究,2019(05):1-11.
[34]鄭素華.從“舊”童年社會學到“新”童年社會學——發(fā)展與爭議[J].學前教育研究,2023(11):1-17.
[35]李長偉.溝通自然與自由的橋梁:康德兒童教育思想概說[J].學前教育研究,2023(10):26-38.
[38]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0.
Interpretation and Decoding of “Kawaii” Myth
—Based on Roland Barthes’ Mythological Rhetoric
XI Xiangrong, DU Chuankun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Roland Barthes’ mythological rhetoric aims to use structuralist semiotics to explore the ideology behind daily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ological rhetoric, “Kawaii”, as a way of speaking about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refers to children as “young, triggering nostalgia and childishnes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The causes include: the modern family’s emotional acceptance of children’s limitations,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mass media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pedagogy. “Kawaii” myth has the risk of suppressing the initiativ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adult childhood and the concept of local children’s education. It is possible to crack the “Kawaii” myth by practicing participatory education, standardizing recess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local education, stimulating children’s potential of self?鄄construction, regulating the production path of childhood cap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education concept and cuteness culture.
Key words: Kawaii; children; myth;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責任編輯:劉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