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彤
摘要:提升農貿市場作為公共空間的社交屬性,促進空間內老年人社交活動的發(fā)生。使用現(xiàn)場調研的方式。分別從界面設計、功能拓展、流線排布、環(huán)境品質提升4個方面闡述了面向老年人社交的農貿市場改造策略。通過改造提高農貿市場空間的公共性、適老化與地域性,增強老年群體的空間認同感與歸屬感,促使空間自發(fā)性社交行為的發(fā)生。
關鍵詞:農貿市場;老年人;社交空間;公共性;適老化;地域性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9-0053-03
Abstract:Improve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the farmers market as a public space,and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social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space. Using field research,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terface design,function expansion,streamline arrangement,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the farmers market for the elderlys social interaction is expounded. Improve the publicity,age-appropriateness and regionality of the farmers market space through transformation,enhance the spati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elderly group,and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spontaneous social behaviors in the space.
Keywords:Farmers Market;Elderly;Social space;Public space;Ageappropriate;Regional
農貿市場是城市“15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重要配套空間,亦是老年人群的高頻率消費場所,市場空間不僅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同時是老年人重要的社會交往空間。但是隨著農貿市場標準化、品牌化建設,農貿市場日趨商業(yè)化、精致化、場景化,丟失了原本的煙火氣息,使農貿市場作為公共空間的社交性降低,無法滿足空間內老年人社交的需求。
農貿市場泛指于城鄉(xiāng)設立的,可以進行自由買賣的農副產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品及其他相應制品、調味品、土特產等以零售經營為主的、有固定商值和相應設施的經營場所[1]。
無錫市農貿市場的發(fā)展經歷了路邊菜場——大棚菜場——室內菜場——農轉超時期——標準化改造時期5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農貿市場建筑以大棚構造為主,空間開放。改革開放后,原本公有制農貿市場的發(fā)展模式由按計劃分配轉變?yōu)榕l(fā)市場主銷,各農貿市場分銷,在此背景下,農貿市場開始了室內化發(fā)展。崇安寺農貿市場是當時市區(qū)最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從早到晚交易興旺,農副產品應有盡有,既有當?shù)仵r活產品,也有千里之外的山珍海味。
21世紀以來,農貿市場的超市化轉型在“農改超”“菜籃子工程”的政策推動下如火如荼地進行。2012年,無錫市正式啟動了農貿市場改造提升計劃,農貿市場在管理模式、建筑內外部形態(tài)及空間功能設置等方面都一改往昔面貌,目標實現(xiàn)建設功能設置人性化、環(huán)境氛圍特色化、交通配套便捷化、交易技術智慧化和市場管理精細化的農貿市場。
