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

2024-06-14 09:12:26靳大力
體育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國家體育

[收稿日期:2024-01-07

作者簡介:靳大力(1983-),女,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治理,黨史黨建。E-mail:jindali007@126.com]

摘????? 要: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容。體育強國建設對提升中國體育國際影響力有明確的要求。運用國家形象理論,分析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提升“客觀源像”與改善“主觀印象”相統(tǒng)一的理論邏輯,“強種強國”目標下“土洋體育”同構的實踐邏輯。研究認為,近代以來,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經(jīng)歷了體育救國、體育興國、體育大國的發(fā)展歷程,正在向體育強國邁進。基于理論與歷史分析,提出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5條路徑:一是提升體育綜合實力,夯實中國國家形象體育之維;二是提升體育傳播能力,講好中國體育故事;三是加大體育外交力度,厚植中國國家形象民意基礎;四是打造明星項目和明星運動員,凝練國家形象符號;五是開展危機管理,有效應對損害形象的危機事件。

關? 鍵? 詞:體育文化;國家形象;體育傳播;體育外交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4)03-0001-06

The inherent logic,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actical path of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rough sports

JIN Dali1,2

(1.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Beijing 100061,China;

2.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national im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sporting state poses requirements for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sports. Using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herent logic of sports in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namely that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unifying“ the objective source” and improving “the subjective impression”,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unifying “l(fā)ocal and foreign sport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history of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rough sports undergone several stages of sports saving the country, sports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and sports magnifying the country, and now is becoming a leading sporting stat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ory and history, it proposes five path for sports to build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first i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sports and solidify the dimens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sports; the second i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ports communication and tell the story of Chinese sports well; the third is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sports diplomacy and cultivate the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fourth is to create star projects and star athletes and to condensing national image symbols; the fifth is to carry out crisis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ly respond to crisis events that damages the national image.

Keywords: sports culture;national image;sports communication;spots diplomacy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四場開閉幕式精彩紛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貫穿始終,中華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輝映,體現(xiàn)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運動之美,詮釋了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1]。近代以來,體育為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實踐主題,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容,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國際交流?!皣倚蜗髥栴}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zhàn)略問題”[2],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體育與國家形象構建引起學者關注。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體育的超民族、超國界、超意識形態(tài)特點,圍繞以奧運會為代表的體育賽事和競技體育,研究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上的塑造和傳播??傮w來說,學界對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達成了重要性共識,但理論研究還不多、系統(tǒng)性不強。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體育強國建設進入新征程的當下,研究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發(fā)展歷程和實踐路徑,從整體上形成對這一論題的科學認識和整體把握,對于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實現(xiàn)體育服務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具有重要意義。

1?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內(nèi)蘊邏輯

1.1? 國家形象的多維探究

國家形象是“包括對內(nèi)的本國公眾和對外的國際公眾對一國在整體上和具體的不同領域、不同維度上的定位、認知與評價”[3]。

基于信息論、傳播學等理論,國家形象的構建機理可以遵循“塑造—傳播—接收”的邏輯展開。在塑造環(huán)節(jié),據(jù)社會同一性理論,人們會自然地偏愛“內(nèi)群體”而排斥“外群體”,即形象塑造國傾向于塑造本國的正面形象和他國的負面形象,一國的國家形象是“是本國自我話語描述和他國話語描述相互博弈的結果”[4]。在傳播環(huán)節(jié),受時空相隔、文化差異等限制,國內(nèi)外受眾需要通過一定的中介把握國家形象。據(jù)此,有學者指出,媒體與專家決定我們觀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5]。在接收環(huán)節(jié),接收者接收信息后,基于自身以往的認知視野,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形成對一國的印象。在國際傳播中,西方以其話語霸權占據(jù)主導地位,同時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等的差異,中國國家形象面臨著時常被誤讀甚至故意歪曲的情況。中國國家形象構建還沒有擺脫“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困境。

體育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內(nèi)容,被譽為世界性語言,對內(nèi)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對外交流互動、改善關系。與國家政治形象、經(jīng)濟形象等相比,體育對國家形象構建有特殊優(yōu)勢,可以緩解其他方面的負面輿論,對沖負面形象。

1.2? 提升“客觀源像”與改善“主觀印象”的統(tǒng)一

體育與政治、經(jīng)濟、生態(tài)等多重維度一起,共同構成國家形象?;趯鞑ミ^程影響因素的動員和整合,體育又增強了國家形象的傳播力。也就是說,體育既是國家形象的組成之維,又是國家形象的傳播之器,實現(xiàn)了提升“客觀源像”與改善“主觀印象”的統(tǒng)一。

