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賦博物書寫的時代特征與成因

2024-06-08 03:05:07李小白劉芊綿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名物漢賦博物

李小白,劉芊綿

(河南大學 1.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2.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漢賦的“博物”取向已為學界共識[1].賦作家深受時代主流思想影響,于創(chuàng)作中盡力鋪寫世間的人事萬物,使得賦作既呈現(xiàn)出“廣征博物”的時代風尚,亦留下了時代“取物”審美的嬗變軌跡.其描寫不僅完整體現(xiàn)了兩漢治國理念變化的顯著特點,亦客觀揭示了時代文學轉型的內在動因.故深入分析漢賦博物書寫嬗變情況,對揭橥漢賦各時期風格形成與變化大有助益(1)前人的漢賦分期有多種觀點,如姜書閣《漢賦通義》分為三期:糜文開、裴普賢《中國文學欣賞》分四期; 許結《漢代文學思想史》分五期等.但總體來說,歷代文學家、史學家基本主張四分法,即漢初至武帝時的初創(chuàng)時期,武、宣、元、成時的全盛期,西漢末至東漢中葉的模擬期,以及東漢中葉至魏初的轉變期.(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漢賦的流變》)漢賦博物書寫的時代變化大抵與漢賦發(fā)展相伴隨,基于此,分為四期討論..

1 西漢初期

以武帝一朝為分界點,在此之前,賦作篇幅大多較短小,名物描寫較少.從今存賦作數量及創(chuàng)作情況推測,賦在當時還未成為文學主流.但值得注意的是,枚乘《七發(fā)》已稍開大賦之端,其“腴辭云構,夸麗風駭”的表達,已有后世大賦“炫博耀奇”的文學風氣.這一時期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繼承先秦對怪異禎祥的偏好,多以單個名物敷寫全篇,明顯帶有先秦散文長于議論的特點,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如賈誼《旱云賦》《鵩鳥賦》《簴賦》、枚乘《柳賦》《笙賦》、鄒陽《酒賦》《幾賦》等.漢代初期百廢待興,如何實現(xiàn)社會經濟恢復與發(fā)展,成為統(tǒng)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統(tǒng)治者繼承并發(fā)揚“敬德保民”思想,并將其確立為治國宗旨.這種政策和思想表諸文學,便是對災異題材的關注.如《旱云賦》核心書寫了旱災問題.《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饑荒“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2]1127.可見當時糧食短缺問題嚴峻,發(fā)展農業(yè)刻不容緩.由此則知,《旱云賦》絕非賈誼心血來潮的即興之作,而是出于現(xiàn)實需要的真實描寫.

二是延續(xù)先秦以物起興、借物抒情傳統(tǒng).漢初“學術思想政策較為開明”[3],故賦家于賦中名物寄托的情感也較多元.如《鵩鳥賦》已見“遺世忘形之說”,含“同死生,齊物我”之嘆,體現(xiàn)出超然自喪、與物浮沉的老莊逍遙境界;《吊屈原賦》能明顯看出憂心國政,悲士不遇的儒家用世精神; 再如《酒賦》借酒喻人,將圣明和頑呆結合,暗喻君王與臣子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言語無羈;《鶴賦》以鶴為比,以籠為喻,形象刻畫士人入仕與失去自由的利害關系;《屏風賦》以屏風為喻,以良才自比,反對門第觀念等.可以說,這一時期賦家思想相對活躍,基本敢暢所欲言.

三是多引舊典以敷寫主流.賦家喜歡用詩騷舊典來敷寫時代主流思想,文章也逐漸擺脫戰(zhàn)國時期議論文建言獻策的功用特點.如公孫詭《文鹿賦》借“槐庭”舊典抒發(fā)對朝廷的殷切期望,借“鹿鳴”之典表達欲得人主賞識的渴望; 公孫乘《月賦》借《詩經》“月出皎兮”描繪君臣和諧的理想關系等.相關創(chuàng)作的主旨進一步延續(xù)了《詩經》傳統(tǒng).還有一些賦家在援引舊典時,對所描述的名物內涵進行改造,向時代主流文化靠攏,這在《鵩鳥賦》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值得關注的是,“鵩鳥”的文化含義也在秦漢時期發(fā)生了轉變,從圖騰崇拜變?yōu)椴幌橄笳?作者借此舊典,重新定義了人道與天道的關系,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因而能發(fā)出“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4]2498的時代強音.

