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困程的詩意:宋代文人的舟阻體驗與詩歌書寫

2024-05-10 01:04
關(guān)鍵詞:楊萬里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 揚

(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舟阻是介于舟行與宿泊之間的行旅遭遇,指舟行因自然、工程、制度等因素,而被迫停滯或艱難行進的狀態(tài)。引發(fā)舟阻的因素較為復雜,如暴風巨浪、河冰忽結(jié)、河道水淺、堰埭水涸、江水落潮、綱船擠占運道等,都可阻滯船只通行,擾亂出行計劃,甚至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舟阻有阻風、阻雨、阻冰(凍)、阻淺等遭遇類型,其中風浪、暴雨等自然災(zāi)害是主要原因,也有部分舟阻遭遇由“人禍”[1]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656.引發(fā)。不僅如此,上述各因素亦常相互交織,數(shù)日舟阻而不得前行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舟阻是舟行旅途中的困程體驗,舟阻詩即是對各類困程經(jīng)驗的文學書寫。

中國古代文學對舟行的記述可追溯到詩騷時代[2]《邶風·柏舟》《邶風·匏有苦葉》《衛(wèi)風·竹竿》《九章·涉江》《哀郢》等皆述及舟行。參見:程俊英,蔣見元. 詩經(jīng)注析[M]. 北京:中華書局,1991:61,86,177;洪興祖:楚辭補注[M]. 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等,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3:128,134。,而詩歌對舟阻遭遇的書寫至六朝方閃現(xiàn)吉光片羽的作品,陶淵明等的舟阻詩是對不同情境下阻風經(jīng)歷的記述[3]陶淵明的《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是古詩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舟阻詩,表達了作者近在咫尺卻無從企及的阻困體驗。陶淵明之后,謝惠連的《西陵遇風獻康樂》鋪敘了風雨大作、江流險疾、舟行斷絕等畫面。在以悲愁為主敘寫的舟阻體驗詩歌中,顯現(xiàn)出情景交融的書寫模式,但缺少對舟阻具體過程的書寫,詩人之“情”與所歷之“事”并未構(gòu)成緊密關(guān)聯(lián)。參見:陶淵明. 陶淵明集[M]. 逯欽立,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79:72;逯欽立. 先秦漢魏兩晉南北朝詩[M]. 北京:中華書局,1983:1193。。降及李唐,文人以詩歌書寫舟阻遭遇,寄托人生感慨,蔚成風氣,李白、杜甫等皆有詩作涉及,其中不乏匠心之作。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以寄托羈愁、感慨遲暮為主,源于舟阻困程的事實[4]李白的《新林浦阻風寄友人》、劉長卿的《赴楚州次自田途中阻淺問張南史》等,分別記錄了舟行阻風、阻淺、阻凍等舟阻經(jīng)驗,其多以孤獨、羈愁、遲暮為主,這無疑源于舟阻困程對個體形成的精神壓迫,也反映著主體對困程經(jīng)驗的觀照視角。參見:李白. 李太白全集[M]. 王琦,注. 北京:中華書局,1977:668;彭定求,楊中訥,沈三曾,等. 全唐詩[M]. 北京:中華書局,1960:1428。,反映了詩人對舟阻困程的觀照??傮w而言,“行客多憂,故作詩自慰”[5]蕭統(tǒng). 六臣注文選[M]. 李善,呂延濟,劉良,等,注. 北京:中華書局,2012:489.代表了宋前文人對各類行旅生活的情感體驗,也形塑了晉唐舟阻詩以情景交融、悲愁苦吟為主的創(chuàng)作范式。相比之下,宋代文人通過詩歌較多記錄了舟阻過程的豐富細節(jié),揭示了舟阻困境的積極內(nèi)涵。目前,學界對舟阻詩的研究還很不充分[6]李德輝的《唐代水上交通與唐人江行詩》提出了江行詩概念,頗具理論啟發(fā)意義。吳雅婷以《南行集》為例,論述了移動空間、異質(zhì)文化對三蘇行旅詩文的影響。解雅漉考察了戴復古行舟和停舟狀態(tài)下的詩歌創(chuàng)作差異。此外,劉雅嫻、馬婷婷、姜卉琳、董艷霞、蔣雅卓等,從不同角度揭示出水上交通對文人詩歌風格、創(chuàng)作體式的影響,為本文的研究開拓了空間。參見:李德輝. 唐代交通與文學[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32-150;吳雅婷. 三蘇《南行集》所見宋代士大夫的行旅活動與旅行書寫[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89-99;解雅漉. 論戴復古江行詩中的江湖書寫[J]. 新國學,2019(8):205-211;劉雅嫻. 陸游山水行旅詩論[D]. 合肥:安徽大學,2010;馬婷婷. 水上“唐詩之路”研究[D]. 延安:延邊大學,2011;姜卉琳. 杜甫江行詩研究[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5;董艷霞. 唐代長江江行詩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2016;蔣雅卓. 唐代宿泊詩研究[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9。,本文擬從過程敘事、奇觀塑造與困境反思三個方面,揭示宋代文人對舟阻遭遇的詩意開拓。

