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曲
摘要:拆解和引入概念是議論文概念辨析的有效路徑,能拓展論證空間,增強論證的深刻性、嚴密性和力度。在“拆”和“引”時,需詮釋不同邏輯關系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析出”概念的本質屬性,由淺入深,靈活選擇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最終把握核心觀點。
關鍵詞:議論文;概念辨析;拆解;引入
議論文寫作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而概念是邏輯思維的基礎。當前,高中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往往不懂得概念界定,這導致學生寫作時行文前后矛盾,重心搖擺,主旨弱化。精準嚴密的概念辨析不僅能清晰地闡釋“是什么”的問題,還能打開思路,揭示文章主旨。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朱自清先生極有特色的兩篇雜文《論氣節(jié)》和《論老實話》作為聯(lián)讀篇目,開發(fā)寫作資源,實現(xiàn)讀寫融合,與學生共同探討議論文中概念辨析的有效路徑。
朱自清先生多年研究古典文學,長于訓詁、考辨,對詞義特別敏感。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將領略 “咬文嚼字”的朱氏風格,從概念“拆”和“引”的角度體會朱自清雜文的“說理”之妙。
一、柳暗花明——依照一定規(guī)律拆解或引入概念
“拆”即“拆解”,將概念作結構上的拆分或者作不同角度的分解?!耙奔础耙搿?,指針對主概念引入相關概念。
在《論氣節(jié)》一文中,朱自清把主概念“氣節(jié)”拆分為“氣”和“節(jié)”,奠定了行文的基礎。以“氣”為中心詞,輻射到近義概念“士氣”“浩然之氣”“義氣”“正氣”“志氣”,以“節(jié)”為中心詞,輻射到近義概念“忠節(jié)”和“高節(jié)”,還聯(lián)想到反義概念“守節(jié)”和“失節(jié)”,在概念的辨析中逐步接近“氣”和“節(jié)”的本質,這種對關鍵詞的拆分和重組打開了論證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尋找寫作的靈感。
以《論老實話》為例,作者先把“老實話”這個關鍵詞分解為以客觀事實為標準的“實話”和以主觀態(tài)度為標準的“真話”,再分而論之。在“真話”的論述部分輻射出以“話”為中心詞的“謊話”“假話”“玩話”,在概念的條分縷析中,在細致的解剖中,文章說理的境界有如奇峰迭起,精彩紛呈。
不論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問題中都有顯性或隱形的關鍵詞,也就是主概念。
什么樣的主概念適合拆分呢?一般而言,雙音節(jié)詞語前后兩個字有豐富內涵且形成因果、條件、承接、遞進、對立統(tǒng)一等關系的,適合拆分。比如,“和合”可以拆分為“和”和“合”,前者有和諧、協(xié)調之意,后者有融合、合作之意,二者是遞進關系;又如“寬容”,拆成“寬”和“容”,“寬”為“心寬”“眼寬”“境寬”等,“容”為“容納”“包容”“容人”“容事”“容異”等,二者是條件關系。
還有不可“拆分”但可“分解”的情況,這就要根據(jù)不同標準,將關鍵詞進行分類。比如,談“義與利”時,“利”按對象分,有“私利”“公利”;按時間分,有“眼前利”“長遠利”;按程度分,有“小利”“大利”。
怎么引入相關概念呢?漢字既表音又表意,一組形近又音近的詞語,或一組形異卻音同的詞語,不但給讀者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還會令人覺得余味無窮。如果利用漢字的音義特點引入相關概念,學生的習作定會脫穎而出。
引入概念還須借助不同思維方式:運用發(fā)散思維,將“AB式”詞語,以“A”或“B”為錨點進行重組。比如,“器識”一詞拆分后“器”可以重組為“器量”“器度”“大器”,“識”可以重組為“見識”“知識”“智識”;運用聯(lián)想思維,尋找形近或義近的詞語,“疑義相與析”,在詞語的比較中,主概念的內涵就更加分明了。比如“生與熟”,“生”可以再組為“生疏”“生澀”“生機”“生氣”,“熟”可以組為“熟稔”“純熟”“圓熟”“俗濫”;運用逆向思維,尋找與主概念相對立的概念,在對比中凸顯主概念的內涵,比如,由“畏”找到對立概念“無畏”“大無畏”“勇”“膽氣”等。
概念的引入不限于詞語,可延展到相關的名言、詩詞、成語、俗語。比如,《論老實話》中,由“真話”聯(lián)想到表達真誠態(tài)度的成語“推心置腹”“肺腑之言”,以及反映不真誠態(tài)度的成語“口是心非”“口蜜腹劍”。
妙拆解,巧組合,打好概念這張牌,學生會豁然開朗,找到立意方向,走出構思的死胡同。
