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芮 張偉
【摘 要】針對學生閱讀速度慢、學生閱讀興趣不高、教師備課技力欠缺和教學模式固化等問題,文章開展了群文閱讀教學行動研究。在第一輪行動研究中著重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指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提高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意愿。第二輪行動研究著力點在于制定規(guī)范,改善課堂紀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改進教學環(huán)節(jié)和任務單。經過兩輪行動研究,最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增強了閱讀興趣,總結出符合低段學生的教學流程,推動了小學低段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
【關鍵詞】群文閱讀 小學低段 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4-30-05
閱讀教學是滲透語文素養(yǎng),教會學生閱讀的過程?!皢纹喿x教學是我國語文閱讀教育中最為常見的教學形式”[1],然而當前小學單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閱讀目的不夠明確,導致閱讀行為與內容的嚴重錯位;二是閱讀視域狹窄,文本局限于教材;三是閱讀教學過于功利化,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相矛盾;四是閱讀方式單一,過于注重精讀。[2]而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相比,導向不同。單篇閱讀教學一般是教師引導學生走向共同主題,由教師來主導。群文閱讀教學則是師生圍繞開放性議題,共同商議,得出一致性結論,學生自由度和主體感得到充分體現,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的內驅力。[3]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有許多優(yōu)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較少開展。目前關于小學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的文獻較少,尤其是小學低段。因此,本文旨在通過行動研究,發(fā)現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嘗試總結在小學低段開展群文閱讀的流程,以改進單篇閱讀教學的不足。
一、行動研究過程
(一)行動研究設計
首先,確定研究對象為小學低段群文閱讀教學,合作學校為S小學,合作班級為兩個平行班;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和行動研究。在整個行動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凱米斯的行動研究模式,即計劃—行動—觀察—反思,整個過程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反復進行。[4]其次,明確研究目標:①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發(fā)現小學低段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②針對發(fā)現的問題,設計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優(yōu)化方案,采取行動研究參與教學課,嘗試解決問題,并對第一輪行動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反思,明確第二輪行動研究目標。③通過兩輪行動研究,針對當前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新舊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嘗試總結適合小學低段的教學流程,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的經驗。最后,確定研究目的是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閱讀興趣,進而提升閱讀素養(yǎng),同時也提高教師群文閱讀教學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從時間及研究的內容、過程、目的等方面制訂行動步驟,為研究過程做指導。
(二)第一輪行動研究
本輪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閱讀速度,提升教師開展群文閱讀的意愿。
1.發(fā)現問題和確定議題
開展研究第一步是發(fā)現問題,主要通過課堂觀察、學生問卷調查和前測、教師訪談。問卷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傾向性和習慣;前測意在調查學生的閱讀速度;教師訪談意在了解教師備課、上課、教研等情況。通過調查發(fā)現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閱讀速度偏慢,教師開展群文閱讀課的意愿低等。因此,應有針對地做出優(yōu)化:挑選學生感興趣的題材,文本傾向于童話;教師常態(tài)課中有意識地教授默讀、瀏覽等方法,提高學生閱讀速度;教師小組共同商討決定議題,教師走進課堂,感受群文閱讀魅力,提高意愿。
確定問題之后,開始進行議題的選擇,議題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與課本緊密,總結適合小學低段的議題。教師小組經過討論和斟酌,確定議題為:以“我”的口吻來介紹“味道”??紤]前測大部分學生能夠在15分鐘內完成800字左右文章的閱讀,此次研究選擇了4篇文本,課內文本為《我是一只小蟲子》,課外文本為《我是草莓》《我是蛇》《我是雪》。文本的長度合理、有趣易懂,符合學生當下的閱讀水平,幾篇文章都有童話色彩,能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既能從多文本中感受第一人稱介紹的親切感,又能從童話的視角感受動植物的描寫,提高閱讀表達和寫作能力。
2.第一輪行動研究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單篇閱讀初步感知,出示小蟲子圖片,導入新課。學生想象它會怎樣自我介紹,接著自由朗讀課文,找到當小蟲子的優(yōu)缺點,體會小蟲子的樂觀心態(tài)。通過將段落中的“我”字替換成小蟲子讓學生對比,初步感受第一人稱優(yōu)點。
環(huán)節(jié)二:多文本閱讀深度感知,引入課外文本,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閱讀,把有趣部分做標記,教師相機指導默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隨后學生交流最喜歡的文本,師生合作讀,感受文本的親切感。最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閱讀任務,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單一——“我”向大家介紹了什么?