四是應制而作以愉悅人主.不少侍從文人賦作中的名物書寫與賈誼等人有明顯區(qū)別,已表現(xiàn)出迎合上層統(tǒng)治者喜好的書寫傾向,也昭示著漢賦開始朝宣政、頌政方向發(fā)展.《西京雜記》云:“梁孝王游于忘憂之館,集諸游士,各使為賦.”[5]178這種在宴游氛圍中創(chuàng)作的賦,所選名物往往是此類場景所見及貴族所用器,體現(xiàn)出上層貴族的審美習慣,故在書寫中有意避免凝重、嚴肅話題.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漢賦博物書寫表現(xiàn)尚不凸顯,炫博之風還未形成.出現(xiàn)的一些名物大多是前代已固化的典故,所蘊的內在制度也基本因襲了前代概念內涵,沒有特別頌德、宣政意蘊.

2 西漢全盛期

至武帝時期,萬國來朝,大量異域奇珍聚集于中央,物質的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漢賦取物傾向和博物書寫的變化.這一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治國方略的確立,使得文學面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品物畢現(xiàn),尚奇騁才.《文心雕龍·詮賦》總結漢大賦特征為:“體國經野,義尚光大”[6].點出賦體文學經世致用的功能.這一階段,賦作以描寫時代政治為主題,以歌頌君王德政為目標,努力發(fā)揮服務政治、傳播政聲、文學化育的作用.如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大賦創(chuàng)作就順應了時代的審美要求.博采方物必突出四面八方,言種類繁多必囊括域內域外,將這些四方之物鋪陳于賦作中,充分體現(xiàn)了賦之應制宣政功能.另外,統(tǒng)治者的好大喜功,以及選賦制度的建立,給賦家提供了騁才顯能的機會與張揚文華的平臺.賦家在延續(xù)先秦博物傳統(tǒng)的同時,將自己的學問與才華灌注于賦作當中,為了達到炫博耀奇的效果,不惜搜異獵奇,甚至選取幽冷生僻的詞匯來點綴賦作,以引起人主的注意.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繁榮使得這一時期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傾向也發(fā)生變化,人們逐漸改變了前期尚簡的做派,于是以殊方異物來標榜見識也成為一種風氣.

從漢賦發(fā)展史來看,這是一段光彩耀目的時期,漢賦名物制度之完備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至后世賦作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亦無出其右.然從本質上講,這一時期的賦作在創(chuàng)造了一代偉制的同時,于文學自身發(fā)展也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賦作家屈從于皇權的霸道與政治的蠻橫,不得不把自己濃烈的感情淡化下來,用繁復、駁雜的名物來呈現(xiàn)自己博識的才華,把注意力轉移到人主關心的話題上.于是,賦作名物及制度體現(xiàn)均異于前代.名物充溢于篇中,無不合乎規(guī)制,相互之間彼此照應,成為一種復雜的組合,變?yōu)椤昂萧虢M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5]93的標志,朝著程式化的方向發(fā)展.這既為文學帶來巨大的新變,也為大賦走向式微提前埋下伏筆.

二是多有天人感應的符瑞征應.《兩都賦·序》云:“武宣之世”“崇禮官,考文章”“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 “言語侍從之臣”“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時時間作”[7]602.這一時期賦作中的讖緯內容陡然激增,上天受符、承天景命,無不贊美著皇權的正統(tǒng)、帝王的至尊.董仲舒一語道破天機:帝王雖為“誼主”“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2]2503.賦作家必須承擔“美”圣的使命,賦作必須發(fā)揮這種教化的功能,這也是漢賦與漢代其他文體不同的根本所在.賦,攝乎詩、文之間,雖遠“不如文章更直接,更富于功利性”[8],但實際上,卻能通過名物內涵來表現(xiàn)文章所不能表達的隱喻.如司馬相如《大人賦》以“素蜺”“格澤”“旬始”“彗星”“招搖”“攙搶”“屈虹”等天象比喻帝王儀仗,以“應龍象輿”“赤螭青虬”象征帝王車駕,通篇借寫“大人”游歷四方故事,生動塑造了一個應天承命的人主形象,以至武帝讀后“飄飄有凌云之氣”[4]3063.揚雄《羽獵賦》極力美譽上古之時的“二帝三王”,贊其“不奪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的良政,美其“女有余布,男有余粟,國家殷富,上下交足”的盛景,進而出現(xiàn)“美祥畢至” “天人感應”的祥瑞畫卷.好賦的習風,在君王與士人的互動下,吹拂整個時代,賦作也成為上層貴族喪葬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傳之后代.?;韬钅怪械摹兑络R賦》、連云港尹灣漢墓的《神烏賦》,皆證明了這點.