體育作為國家形象的組成,從國民個體與社會集體兩個層面提升國家“客觀源像”。體育塑造身心健康的國民形象。馬克思指出:“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chǎn)生的?!盵6]在國際視野看,“國家形象寫在公民臉上”[7]。運動延緩衰老已經(jīng)從醫(yī)學、生物學等領域獲得證實。第5次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參加體育鍛煉者的體質(zhì)好于同性別、同年齡的不參加體育鍛煉者。體育運動對個體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不僅有效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還對增強自信、錘煉意志具有顯著效果。在體育活動中,參與者彼此之間合作、競爭,就規(guī)則、行為、結果等信息交流,有效促進了個體的社會化。體育塑造繁榮強盛的社會形象。美國學者蒂姆·西斯克說:“一個社會在體育方面的成功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結構運行良好。如果一個社會在體育方面十分出色的話,這個社會在管理整個社會方面也會相當出色?!盵8]在此語境中,體育是國家形象的象征。1964年日本成功舉辦奧運會,成為日本復興崛起的里程碑,向世界展示了從戰(zhàn)敗廢墟中恢復的國家形象。

“客觀源像”一經(jīng)確定,改善“主觀印象”,加強傳播能力建設是關鍵。貝羅傳播模式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通道和受播者,在受播者不變的情況下,體育實現(xiàn)了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通道的動員和整合。傳播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如“自我”與“他者”、“官方”與“民間”等。研究發(fā)現(xiàn),外媒對中國報道時,相較于政治、生態(tài)等議題,文化體育議題的正面報道最多,負面報道最少[9]。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與傳播實效正相關,即關于一國的信息越充足,越有利于提升國家形象的傳播實效。體育媒介事件如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形成國家形象“展示/觀看”的場域。這個場域中,不僅競技體育成為傳播內(nèi)容,東道主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及文化特色、各參賽國家運動員的衣著言行等都有可能被聚焦、放大。體育常常能夠跨越障礙建立傳播通道。在傳統(tǒng)交流渠道受阻的情況下,體育以其政治色彩弱而政治功能強的特征,擔任交流的“先行官”,為國家形象的信息傳播開辟通道,培育持友好態(tài)度受播者。2010年南非國際足聯(lián)世界杯讓非洲特色喇叭“嗡嗡祖拉”名聞天下。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朝鮮運動員老款跑鞋、沒有護腕等被媒體關注并解讀,折射出經(jīng)濟水平有待提高、具有拼搏精神的朝鮮國家形象。

1.3? “強種強國”目標下“土洋體育”的同構

19世紀中葉以來,諸多有識之士歷經(jīng)探索,提出“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的論斷。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方體育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在碰撞中走向融合。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從開端就被賦予重塑國家形象的使命。

武術是“土體育”的主要代表。武術蘊涵的尚武崇德傳統(tǒng)與時代強烈的強國強種主題交相呼應,承擔起強壯國民身體、提振民族精神、重塑國家形象的責任,代表國人從傳統(tǒng)中尋求強國強種良方的努力。中國武術在晚清和民國長足發(fā)展,被譽為“中國武術史上最為繁盛的一個黃金階段”[10]。在民間話語中,大量擂臺比武的實踐和故事廣泛傳播。身強力壯的西洋拳師態(tài)度傲慢的出場,中國武師擂臺比武大勝西洋拳師,并宣教中國武術技擊背后之“道”。中國武師個體的勝利,隱喻地表達了中華民族之強??箲?zhàn)時期,中國軍隊“大刀隊”取得抗日大捷,在民族危亡的語境下,比武演變?yōu)閼?zhàn)爭,中國大刀戰(zhàn)勝日本刺刀,彰顯了民族的自強不息,堅定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在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有識之士主張“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對武術進行梳理”[11],促進“土體育”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以1936年中國武術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為標志,武術借鑒吸收西方體育特點,走向國際體育舞臺。目前,武術已作為中國形象文化符號活躍在國際體育賽場,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