二、長短相形——詮釋不同邏輯關系的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邏輯學把概念之間的關系表述為全同、種屬、交叉、矛盾、反對關系等。拆解或引入概念之后,必然要針對不同概念進行辯證說理,即用一分為二、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分析概念之間的區(qū)別或聯(lián)系。
比如,《論氣節(jié)》中,作者從“氣節(jié)”這個屬概念拆出種概念“氣”“節(jié)”,再分別從“氣”“節(jié)”的文化源頭說起:“氣”積極,而“節(jié)”消極;“氣”是敢作敢為,“節(jié)”是有所不為;“氣”是建立在集體基礎上的,是動態(tài)的,而“節(jié)”關乎個人的立身處世,是靜態(tài)的。以上是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重在講概念之間的區(qū)別。
在談“節(jié)”這個概念時,朱自清根據(jù)在朝在野的分類標準,分解出“忠節(jié)”和“高節(jié)”兩個概念,“忠節(jié)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jié)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男子漢,甚至于一些虛無主義者”。前者有意“衛(wèi)護”,后者無意“消納”,都在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以上是聯(lián)系封建專制背景,講概念之間的共性。
再如,《論老實話》一文,由“真話”這一概念引入了諸多概念:
真話雖然不一定忠于事實,但是謊話一定不會是真話。假話卻不一定就是謊話,有些甜言蜜語或客氣話,說得過火,我們就認為假話,其實說話的人也許倒并不缺少愛慕與尊敬。
在上述文段中,謊話與真話是相對關系,二者截然不同。假話與謊話是交叉關系,換句話說,某些情況下的假話也可能是“態(tài)度誠懇”的真話,這就講出了假話與真話的聯(lián)系,如此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片面狹隘。
事實上,談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比談區(qū)別更難,因為談聯(lián)系常以談區(qū)別為前提,需要異中求同,還不能把概念之間的差異和界限絕對化,需要把概念放到某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考慮它們的不平衡性以及動態(tài)發(fā)展。具體言之,兩個概念在不同的條件、環(huán)境下,可能此強彼弱、此消彼長,也可能相輔相成、相反相成,還可能彼此轉化。例如,“有人說,我們堅持一件事,并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正確的。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及生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p>
這是一道關于“效果與正確”關系的作文題,學生在《看效果,分對錯》一文中將“效果”一詞分解,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效果”與“正確”的關系:“效果分他人、自己,分長期、短期。烈士為正確而犧牲,看似毫無收效,但今日四海升平,此為大效。其效不作于自己,不用于當時,但絕不能說其無效?!?/p>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概念在比較中方顯出區(qū)別,概念在區(qū)別中又有著某種聯(lián)系,如此辯證分析,能讓說理更嚴謹、更全面。
三、曲徑通幽——明確概念辨析的目的
概念的拆解和引入并非文字游戲,必須明確動機,議論文最終目的是闡述核心觀點,那么概念的“辨別”往往要“析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從而服務于核心觀點。
以《論氣節(jié)》為例,第四段針對“節(jié)”引入“和”的概念,“和”重在“合”,“節(jié)”重在“分”,即不犯不亂的“本分”,從而析出“節(jié)”的消極性,也就是局限性,為提出“抑節(jié)揚氣”這個觀點張本。就全篇而言,為什么要把“氣節(jié)”拆分呢?還是要推出上述觀點。文章先提出青年在建立新的“氣節(jié)”尺度,什么尺度呢?朱自清沒有馬上揭曉答案,而是先從“氣”和“節(jié)”的歷史發(fā)展講起。 “氣”“節(jié)”孰強孰弱不是靜止不變的。宋朝太學生請愿、明朝東林黨人等例子說明在集體基礎上的“氣”重于“節(jié)”,但是隨著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禁錮,士人個體的立身處世偏向了消極的“節(jié)”,民國以后,“士”發(fā)展為知識分子或知識階級,在民國初期和“五四運動”時期,曾“氣”重于“節(jié)”,但是在內憂外患的抗戰(zhàn)時期,中年知識分子縮于“節(jié)”,弱于“氣”,而青年知識分子卻無視消極的節(jié),代之以積極的氣,他們建立新的“氣節(jié)”尺度值得期待。文章就這樣借助概念辨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核心觀點。