三是宗經正緯思想框束下博物書寫漸成范式.帝國繁榮昌盛,皇帝好大喜功,文章要“義尚光大”,格調要炫博好奇,這從各方面要求漢賦必須朝著博大宏闊的方向發(fā)展.選賦制度的存在,又使得他們從格式到內容必須遵照一定的體例去書寫.司馬相如因賦而入仕的事例極大刺激了賦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其“材極富,辭極麗”[9]、篇幅宏闊的《子虛》《上林》為他們提供成功的范例,賦作家紛紛效仿,就使得此類賦作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體式.漢賦中名物所蘊含的制度往往與經學所闡述的意義相吻合.一方面,已不再有前期那種直刺時政的內容.另一方面,遵守著一定的語言忌諱,甚少言及災異.此外,更開始關注宮室、苑囿這些天子活動的場所,以及與皇家有關的禮制活動.可以說,這一時期賦作中的博物書寫完美體現(xiàn)了漢大賦“鋪采摛文”“義尚光大”的特點,完美展示了地大物博、君臣安樂的畫卷,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文學氣勢,因而也成就了一代至文.

3 東漢初期

東漢初期經歷江山改易,光武帝汲取王莽篡漢失政的經驗教訓,崇尚仁政德治,注重以柔道治國,然其“沈幾先物,深略緯文”[10]87,自“中年以后,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10]2588.在治國理念趨向保守的情況下,文學發(fā)展軌道也出現(xiàn)了偏移,漢賦博物書寫開始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蛻變.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言必嘉瑞,令必異災.這一時期的統(tǒng)治者更加依憑經學來統(tǒng)攝人心,注重借助讖緯來強調自己的正統(tǒng).從《史記》到《漢書》天文地理被附會更濃重的讖緯色彩,投射在賦作當中,于是分星分野、天降符命、地出瑞應乃至雜技方術等大量充斥在賦作中.與西漢大賦相比,彌漫著一種詭異的色彩.如杜篤《眾瑞賦》、傅毅《神雀賦》、班昭《大雀賦》以祥瑞為題,班固《東都賦》末尾有《寶鼎》《白雉》之詩,以祥瑞為書寫對象,皆闡發(fā)祥瑞與圣人一體之關系.傅毅《洛都賦》曰:“世祖受命而弭亂.體神武之圣姿,握天人之契贊.”[7]705崔骃《反都賦》道:“上圣受命,將昭其烈.潛龍初九,真人乃發(fā).”[11]皆側重從符瑞角度強調帝王的承天景命.

二是重視禮德,以“物”彰禮.這一時期文化建構更重視對禮制的恢復與鞏固.賦作家按照這一要求,對名物書寫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轉變,將目光從殊方異物上轉移到禮制名物上,集中描寫具有禮制意蘊的建筑、樂舞、生活用器.如《東都賦》曰:“克己復禮,以奉終始.”[7]604指出有漢一代,始終將克己復禮作為最高的施政目標.《大雀賦》曰:“懷有德而歸義,故翔萬里而來游.”[7]987描繪出朝廷德化天下,進而實現(xiàn)綏遠四方、萬里來游的政治圖景.傅毅《七激》極力贊美漢代“太和協(xié)暢,萬機穆清”的盛景,盡情謳歌永平盛世下“群俊學士,云集辟雍.含詠圣術,文質發(fā)曚”[7]706的功德,把時代推崇至與三皇五帝比肩的地步.縱覽這些賦作,其中雖不乏過譽之辭,但崇尚禮德已成為時代風尚,也起到很好的社會文化效應,對后世影響至深.

