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翠蘭
摘要: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1+X”課文的編排,不僅凸顯了單元語文要素的整體性,而且呈現(xiàn)了各學段學習的連續(xù)性,以及語言文字訓練的整體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單元整體設計、整體把握和整體評價等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文閱讀作為單元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教學策略來指導學生進行全文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1+X” 全文閱讀 教學策略
群書聯(lián)讀是指教師在對整冊教材進行統(tǒng)整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中心,結合其他相關讀物進行聯(lián)讀。群書聯(lián)讀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
一、構建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群書聯(lián)讀新生態(tài)
群書聯(lián)讀主要有三個形式:一是整本書閱讀;二是群文閱讀;三是群文閱讀與整本書閱讀相結合。教師在對教材進行統(tǒng)整“1+X”課文群書聯(lián)讀教學時,要先進行群書的選擇和組合,然后再根據語文要素、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等選擇相應的方法。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冊都有幾篇“1+X”課文,每篇課文都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較高的閱讀價值,比如《將相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中國說》等。教師在講授這些文章時,可以通過群書聯(lián)讀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文質兼美、充滿正能量、內容積極向上且主題鮮明的文章引導學生選擇并進行群書聯(lián)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古人那種舍生取義、不計回報,在面對國家危機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高尚品質,從而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比如《將相和》這篇文章是蘇教版教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發(fā)生矛盾時,兩人是如何化解矛盾的。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仔細觀察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發(fā)生矛盾時所用到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感受藺相如在面對國家危機時表現(xiàn)出來的高尚品質。
二、建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群書聯(lián)讀新形態(tài)
群書聯(lián)讀就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教師則起到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群書聯(lián)讀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進行群書聯(lián)讀教學時,要對群書聯(lián)讀教學策略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發(fā)揮其價值。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篇文章進行群書聯(lián)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1+X”課文閱讀和群書閱讀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群書聯(lián)讀,學生不僅可以從文章中學習到很多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內涵,還可以學習到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比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題目中了解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文章中出現(xiàn)的關鍵語句,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志者事竟成”等句子。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引導學生把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煉出來,并且還要對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進行分析。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比如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來表達作者對國家危機的擔憂和熱愛之情。通過群書聯(lián)讀,學生可以學會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了閱讀和寫作水平。
三、開發(fā)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群書聯(lián)讀新路徑
在“1+X”課文中,有很多文本是比較適合進行群書聯(lián)讀的。在開展群書聯(lián)讀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群書聯(lián)讀材料,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在群書聯(lián)讀中,可以采取“1+X”課文與群書聯(lián)讀課、閱讀方法課、拓展延伸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群書聯(lián)讀教學。在教學課文《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將群書聯(lián)讀課和閱讀方法課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這節(jié)閱讀課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坐井觀天》這一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圖片中所展現(xiàn)的內容。然后,設定群書聯(lián)讀課的教學目標,將閱讀方法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使用圈畫批注的方法,同時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例如《安徒生童話》《中國古典寓言》《伊索寓言》等。
四、“1+X”全文閱讀教學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選擇和分析方法
本文將詳細介紹在“1+X”全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過程中的案例選擇和分析方法。首先,我們需要明確“1+X”全文閱讀教學的含義,即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等,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
為了更好地分析“1+X”全文閱讀教學的案例,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案例選擇:
1.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我們選取了在“1+X”全文閱讀教學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這些學校在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具有典型性。
2.選擇具有多樣性的案例
我們選取了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以充分展示“1+X”全文閱讀教學在不同背景下的應用和效果。
3.選擇具有可持續(xù)性的案例
我們選取了能夠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良好教學效果的學校,以評估“1+X”全文閱讀教學的可持續(xù)性。
在選擇了合適的案例后,我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分析:
1.文獻分析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研究報告、政策文件等,了解“1+X”全文閱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案例分析提供理論支持。
2.訪談法
通過與學校領導、教師、學生等不同角色的訪談,了解“1+X”全文閱讀教學在實際運作中的具體情況、問題和挑戰(zhàn),以及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3.觀察法
通過實地觀察和參與式觀察,了解“1+X”全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xiàn)和參與程度。
4.數(shù)據分析法
通過收集和分析相關數(shù)據,如學生的閱讀成績、學習興趣、學習負擔等,評估“1+X”全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案例分析和解讀
本文將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和解讀,探討“1+X”全文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效果和啟示。以下是一個關于“1+X”全文閱讀教學的案例:
某城市一中是一所具有較高聲譽的示范性高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了“1+X”全文閱讀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1.課程設置
在語文課程中,設置“1+X”全文閱讀課程,其中“1”代表傳統(tǒng)的語文課文,“X”代表課外閱讀材料,如名著、散文、報告文學等。
2.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驅動、討論式、研究性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3.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搭建在線閱讀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學習支持。
