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琳
“教學評一體化”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敖虒W評一體化”聚焦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評價一致指向基于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強調以評價引領課堂的學與教,促使由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轉變,促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變革。
針對當前學??鐚W科項目化學習實踐中存在目標模糊、評價缺失、學習任務零碎等突出問題,我們需要以大概念統(tǒng)整課程,聚焦學生真實問題,解決學生關鍵問題,以“教學評一體化”為抓手,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一、聚焦大概念,確定跨學科核心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方案還明確要求:各門課程原則上要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這樣表述:“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p>
基于此,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核心要素是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構建核心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跨學科學習基于目標開展實踐,以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來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緊密連接語文與生活,融合多學科資源,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根本,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精心設計的跨學科活動和項目任務,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動力,應用學科知識于情境實踐,促進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維的發(fā)展。
(一)聚焦跨學科素養(yǎng)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7-9年級學生寫作要求是“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將事件、人物、現(xiàn)象等置于歷史發(fā)展的特定或總體進程及其具體的地理空間中加以考察”?;谝陨咸攸c,該項目化學習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民俗項目化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制作烏石巖古村落文化微信推文學習任務為載體,通過跨媒介閱讀與運用,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使得整個項目活動連貫一致。
(二)構建核心知識體系
學科融合中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的整合,學生在項目化學習的實踐中學會信息搜集整理,開展系列訪談,學做微信推文等綜合知識。例如聚焦采訪的基本知識、方法、程序和技巧,能夠對他人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借助人物專訪挖掘人物的經歷、事跡、思想及其獨特的性格、風采,體現(xiàn)人物豐富的精神風貌和內心世界。在一系列真實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逐漸形成清晰地調研脈絡:確定采訪選題——聚焦采訪對象——理清采訪思路——設計采訪提綱——記錄訪談要點——整理采訪素材——制作微信推文,也在親歷學習任務的體驗中建構新知,形成能力。
二、設置大情境,推進項目任務
跨學科學習為真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和豐富的空間,并在真實情境中設置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在任務驅動、問題解決中建構新知。以下為開展古村落項目學習的整體任務設計。
【項目名稱】制作烏石巖古村落文化微信推文
【課時】12課時
【學科】語文、信息、歷史
【項目總述】
記錄村落,見證變遷。村落的變遷凝聚著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征,也更好地展現(xiàn)了深圳石巖當地村落歷史和人文風貌。將整個石巖村落民俗風貌“搬”進校園,利用好身邊鮮活的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古村落調查與研究的寫作項目化學習,并打造獨具特色和資源的村落民俗文化課程。
【驅動性問題】
“烏石巖古村落文化”項目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展現(xiàn)村落歷史、民風民俗等重要內容,制作打動人心的微信推文,既要留住鄉(xiāng)愁鄉(xiāng)情,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之魂,增強互動性、貼近性。
【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參與體驗當地民間習俗風尚,感受民俗風情畫卷,理解民俗價值和意義,挖掘文化內涵;掌握文獻法、訪談法,學會信息搜集整理方法;通過民俗調查活動,學會組織團隊,增強與人溝通、團隊協(xié)作等能力;通過整理訪談資料,匯聚村落民俗文化珍貴史料,感受民俗等傳統(tǒng)文化魅力,培養(yǎng)熱愛家園的情感,拓展了解歷史和世界的視野及文化教育意義。
【學習活動】
任務一:學寫項目策劃書
1.了解與交流村落民俗內容,分小組分類填寫村落相關民俗風物
2.確定烏石巖村落民俗文化研究項目主題模塊
主題:山湖石巖,文化村落
石巖地域依托現(xiàn)有的陽臺山森林公園、石巖湖濕地等生態(tài)資源,充分發(fā)揮“山湖石巖”的天然優(yōu)勢,同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從地理優(yōu)勢、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多方面進行文化塑造?!吧胶瘞r,文化村落”既是村史文化的主題,也是石巖“生態(tài)景觀、產業(yè)特色、科技綠谷”發(fā)展策略的集中體現(xiàn)。
主題模塊:“客家記憶”“紅色光輝”“田園筑夢”“和諧社區(qū)”
在前期分小組分類填寫村落相關民俗風物陳列物的基礎上,項目展示主題設置為四個版塊“客家記憶”“紅色光輝”“田園筑夢”“和諧社區(qū)”。
3.學寫項目策劃書
學習小支架:表格支架
任務二 收集素材,查閱資料
學習任務:掌握文獻法、訪談法,學會搜集與整理信息,記錄信息。
(1)尋訪親友,收集與村史發(fā)展相關聯(lián)的物品、影像資料;
(2)中知網文獻法查找資料;
(3)項目小組分組匯報,做好項目經驗分享和反思;
學習小支架:信息搜集與整理加工方法。
學習資源
[1]深圳市寶安區(qū)石巖街道辦事處編.石巖志[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12.
