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夏青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通常是以教師為主體,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難以突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誕生,能夠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音頻、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將抽象的文字更加直觀地顯現(xiàn)出來,使小學生在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中得到感官、情感、思維的充分激發(f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促使學生能夠在寓教于樂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得到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xiàn)今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教育活動需要圍繞對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為中心有效展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原則,對小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給予足夠的重視。由于小學生對游戲很感興趣,因此有效開展游戲化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能很好地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游戲活動的創(chuàng)設更好地實現(xiàn),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進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海上日出》教學時,教師可將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將其中描繪的精彩畫面通過教學軟件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構建,并根據(jù)小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進行游戲閱讀活動的創(chuàng)設,從而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師可對文章內容先進行分段講解,把圖畫和文本相結合進行課件的制作,把文章分為幾部分,同時用文字進行搭配,然后通過交互式屏幕向小學生進行展示。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接龍的游戲,學生根據(jù)教師展示的文字與圖畫內容開展朗讀接龍,從而使其對于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地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對文字描繪的景色進行想象,在朗讀游戲結束后,可以讓學生評價哪位同學的朗讀給大家的印象是最為深刻的,促使小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注意力能得到充分提升。
二、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而實際上許多學生在閱讀時都很少會產(chǎn)生質疑問題的情況。為此,教師就可以進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指引學生在問題情境里更好地進行思考,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與分析,從而使其思維能力得以有效激發(fā),讓其能在更好地獲取知識的同時,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進行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小兒辯日》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與文章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開展閱讀。如為何孔子不能決也?現(xiàn)今在大家眼中一天中不管何時,地球與太陽都保持相同的距離,為什么孔子卻無法判斷這么簡單的問題呢?讀幾遍后,可以進行問題討論,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樣運用現(xiàn)今的科學知識向兩小兒解釋呢?你的答案對嗎?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相關資料與知識,將為何太陽在早上看起來會比其他時候大,而中午又相對比較熱呢?讓學生把答案寫好。等到下次上課再讓學生進行分享討論,這種讓學生自主去互聯(lián)網(wǎng)找尋問題答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使其在問題解決中感受更多的學習樂趣,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
在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時教師可以選取和文章意境相符的音樂來渲染教學氛圍,這同樣是一種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方法。利用多媒體手段能給學生營造優(yōu)美、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迅速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多媒體通常能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感官在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拉近學生和文章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文字的能力得以提升,進而使其對文章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提前進行分析,有目的性地進行適合樂曲的選擇,才能使學生的視聽體驗更加良好,讓其在積極閱讀課文內容的同時,和作者感情迅速地產(chǎn)生共鳴。所以,對于選取音樂的科學合理性教師要給予足夠重視,通過更加貼合音樂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
在進行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月光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使用美妙的旋律來對學生的聽覺感官進行調動,使其學習體驗更加豐富。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蘊含的意境,選擇一首動聽的音樂給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進行樂曲播放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聽得正入迷、感興趣時,將音樂停止播放,如此學生就會將注意力放在教師身上,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感覺剛剛的音樂好不好聽呀?那你們奇怪嗎?是誰創(chuàng)作的音樂這么美妙呢?”這時有的同學就會提問這首樂曲叫什么名字。教師就可自然而然地告訴學生答案在課文中,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由于樂曲的美妙動聽,想要知道音樂的名字、作者是誰?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學生就能認真閱讀課文。當完成了課文閱讀以后,學生就會知道這段音樂的作者是貝多芬,文章里也提到了其是為盲姑娘演奏的一首曲子,而后就創(chuàng)造了這首《月光曲》。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不但對于教師的提問能給出正確的解答,也可能會對文章中的內容提出更多的疑問。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把疑問提出來,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共同交流,進行疑問的解答。如此一來,學生的疑問在討論中基本都可以得到解決,教師在旁邊只需要進行有效引導,將課堂教學節(jié)奏把控好即可。