地理規(guī)劃形成的鄰里關系、規(guī)律的消費活動、明確的空間范圍為農貿市場內社交活動的發(fā)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農作物與泥土帶來的鄉(xiāng)愁讓農貿市場與其他生鮮菜場、超市相比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感與煙火氣,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使之成為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的重要承載空間,熟人社交更是令農貿市場成為信息社會中面向老年人群的溫暖的包容空間。
(一)重要的懷舊場所
農貿市場是承載幾代人集體記憶與個體記憶的場所。于集體而言,中國的六七十歲老年人口有著時代造就的特定消費觀和消費記憶,農貿市場是其消費記憶形成中的重要部分,從計劃經濟時期農貿市場與居民生活的溝壑到改革開放后農貿市場應有盡有的繁榮,人們借由市場的發(fā)展認識了一個地區(qū)的飲食風貌,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于個人而言,農貿市場也是很多人記憶里第一次購物、第一次逛街買菜、第一次借由消費滿足內心欲望的懷舊場所[2],也是多年后與朋友重逢,就市場變化而感慨生活的場所。場所記憶形成了特殊的人與場所的聯(lián)結,形成開展社交的良好基礎。
(二)數(shù)字化下的老年人包容場所
數(shù)字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保持著“適當友好”的距離,生活的高效率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社交的可能性,人際關系冷漠。但自集市時期沿襲下來的現(xiàn)金抹零、惠顧、砍價贈菜的消費特征讓農貿市場內還保留著熟人社交的特征,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攤販之間易由挑選菜品、推薦做法等而展開淺層次的社交活動,隨著淺層次社交頻率的增加,社交程度亦隨著增加。對于老年群體而言,尤其是獨居老年群體而言,在農貿市場內發(fā)生的言語交談會是他一天之中為數(shù)不多與人交談的時刻,這種生活感和煙火氣是最簡單的情感直覺,這與老人追溯安寧穩(wěn)定的天性產生共鳴[3]。
無錫自2012年啟動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以來,農貿市場衛(wèi)生狀況、基礎設施水平等有了極大改善,但無錫市農貿市場就老年人社交方面具有以下問題:
(一)空間狀況
1.界面空間封閉,缺少社交引導:無錫市大多改建農貿市場受限于原建筑結構,其建筑立面多為封閉墻體,內部因沿邊開設內外店鋪致使接駁空間處常被攤鋪占用,造成內外空間視線不暢,路過的人群無法了解空間內部人群的活動情況;建筑外部通常與城市道路直接相連或以臺階相連,缺少活動停留空間的設置。空間無法感知的問題以及活動空間的缺失加劇了封閉空間的疏離和冷漠,如圖1。
2.功能配置單一,缺乏可參與性:經標準化改造后,農貿市場基礎售賣功能完善,少數(shù)農貿市場增加了日用品售賣、縫補、配鑰匙等生活輔助功能,但整體規(guī)劃仍側重于空間的商業(yè)性,功能復合性差,無法引導多元活動的開展,同時忽略了老年群體對空間的潛在需求,如對休憩空間、共同愛好開展的空間的需求等,使空間的可參與性降低。
3.物理環(huán)境欠佳,降低空間舒適性:無錫市大部分的農貿市場為附屬式建筑,即為住宅建筑或其他建筑的一層,受平面與立面的制約,大多空間室內自然采光不足,依賴人工照明,并且面臨空間照度不均,照明色彩混亂的問題。
在通風方面,農貿市場多通過各個入口形成的穿堂風以及機械通風來完成。但由于建筑平面跨度大,穿堂風作用甚微,而機械通風也并不完善,導致室內通風欠佳,常伴隨氣味問題,無法為身體條件逐漸退化的老年群體提供舒適的活動空間,如圖2。
4.設計同質化,空間氛圍冷漠:標準化建設下,農貿市場有著大致相似的島臺、吊楣以及燈光等設計,使得空間缺少地域特征,與原本的城市記憶割裂??贪宓墓δ芊植?、大尺度通道、冰冷的貼面瓷磚及金屬材質解決人流擁堵及衛(wèi)生問題的同時,也使得室內空間缺少層次,降低了使用者的空間領域感,同時堅硬、反光的材質使空間氣質冷漠且不易使人停留活動,致使空間活力缺失。
(二)農貿市場內老年人活動現(xiàn)狀
老年人在農貿市場內的社交活動具有突發(fā)性、短暫性的特征。其活動空間多為:攤鋪前空間、通道邊緣、建筑外部沿邊空間;社交對象多為攤鋪老板與朋友、鄰居;開展的社交活動多為淺層次的社交,聊天內容多局限于菜品價格、質量與做法,少數(shù)相熟的顧客與攤鋪老板會就最近身體狀況、家庭活動情況等展開交往活動,且社交活動經常因其他顧客的購物活動而中斷;與朋友、鄰居的社交內容因對象和時間的不同而不同,當市場內購物人流量大時,朋友之間的社交多停留在點頭微笑,或問候一聲“你也買菜啊”,但當與許久不見的朋友碰面時,通常會就地站立聊天,并慢慢退到道路邊緣進行長時間活動,但活動過程經常被來往熙攘的人群打斷,如圖3。