環(huán)節(jié)三:提煉總結達成共識,出示文章,學生找出喜歡的小節(jié),感受朋友們的話,教師出示任務單二——你喜歡這種介紹方式嗎?為什么?小組討論總結喜歡的原因,以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請小組代表分享討論成果,達成共識。
環(huán)節(jié)四:文章仿寫學以致用,鼓勵學生任選一種事物進行介紹,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單三——請以“我”的口吻寫一篇寫話,通過小練筆實現學以致用。
3.第一輪行動研究結果
根據課堂觀察、學生后測及教師小組評課意見得出第一輪行動研究的結果,發(fā)現學生閱讀積極性、閱讀速度提高,教師選文有了思路,課堂紀律改善但仍存在問題,具體結果如下:
第一,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結論通過研究者觀察和釘釘閱讀打卡確認。常態(tài)課中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更加耐心地閱讀長文章。閱讀打卡、錄視頻、做讀書筆記并上傳的人數在增加。
第二,學生閱讀速度提高結論通過前后測檢驗對比確認題目設置4篇200字左右的文章,分10分鐘、15分鐘、20分鐘三段計時,測試單位時間內完成閱讀的人數,考慮前后測的準確性,選擇的8篇文本字數與難度大致相同。結果顯示,20分鐘內完成閱讀的人數為15人,相比之前21人,減少6人;在10分鐘、15分鐘內完成閱讀的學生增加。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速度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注重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默讀等閱讀方法。
第三,教師在選文上逐漸有了思路,經過分析發(fā)現教材單元有共同主題,從中找到突破口,建議選文從單元主題出發(fā)。同時考慮低段學生識字量有限,心智發(fā)展不成熟,因此建議選文題材可側重于兒童詩、童話故事及人文話題。此外,要注意在選擇群文閱讀的文章時,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四,課堂紀律有所改善。教師事先安排了班長和小組長管好紀律,課堂紀律較之前的閱讀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小組長往往承擔多項任務,如閱讀任務單填寫、小組代表發(fā)言,因此無暇分心再管紀律。隨著教學的進行,開始時學生興致很高,課堂氣氛較好,但時間越久部分學生開始交頭接耳開小差。尤其是問題設置有難度時,學生興趣不高,注意力無法集中,課堂紀律較差。還有一些學生急于表達想法,影響了他人聽課,課堂秩序還有待加強,此項問題在第二輪行動研究中仍需要重視。
4.第一輪行動研究反思
在第一輪行動研究中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也發(fā)現了新問題:第一,小組協(xié)作性差。主要表現在任務單的填寫上,有的小組四個人搶著寫,爭搶過程中甚至將閱讀任務單撕破,有的小組卻無人愿意填寫。學生小組成員分配的不均衡影響了小組合作和教學進度,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占主導,后進生參與度較低。第二,教學環(huán)節(jié)割裂和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過于牽強,無過渡語和自然的銜接。教師未合理安排好教學時間,導致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超出預設時間,最后利用課間才勉強完成。第三,學生主體地位未充分體現。環(huán)節(jié)三中的問題偏難,學生舉手較少,教師急于完成教學進度,引導語使用過度,直接問學生“把動植物當成‘我來描寫,你是否感覺更有趣、更親切”,這種引導式的話語相當于直接告訴了學生答案。同時,在指導任務單填寫時過于倉促。第四,任務單問題設置偏難。問題設計上未完全考慮小學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些問題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你喜歡這種介紹方式嗎,為什么?學生很難理解這種介紹方式是什么,因此在分析原因時比較淺顯,原因歸納浮于表面。
總體而言,課堂紀律問題未明顯改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未明確分配成員任務。小組協(xié)作性差、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是教師事前未制定方案、預測教學時長導致的。學生主體性未充分體現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提示與催促,任務單問題的設計存在不完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及貼合生活實際的情況。
(三)第二輪行動研究
本輪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改善課堂紀律,加強學生的協(xié)作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力求教學時間、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閱讀任務單。
1.發(fā)現問題和確定議題
在第一輪研究中滯留了舊問題(課堂紀律),也發(fā)現了新問題,如學生協(xié)作性較差,學生的主體性未得到充分體現,教師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割裂,閱讀任務單問題難度偏大。因此,本輪行動研究針對問題做出優(yōu)化:事先確定小組成員的角色;設小星星獎勵制度;環(huán)節(jié)之間設計過渡語,并將任務單設計得簡明易懂。