一、舟阻過程的敘事呈現(xiàn)

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舟行是長距離行旅的首選方式,行舟中遭遇舟阻又在所難免,“舟楫雖佳興,風波即畏途”(祖無擇《舟次張澤阻風》)[7]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7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424.準確表達出文人舟行的復雜心態(tài)。舟阻遭遇的意外曲折也意味著親歷者體驗的深沉復雜與所蘊內(nèi)涵的綿密豐縟,也表征出詩歌對舟阻過程的呈現(xiàn)游刃有余。中國古典詩歌敘事傳統(tǒng)自中唐以來得到具體深化,宋詩敘事性的強化使詩歌對舟阻過程的片斷呈現(xiàn)成為可能。片斷既可以是過程中的某個場景,也可以落實為過程體驗的動態(tài)變化,片斷雖從屬于過程,但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過程的理解。宋人從舟阻過程中擇取內(nèi)涵豐厚、富于動態(tài)的片斷,還原混亂失序的場景,記錄親歷者意外曲折的心史歷程,描述當事者的情態(tài)對話,具體生動地呈現(xiàn)了舟阻過程的片斷細節(jié)與整體特點。

第一,宋代文人突出了舟阻過程的混亂危險,詩人借以表達同情或寄托褒貶,彰顯詩史品格。所謂“亂象”,即詩人在舟阻過程中親歷的混亂失控場面,以親歷者的視角賦予亂象以現(xiàn)場即視感,生動地再現(xiàn)舟阻過程的混亂與危機,這在宋人對眾船爭渡堰閘的書寫中表現(xiàn)得尤為典型。

堰閘多修造于地勢落差較大的河段,既為文人行船提供便利,又給其帶來新的困擾,尤其運河上的堰閘受制于水源不足等問題[8]鄒逸麟. 椿廬史地論稿續(xù)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38-239.,使得船只通行常常遇阻。如蔡襄的《宿揚州》有載:“瓜洲堰埭阻行橈,更等江頭后信潮。”[9]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7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789.陳造的《呂城待閘得陳魏二生晤語》有載:“呂城望奔牛,道里不作遠。徙倚不容前,奈此河流淺?!盵10]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45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7955.詩中的瓜州堰、呂城閘等皆運河潮閘,一旦潮流退卻,船只滯留閘中,待潮水涌入,方可過閘。堰閘缺水冬春較為嚴重,行船常發(fā)生“窮冬閘閉水不行”(曹彥約《陪使護客晚發(fā)京口》)[1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51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2137.的情況。乾道六年(1170)冬,周必大經(jīng)行呂城閘時,“俟晚潮方能入一閘,未至第三閘,遇淺而止”[12]李德輝. 晉唐兩宋行記輯校[M]. 沈陽:遼海出版社,2009:434.。即便堰閘水源豐沛,上下堰埭、出入船閘皆須外力牽挽,其間要提防纖繩斷裂等危險發(fā)生,任何環(huán)節(jié)的失誤都可能造成舟車覆亡[13]歐陽洪. 京杭運河工程史考[M]. 南京:江蘇省航海學會,1988:154.,故經(jīng)行堰閘實則是一次水上歷險。如陳淵船行錢清堰待潮時,作《錢清待潮》以記之,當船隨漲潮入堰之后,考驗才開始,“江流自下河自高,逆上更堪行罔水。九?;厥字袼骷?,十丈沙泥拒舟底。舟師絕叫鼙鼓喧,觀者駢肩汗如洗。未經(jīng)破碎亦偶然,得造漣漪真幸爾”[1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28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328.。由于泥沙淤積,造成堰道淺澀,舟行過堰,幾同歷險。纖細的纜繩與九牛牽挽形成的輕重反差,舟師吶喊的熱烈場景與觀者失汗的緊張氣氛,營造出舟行過堰的艱難險阻,直至翻越堰壩,詩人方才如釋重負。不但如此,眾船爭奪運道而導致的秩序危機,亦給行船安全帶來了較大挑戰(zhàn)。由于堰閘內(nèi)空間局促,船只集結(jié),且相互傾軋、爭奪航道,造成場面異常的混亂,如方回《下長安堰》所載:“官船買船逾十丈,終日牽攀僅能上。小船不闊五尺者,大船塞之不容下。堰夫慣見甘途污,軸膠纜斷相號呼?!盵15]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66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1644.根據(jù)舟阻詩歌實錄的場面可知,過堰之所以艱難,在于場面失控,缺乏秩序,既有堰閘工程局限的原因,也有人禍的影響。因此,實錄亂象不只是對個人經(jīng)驗的客觀記錄,詩人通過對眾船爭渡場面的再現(xiàn),也借以表達其鮮明的褒貶傾向與現(xiàn)實關(guān)懷,如范成大的《長安閘》有載:

斗門貯凈練,懸板淙驚雷。黃沙古岸轉(zhuǎn),白屋飛檐開。是間袤丈許,舳艫蔽川來。千車擁孤隧,萬馬盤一壞。蒿尾亂若雨,檣竿束如堆。摧摧勢排軋,洶洶聲喧。逼仄復逼仄,誰肯少徘徊。傳呼津吏至,弊蓋凌高埃。囁嚅議譏征,叫怒不可裁。[16]范成大. 范成大集[M]. 富壽蓀,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

長安閘是連接江南運河與上塘河的水利樞紐,江南運河自平望、嘉興、崇德一線進入杭州的門戶。范成大從視聽覺來記錄過閘的混亂場面。眾船擁聚閘內(nèi),儼然千軍萬馬,氣勢洶洶;詩中極力狀寫閘吏之兇悍,生動記錄過閘場面的喧囂混亂,表達詩人對大小舟師的同情,兼抒行役的牢騷。方回的《奔牛呂城過堰甚難》記錄了通過奔牛、呂城二堰時目睹的慘?。骸熬灰姳寂纬?,南人北人千百舟。爭車奪纜塞堰道,但未殺人舂戈予。南人軍行欺百姓,北人官行氣尤盛。龍庭貴種西域賈,更敢與渠爭性命。叱咤喑嗚憑氣力,大梃長鞭肆鏖擊。水泥滑滑雪漫天,毆人見血推人溺……強愈得志弱惟死,無州無縣不如此?!盵17]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66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1648.冬春,堰內(nèi)缺水,眾船爭奪堰道,無異于一場廝殺,不斷上演推擠等亂象。過程越是艱險,詩人的體驗也越復雜,呈現(xiàn)的過程也就越發(fā)具體逼真。詩歌通過對亂象的排比實錄,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體現(xiàn)了事詳情隱的詩歌敘事傳統(tǒng)。

第二,詩人對亂象實錄更多立足空間描寫,但支離的亂象還不足以動態(tài)呈現(xiàn)舟阻過程的發(fā)生與演變。宋代舟阻詩通過記錄詩人遭遇舟阻的心史歷程,揭示舟阻的意外發(fā)生與曲折演變,呈現(xiàn)了情境各異的舟阻經(jīng)歷。

舟阻經(jīng)歷的意外曲折決定了親歷者心態(tài)的起伏變化,記述心理變化正是詩歌敘事的重要策略。宋代舟阻詩將對舟阻事態(tài)過程的呈現(xiàn),落實為對詩人內(nèi)心活動的記錄。詩中的舟阻過程大致可歸結(jié)為“期待-受挫-期待”的心史歷程,如孔武仲為保證舟行平安,在《瓜步阻風》依次記錄了其遭遇阻風的失望,詛咒南船吹落于江皋等系列的心理活動[18]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15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254.,如此復雜的體驗被凝縮在103字的古體詩中,使詩的敘述過程變得更加連貫緊湊,饒有趣味。與其說詩歌是在敘述舟阻過程,不如說是在交代親歷者對過程的體驗。又如吳芾的《江行阻風》[19]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35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1844.,依據(jù)詩人心態(tài)軌跡,分為三段。第一段反映詩人對乘舟江行的種種期待;第二段重點記錄詩人突遭風浪后的復雜心態(tài),并頻頻使用帶有疑問性質(zhì)的詞匯,如“始疑”“若謂”等,表現(xiàn)詩人在遭遇阻風時的錯愕之感;第三段表達詩人“再拜祝天公,冀為開方便”的愿望。盡管兩首詩都存在“期待-受挫-期待”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但相較之下,仍有差異:孔武仲對祈禱抱有期待,意味著他對舟行的艱難早有準備,而吳芾對舟行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強化了舟阻曲折的過程特點??梢?,盡管引發(fā)舟阻的原因相同,但詩人對舟阻過程的體驗卻不盡一致,復雜矛盾的體驗最終疊合而呈現(xiàn)為情境互異的過程細節(jié)。