基于《奧林匹克憲章》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讓體育具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展示國家實力的功能?!霸谶^去100年里,中國人對西方體育運動的興趣主要是由一種建立現(xiàn)代國家身份的集體渴望來推動的,也就是說為了救國、為了脫掉中國'東亞病夫'帽子,讓中國強大起來,不受威脅”[12]。20世紀初,在內(nèi)憂外患中摸索現(xiàn)代化道路的國人,迫切需要以國際體育賽事確立現(xiàn)代國家身份。1932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粉碎了“偽滿洲國”企圖借奧運會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的陰謀。1952年新中國首次派出代表團參加奧運會,表達了作為主權國家參與國際賽事合法性和唯一性的立場。為反對國際奧委會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國在1958—1979年中斷了與國際奧委會的關系。1984年許海峰代表中國獲得奧運首金后,中國逐步走上了奧運會金牌榜第一梯隊,“升國旗”“奏國歌”鼓舞了國人,也贏得了聲譽。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后,北京成為奧運歷史上第一個雙奧之城。100多年來,中國奧運之路從20世紀初“還有我”的屈辱吶喊,走向2008年“我是誰”的苦心解釋,在2022年展示了“一起向未來”的自信開放。

2?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歷史考察

2.1? 體育救國:自救自強的文明古國

體育救國歷史時期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拉開帷幕,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救亡是社會共識和話語主基調(diào)。在內(nèi)憂外患的危機下,有識之士痛感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文輕武”的弊病,“尚武”“尚力”成為社會思潮,體育作為“武”與“力”的載體和象征,被社會各階層關注。張之江在《國術與體育》中指出,討論體育“必須把全副目光射在救國二字上”。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首先在軍隊中引入西方兵操,曾國藩認為:“軍隊只有每天不懈的操練,才能鍛煉其體魄?!眹缽?、梁啟超等維新派開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救國教育方案,強健國民體魄成為國家意志和民族責任。孫中山、黃興等革命派主張通過體育培養(yǎng)革命骨干。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毛澤東、惲代英等先后撰文倡導體育運動。1917年毛澤東[13]憂于“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zhì),日趨輕細”,分析了體育的本質(zhì)、功能、價值、方法。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體育工作與軍事工作緊密聯(lián)系,貫徹“鍛煉工農(nóng)階級鐵的筋骨,戰(zhàn)勝一切敵人”[14]的方針,部隊官兵開展常態(tài)化軍事體育訓練。在中國共產(chǎn)黨局部執(zhí)政的中央蘇區(qū)、延安,黨采取設立體育委員會、組織運動會等各種方式發(fā)展人民體育,確保人民的體育權。1941年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體質(zhì)”,中國共產(chǎn)黨紅色體育思想體系逐步形成。

2.2? 體育興國:走向振興的紅色國家

體育興國歷史時期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曲折發(fā)展,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與我國實行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這一階段體育發(fā)展呈現(xiàn)出鮮明的計劃特色,初步建立體育發(fā)展舉國模式,即政府設定發(fā)展目標,并利用行政權力調(diào)配資源,整合力量保障目標實現(xiàn)。這種體育體制對于打破西方陣營對新中國的孤立封鎖,在基礎薄弱的條件下,集中力量實現(xiàn)局部突破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一任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賀龍領導下,新中國第一代體育工作者胸懷振興祖國目標,建設國家級體育館、舉辦全國運動會、建立國家體育代表隊。賀龍?zhí)岢觥绑w育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打球……是為了黨和人民,為了祖國的榮譽”。20世紀50年代,我國經(jīng)濟還處于恢復期,體育活動已經(jīng)蓬勃開展起來。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熱情高漲,舉重、兵乓球、登山等一些優(yōu)勢項目在國際競技體育賽場嶄露頭角,陳鏡開、吳傳玉、容國團等運動員先后在國際賽場打破世界紀錄或奪冠,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扔掉“東亞病夫”的帽子,展現(xiàn)中國人民的嶄新形象[15]。體育成為國際公眾了解新中國的窗口。特別是1954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中國奧委會,成為新中國融入國際大家庭的標志性事件。1961年新中國首次舉辦世界性體育大賽世界乒乓球錦標賽。1971年“乒乓外交”促成隔絕了22年的中美兩國關系破冰。截至1978年新中國與世界156個國家開展正常國際體育交往,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2.3? 體育大國:躋身世界前列的開放國家