(一)面向老年人社交的農貿市場設計原則
農貿市場因其為公共空間的本質屬性,并且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群體的特性,在增強其空間社交性的設計中應當遵循著公共性、適老化與地域性的設計原則。
1.公共性:公共性是農貿市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本質屬性,體現(xiàn)了空間的開放性、功能與活動的多元性、空間的可達性、與市民生活的融合性。增強空間公共性需加強以下3個要素:
(1)可觀性:空間的可觀性借由空間的開放性實現(xiàn),開放性越強,可觀性越強,但這種開放應是一種歡迎的姿態(tài),而非物理空間的完全開放。在可觀性設計中可通過開放性與適當圍合感之間的平衡來增強空間的吸引性[4];其次,可通過控制空間尺度來吸引人群與空間進行互動,在揚.蓋爾的社會性視域研究中認為100m左右的距離只可以分辨出具體的個人,大于這個尺度會讓空間失去視覺的可觀性,降低使用者對空間信息的獲取。
(2)可達性:可達性強調公共空間的配置均衡性與通達程度。農貿市場成為“15分鐘生活圈”的重要配套空間,其空間配置的均衡性正逐步完善;在空間的通達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加強室內外空間的聯(lián)系,移除可達性障礙實現(xiàn),在時間的通達程度上,可以通過全時段空間的利用來實現(xiàn),空間與時間可達性的增強可以提升農貿市場被使用的可能性,促進多元活動的開展。
(3)可參與性:舒適和輕松的氛圍營造、趣味性的設計和良好的品質可以促進公共空間的可參與程度[4]。公共空間的參與活動分為主動參與與被動參與,如在市場空間內,在活動空間休息、聊天等為主動參與,路過觀察則為被動參與。在空間可參與性設計中,宏觀上應當考慮使用者的空間需求,微觀上需要考慮參與者使用環(huán)境的行為和心理。
2.適老化:適老化是農貿市場服務于老年人群的人性化考量和基本要求??臻g的適老化強調設計需從老年人的角度出發(fā),滿足老年人的特點及生活需求。空間的適老化設計需要強調空間的安全性與便捷性。
(1)安全性:老年人因身體機能衰退,行動變得遲緩,反應能力下降,作為以老年人為主的農貿市場空間,安全性就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在空間尺度上注意以老年群體的尺度為衡量,注重特殊人群的活動尺度;在空間形態(tài)上應注意空間形體舒展,減少消極角落的出現(xiàn);在空間材質上,應選擇防滑性能強、柔和的材質;在空間色彩上應選擇溫暖、易于分辨的顏色。
(2)便捷性:農貿市場空間設計時應根據(jù)老年人的購物行為特征合理安排室內外空間的功能分布,如老年人在空間中行走的疲憊時間在5分鐘~10分鐘,疲憊距離在300~500米,應在適當距離設置休息座椅等。
(3)舒適性:舒適性極大影響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空間的高舒適度可以有效延長使用者的活動時間,促進活動者與空間的互動交往??臻g的舒適性主要體現(xiàn)在休閑空間設置、物理環(huán)境等。在進行休憩空間設置時可根據(jù)“邊緣效應”,滿足使用者“隱蔽性觀察”的心理需求,同時應注意空間內對噪音、通風與照明的處理,給予使用者潔凈、舒適的活動環(huán)境。
3.地域性:空間情感性的表達滿足了使用者對俚俗、宣泄和體驗等多重空間審美情趣的需求,而城市的歷史和文脈特征的保留是空間情感性表達的關鍵。在農貿市場設計中應當注意文脈的延續(xù),綜合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和符號形式,從當?shù)匚幕屑橙≡O計養(yǎng)分,注重空間情感關懷的塑造,以實現(xiàn)空間環(huán)境與當?shù)匚幕挠袡C統(tǒng)一。
(二)面向老年人社交的農貿市場設計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的公共性、適老化與地域性設計原則,文章分別從建筑界面設計、功能布置、流線排布與環(huán)境品質提升4個方面提出具體改造策略。
1.出入口設置——打造舒適柔性邊界:農貿市場的出入口空間是多元活動內容混合的場所,其邊界具有展示、吸引人流、可供短暫停留的作用,在設計中可通過界面通透化設計與“灰空間”的設置來增強其公共性,吸引人流進入。