紀事不是古體長篇的專屬,道盡曲折才是誠齋體絕句敘事的一大特點。陳衍的《宋詩精華錄》抉發(fā)誠齋體“語未了便轉(zhuǎn)”“不直致”的秘訣[20]錢仲聯(lián). 陳衍詩論合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822,825.,楊萬里擅長運用聯(lián)章絕句形式構(gòu)建連貫的敘事線索,展現(xiàn)意外曲折的遭遇,其《過呂城閘》[21]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433-1434.如實記錄親歷者待閘心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呈現(xiàn)了一再延期的過閘經(jīng)歷。首先,時間序列是過程敘述的重要特征,詩人通過“暮鐘”“五鼓”“昨宵”“五更”“今夕”“天明”等時間名詞的頻繁轉(zhuǎn)換,表明時間的流逝,又借由“愁里無眠”“歡欣”“誤喜”等心理描寫,暗示過閘期待的反復受挫。其次,楊萬里在《過呂城閘》中,三次述及“等待船齊”,交代延期過閘的原因。宋代政府為防止運河河水走泄,制定了嚴格的船閘啟閉制度,閘室內(nèi)船只須達到一定數(shù)量,方可放行。楊萬里的《過奔牛閘》同樣述及“一行二十四樓船,相隨過閘如魚貫”[22]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500.,保證了敘事的連貫和過程的統(tǒng)一。最后,過閘的結(jié)果當然是順利通行,但就提煉詩意而言,毫無懸念的結(jié)果未必是詩人、讀者的興趣所在,楊萬里為過程敘述設(shè)置了戲劇性的結(jié)局,以絕句的內(nèi)容精煉、韻味豐富的優(yōu)勢,輔之連貫的敘述、曲折的心史和意外的結(jié)局,營造出一波三折的戲劇效果,避免了紀事的板滯。

第三,舟阻詩中的心理描寫更多是詩人的內(nèi)心獨白,隨行船員、岸上纖夫同樣見證了詩人的遭遇,他們對舟阻過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這就要求詩人記錄不同角色在舟阻過程中的情態(tài)與對話,對舟阻過程作更為深細的場景再現(xiàn)與內(nèi)涵發(fā)掘。

舟阻的發(fā)生多源于自然的不可抗力,克服舟阻卻免不了人力的輔助,人性的復雜增加了舟阻過程的變數(shù),當人成為影響事件轉(zhuǎn)機的重要因素,舟阻過程敘事的重點即轉(zhuǎn)移到對當事人情態(tài)對話的描述上來。如米芾的《吳江舟中作》有載:“昨風起西北,萬艘皆乘便。今風轉(zhuǎn)而東,我舟十五纖。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賤。船工怒斗語,夫坐視而怨。添槔亦復車,黃膠生口咽。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轉(zhuǎn)。添金工不怒,意滿怨亦散。一曳如風車,叫啖如臨戰(zhàn)?!盵23]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18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285.詩中記錄了一次阻風阻淺的經(jīng)歷,敘寫了舟阻之困已令詩人備感艱辛,可人性善變更令人措手不及。詩人通過敘述船工由斗語到埋怨,再至奮力叫啖等情態(tài)變化,串聯(lián)起舟阻過程發(fā)展的敘事鏈條。由于困難加倍,纖夫索要更高的報酬,引起了船工的怨恨,為此,詩人不得不相應(yīng)提高船工的薪資,這無疑是舟阻困程中的另一意外困局,人性的善變使舟阻窘困的遭遇變得更為曲折。

當事人對舟阻遭遇的態(tài)度和對過程的判斷并不一致,因此,舟阻詩通過記述舟阻過程中不同角色的情態(tài)動作和對話內(nèi)容,可以還原真實的過程現(xiàn)場,暗示舟阻過程的發(fā)展,以增加敘述的彈性。如楊萬里的《至洪澤》有載:“今宵合過山陽驛,泊船問來是洪澤。都梁到此只一程,卻費一宵兼兩日。政緣夜來到瀆頭,打頭風起浪不休。舟人相賀已入港,不怕淮河更風浪。老夫搖手且低聲,驚心猶恐淮神聽。急呼津吏催開閘,津吏叉手不敢答。早潮已落水入淮,晚潮未來閘不開。細問晚潮何時來,更待玉蟲綴金釵?!盵24]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525.詩人原本擔憂的是淮河風浪,而諷刺的是,最終阻滯舟行的卻是淮潮未至。詩人以舟人和自我的情態(tài)對照,為過程敘事注入了懸念,又以其與津吏的對話打破了預期,巧妙詮釋了舟行的不確定性,提升了舟阻過程敘事的戲劇感。

綜上,舟阻的發(fā)生無從預判,無論寄希望于天意的庇佑,還是人力的加持,都要面臨不確定的考驗,而這種不確定性正是詩人過程敘事的焦點,構(gòu)成了詩人對過程敘事的詩意源泉。