又如,《論老實話》一文中從美國前國務卿一本書的題目“老實話”引入論題,把“老實話”分成“實話”和“真話”,從“真話”又引出諸多相關概念,看似宕開很遠,其實是為了由“說實話難”和“說真話也難”自然推及“人們辨別老實話時不能一概而論”的觀點,最終得出“人們面對美蘇大肆宣傳時,不能持虛無主義否定一切”的結論。朱自清的論證猶如剝筍,一層層深入,直至筍心。
此外,概念分解時,亦應根據(jù)論點,靈活選擇相應的內涵和外延。比如,《論老實話》一文,如果把“老實話”的內涵只定位在“態(tài)度誠懇的真心話”,就沒法推出中心觀點,因為國與國之間談不上“真心話”。上述訓練題,如果把“效果”的外延設定在“物質效果”,就沒法談“用效果檢驗正確”的觀點,如果“效果”的外延再寬一點,還包括“精神效果”“社會效果”“長期效果”,那就能為這個觀點服務了。反過來說,“效果”的外延設定在“物質效果”,把“正確”的內涵界定在“符合道理、價值觀”而非“符合事實或某種公認標準”,就能更好地為“效果誠可貴,正確價更高”的觀點服務。
四、勁弓破的——在駁論中“拆”“引”概念
廣義地說,一切議論文都有駁論的成分。要說服別人,通常要假想論敵。以《論老實話》為例,從論敵的心態(tài)揣摩,美蘇這種大國對壘,肯定不說老實話。駁論的重頭戲是概念,概念不清,批駁就沒有力度。朱自清將老實話按不同標準分成實話和真心話,這就把含混的概念梳理清楚了。國與國之間說不上“真心話”,可是有沒有實話呢?得“分別而論”。外交辭令是一種“客氣話”,條約就是“實話”,宣傳嘛,也不一定都是“謊話”,總還有點“實話”。我們發(fā)現(xiàn),拆解或者引入概念,具有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的功效,使立論無懈可擊。例如:
身尚禮則身修,國尚禮則國昌。禮儀不僅關乎個人品德修養(yǎng),也關乎社會文明程度和國家民族尊嚴等??墒钱斚掠行┤苏J為,進退有儀,那是封建社會的要求,現(xiàn)在社會不必在意繁文縟節(jié);還有人認為,注重禮儀,容易讓自己畏手畏腳,失去自己的個性;還有人說,禮儀是外在形式,很多人內心并不認同,所以沒必要強調。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禮儀在當下意義的思考。
生1:禮有實禮和虛禮之分,實禮為真正的禮,體現(xiàn)為由內而外的素養(yǎng)。許多人將流于表面的虛禮與真正的禮混為一談,認為僅僅是向長輩的一句諾諾敬語,面對領導時的點頭哈腰等。他們對禮儀的理解僅限于生存范疇,為了現(xiàn)代社會標準化的人際交往,在利益的坐標系上精準計算著投入產出,從而辜負了禮的核心價值。
生2:“儀”是儀節(jié)、儀式,是外在形式。魯昭公“郊勞贈賄”做得周全,女叔齊卻評價說“是儀也,不可謂禮”,他認為國君的禮之本在于守國愛民,節(jié)制私欲。今天我們說,“禮”的內核是仁、敬,禮和儀并提,本身就代表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統(tǒng)一。至于“繁文縟節(jié)”,那只是由不走心、虛浮的“儀”堆砌而成的,不在我們提倡的范圍內。
生3:萬事萬物都寓于個性與共性之中,保留基本的共性并不意味著丟棄個性,禮儀便是文明社會共性的體現(xiàn),是當下人們應當遵循的基礎,要通過每個人的禮儀,才能構建出一個文明的社會,正所謂“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在駁論中拆解關鍵概念,往往是稍做迂回,既是防守,也攻擊了對方的漏洞。在對方的錯誤論點中抓住關鍵概念,引入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則是對準靶心,精準打擊。
總之,拆解主概念、引入新概念,是議論文概念辨析的兩個“妙招”,借此可以拓展思維的廣度,增強論證的深刻性、嚴密性和力度。當然,概念辨析要適度,一般局部運用,要預留出論證“為什么”“怎么做”的空間。拆解概念,不能逢詞就拆,拆得四分五裂、標準混亂,引入概念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胡拼瞎湊、牽強附會?!安稹焙汀耙钡母驹瓌t是要緊緊圍繞論證主題。
參考文獻:
[1]蔣雁鳴.朱自清散文[M].長沙:岳麓書社,2021.
[2]吳周文. 詩教理想與人格理想的互融——論朱自清散文的美學風格[J]. 文學評論,1993(3).
[3]姚媛媛.朱自清的作文教學思想的借鑒與運用研究——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為例[D].深圳大學研究生論文,2018.
[4]朱自清.誦讀教學.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