三是重教勸農,興廢繼絕.劉秀光復之后,意欲撥亂反正,尤其是在文化建設方面,“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10]2545,被天下士人視為明主,以致鴻生巨儒,“莫不抱負墳策,云匯京師”[10]2545.他的這些政治舉措,在漢賦書寫中有較多表現(xiàn),賦家著重描繪辟雍學堂、桑宮繭館、樂器舞具等,并通過所蘊含的禮制來表達人主化育天下的努力.如杜篤《論都賦》言天下新定,光武“躬勞圣思,以率海內”“安有益之民”“保殖五谷之淵”“今國家躬修道德,吐惠含仁,湛恩沾洽,時風顯宣”[10]2607.頌揚君主躬行仁義,注重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洛都賦》也著重刻畫了后宮尚簡,勸課農桑為天下垂范的美行,“桑宮繭館,區(qū)制有規(guī).后帥九嬪,躬敕工女”[7]705.這一時期的禮樂制度也得到了恢復,突出表現(xiàn)是恢宏禮樂及歌頌禮制建筑的賦作大量出現(xiàn),如傅毅《琴賦》描述麗樸之琴的制作過程,通過君子暫不離身的雅琴,表達“明仁義以厲己”,借禮樂以修身.李尤《辟雍賦》描繪了太學三宮的巍峨景象,以宮室之美寓禮制建設,表達這一時期士人對文學教育繁榮興盛的稱許之情.

由此看,東漢初期禮樂復興的努力使得賦作中的名物風貌為之一變,表現(xiàn)出迥異前代的特點.賦作中博物書寫騁才炫博的色彩已大為淡化,而是有所托寓,表達著鮮明的制度內涵與文學意蘊.

4 東漢中后期

這一時期,政治黑暗,士人階層備受壓抑,經學的桎梏造成了精神的枯竭,命運的無常使得士人對社會幾乎絕望,這匯集成一種強烈的時代情緒,文學宣政之途前路無望,遣情意識則不斷滋長.抒情、體物小賦應運而生.以張衡為首,首開先河,以王逸、侯瑾為代表的一批賦作家助波揚聲,以王粲、蔡邕為代表的一批賦作家進一步拓展,使抒情、詠物之賦達到新的境界.他們的努力形成一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風潮,共同把賦推向前進,也為后世的駢體文奠定了基礎,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取物的俗化.這一時期,有識之士已清楚認識到他們的現(xiàn)狀,轉而退守書齋,歸隱山林,開始觀照自我,托物言志,以小見大,抒發(fā)自己心中的苦悶與委屈.如張衡《兩京賦》踵武前賢,仿效《兩都賦》以東都制度對比西京華美,微言諷喻,頌揚“大漢之德馨,咸在于此”[7]767.其《南都賦》亦不忘歌頌圣主“據彼河洛,統(tǒng)四海焉.本枝百世,位天子焉”[7]769.但至其《歸田賦》已有“徒臨川以羨魚”“將回駕乎蓬廬”[7]769的感慨,歸隱之意十分明顯.與其同時,馬融作《長笛賦》《圍棋賦》《樗蒲賦》等,皆以士人雅玩之器為題,以抒發(fā)士不遇之感慨.需特別指出的是,至建安時期,賦作名物俗化傾向更加突出,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愈發(fā)緊密,完全從禮制臺閣、貴戚賞玩走向尋常器物.

二是審美趨于自覺.政治上的失意反而成全了文學,士人們把精力和才力專注于文學的發(fā)展,使文學意識、文學自覺等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賦作中借書寫琴瑟簫管等絲竹器物,傳達出時人對禮樂新的理解,他們于雅樂正音之外別出新聲,對長期處于貶損地位的鄭衛(wèi)之聲轉為欣賞,這標志著士人審美的覺醒和對傳統(tǒng)文化制度的反思與突破,如馬融《長笛賦》《琴賦》、蔡邕《彈琴賦》等,由前人對鐘鼓之樂的推崇變?yōu)閷η灏е畼返臒嶂?侯瑾《箏賦》則直接點明漢代雅樂到新聲的轉變.其二,賦作家們專注于對文學品格的提高,大膽汲詩歌、散文筆法入賦,鍛辭造句,雕琢篇章,使得賦作詩化、散文化傾向十分明顯.與西漢前期名物敷寫相比,這一時期的名物是作家有意自選的,更帶有一種文學的自主和自覺個性.如禰衡《鸚鵡賦》、鄭玄《相風賦》、阮瑀《鸚鵡賦》等,已完全不同于西漢前期沿用詩騷舊典的寫法.