二、舟阻險境中的奇觀塑造

舟阻遭遇無疑是一次水上歷險,但險遠之境常包含奇?zhèn)ブ^,文人遭遇舟阻可獲覽名山勝境,親證異鄉(xiāng)風俗,還可目睹濤山雪屋等自然奇觀。事實上,唐人已嘗試將記述舟阻過程與描繪自然奇觀融為一爐,其中元稹的《遭風二十韻》[25]元稹. 元稹集[M]. 北京:中華書局,2010:247.最是代表,詩中的神話形象是對自然景象的夸飾,但場景畫面依然孤立破碎。換言之,元稹只表現(xiàn)了自然之“險”,卻未能揭示造物之“奇”,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由此可見,塑造奇觀不僅考驗詩家的學識,更有賴詩家的匠心營造,下文擬揭示宋人于舟阻遭遇過程中觀照奇觀的思路與塑造奇觀的方法。

宋人往往視舟阻遭遇為一種饋贈,在宋代舟阻詩中,天公等形象并非僅是擬人化的修辭,實則也表現(xiàn)出相關(guān)的世俗特征。詩中存在的復雜微妙的對話關(guān)系,緩解了風雨浪濤對主體的精神壓迫,使奇觀的發(fā)現(xiàn)與塑造成為可能。如陳師道的《和魏衍同游阻風》有載:“舊說春風亦世情,不應(yīng)作意斷人行。絕須一怒催新句,更可多憂促短生?!盵26]陳師道. 后山詩注補箋[M]. 任淵,注. 冒廣生,補箋. 北京:中華書局,1995:245.王之道的《次韻秦壽之雷江阻風》有載:“江神好事欲援例,橫起狂風卷帆腳。要求詩句須少駐,故戲舟師令暫泊?!盵27]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32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0169.陳詩中的“春風”和王詩中的“江神”脫略了嚴肅無私的神格,被詩人賦予世故的人性,也即“沒有語言能力的造物,期待詩人來完成美”[28]山本和義. 詩人與造物[M]. 張劍,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44.。由此而論,舟阻遭遇是對文人膽量與才情的雙重考驗,詩人在遭遇舟阻的同時,不得不提筆操刀,憑借妙觀逸想對江風巨浪展開形容,回應(yīng)造物的挑戰(zhàn),正如方回《湖口阻風》所謂的“天著此奇刮詩眼,略須掇實張吾軍”[29]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66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1482.。對于詩人而言,慧眼、學識與巧思便是利器,慧眼用于發(fā)現(xiàn),學識與巧思用以形容和塑造,故而越是無人觸及、難以名狀的景象,越能激發(fā)詩人的表現(xiàn)欲望,“翻盆如麻不足喻,倒海傾江差可擬”(曹勛《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30]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33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1102.就體現(xiàn)了宋人應(yīng)對挑戰(zhàn)、巧譬形容的努力,“陽侯要與詩人敵,未必詩人輸一籌”(楊萬里《月夜阻風泊舟太湖石塘南頭四首》)[31]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2256.更折射出其人提筆操刀的神采。

宋人既承認遭遇舟阻是一次水上歷險,又視之為一場造奇體驗,他們以獵奇審美的心態(tài),力圖展現(xiàn)造物饋贈的難以言說之美。如楊萬里的《月夜阻風泊舟太湖石塘南頭四首》[32]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2256.,一再表達自己因阻風而得飽覽太湖勝境的幸運,如曰:“萬里青天一輪月,三更雪浪太湖春。若教白日來經(jīng)此,不見新镕萬頃銀。”又曰:“過湖未得匹如閑,何幸湖心泊畫船。”詩人將月夜太湖比喻為新煉出爐的萬頃水銀,突出了月夜太湖的寒涼與凈澈。月夜太湖一經(jīng)楊萬里點化,呈現(xiàn)為“宇宙中間都是月,波濤外面更無天”的至美化境,風浪的壓迫與舟阻的悲哀使詩人將眼前清景一掃而空。詩人自信筆力可以窮極造化,比起阻風的危險,楊萬里更擔心詩料窮盡,曰:“今宵頓覺乾坤大,下筆惟愁造化窮?!睏钊f里寫景體物重視“觀”的意義,而“觀”的背后亦離不開“心”的引導,正如其《庸言》所述“觀吾心,見天地,觀天地,見吾心”[33]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3607.,這一觀看之道是“恢復耳目觀感的天真狀態(tài)”[34]錢鐘書. 宋詩選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161.,詩人正是由此發(fā)掘出險境中的奇趣。

文本世界的奇觀不僅是對自然的模擬和夸飾,而且也是詩人憑借妙觀逸想對造化秘境的獨特領(lǐng)悟,即便相同的經(jīng)歷或近似的場面,經(jīng)由詩人個性化的思考,便可避免書寫的雷同。楊萬里宦游諸方,舟行經(jīng)驗十分豐富,他往往能夠緣事造境,構(gòu)思奇觀塑造的角度和策略,獲得震撼人心的特效,開拓了舟阻書寫的表現(xiàn)方式和創(chuàng)作思路。茲以楊萬里三首阻風詩為例,揭示他描繪阻風場面的奇思妙想:

北風五日吹江練,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銀山成雪片。五日五夜無停時,長江倒流都上西。計程一日二千里,今滟到峨眉。更吹兩日江必竭,卻將海水來相接。(楊萬里《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頭潘家灣,阻風不至》)[35]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681.