本次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為“改變”??紤]到學生對課外文本的懼怕,此次閱讀文本來自課內,分別是《大象的耳朵》《小毛蟲》《青蛙賣泥塘》《蜘蛛開店》。
2.第二輪行動研究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單篇閱讀初步感知,談話導入,以中國的歷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例揭示本次群文閱讀的主題。學生默讀,找大象做出的改變。
環(huán)節(jié)二:多文本閱讀深度感知,引入3篇文本,學生快速閱讀,教師出示任務單一——請你找出這幾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生小組合作,教師提示填寫關鍵信息,記錄員迅速記錄。
環(huán)節(jié)三:提煉總結達成共識,學生選擇喜歡的文本,交流原因。小組設紀律委員維持紀律,小組代表交流,教師予以指導,提示學生完成任務單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師生合作,共同建構,最后梳理總結,回歸議題。
環(huán)節(jié)四:文章續(xù)寫學以致用,給予學生充分思考、自由創(chuàng)作的時間,讓學生主體性充分體現。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單三——請你以蜘蛛開店為例,續(xù)寫童話,完成后小組互評,上臺交流。
3.第二輪行動研究結果
在第二輪行動研究后,發(fā)現小組協(xié)作性進步明顯,課堂紀律改善較大,課堂中較為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基本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雖有問題但較為緊湊,閱讀任務單難度設置合理,大部分學生都完成相應任務且質量較高,具體結果如下:
第一,學生小組協(xié)作性有所提高。教師提前規(guī)定了成員任務,成員各司其職,井然有序,沒有出現哄搶填寫或不參與的現象。小星星獎勵制度應用較為成功,學生既合作又競爭,學習興趣提高了。
第二,教師小組的課堂觀察記錄單上提到學生的紀律性加強。課堂教學紀律明顯改善,主要表現是學生沉浸在童話故事中,積極參與合作,填寫任務單,紀律委員發(fā)揮了較大作用。教師觀察記錄單上也提到課堂紀律的改善與事先規(guī)定成員角色有較大關系。
第三,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較充分體現。環(huán)節(jié)三的任務單設計偏難,教師先讓學生分享,再引導學生提煉總結道理,出示示例,降低填寫難度。同時,這次各環(huán)節(jié)之間加入了過渡的語言,較自然流暢。本次任務單問題的設置也較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查閱教參,降低難度的同時螺旋上升,先事件梳理,再道理總結,最后童話續(xù)寫。
4.第二輪行動研究反思
在本輪行動研究中,上一輪行動研究存在的問題大致解決,但也出現了新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獎勵制度要引導學生正確競爭,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時間的設置需精心打磨;課堂要與生活相聯(lián)系,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事例相聯(lián)系,將課本所學映射到生活實際,閱讀任務單的設計同樣如此,取自生活又回歸生活;教師要以生為本,考慮到學生的發(fā)展差異,不可過度干預。
二、行動研究結論和成果
首先,群文閱讀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速度,提高閱讀興趣,尤其是文本選取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兒童詩等題材時。結論的得出在第一輪行動研究反思中已詳細解釋,不再贅述。
其次,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意愿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選文有了思路,這是研究者與教師小組從單元整合教學中獲取的思路,合力探討所得,有一定原創(chuàng)性。單元整合教學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教學策略,它倡導建構總的知識結構體系教學,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條線教學(從每個單元的第一篇開始逐篇教)。單元整合教學有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群文閱讀教學與單元整合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教材中每個單元有主題相同的多篇文章符合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使選題有了靈感。教師可以選擇課內多篇文本進行整理統(tǒng)合,確定議題展開教學,或是根據單元主題尋找靈感再選擇課外文本。例如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傳統(tǒng)文化”,可以確定議題為“我們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單元主題為開展群文閱讀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師可利用手中教材開展。二是糾正了認知偏差。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意愿較低的重要原因是認知出現偏差,此結論通過課后評課得出。執(zhí)教教師感覺這一堂課紀律很差,課堂較失敗。但教師小組卻認為學生小組討論后剖析問題較深入,課堂很成功。由于意見不同,便展開了深刻討論,發(fā)現在群文閱讀課上,學生有充分自由,課堂聲音較大,所以教師便感覺“紀律差”。但學生通過合作探討,思考得更深入、全面。因此,糾正了教師的認知偏差,提高了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意愿。
