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實驗小學 孫海珍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要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陶笛是簡單易學、便于攜帶的吹奏樂器,陶笛社團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藝術社團。長期以來,中小學音樂教師對陶笛教學的研究,習慣于“重技能,輕育人”,讓美育課程缺乏應有的美感體驗。那么,如何構建指向“減負增效”的教學樣態(tài)呢?
技能學習是陶笛教學的重要內容。演奏技能的提升,固然離不開反復的操練,但是,如果教師把“機械操練”當成陶笛的常規(guī)教學,則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陶笛教學走入“高耗低效”的困境。因此,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的改進作為落實減負工作的突破口。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趣味化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是通過示范演奏,讓學生發(fā)現(xiàn)陶笛音色之美。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只有“美”的音色,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陶笛的熱情。在陶笛教學中,只靠“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的示范演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示范演奏時,教師還可以把聲頻伴奏作為輔助教學,增加陶笛演奏的美感。
二是通過精選樂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選擇音樂教材上的兒歌、動漫主題兒歌、流行歌曲等,作為陶笛教學的內容。音樂教材上的兒歌,數(shù)量多、難度適中,較容易用陶笛來演奏。以蘇少版音樂教材為例,《七個小兄弟》《音樂是好朋友》《白鴿》《跳柴歌》《小兒垂釣》《豐收歌》等曲目都是適合用陶笛演奏的。電視動漫主題兒歌,深受小學生喜愛,如《別看我只是一只羊》《我還有點小糊涂》等。一些流行歌曲,如《青花瓷》《半壺紗》《一剪梅》等,也可以作為陶笛教學的曲目。
三是豐富演奏形式,調動學生學習陶笛的積極性。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和音樂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如果教師習慣于讓學生以“獨奏”的方式回課,那么勢必導致能回課的學生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并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學生演奏時,教師可以請學生自由組合成“回課小組”,以小組或小隊的方式演奏;教師還可以在學生演奏時,提供鋼琴伴奏、聲頻伴奏等,在速度、節(jié)奏、音準等方面,為學生的演奏提供支持。
《意見》強調,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在陶笛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教師課上新授,學生課下消化”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把方便留給教師,把困難留給學生”,增加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為陶笛教學減負增效。
教師可以通過錄制教學視頻的方式,把陶笛教學的新授內容制作成學習視頻,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持。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錄制的教學視頻,學生可以重復觀看;二是教學視頻更能讓學生看清教學細節(jié),如在錄制“打音”“波動音”等技巧的示范視頻時,教師可以通過鏡頭推進,讓學生看清楚演奏的細節(jié)。視頻錄制完成后,教師可以將視頻上傳至網站,并通過軟件將視頻鏈接轉換成二維碼,便于學生觀看。
新授知識的“前置”,為“翻轉課堂”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可以利用線下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新授內容。在線下教學時,筆者一般會設置五部分內容:一是了解學生對線上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多少學生觀看了新授視頻,對新授內容有沒有疑問等。二是教師現(xiàn)場答疑,對學生不掌握、不了解的內容現(xiàn)場示范和講解。三是集體練習。教師打節(jié)拍或者彈琴伴奏,學生練習新授樂曲。四是學生回課,教師給予指導。五是布置課后作業(yè),包含欣賞、練習等作業(yè)內容。
“雙減”不是減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更不是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參與。這里的“主動參與”,既包括參與“學”,也包括參與“教”。教師可以通過活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激發(fā)學生參與陶笛教學的熱情,達到“即知即傳人”的教育效果,從而挖掘學生的內驅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是“小先生”組織教學。讓學生回歸課堂本位,關鍵在于教師要學會“讓位”。教學中,筆者請“小先生”走上講臺,參與教學。每節(jié)陶笛課的前5分鐘,是學生開展長音、吐音等基本功訓練的固定時間,筆者把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交由“小先生”實施。在樂曲學習過程中,筆者會再次邀請“小先生”走上講臺,逐句帶領學生練習,教師就可以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二是“小先生”答疑解惑。陶笛常用到的演奏技巧有十幾種,如單吐、雙吐、打音、滑音等,這些技巧多數(shù)是吹奏類樂器的通用技巧。教師可以請學習竹笛、葫蘆絲、薩克斯等樂器的學生,介紹這些技巧的演奏方法,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如在學習單吐技巧時,筆者首先讓“小先生”演奏帶吐音的“sol”和不帶吐音的“sol”,請其他學生聽一聽兩者的區(qū)別;隨后讓“小先生”通過他的理解,介紹吐音的演奏方法。這名學生說:“演奏吐音時,舌尖的感覺像是有一根頭發(fā)在嘴里,要把它吐掉?!甭牭健靶∠壬钡谋硎觯瑢W生們紛紛練習了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半p減”背景下,教師更應當明確小學陶笛教學是面向人人的美育教學,不是為了培養(yǎng)“演奏家”,不能有“技術化”傾向,陶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激勵心靈、涵養(yǎng)素養(yǎng),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
融洽、溫暖、友愛的課堂氛圍,是構建育人課堂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多施言語鼓勵,創(chuàng)設樂學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多多參與到陶笛教學中。對于性格內向、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激勵,讓學生自信地參與到教學中。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調整陶笛課的座位編排,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陶笛教學中,最常用的座位編排方式是梅花形座位,學生6人一組,其中1人為“小先生”,方便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共同解決學習難點。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評價建議”中強調,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關注學生真實發(fā)生的進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藝術潛能,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音樂課程的評價應當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功能。在陶笛教學中,筆者探索通過“三全獎”,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一是設立“全勤獎”。這里的“全勤”不僅指學生不缺課,而且要求學生的陶笛也“不缺課”?!叭讵劇钡脑O立,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上陶笛課忘記帶樂器的問題。二是設立“全能獎”。陶笛演奏是陶笛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在一學期的陶笛課中,完成3次回課,即可獲得“全能獎”。三是設立“全優(yōu)獎”?!叭讵劇迸c“全能獎”的獲獎門檻并不高,若想獲得“全優(yōu)獎”,需要學生在獲得前兩個獎項的基礎上,幫扶組內成員、輔助教師教學等。
“雙減”背景下的陶笛教學,應當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灌輸式、機械式的單線條教學模式,讓學生以本位的視角,參與教學活動。對陶笛教學“應減”與“不可減”的理性審視,能夠推動教學設計彰顯以人為本、教學過程契合學習規(guī)律、教學目標指向以美育人。只有如此,“雙減”政策才能在有減有增、有破有立中,推動教育回歸育人初心、學科教學回歸校園,以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