(1)建筑立面通透化設計:建筑立面的通透化處理可以促進室內外空間的信息交換,增強活動者在空間中可感知的信息。建筑立面通透化一方面可以通過物理空間開放而實現(xiàn),如俠父村農貿市場改造,如圖4,使用鋼結構支撐體系實現(xiàn)無立面設計,使市場內外活動內容可以進行實時交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物理界面的虛化來增強空間內外視線聯(lián)系,立面虛化可以在建筑界面使用透明材質或半透明材質,如使用半透明玻璃或者外掛聚碳酸酯板,亦可通過柵格等處理方式來降低界面透明度[5],增強室內空間的可觀性與吸引性。
(2)“灰空間”設計:建筑界面的社交空間營造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公共交往活動[5]。依托建筑界面,可以采用挑檐、雨棚、廊架等“灰空間”的形式來打造可供老年人遮陽擋雨的歇腳空間,同時可使用花池、休閑座椅等增加休息社交空間的限定,以此來吸引更多人在此駐足、休息和交往。如上海蒙西菜市場,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用規(guī)律性凹凸變化的休憩空間替代原本生硬的條形欄桿來連接市場與街道,凹凸變化的休息空間不僅增強了城市界面的趣味性,還強化了市場空間的公共性與社交性,如圖4。
2.功能布置——滿足老年人潛在需求:面向老年人群社交的農貿市場一方面需要滿足老年人群基本的購物需求,另一方面,需通過功能空間的復合、使用時段的拓展將其打造成面向老年人群的一站式服務空間。
(1)基礎功能的完善:農貿市場功能的補充完善需以其使用人群的行為特征為依據(jù)。如老年人習慣通過觸覺和嗅覺來判斷菜品是否新鮮,如購買牛羊肉的時候會用手捏一捏,購買水產會通過手指撥動來觀察是否鮮活等,因此,對公共衛(wèi)生間需求較高,在空間內需進行清潔用品的配備,另外,可以將開水間與衛(wèi)生間合并設置,同時直飲水功能也應納入考慮范圍[6]。
(2)休閑功能的拓展:農貿市場可以其本身固有功能結合其他業(yè)態(tài),形成為老年人群服務的一站式空間,如社區(qū)食堂、老年人咨詢救助室以及老年棋牌等活動空間,共享空間可以引導具有共同需求或愛好的老人共同進行活動,提升空間的社交屬性。
(3)全時段活動空間的塑造:全時段活動內容的塑造可以提升空間的使用效率,增強空間的使用黏性與認同感,如在晚間可以開放農貿市場的非售賣空間供集體活動,如看電影、跳廣場舞或排練社區(qū)活動等,使市場成為全時段可供的活動場所。
3.交通流線——豐富空間體驗:室內交通流線的舒適性與趣味性可以引導老年人對空間的使用與探索,使原本的被動參與轉變?yōu)橹鲃踊?,引導空間內自發(fā)性社交行為的發(fā)生。流線的舒適性主要體現(xiàn)在合乎老年人使用特征的空間尺度、合宜的空間比例;趣味性主要體現(xiàn)在道路有節(jié)奏感的開合以及道路節(jié)點的設置,舒適而具有趣味性的流線可以延續(xù)農貿市場的煙火氣并豐富使用者的空間感受。
(1)合理尺度保障人間煙火與無障礙通行:農貿市場內一般有兩種尺度的通道:主通道以及購物通道。主通道寬度 3000mm 能保證5 股正常人流或者兩股介助老人與2股正常人流。次級通道應至少為1800mm,能同時保證 2 股介助老人或者 3 股正常人流[6]。
過寬的通道會使空間顯得空曠而冷漠,因此,在加寬內部通道的同時,要與室內高度保持一定比例來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廳棚式農貿市場 D/H 可以放寬到 1/2 至 1/3。除了加寬內部通道尺度之外,根據(jù)“視覺的社交范圍界限為100m,且25m 為感官尺度的界限”的理論,菜市場內部空間的長度不宜大于 100m[6],可適當增加室內隔斷來強化空間層次,保持舒適的感官尺度感。
(2)舒適節(jié)奏增強流線趣味性:交通流線的趣味性應以合理性為基礎,其設置需要貼合老年人購物習慣,避免流線死角和動線的折返,提升空間的便利性,且可通過燈光、色彩以及具有動感的圖形的指引,提高道路的引導性。
購物流線不僅需要聯(lián)系各購物島臺,還應與空間內的休閑節(jié)點相聯(lián)系,通過空間的收放、休閑娛樂空間的設置、景觀小品的增加等來加強空間流線的節(jié)奏感和趣味性,如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場,利用售賣空間的不規(guī)則變化營造出開合變化的交通空間,并在道路交匯處或盡端設置休閑吧臺與座椅,提供社交場所,如圖5。
4.松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是引導老年人空間停留、進行多元活動、開展主動社交的基礎。環(huán)境品質的提升不僅在于舒適的物理環(huán)境,還在于地域性給使用者帶來的精神滿足感,這種精神的滿足可以增強使用者對空間的認同感,強化人與空間的連結。