最后,明確低段教學流程設計。此設計對解決兩輪行動研究問題有一定效果,由研究者和教師小組研討成型,每一步都是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課堂表現判斷并定制的。設計雖有創(chuàng)新,但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群文閱讀的類型和學段,建議在開展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借鑒和改動,具體流程見圖1[5]。第一,基于單元主題確定議題。第二,選擇文本,可通過單元整合教學尋找思路,文本篇數根據字數、低段學生接受程度彈性調節(jié)。第三,以一篇文本導入引出主題,進行文本初分析,讓學生在讀第一篇文章時便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然后引入多文本,讓學生利用所學方法深入閱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單。此步驟教師需要考慮到低段學生的年齡和發(fā)展特點,規(guī)定小組成員角色,維持課堂紀律,可以采用小星星獎勵制度激發(fā)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同時在小組合作中教師適當的干預和指導必不可少。第四,師生共議,即師生合作從多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學生小組對多篇文本分析,合作討論,共同完成任務單的填寫。任務單的設計既要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又要貼合生活,難度適中,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當堂完成。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比較、分析等閱讀方法,共同建構,得出一致性結論。除此之外,還要考慮一些問題,如學生自律性不強、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等,因此群文閱讀教學不能完全放開,師生共議要張弛有度,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教師要參與并引導學生總結。第五,拓展應用。低段學生寫話可能存在不成句、流水賬的現象,為了讓群文閱讀在寫話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加入與此次群文閱讀議題相關的小練筆。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拓展練習,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三、研究反思及建議
在行動研究后,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有所提高,基本解決了在研究前發(fā)現的問題,但仍有不足,如教師在群文閱讀課堂上難以擺脫單篇教學模式、小組合作的定位不準確等,具體反思和建議如下:
第一,教師要積極擺脫傳統(tǒng)單篇教學模式,適應群文閱讀的開放模式。在課堂中教師干預學生,存在過度引導,對自身定位還是講授者。究其原因,可能是低年級學生自制力較差,時常需要教師干預。但群文閱讀具有開放性特征,師生需共商共議得出結論,過度干預會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向,課堂易由開放共議走向“固定灌輸”。筆者在行動研究中嘗試轉變角色,凸顯學生主體性,發(fā)現學生表現越來越開放和積極。這就需要教師逐漸舍棄原有、固化的教學思路,轉變角色,由講授者逐漸成為引導者和觀察者,以更好適應課堂。[6]
第二,有必要成立教師小組,它能對課堂進行監(jiān)督。在開放課堂中,學生思維跳脫,發(fā)表的言論并非都十分貼合議題,這時候教師小組通過課堂觀察和評課糾錯,使課堂不脫離教學目標。除此之外,部分教師負擔較重,時間和精力有限,不愿學習和接受新事物,這也是教師不愿開展群文閱讀的原因,而成立教師小組研發(fā)課程并形成體系才能讓群文閱讀走得更遠。
第三,在訪談中發(fā)現部分教師缺乏學習途徑,可從以下三方面改進。一是學??砷_展多樣化、個性化的群文閱讀培訓活動,給教師提供學習機會。二是成立相應的語文閱讀教研督導組,互相督促引導,幫助教師提升在閱讀教學方面的探索興趣與能力。三是建議有條件的教師進行行動研究和課題研究,從而提升自我教學能力。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會有更多的一線教師開展小學低段群文閱讀教學及研究,使群文閱讀教學成為小學低段語文常態(tài)化教學,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石瀟.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8.
[2]何立新,王雁玲.基于問題解決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嘗試[J].語文建設,2017(4):27-30.
[3]羅良建.群文閱讀:從“在閱讀”到“會閱讀”[J].教育科學論壇,2015(10):9-12.
[4]劉良華.行動研究的史與思[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39.
[5]潘慶玉.群文閱讀:由鏈接而群聚,因秘響而旁通[J].語文建設,2018(1):26-33.
[6]張超.群文閱讀教學法在高中古代詩文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