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
入乎其內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的對象表情達意的文體形式。好的書信,既有實用的交際功能,又富有文學魅力。閱讀鑒賞書信類文章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明晰目的對象,體會交際功能
書信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和媒介,肩負著交際的功能,包括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表達訴求等。閱讀書信類文章,理解其交際功能可以從明確目的、明了對象入手。
閱讀書信類文章,要明確寫作背景,了解寫信緣由,讀懂寫作目的。如《與妻書》是林覺民參加廣州起義前已知兇險萬狀的情況下寫的,信中回顧他與妻子往昔的恩愛細節(jié),多次表明“吾至愛汝”;同時,林覺民將愛妻、愛國、愛民融為一體,表明在“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的時代背景下“不忍獨善其身”,決心“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保逊蚱拗閿U大為對國家、民族無私的愛,因而“勇于就死”。這是林覺民寫給妻子的絕筆信,其目的是表達對妻子的摯愛,讓妻子理解自己的選擇,深明大義。
書信的對象包括寫信人和收信人,二者之間的關系,直接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敘寫方式。閱讀時要通過分析二者的身份與關系,以理解其交際功能。如《諫逐客書》是寫給秦王看的,作者李斯是一個客卿,李斯與秦王之間是君臣關系,秦王掌握著李斯等客卿的命運。李斯為達成說服秦王收回成命的目的,在信中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關系。開篇一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以“臣”字表明身份,表達出臣服之意;同時把秦王發(fā)布的逐客令說成“吏議”,說逐客是吏之過,而非王之決議,讓高高在上的秦王能夠接受自己的請求。此時的秦王雄心勃勃,統(tǒng)一天下之心迫切,李斯極力論述留下客卿有益于統(tǒng)一大業(yè)而逐客有損于統(tǒng)一大業(yè),特別貼合秦王的心理。而作者李斯作為客卿也在被驅逐的行列,以這樣的身份寫信勸諫難度頗大。在信中李斯對客卿的危害閉口不談,既不指其危害,也不加以辯護;對“吏議”也是只在開頭模糊一提,并不加以抨擊。這正是李斯的高明之處,即將自己置身于這場斗爭之外,成了中立者,既不至于樹敵,其觀點也更容易被秦王接受。就這樣,李斯實現(xiàn)了讓秦王取消逐客令這一目的。
二、賞析藝術特點,感受文學魅力
閱讀書信類文章,不僅要理解其交際功能,而且要賞析其藝術特點,以感受其文學魅力。書信類文章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動人;或結構嚴謹行文緊湊,或不事營構自由抒寫,各具情致,富有文學魅力。一般而言,以情動人的書信章法更自由靈活,而以理服人的書信行文更為嚴謹緊湊。
如《與妻書》以情動人,運用直接抒情、寓情于事的手法抒情達意?!皽I珠與筆墨齊下”直接表達林覺民的眷戀與悲傷之情,“吾至愛汝”“吾真真不能忘汝”直接表達對妻子的深情,是直抒胸臆。而回憶與妻子談論誰先死的情形、“雙棲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逃家復歸”時最后一見等,是借事抒發(fā)對“吾至愛汝”的衷情。作者情感自然奔瀉,感人至深。文章寫法靈活自由,不事營構,信中將自己的對妻子之愛與對天下人之愛交映迭現(xiàn),在反復傾訴對妻子的愛中不斷申述理想大義;在濃烈的情感表達之中,穿插敘述往日美好的生活,將“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議論貫穿其中,情、事、理相結合,意到筆隨,流暢淋漓。
而《諫逐客書》一文以理服人,運用舉例說理,對比說理、類比說理的方法來闡述“逐客之過”。第一自然段中以事明理,通過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善于納客、用客的史實,說明了客卿對秦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第二自然段中運用類比和對比說理的方法,以他國所產(chǎn)之物皆能為秦所用進行類比,說明他國的客卿同樣可以為秦所用;將物與人進行對照,秦不產(chǎn)色、樂、珠玉,卻為秦王所悅,對人則“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以此說明客不當逐。第三段對比“用客治國”與“逐客資敵”兩種策略,從正反兩方面駁“逐客”之策。文章結構嚴謹,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列舉秦的發(fā)展史,實證客卿之功;再以類比、對比,陳說“逐客之過”;再論證“逐客”危及國家安全。作者高屋建瓴,引史為據(jù),理足辭雄,以理說服秦王,使其收回了成命。
出乎其外
誡子歆書
[西漢]劉 向
告歆無忽:若未有異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輕侮諸侯,虧跂蹇之容,故被鞍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也。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zhàn)戰(zhàn)栗栗,乃可必免。
◆賞析
這封書信寫于劉歆少年得志任黃門侍郎之時,劉向沒有夸其有出息,也沒有敘寫父子深情,而是告誡劉歆身居要職必須謹慎恭敬、戰(zhàn)戰(zhàn)栗栗。這殷殷告誡是一位睿智父親的遠見,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表現(xiàn)。這篇文章雖是父子之間的家書,但沒有過多的情感宣泄,而是告誡兒子,希望兒子能夠聽從教誨,重在以理服人。文章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進行說理:
第一,引用名人名言對比說理。信中引用董仲舒的“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賀者在門,吊者在閭”,通過對比說明“禍福相倚”的道理,告誡兒子不可驕奢傲慢,須敬業(yè)恭行、謙遜低調。
第二,借用歷史人物對比說理。信中列舉了齊頃公開始“藉霸者之余威,輕侮諸侯”,結果“被鞍之禍,遁服而亡”,說明“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而兵敗師破后“恐懼自新”,結果“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說明“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文中通過對比,形象地說明了恐懼敬事方能避禍求福的道理。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問題。
答李翊書
[唐]韓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試從交際功能的角度簡析這封書信。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