惡風吹倒多景樓,怒濤打碎金山塔。濤頭拋船入半空,船從空中落水中。勢如崩山坰日二十九,聲如推隨萬石之千石鍾。岸人驚呼船欲沒,舟人絕叫船復出。(楊萬里《瓜州遇風》)[36]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533.

琉璃地上玉山起,玉山自走非人推。似聞海若怒川后,雨師風伯同抽差。夜提橫水明光甲,大呼一戰(zhàn)龜山頹。老夫送客理歸棹,適逢奇觀亦壯哉。(楊萬里《瀆頭阻風》)[37]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524.

三首詩皆記阻風遭遇,但由于具體情境不同,詩人的表達也別具特色。第一首是在時間視角下想象空間物態(tài)的形變,夸張江風不止引發(fā)的系列后果,詩人將浩瀚的江水作整體觀照,想象江水在巨風裹脅下逐漸翻轉(zhuǎn)、倒流乃至干涸,進而海水倒灌入江。第二首以空間物態(tài)的形變組合,暗示過程的驚險刺激,不同的空間物態(tài)的形變組合又暗示風浪聲勢的變化,營造了緊張刺激的過程敘事。楊萬里的兩首詩一從時間著眼,一從空間造境,根據(jù)遭遇的具體情境來夸飾和想象風浪持續(xù)或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從而避免了書寫的類型化。他的第三首詩嘗試將性格、角色、情節(jié)等元素融入奇觀塑造,將雨打風吹、驚濤拍岸等自然場面想象成為海若、川后等之間的混戰(zhàn),將雨聲、濤聲風聲形容為戰(zhàn)斗雙方的吶喊助威,營造了戰(zhàn)前的氛圍。詩人化熟就生、運險為奇,賦予破碎的自然景象整體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了一場激烈緊張的阻風遭遇大戰(zhàn)。在此大戰(zhàn)中,詩人仿佛置身事外的看客,饒有興致地欣賞著造物的神話傳奇。傳奇篇幅雖短,但角色豐富、情節(jié)連貫,看似想落天外,實則頗中情理。楊萬里的詩不僅顯示了修辭的高妙,而且彰顯了詩思的奇崛。

三、舟阻遭遇中的困境省思

如果將人生比作行舟,舟阻便是命運困程的形象隱喻,因此,文人對遭遇舟阻的態(tài)度,往往兼具對身世命運的反思,只不過這種反思亦有內(nèi)外淺深之別。如前文所述,晉唐文人面對舟阻,多作窮愁苦吟之狀,往往將對舟阻的悲愁體驗,放大至對仕途命運的消極理解,使詩歌境界過于狹隘。宋代文人坦然接受舟阻發(fā)生的事實,將舟阻遭遇置于廣闊的人生圖景與普遍命運的規(guī)律下加以觀照,借由對舟阻經(jīng)歷的內(nèi)省,實現(xiàn)對命運世理的解悟,進而獲得對人生困局的內(nèi)在超越。

行舟與人生存在諸多相似相通,其中舟阻偶發(fā)與世事翻覆、命運偶然正相仿佛,正如行舟遇阻在所難免。困境內(nèi)在地包含于命運之中,個體無從預知命運前途,但卻可以在人生行跡中領(lǐng)悟命運之理。宋人未因突遭舟阻而怨天尤人,坦然接受舟阻發(fā)生的事實,由舟阻遭遇深化了對命運偶然、世事翻覆的體悟,如祖無擇的《舟次張澤阻風》有載:“我心何所懼,世路此無殊?!盵38]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7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423.劉攽的《巢湖阻風二首》有載:“久客嗟留滯,吾生事事同。”[39]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11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202.蘇轍的《舟次磁湖》有載:“黃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萬重。自笑一生渾類此,可憐萬事不由儂?!盵40]蘇轍. 蘇轍集[M]. 陳宏天,高秀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0:180.舟阻過程越是艱難曲折,就越能引發(fā)宋人對身世命運的辯證思考,如張嵲的《乘舟阻風》有載:“常悲無梁越長川,我今操舟翻百難。平生所遇半如許,豈獨此事堪長嘆。”[41]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32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0490.詩人從偶然遭遇中反觀身世,總結(jié)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運真理,深度發(fā)掘了舟阻困境的人生內(nèi)涵,揚棄了宋人遭遇的悲愁體驗。