[2]李麗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fā)展[J]文化傳播,2019(3).
[3]湯志祥.深圳本土方言的地理分布特點[J]中國方言學報,2015(5).
[4]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fā)展之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視頻資源《麒麟舞申報寶安區(qū)非遺文化》、深圳公共頻道《鵬城遺韻》之《石巖客家山歌》《南山村史館》(來源公眾號“創(chuàng)新南山”)。
任務三 實地考察,走訪村跡
學習任務:
1.走進古村,選景拍照;選景拍照選取有代表性建筑及特色民居(官田老村崇安第碉樓、清朝中晚期開鑿的古井等);
2.實地考察,學會采訪,形成訪談記錄。
學習要求:訪談選取原村居民高齡長壽老人或族長(如在世)、 民俗專家、石巖客家山歌傳承人,搜集珍貴文史資料(家族族譜等),注意訪談要求。
學習小支架:訪談記錄表
任務四:展物陳列,追溯記憶
1.依據訪談,呈現(xiàn)成果
學寫研究性小論文、調查報告等。
提供采訪調查結構框架如下:
主題:對石巖老村(羅租村等)村名溯源、宗族祠堂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了解家族的發(fā)展軌跡,探究家族背后的家訓、家書文化
調查內容:村名溯源、名人統(tǒng)計、姓氏起源、地方文化、人物事跡等
調查方式:訪談法、文獻資料查找
調查成果:文字材料或影像資料
2.設計、制作微信,參與古村文化推廣(攝影、文字、視頻)
設計與制作一篇打動人心的微信推文,內容可包括標題、正文及圖片視頻輔助資料三部分。標題需具有吸引力,擬定標題可提煉文章的概括性語言,也可選擇主題鮮明,又具有深刻意蘊的關鍵詞。圖片可選擇代表性書影、傳承者手跡、古跡等作品,同時插入代表性的音頻視頻,作品內容精深、語言精美、圖文并茂,極好地傳達古村地域文化。
三、以評促學,實現(xiàn)學生成長
公開展示學習成果是項目化學習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和梳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小組內激發(fā)、碰撞,產生有思想的見解;在成果匯報中將團體在問題解決中最有價值的內容,以令人深刻的方式展示給公眾,展現(xiàn)集體的智慧與成果,也促進自己更深入地學習與思考。
(一)注重過程性展示,引導相互借鑒
在項目化學習中,通過對成果的交流和評析,引導學生相互借鑒,共同學習。學生之間的互評互鑒,以質性評價為主。例如在描述項目學習的成果時,學生需描述音頻作品和微信推文各自的不同特性,既突出自主學習體驗,又實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的再建構:采用描述性語言展示及評價同伴作品,促進思辨思維的碰撞,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成果內容及成果中隱含的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合作展示環(huán)節(jié)的評鑒活動還原了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遷移、運用、轉換,并在做事的過程中“生產”作品的過程,體現(xiàn)了運用各種知識和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成果列舉如下。
(二)依循評價先行,關注目標達成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學習的方式發(fā)生改變,評價功能也由事后甄別與選拔變?yōu)榘殡S過程的診斷與促進。評價因學習的需要而產生,同時反過來促進學習??鐚W科項目式學習中,評價和監(jiān)控貫穿始終,多元評價關注目標達成,把表現(xiàn)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幫助學生改進學習策略。本研究中項目設計的“古村落調查項目策劃書評價表”“村落項目采訪提綱評價量表”等具有導向、診斷和改進功能,有助于學生分析任務,自我修正,關注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等高層次認知技能,也有利于管理學習過程,促進他們反思是否解決了真實性問題,推動其學習向縱深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跨學科學習的開展緊緊圍繞學科大概念,對項目目標、驅動性問題、學習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要素進行結構化設計,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不同學科的核心知識,完整體驗真實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促進內化遷移,讓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實現(xiàn)多學科融通,不斷走向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