4.評價機制
建立多元化、過程性的評價體系,如課堂表現(xiàn)、閱讀筆記、小組討論、成果展示等,全面評價學生在“1+X”全文閱讀教學中的表現(xiàn)。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X”全文閱讀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學校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為“1+X”全文閱讀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評價機制的改革是“1+X”全文閱讀教學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需要建立多元化、過程性的評價體系,以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表現(xiàn)。
(三)案例啟示和借鑒
通過對“1+X”全文閱讀教學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和借鑒:
1.提高認識
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2.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中要充分體現(xiàn)“1+X”全文閱讀教學的理念,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進行閱讀,提高其閱讀能力。
3.教學方法
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4.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搭建在線閱讀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學習支持。
5.評價機制
建立多元化、過程性的評價體系,全面評價學生在“1+X”全文閱讀教學中的表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教師培訓
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閱讀教學水平和能力,為“1+X”全文閱讀教學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五、實踐反思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更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一種群書聯(lián)讀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以“群書聯(lián)讀”為主題,開展學生自主閱讀活動。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閱讀,再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合理的評價。
群書聯(lián)讀可以通過群書聯(lián)讀卡的形式進行,學生可以將自己對這本書內容的看法
寫到群書聯(lián)讀卡上,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合作閱讀、對比閱讀和分享閱讀等策略,提升自身對書籍內容的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群書聯(lián)讀競賽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讀書比賽,在比賽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分享閱讀等策略,還能夠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群書聯(lián)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外讀物進行自主閱讀,并運用群書聯(lián)讀卡的形式將自己所讀到的內容分享出來,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和分享閱讀的能力。在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利用群書聯(lián)讀卡,引導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使學生不僅能夠對自己的閱讀進行評價,還能找到自己存在問題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運用合作學習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例如,教師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閱讀,并探討這首詩的寫作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一遍這首詩,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來理解黃鶴樓的結構特點,然后再讓學生分組合作,自由組合成小組,并分別討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寫作技巧。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小組討論時要注意角色分配。在分組合作時,教師可以先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個角色進行分組,并確定角色的分工。其次,小組合作討論時要注重問題解決。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問題的解決策略和解決方法。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
(三)教師參與評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評價之中,通過評價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群書聯(lián)讀課前任務單,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針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教師可以將學生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集中起來,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之后,教師可以讓小組代表就課文內容進行匯報,并讓其他小組成員對這位同學的匯報內容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對這位同學的匯報內容進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需要過多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學生之間形成競爭關系之后,能夠更加認真地對待閱讀。這種方式既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師生共同分享
教師在開展“1+X”全文閱讀教學活動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分享,通過師生共同分享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將自己所讀到的優(yōu)秀文章推送給學生,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在與同學分享交流時,可以了解到更多自己不知道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到更多知識,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教學《西游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讀一讀《西游記》中的人物”的活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人物畫出來,然后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喜歡的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故事情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書中人物的了解,還能夠提高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所畫的人物進行展示,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師生共同分享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小學語文全文閱讀教學目標實現(xiàn)。
結語
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1+X”課文作為一個整體,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還可以促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到整本書的結構特點,形成系統(tǒng)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有效解讀,發(fā)揮“1+X”課文的最大效用。筆者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等方法。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1+X”課文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單元整體設計為前提,把握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根據不同的單元內容,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來學習課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從“聽說讀寫”到“讀寫聽說”的轉變,并逐步形成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汪鳳姿.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1+X”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22(1):59-61.
[2]曹鴻飛.大量閱讀的“第三路徑”——基于教材的小學語文“1+X”聯(lián)讀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21(33):4-8.
[3]孫曉萍.芻議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學園,2021,14(28):84-86.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