無論天氣陰晴還是行舟順逆,都是一種偶然遭遇,包含了世事無常的真理。明乎此理,遭遇舟阻的親歷者并不能避免陷入困局,但可以改變對困局的態(tài)度。因此,宋代舟阻詩中常呈現(xiàn)頗具張力的畫面:舟外江風呼嘯、波浪粘天、淫雨霏霏,而舟中卻上演著引觴獨酌的淡定場景。如蘇軾的《新灘阻風》有載:“吾今幸無事,閉戶為飲酒?!盵42]蘇軾. 蘇軾詩集[M]. 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6:42.蘇轍的《佛池口遇風雨》有載:“系舟茅屋得青蔬,試問釣船還有魚。開樽引滿向妻子,明日復行未須怖?!盵43]蘇轍. 蘇轍集[M]. 陳宏天,高秀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0:179.盡管遭遇風雨阻困,但詩人仍獨酌自適,這與唐人遇物悲喜、窮愁牢騷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楊萬里更擅長以幽默化解緊張,如《嘲淮風進退格》中所載:“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卷起浪頭山。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44]辛更儒. 楊萬里集箋校[M]. 北京:中華書局,2007:1410.詩人將淮風以人格化想象,以風趣的口吻和睿智的聯(lián)想轉(zhuǎn)嫁了外在危機??梢?,宋人基于對行舟與命運之不確定性的理性體認,整合有限瑣碎的日常,在困境中主動營造樂境,抵消偶然遭遇的困頓。具體而言,宋人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xiàn)對困境的精神超越。

第一,宋人以去留隨意的曠達胸襟,緩解了因舟阻而生發(fā)的羈旅之困。因舟阻困頓引發(fā)的親歷者對親故離散、前途未卜、理想幻滅等人生困境的聯(lián)想,是唐代舟阻詩之情感抒發(fā)的主要類型。宋人的舟阻體驗昭示了另一種可能,即人生的適意本無關(guān)乎南北遲速、進退、順逆等外在因素,而更多源于內(nèi)心的自我調(diào)和。如熙寧四年(1071)十月,蘇軾因舟發(fā)洪澤,遇風復還,作《發(fā)洪澤中途遇大風復還》:“風浪忽如此,吾行欲安歸。掛帆卻西邁,此計未為非。洪澤三十里,安流去如飛。居民見我還,勞問亦依依。攜酒就船賣,此意厚莫違。醒來夜已半,岸木聲向微。明日淮陰市,白魚能許肥。我行無南北,適意乃所祈。何勞舞澎湃,終夜搖窗扉。妻孥莫憂色,更典篋中衣?!盵45]蘇軾. 蘇軾詩集[M]. 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6:292.詩中流露出“得行固愿留不惡”(蘇軾《泗州僧伽塔》)[46]蘇軾. 蘇軾詩集[M]. 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6:290.的隨適心態(tài),當阻風洪澤時,詩人并未感嘆造化弄人,而是選擇坦然面對,順勢回程,暫避風頭。詩中鄉(xiāng)民的厚意令人動容,肥美的白魚也足可期待,而困局之中親情的陪伴無疑更可慰藉詩人慘淡的心靈。詩中溫馨平淡的場面構(gòu)成蘇軾筆下困程的詩意,形象詮釋了人生如寄、無往不適的精神內(nèi)涵。此外,唐人聚焦于舟阻遭遇的消極內(nèi)涵,而宋人努力發(fā)掘舟阻過程中附有的啟發(fā)意義,如戴昺的《如京至西興阻風雨》有載:“月將圓夜出鄉(xiāng)關(guān),才到西興月又殘。老去問名先已懶,近來行路覺尤難。云煙漠漠吳山暗,風雨瀟瀟浙水寒。識破人生真逆旅,此身何處不堪安?!盵47]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59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6985.人生境界的成熟往往伴隨閱歷的豐富,而困境尤其能夠催化思想的老成,鍛造親歷者的堅忍品格。詩人在感慨近來行路頗艱的同時,也在艱難苦恨的反復磨礪中深切領(lǐng)悟了人生如寄的本質(zhì)。