(1)改善物理環(huán)境,提高物理空間的品質感:農貿市場物理環(huán)境提升應以適老化為基礎。 在室內材質的選擇上,首選柔和溫暖的材質,如木材等,應避免使用易碎和易反光的冰冷材質。在裝飾色彩的選擇上需要考慮老年人視覺感知退化的特性,選擇溫暖、明度高、有區(qū)分度的顏色,溫暖的空間色調、親切的材質觸感可提高空間的吸引性,提升老年人對場所的好感度,增加在空間中停留的時間。
在空間照明上,一方面需要保證購物空間照明的亮度和舒適度,對老年人來說,波長更長的暖色光源帶來的光亮度會比其他光源更高[7];另一方面,需要在休閑空間通過照明類型、燈光色調及亮度的轉換來增強休閑空間的場所感,可配合植物以及軟性隔斷等加強休閑空間的隱私感,滿足老年人喜歡觀望的行為心理,同時,溫暖的燈光可以增加環(huán)境的溫馨程度,拉近處于同一場所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加社交的可能。
(2)增強地域性特征,增強空間黏性 :具有地域性的城市空間使老年人更容易對其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故空間內可保留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喚起老年人曾經的回憶。而農貿市場空間地域性特征的塑造不僅在于“形”,還在于“神”。關于農貿市場內“形”的具象塑造可加強市場的感官特征和主體性,如布局、組合、結構等空間符號,屋頂、鏤空花窗、斗拱飛檐等建筑符號,以及一些紋樣、色彩、雕刻等裝飾符號[8];關于“神”的塑造就在于本土化的精神內涵,注重空間所帶給使用者的精神意義。通過形神兼?zhèn)涞?、具有共同記憶的空間場景塑造促使老年人可在空間內自如地開展社交。
如蘇州雙塔市集蘇州中雙塔二字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蘇州碼子,通過對蘇州碼子符號的拆解重構組成新 LOGO,同時體現(xiàn)傳統(tǒng)書法運筆風骨。室內用蓑衣、斗笠、菜簍等老物件裝飾墻面,在茶室內設置蘇州傳統(tǒng)老虎灶,店內展現(xiàn)蘇繡與裁縫技術等[9]。傳統(tǒng)蘇式美學融入現(xiàn)代生活,不僅滿足了游客對蘇式傳統(tǒng)文化獲取的需求,還促進了社區(qū)鄰里的互動。如圖6。
老年人群作為農貿市場的最大消費群體,于他們而言,農貿市場不僅是商品交易場所,更是許多獨居、居家看顧孩子的老人一天內重要的社交活動場所,農貿市場的社交屬性也愈發(fā)被重視。在空間設計上,首先可以通過開放舒適的城市界面增加空間的公共性,引導“灰空間”內活動的發(fā)生,吸引老年群體的進入;其次,可以通過功能的完善與使用時間的拓展促進市場內購物、休閑等一系列社交活動的展開,然后通過道路的無障礙設計及趣味性流線的打造增強老年人室內活動的主動性,最后,通過物理品質的升級以及場所地域性的塑造,增強老年人群對場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將農貿市場打造成為集購物與休閑一體的綜合社交空間。
參考文獻
[1]陳雨佳,鄭詩慧,高凱樂.基于多元化理念的農貿市場服務設計研究——以臥龍南里小菜場為例[J].設計,2022,35(09):44-47.
[2]張瑜燁,史泰然.沉迷都市圈的媒介空間:菜市場的煙火景觀與信念景觀[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3):157-168.
[3]李欠,譚敏.街市型菜市場適老化改造研究——以成都市新二村綜合農貿市場為例[J].住區(qū),2022,110(04):51-56.
[4]鄭婷婷,徐磊青.空間正義理論視角下城市公共空間公共性的重構[J]. 建筑學報,2020(5):96-100.
[5]胡鵬坤.試論公共建筑設計中空間與界面之間的關系[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15):4543-4543.
[6]黃誠.傳統(tǒng)農貿市場適老化設計策略研究——以徐州市為例[D].中國礦業(yè)大學,2021.
[7]薛艷敏,徐寶鑫,葛暢.面向老年群體的主動式情感交互設計策略研究[J].設計,2022,35(23):110-112.
[8]孫光,呂婭妮,劉宇.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當代設計轉譯——以績溪博物館為例[J].設計,2021,34(11):66-69.
[9]計晨泓.市井底色——蘇州雙塔市集設計改造中的人文情懷[J]. 美與時代·城市,2021(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