體育大國歷史時期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1979年中國體育界率先喊出“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口號,得到國內(nèi)各界響應。20世紀80年代,在“競技體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安排下,取得女排“五連冠”等輝煌戰(zhàn)績。90年代,中國體育的行政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社會和企業(yè)參與到體育發(fā)展中來。政府單一主體辦體育,發(fā)展為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在集中力量保障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同時,體育獲得市場化和職業(yè)化發(fā)展,新型舉國體制逐步形成。1995年國家《體育產(chǎn)業(yè)發(fā)展綱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奧運爭光計劃》先后出臺,有力促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體育外交掀開新篇章,根據(jù)“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成功解決國際體育組織涉臺問題,1979年中國重返國際體育大家庭。這一時期,中國積極履行國際體育責任,在興奮劑問題上提出“三嚴”方針,成立興奮劑檢測實驗室,堅決維護公平純潔的體育道德。向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援建體育場館,派出援外教練。成立援外教練辦公室,負責援外教練工作。重要國際賽事落戶中國,1990年新中國第1次舉辦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第十一屆亞運會,2001年中國申辦奧運會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改變了世界眼中的中國,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感覺今非昔比》的文章,認為在中國積極準備北京奧運會之際,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上,中國過去的落后面貌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2.4? 體育強國:致力于民族復興的現(xiàn)代化強國

體育強國歷史時期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黨的十八大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的戰(zhàn)略定位中,體育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yè)”[16]。

2014年2月習近平出席索契冬季奧運會開幕式,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建設體育強國”。2017年“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正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印發(fā),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2035年基本建成體育強國的遠景目標,建設體育強國成為當前體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這一時期體育發(fā)展的價值指向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將體育事業(yè)作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全民健身工作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逐步形成。體育治理體系深化改革,穩(wěn)步推進運動項目協(xié)會實體化,社會和市場力量更多參與到體育強國建設中來,著力開展運動項目的普及推廣,以馬拉松為代表的群眾體育賽事蓬勃發(fā)展。競技體育方面,以金牌證明自身的社會心態(tài)發(fā)生改變,國民看待比賽成績和運動員更加理性和包容,在盛贊體育精神的基礎上,“不以成敗論英雄”得到認可。特別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向世界盡展友善、開放、包容的大國自信和風范[17]。

3? 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實踐路徑

3.1? 提升體育綜合實力,夯實中國國家形象體育之維

中國國家形象體育之維建立在中國體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fā)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18]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既要實現(xiàn)體育自身強,又要實現(xiàn)體育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強,關鍵是解決體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目前,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已經(jīng)邁入世界前列,但群眾體育、體育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不足,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shù)、人均健身場地面積、國民體質(zhì)健康水平、體育產(chǎn)業(yè)增加值占同期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比重等關鍵指標與世界體育強國相比還有相當差距。競技體育內(nèi)部項目發(fā)展不平衡,體育資源東部多、大城市多,西部和鄉(xiāng)村較少。對此,應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向農(nóng)村、西部、革命老區(qū)、邊疆地區(qū)傾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發(fā)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推動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zhàn)略,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實施青少年、婦女、農(nóng)民等重點人群體質(zhì)健康干預,構建健康國民形象;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完善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競技體育發(fā)展模式,開展科學化訓練,建設復合型訓練團隊、體育科技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和“訓、科、醫(yī)、教、服”一體化訓練基地,構建多部門合作、多主體參與的金字塔式體育競賽體系,走職業(yè)化道路,支持教練員、運動員職業(yè)化發(fā)展,提高為國爭光能力;加快發(fā)展體育產(chǎn)業(yè),促進體育制造業(yè)轉(zhuǎn)型升級、體育服務業(yè)提質(zhì)增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企業(yè)和體育品牌,豐富體育賽事供給,激發(fā)大眾體育消費需求,完善體育市場監(jiān)管體制;發(fā)展體育文化,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講好運動員愛國拼搏的故事,創(chuàng)作具有時代特征、體育內(nèi)涵、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產(chǎn)品;提升中國體育國際影響力,加強體育交往,推動以武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國際化發(fā)展,以體育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合作。提升體育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力,推動體育與健康、養(yǎng)老、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等行業(yè)融合發(fā)展,做好“體育+”文章,發(fā)揮體育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獨特作用。

3.2? 增強體育傳播能力,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國家形象構建離不開傳播。體育作為全人類共通語言,對于中國國家形象構建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將理論上的傳播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中的傳播實效,需要進一步提升體育傳播能力,講好中國體育故事。