第二,宋人以遲速兼忘的從容心態(tài),抵消了因行程愆期而引發(fā)的遲暮之嘆。遭遇舟阻勢必延誤行程,唐人多由行程的遲滯推想人生的遲暮,折射出消極的命運觀和躁進的榮名觀。事實上,舟阻不過是多難人生中的偶然遭遇,仕途功業(yè)也并非旦夕可就,人生的遲速順逆,自然的陰晴變幻,看似偶然,其實亦有內(nèi)在之理,不必為暫時的遲滯而費心勞神。如蘇軾《十月二日將至渦口五里所遇風留宿》中的“平生傲憂患,久矣恬百怪”[48]蘇軾. 蘇軾詩集[M]. 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6:281.,趙藩《半江遇風濤其勢危甚晚示同舟》中的“平生素多艱,安坐乃其處”[49]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49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0487.等,二人皆從“平生”(普遍)來把握“舟阻”(偶然),化解了舟行遲滯之困,避免了人生遲暮之傷。元符三年(1100)蘇澈赴筠州貶所,阻風南康,九日不進,作《南康阻風游東寺》:“我生足憂患,十載不安處。南北已兼忘,遲速何須數(shù)?!盵50]蘇轍. 蘇轍集[M]. 陳宏天,高秀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0:185.詩人將阻風南康的遭遇,置于十載沉浮的命運行跡中加以觀照,走出身陷舟阻的陰影,擺脫遲滯順逆對精神的困擾。順逆、進退等是親歷者基于主觀成見的價值判斷,影響命運行跡的除了主觀因素外,尚有諸多機緣巧合的參與和促成,若囿于世俗對遲速進退的成見,會陷入自我懷疑的精神內(nèi)耗,故黃庭堅的《阻水戲呈幾復》直謂,“過眼衰榮等昏曉,勿嗟遲速把心勞”[51]任淵,史容,史季溫. 黃庭堅詩集注[M]. 劉尚榮,校點. 北京:中華書局,2003:1638.。黃庭堅對舟阻遭遇的態(tài)度,彰顯了他獨立不遷的雅健品格,令詩人不為眼前所困。一旦跳脫遲速進退的成見,遲滯的意義便順勢彰顯,張耒的《淮陰阻雨》有載:“平生行止任遲速,篷底欠伸朝睡足。從來江海有前約,老去塵埃無可欲。曉天暖日生波光,桃杏家家半出墻。春日春波好相待,短帆輕櫓可須忙。”[52]張耒. 張耒集[M]. 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0:255.舟阻體驗賦予遲滯輕松閑適的內(nèi)涵,緩釋了舟阻的困頓與仕途的落寞。

第三,去留隨意和遲速兼忘并非消極的逆來順受,實則透露了宋人順勢而為、臨危自戒、居易俟時的行事智慧。舟阻是命途困境的隱喻與演練,個體無法超脫命數(shù),與其乘險冒進,不如順勢隱忍?!捌缴鲭U須知止”(高鵬飛《丈亭渡阻風》)的審慎心態(tài)在宋代舟阻詩中頗具典型,如蘇轍的《次韻子瞻發(fā)洪澤遇大風卻還宿》有載:“卻行雖云拙,乘險諒亦非?!盵53]蘇轍. 蘇轍集[M]. 陳宏天,高秀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0:60.又如孔平仲的《熊伯通阻風未發(fā)拿舟就謁留飲數(shù)杯》有載:“鐵山重疊云垂地,玉馬騰驤浪駕空。涉險臨危須自戒,且維舟楫莫匆匆?!盵5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16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894.李曾伯的《阻風黃盆口》有載:“三日江行兩日風,短篷掀舞浪花中。危疑正貴須臾忍,靜定將收造化功?!盵55]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詩:第62 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8782.對風浪的隱忍與靜定不能改變困局,卻可調(diào)適心境,增強思想的定力和韌性,使緊張消極化解為平和。

宋人的舟阻書寫擺脫了悲愁苦吟的創(chuàng)作模式,表現(xiàn)出敘事深細、造境奇崛等方面的藝術(shù)特征,體現(xiàn)了宋人對行旅困境的深度思考,蘊含著宋詩敘事專注于事境營造和片斷呈現(xiàn)的藝術(shù)特點[56]周劍之. 宋詩敘事性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310.。事境包含真實發(fā)生的事及詩人對事件過程的體驗,體驗的差異決定了敘事的區(qū)別,宋人雖書寫舟阻,但視角手法各異,所呈現(xiàn)的過程細節(jié)、奇觀效果也不盡一致。通過對宋代舟阻詩的闡釋,不僅可以把握唐宋詩史嬗變的軌跡,還可總結(jié)出宋詩敘事的特色。宋人在舟阻中流露的處變不驚、窮而不迫、臨危自戒的困境智慧,對身處百年變局的當代國人而言,仍具有積極的啟發(fā)意義。

猜你喜歡
楊萬里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詩五首(書法)
宋詩新解
宋詩新解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楊萬里詩一首
I Like Drawing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