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提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這也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化學作為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外界事物的本質,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化學綜合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理念,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中心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文章針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策略進行探析,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化學;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作者簡介:王志輝(1978—),男,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龍泉中學。
化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和綜合性特點,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又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他們的全方位發(fā)展做好鋪墊。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增加動手機會等方式使他們感受到化學的魅力,并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在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保障初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以為他們指明學習的具體方向,使其明確本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實現(xiàn)自主探究意識的提高[1]。具體來說,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根據(jù)課程內容組織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所學,形成獨特的個人觀點或想法,而后踐行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fā),他們對化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踴躍參與各項活動,有效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化學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二)激發(fā)學生化學學習興趣
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在講解化學理論知識之余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在實踐探究中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為提高化學核心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講解,而是以實驗的方式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以此加強他們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充分體會到化學的魅力,產生對化學學習的
興趣。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引入課程主題
基于素質教育的指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支持。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介紹,而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谛抡n標的指引,教師應意識到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靈活利用信息技術,將原本抽象的化學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內容進行研究,明確學習目標和具體方向后加以實踐,營造輕松愉快的班級氛圍,推動高效化學課堂的構建[2]。
以“走進化學實驗室”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本課主要內容是了解化學實驗對探究的重要性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化學實驗的目的、意義和注意事項及常用器材的名稱和使用方式等。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化學家的實驗室圖片,闡明化學家取得的成功是與無數(shù)次實驗分不開的,讓學生對本課內容形成初步了解。接著,教師播放因違規(guī)實驗造成事故的視頻,使學生意識到安全實驗的必要性,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實驗安全,教師可詢問學生:“要將大理石放入試管內而不打破試管底,應如何操作?”而后,教師播放具體的實驗視頻幫助學生查缺補漏,讓他們掌握固體藥品的取用規(guī)則,在無形中增強其動手實踐能力,達到理想的化學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實踐意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初次接觸化學學科,教師只有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才能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達到實踐的目的。目前部分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研究興趣不高,不愿意配合各項活動的落實,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正確引導。對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根據(jù)化學知識和實驗主題提出多元化的思考問題,使學生在求知欲的驅使下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積極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問題分析,逐漸產生強烈的實踐興趣,想要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梢姡瑒?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理論知識學習、動手操作等環(huán)節(jié)中,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以“神奇的氧氣”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在講授氧氣的性質及用途時,教師拿出一瓶氧氣,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氧氣是什么顏色的?有沒有味道?常溫下是什么狀態(tài)?”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紛紛思考問題,積極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而后,教師在空氣中點燃木炭,用燃燒的現(xiàn)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身心投入課堂,認真觀察眼前的景象。此時,教師提出疑問:“木炭是什么顏色?什么狀態(tài)?將木炭先在空氣中點燃,有什么現(xiàn)象?將其放入氧氣瓶中,有什么現(xiàn)象?”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主動跟隨教師的指引進行操作,嚴謹對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思考與實踐中得出結論:木炭燃燒停止后在集氣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得渾濁,說明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教師通過課堂提問、自主操作等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意識,有利于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
(三)增加動手機會,營造實踐氛圍
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并經過持續(xù)性操作才能逐漸形成[3]。僅憑有限次數(shù)的化學實驗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缺乏動手機會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新課改的指引,教師要將化學課程內容與學生真實學情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的機會,在班級內部營造濃厚的實踐氛圍。因此,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導向作用,提前準備與本課實驗有關的器材,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化學藥品和儀器,引導他們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另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任務,讓學生利用家庭中與化學有關的簡單物品進行實驗,拓寬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以“燃燒與滅火”這節(jié)課為例。學生需要初步認識燃燒現(xiàn)象,知道物質燃燒的必要條件,了解滅火原理及常見的滅火方法。教師提前準備好蠟燭、木棒、冷卻劑、酒精燈、火柴等物品,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和實驗材料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經過反復嘗試提出猜想:燃燒需要可燃物;燃燒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燃燒的最低溫度。而后,教師規(guī)范實驗流程,帶領學生共同探究燃燒的條件。完成基礎教學任務后,教師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利用家庭中現(xiàn)有的素材探究滅火的方法,并將實驗結論制作成PPT,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相互分享討論。增加動手機會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切實參與到各項實踐活動中,將化學知識遷移到不同情境,達到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的教育目的。