四、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深化學生的閱讀情感
語文學科有著很強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就是為了可以讓學生對教材中的人文性更好地理解。此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很多知識均能從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并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對于知識和生活的融合應足夠重視,特別是課文中描繪的事物、情景等。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以利用生活里的這些場景、素材等進行知識點講解,促使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教師應對藝術性與真實性以及學生興趣的激發(fā)給予足夠的重視,讓學生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中,從而更好地擴展學生的思維。萬萬不可將課堂變成單純學習的地方,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將課堂營造成能給學生提供良好體驗的樂園,讓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一直得到激發(fā),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得以養(yǎng)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很多文章都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可依靠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完成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獲得生活的經(jīng)驗,并使閱讀情感更加深化。
對于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牛與鵝》這篇文章,其描述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鵝和牛,文章不但從很多角度對這兩個動物進行了描寫,還對“我”和鵝、牛之間的故事進行了講述。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問題導入讓小學生對接下來的閱讀學習進行探究,如“大家對鵝和牛了解多少呢?大家是比較喜歡鵝,還是比較喜歡牛呢?為什么呢?”由于小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自然而然地其觀點與想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坝械耐瑢W會回答自己比較喜歡牛,因為他們認為牛是勤勤懇懇的一種動物,不但能幫農(nóng)民伯伯犁地,還能拉車,可以給人們提供幫助。而對于鵝很多同學都不喜歡,感覺鵝都非常兇猛,甚至有的還會啄人?!碑攲W生將各自看法表達完以后,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日常生活里和鵝、牛有關的視頻與圖片進行播放展示,讓學生對這兩種動物有進一步地了解,促使學生能夠更自主地進行學習,使其對教材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
五、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釋疑情境,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內容由重難點和基礎知識點組成,對基礎知識點來說,教師只要開展常規(guī)講解,學生就可以清楚地掌握與理解。重難點大部分都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理解和認知困境。其中釋疑情境能幫學生有效突破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為此,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jù)教材中的重難點進行有目的性的釋疑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講解過程進行優(yōu)化,幫同學解決遇到的各種難題。如通過微課形式釋疑情境,在實際教學時教師需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對文章閱讀的難點和重點進行判斷,對學生可能發(fā)生的理解和認知誤區(qū)進行精準預測,然后再和有關知識點相結合進行微課的制作。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相應的問題,教師就可以進行微課的播放,把學生從抽象思維的學習中釋放出來,運用微課的精簡性、直觀性以及目的性等幫學生對難點、重點更好地進行學習。在實際運用微課時,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應及時反饋,進行視頻的播放、倒退以及快進等,讓學生對關鍵部分可以重復觀看琢磨,或針對某一片段開展補充講解。這樣就能使微課情境的釋疑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遇到的閱讀難題能得到徹底解決,以免出現(xiàn)一知半解的情況。
在進行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夜間飛行的秘密》教學時,這篇文章屬于一篇科普文,其中有一些知識點和自然科學相關,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為了能讓學生對雷達這一科學技術理解得更為輕松,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探索性閱讀活動的創(chuàng)建,在圖片和知識中讓學生理解。在進行課文前三段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對夜間蝙蝠的捕食行為進行播放,運用軟件的倍速模式把其飛行調慢速度并回放,使學生可以對蝙蝠怎樣靈活地在漆黑的深夜對電線、樹枝等各種障礙物進行躲避,又是怎樣對處于飛行狀態(tài)的飛蛾、蒼蠅、蚊子等小體型動物進行捕捉,通過多媒體播放的真實情境,引發(fā)學生對后續(xù)文章內容更有興趣。當學生閱讀完接下來的三個段落以后,教師再使用多媒體把科學家利用蝙蝠開展實驗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能通過直觀的視頻資料對實驗結果與過程更好地了解,從而將學生對于蝙蝠耳朵與嘴的探究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當學生將最后兩段閱讀完以后,教師可以再使用計算機對空中超聲波的傳播視頻進行模擬,使學生對于蝙蝠怎樣利用嘴巴將超聲波發(fā)出,以及是怎樣通過耳朵對這種超聲波進行接收的內容有更直觀地感受,從而對于超聲波的傳播能真正了解。在教學中這些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簡單和容易,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對文章中蘊含的知識點迅速理解,促使其語文閱讀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總而言之,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加強信息技術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應用力度,借助信息技術獨具特色的教學優(yōu)勢,將教學情境的實際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其中語文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主題內容,通過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欲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深化小學生的閱讀情感、創(chuàng)設釋疑情境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效率等有效策略,有效推動語文教學課堂的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