三是雖敷寫同物但傳遞的文化內涵和創(chuàng)作意旨卻與前代相異,表達賦家全軀避禍的心理.需指出的是,東漢中后期的博物書寫往往有著特殊含義,如對“天下”與“國家”的描寫,歷經磨難的士大夫們逐漸對“家天下”的傳統(tǒng)說教有了別樣的認識,在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天下”與現(xiàn)實的“國家”實際是兩個概念,他們開始認識到此前所維護的“國家”實際僅是帝王之家的漢王朝,而“天下”則遠超這一狹隘范疇.東漢末年,“天下”一詞在士林廣泛流行便證明了這點.而正是這點則標志著一個群體的覺醒,也昭示著一個時代的覺醒.這種心路歷程,被文學生動地保留了下來.如漢賦中,班固以后再無“國家”一詞,“天下”的內涵也發(fā)生了轉變.再如寫鳥,西漢路橋如的《鶴賦》充溢著對君王的頌美,而東漢禰衡《鸚鵡賦》表達的卻是欲以微薄之軀報效社稷.又如同樣賦柳,繁欽《柳賦》專意詠物,雖隱有“寄生之孤柳”,欲“浸朝露”[7]977以展華彩的愿望,但已沒有枚乘《柳賦》中致力侍奉君主的極高熱情,也無枚乘“小臣莫效于鴻毛,空銜鱗而嗽醪.雖復河清海竭,終無增景于邊撩”[7]236的決心.

總而言之,漢賦以包括宇宙的視野和舍我其誰的擔當,縱論天地人間、萬事萬物,其廣度超越了前代專注于世俗哲學的瑣碎,其深度觸及了國家、民族之前途乃至人類命運之歸宿、生命意義等重大核心問題,展示了中華文化雄渾大氣的氣度; 其以“鋪采摛文”的手法,總結、融匯了三代已降所有知識成果,并能夠推陳出新,構架起一個全面而嚴整的文學表達新系統(tǒng); 其借助名物制度傳遞思想意旨,通過博物書寫表達世情民生的做法,讓文學社會功能的發(fā)揮達到新高度.這對民族共同文化的認同、文學的進步與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將家國情懷、故鄉(xiāng)觀念、人生理想、士人抱負完美統(tǒng)一在一起,為后世文學指引了大道正途.

猜你喜歡
名物漢賦博物
“瓟斝”與“點犀”新解*——兼論中國典籍中名物詞的英譯
紅樓夢學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48
博物館奇妙頁
好孩子畫報(2018年7期)2018-10-11 11:25:44
“壯夫不為”與“不諷則勸”——揚雄對漢賦理論的改造與兩漢之際文學批評思想的定型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過長知識
電影故事(2015年40期)2015-09-06 02:36:34
《最美最美的博物書》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2:06
一篇漢賦一座城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28
漢賦對水象的詮釋
繼承傳統(tǒng)訓詁研究法拓展名物研究新路徑
——評杜朝暉《敦煌文獻名物研究》
四音格聯(lián)綿詞語音模式分析——以漢賦為例的探討
嵊州市| 芮城县| 丹东市| 霍州市| 乌审旗| 高雄市| 固镇县| 神木县| 闵行区| 腾冲县| 洪洞县| 吉安县| 前郭尔| 乌拉特中旗| 洞口县| 元阳县| 正安县| 怀安县| 万荣县| 延寿县| 大同市| 墨玉县| 乾安县| 海宁市| 察哈| 祁阳县| 鹤岗市| 石河子市| 井研县| 凉城县| 吉隆县| 化州市| 阜南县| 水城县| 民和| 桓台县| 庆阳市| 牙克石市| 兴山县| 铜陵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