目前,國內(nèi)媒體雖然發(fā)展迅速,但其國際傳播實力與西方國家尚存差距。我國體育傳播還存在不愿說、不想說的誤區(qū),在具體的傳播實踐中,與受眾多元心理需求、接受習慣還有一定差距,存在不會說、不敢說的情況。對此,應明確表達不等于送達、接收不等于接受的傳播理念,著力提升體育傳播的送達力與接受力。從體育傳播主體看,講好中國體育故事需要實現(xiàn)“自己講”和“他人講”的結合。在國內(nèi)傳播中,發(fā)揮官方媒體主渠道作用,科學引導自媒體發(fā)聲。在國際傳播中,學會“借船出海”,與國際媒體合作。從體育傳播內(nèi)容看,講好中國體育故事需要實現(xiàn)民族與世界性的結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講中國傳統(tǒng)體育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發(fā)展的故事,挖掘中國體育背后的民族精神?;趪H視角,在交流互通中找到不同邏輯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共情點、共鳴處,追求人類共同價值,呈現(xiàn)既有東方神韻又有國際氣質(zhì)的中國體育形象。從體育傳播方式看,講好中國體育故事需要實現(xiàn)體育自身傳播與借助媒體傳播的結合。體育的儀式性和參與性使體育自身具有了傳播功能,體育賽事、體育活動類似節(jié)日慶典,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以面對面或直接體驗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實現(xiàn)人際傳播,具有更直觀、影響更持久的特點。相比而言,大眾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蓋面廣等特點。中國體育傳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傳播方式,以技術賦能數(shù)字傳播,特別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xiàn)傳播的多角度、多渠道,從單向度的宣傳轉(zhuǎn)變?yōu)槎嘞蚨鹊膶υ挕?/p>

3.3? 加大體育外交力度,厚植中國國家形象民意基礎

體育外交能夠跨越政治、文化、種族和宗教屏障,厚植民意基礎,以“民相親”推動“國相交”。習近平在2023年給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xié)會”和各界友好人士回信中指出,“體育是增進人民友誼的紐帶”[19]。加大體育外交力度,既要發(fā)展以體育為主體的外交,又要將體育元素融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體安排。

當前國際關系的復雜矛盾在體育領域不斷凸顯,給我國體育外交提出新挑戰(zhàn),影響中國國家形象構建。對此,應繼承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外交實踐經(jīng)驗,繼續(xù)開展體育賽事外交、體育援助外交、體育人文交流。體育賽事外交以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為重點,采取承辦、支持或反對的方式表達國家態(tài)度。體育援助外交以發(fā)展中國家為重點,采取援派教練專家、援建場館設施等方式展現(xiàn)中國友好、負責的大國形象。體育人文交流在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的框架下,重點發(fā)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磚國家、上合組織國家的體育交往,實現(xiàn)文明交流互鑒。根據(jù)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體安排,體育外交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實現(xiàn)體育部門與外交部門的聯(lián)動?;谥忻狸P系在中國外交中十分重要的地位,與美國開展體育交流是中國體育外交的重要內(nèi)容。伴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美國已經(jīng)將中國視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在體育領域出現(xiàn)了抹黑我國運動員、抵制北京冬奧會等言論。中美體育外交問題頻發(fā)是中美國際關系進入矛盾頻發(fā)階段的表現(xiàn),開展兩國之間體育文化交流,增進民眾互信互親是兩國改善國家間關系都必須重視的問題。

3.4? 打造明星項目和運動員,凝練體育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是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知識和民族精神的凝練表達。中華體育文化符號是在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體育特征、集中體現(xiàn)中國價值和精神的代表性符號。

明星運動員是體育文化符號的重要來源。運動員被稱為“穿運動衣的外交家”,一些運動成績突出、受關注度高的明星運動員,其言行與國家形象直接相關。籃球明星姚明是中華體育文化符號的典型代表,姚明以精湛的球技躋身NBA聯(lián)盟一線球星,其勤勉、堅韌不拔,東方式幽默生動詮釋了中華文化精髓,被譽為“中國形象的代言人”,獲得中美兩國人民的喜愛。在運動員中凝練中華體育文化符號,需要加強對運動員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除了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還要培養(yǎng)運動員的愛國意識、道德品質(zhì)、媒體素養(yǎng),在提升運動員個人形象的基礎上展現(xiàn)國家形象。明星項目是體育文化符號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在明星項目中凝練體育文化符號,應從優(yōu)勢和傳統(tǒng)項目兩個方面入手。乒乓球是我國優(yōu)勢項目的代表,被稱為中國“國球”,有輝煌的競技成績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國乒乓球秉持“中國乒乓 世界共享”的理念,幫助世界各地乒乓球項目發(fā)展,是我國對外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樹立海納百川的大國形象。武術起源于中國,是我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代表,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自2012年以來每年面向海外開展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diào)查,武術連續(xù)10年位列最受海外民眾認同的中華文化符號前3位??偛吭O在北京的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目前擁有來自五大洲158個國家(地區(qū))的會員協(xié)會,是開展國際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