(四)依托小組合作,深化知識理解
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合作則是開展實驗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發(fā)揮集體智慧?;诖?,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實驗流程,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與操作的機會,在集思廣益中順利完成實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驗主題提出思考問題,而后將班級學生劃分為5人一組,鼓勵他們自行探討實驗方案,結合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實踐,在合作探究中高效完成實驗。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收獲完成實驗帶來的成就感,還能在無形中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促進自主探究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步提升[4]。
以“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合作的形式參與實驗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此提升其課堂體驗感,起到強化知識運用能力的作用。具體而言,教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大理石和稀HCL,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實驗室制取CO2時,能否將稀HCL換成稀H2SO4?能否將CaCO3換成Na2CO3?”各小組需先討論實驗流程,確定具體方案后再進行實際操作:向裝有大理石的試管中加入稀HCL,向另一支也裝有大理石的試管中加入稀H2SO4,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組內成員的不斷討論與實踐下,學生得出結論:大理石和稀H2SO4反應一段時間就停止釋放氣體,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應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大理石和H2SO4接觸,反應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合作的實驗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實踐中,真正意義上提高了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yǎng)。
(五)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提高實踐能力
化學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很多化學理論知識都源于現(xiàn)實生活。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事物,分析其中蘊含的專業(yè)知識,用課堂所學內容解決化學問題,發(fā)揮化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內容,尋找相關的生活化素材,并以此為依據(jù)布置實踐任務,指引學生將課堂上收獲的化學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具體問題的解決中,培養(yǎng)其自主探究意識,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以“水”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重難點在于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況,知道水與人類的關系及水的重要性,增強節(jié)水、愛水意識。教師可提前布置預習活動,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社會調查,具體要求如下:1.調查學校用水情況;2.調查社會水污染情況;3.了解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通過調查,學生認識到水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水的污染情況。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水與人類”的視頻資料,詢問學生:“水有哪些性質?請列舉出水在工農業(y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實例。請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冰和水蒸氣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學生結合課前調查活動結果作答,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充分意識到水的重要性,促進動手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步提升[5]。
(六)完善評價機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為了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應提高對評價的重視程度,讓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從而發(fā)揮評價的最大功能。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不再用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準,而是綜合考慮他們的個體差異性及每個人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以激勵性語言進行點評。這樣做既能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能讓他們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進而逐漸轉變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更加認真地對待每一項課堂活動。完善教學評價機制的方式使化學教學結構更加完整,也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項目,以動手操作的方式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教師的個性化點評下,學生能夠明確日后的學習方向,由此凸顯了完善評價機制對發(fā)展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積極影響。
以“生活中的鹽和酸”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分工合作,整合篩選有用的信息,幫助他們掌握中和反應及其實質。同時,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對于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情況、觀察情況、記錄情況給出針對性意見,使其意識到實踐在評價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課堂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活動成果和課堂表現(xiàn)給出全面的指導意見,使其意識到自身在動手實踐中存在的不足,經過針對性改進使操作流程更加科學。久而久之,學生便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時,學會以實驗的方式進行分析,主動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在意見不一致時及時向教師請教,以此理清實驗的操作流程,在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應積極革新教育理念和授課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基本學情和課程重難點內容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其探究熱情,使他們在親自操作中深化知識理解,進而提升綜合素養(yǎng)。這樣不僅保障了初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還能培養(yǎng)更多應用型人才,以此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慧.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J].文理導航(中旬),2022(11):79-81.
[2]馬雪蓮.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讀寫算,2022(28):156-158.
[3]吳佳紅.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J].教師,2022(14):69-71.
[4]唐靜.初中化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實踐[J].教育界,2021(7):50-51.
[5]王永偉.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初探[J].學周刊,2021(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