3.5? 開展危機管理,有效應對損害形象的危機事件

當前,體育領域損害形象危機事件集中發(fā)生在反興奮劑、賽事組織和知名運動員言行失當方面。國際上,反興奮劑問題長期與政治斗爭交織,動輒將中國運動員個人興奮劑違規(guī)上升為“集體組織使用”,與中國體育發(fā)展模式掛鉤,進而攻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對此,中國鮮明提出“零出現(xiàn)”“零容忍”反興奮劑立場,同時還要加強在世界反興奮劑機構中的話語權,講清楚中國開展反興奮劑工作的決心、工作模式,以及以國家力量打擊興奮劑違規(guī)的有效性。在全民健身熱潮中,各類群眾賽事蓬勃發(fā)展,在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需要的同時,也暴露出賽事組織的問題,如多地發(fā)生的馬拉松賽事“終點事件”,引起民眾的高度關注。個別知名運動員持牌自重,言行失當,引發(fā)輿情。對此,體育系統(tǒng)應加強行業(yè)管理,同時還要建立危機管理機構,預警危機事件,根據(jù)危機管理的基本原則,采取有效行動開展危機攻關并善后。

近代以來中國體育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國國家形象構建史。當前,承擔新時代賦予體育的責任使命,應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中定位體育,提升體育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自覺,正視中國國家形象構建面臨的文化差異、傳播短板,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等問題,發(fā)揮體育改善民生、振奮精神、人文交流等作用,為構建良好中國國家形象貢獻體育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 光明日報,2022-04-08.

[2] 喬舒亞·庫珀·雷默. 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8.

[3] 張楠. 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30.

[4] 蒙象飛. 中國國家形象話語體系建構中的符號媒介考量[J]. 云南社會科學,2017(5):44-49.

[5] 愛德華·薩義德. 報道伊斯蘭——媒體與專家如何決定我們觀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7] 崔斌箴. 國家形象寫在公民臉上[J]. 對外傳播,2011(1):37-38.

[8] 趙均. 體育與中國國家形象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32-36.

[9] 喻國明,胡楊涓. 外媒話語構造中北京形象的傳播常模(下)[J]. 對外傳播,2016(11):43-44.

[10] 申國卿. 中華復興視角下的近代武術發(fā)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9):70-74.

[11] 倪金福,張順英. 論國學視角下中國武術的回歸[J]. 體育學刊,2014,20(5):124-126.

[12] 徐國琦. 奧林匹克之夢:中國與體育1895—2008[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309.

[13] 毛澤東. 體育之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4] 雷鳴,劉少英,丁雨. 新時代“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價值意蘊及實現(xiàn)路徑[J]. 體育學刊,2022,29(5):16-31.

[15] 劉純獻. 中國共產(chǎn)黨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價值觀研究[J]. 體育學刊,2021,28(4):1-7.

[16]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7] 林劍. 堅持合作共贏開放戰(zhàn)略 構建體育對外交往新格局[N]. 中國體育報,2022-09-26.

[18]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黨建,2022(11):4-28.

[19] 習近平復信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xié)會”和各界友好人士[N]. 人民日報,2023-08-20.

猜你喜歡
國家體育
國家公祭日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我為體育狂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論清末體育熱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漳浦县| 南汇区| 万源市| 喜德县| 郁南县| 顺昌县| 古交市| 梅州市| 托克逊县| 高州市| 山阳县| 科技| 乌兰察布市| 饶阳县| 陆河县| 合江县| 新兴县| 井研县| 洛隆县| 昭平县| 郑州市| 苏州市| 泽州县| 青铜峡市| 柳江县| 山东省| 周宁县| 霍林郭勒市| 微博| 大足县| 当涂县| 红河县| 馆陶县| 襄樊市| 陆川县| 黔东| 浦东新区| 分宜县| 海宁市| 赤城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