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專有名詞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是文獻翻譯的難點。本文以近代瓊崖英語文獻中一些專有名詞為例,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統(tǒng)一的原則和威妥瑪式拼音讀音規(guī)則,用音譯、直譯、意譯等翻譯法,分析了人名、地名、書名的回譯,以期對英語文獻專有名詞回譯實踐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瓊崖;英語文獻;專有名詞;回譯
【中圖分類號】H31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9-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30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關(guān)于近代外國傳教士筆下的海南文獻翻譯與研究”(項目編號:Hnky2021-12)。
“瓊崖”是海南島的古稱,從清朝末期開始,西方的傳教士、植物學家、人類學家等陸續(xù)來海南島游歷和考察,寫下許多介紹當時海南的外語文獻。這些外語文獻,是作者對自身經(jīng)歷、所見所聞的記錄,或是對所閱史籍的引用和評論,大致分為田野調(diào)查報告、游記、見聞錄、人物傳記等類別。研究這些文獻,可以從西方人的視角去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方往來關(guān)系,發(fā)掘文獻里的瓊崖文化內(nèi)涵。同時,外語文獻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中文史料記述的不足,可以印證地方文獻的記載,為編修地方志提供參考,所以研究外語文獻翻譯頗有意義。但是由于這類文獻本身的特點,翻譯起來阻礙重重。因為文獻的部分專有名詞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譯者不但需要掌握外語翻譯知識,還要對漢語語境的文化有充分了解。同時,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地名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消失,給譯者考證核實帶來巨大困難。而且,很多地名和人名是根據(jù)當?shù)刈x音,采用拉丁字母注音,譯者們要把文獻里涉及的這些重要的人名、書名準確還原回當時社會所使用的的名稱并非易事。
一、回譯的概念
沙特爾沃思(Shuttleworth)和考伊(Cowie)合編的《翻譯研究詞典》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對“回譯”的定義是,“回譯是將被翻譯成某種語言的文本再重新譯回源語的過程”(back-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1]。王正良在《回譯研究》里闡述了回譯的定義,即回譯是“普通翻譯學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將他人的譯語文本再翻譯回歸原語文本的過程”[3]。方夢之主編的《中國譯學大辭典》認為,回譯是“把被譯寫成另一種文字的內(nèi)容再轉(zhuǎn)譯成原文的過程和表述”[4]?;刈g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有本回譯,一類是無本回譯。有本回譯是有中文原文作為參照的,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將譯文還原為原文本。無本回譯,即沒有中文原文本作為參照的翻譯,只有源文化做參照。譚載喜認為“文化回譯”是“把用A語書寫或敘述的發(fā)生在B語環(huán)境里的原始故事(包括人和事),翻譯成B語言”的翻譯過程,這個過程不單是語言層面的翻譯,還要進行語境和文化層面的回歸[5]。王宏印在回譯研究中指出:“無本回譯比無根回譯的表述更為恰當,無論是缺乏原譯還是異語寫作,并非無根可循,只是缺乏一定的文本對應(yīng),但實際上都是建立于文化的基礎(chǔ)之上,文化則是它們的根”[6]。近代瓊崖外語文獻,大多數(shù)是西方學者對海南當時社會現(xiàn)象、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風土民情的論述,這類文獻的翻譯屬于無本回譯,沒有對應(yīng)的源文參考,譯者只有對源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翻譯時勤查資料,多方考證,才有可能做到準確回譯。
二、專有名詞翻譯原則
(一)根據(jù)名從主人原則
專有名詞大致分為人名、地名、書刊文章名、機構(gòu)組織名等幾個部分,“名從主人”指翻譯時按事物原本所稱之名為名。“名從主人”是翻譯名稱(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時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7]。例如翻譯西方人的姓名,根據(jù)歐美人的習慣,先名后姓,再根據(jù)英語發(fā)音音譯成漢語。如美國漢學家路易斯·查爾斯·阿林頓(Lewis Charles Arlington)、美國傳教士弗蘭克·帕特里克·紀路文(Frank Patrick Gilkman)。翻譯中國人的姓名,則先姓后名,再根據(jù)漢語拼音或威妥瑪式拼音音譯成漢語,例如黃強(Huang Chiang)、馬援(Ma-yuan)、孫中山(Sun Yat-sen)。
(二)根據(jù)統(tǒng)一性原則
很多漢字都有同音字,不同譯者使用音譯法翻譯姓名時,使用的漢字會稍有不同,但外語文獻里涉及的人名常常是歷史名人,如被貶謫到海南的歷史官員蘇軾(Su Shih)、丁謂(Ting Wei)、盧多遜(Lu To-sun)等人。譯者根據(jù)源語的讀音和上下文,查證核實,遵照統(tǒng)一性原則,選擇正確的漢字回譯歷史人名。外語文獻的作者以及文獻內(nèi)常提到的西方漢學家,大多在當時中國社會任職或傳教多年,他們的姓名早已翻譯成漢語姓名,且多次出現(xiàn)在一些正式出版刊物,如近代在中國海關(guān)任職的包臘(B·C·Bowra),1868年到海南考察的粵海關(guān)美籍洋員廷得爾(E·C·Taintor),著名的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曾在1868年任瓊州領(lǐng)事,如果現(xiàn)代譯者不做任何考察,直接按照音譯法把Bowra譯為保羅,Taintor譯為泰恩托,則譯文和早期的文章就不能保持人物姓名的一致性,給讀者理解人物造成混亂。
有一些西方學者有漢語名字,且其漢語名早已在學界通用,例如:第一個在海南島傳教的新教傳教士杰爾彌森先生(C·C·Jeremiassen),其漢語名是冶基善。冶基善生于丹麥,大約在1869年來到中國,被廣東省政府聘用,負責緝查珠江三角洲上的非法活動。美國傳教士Benjamin Couch Henry,其漢語名為香便文,1873年由美北長老會派遣到中國,在廣州傳教,1882年至海南考察旅行。還有德國著名漢學家Friedrich Hirth 的漢語名為夏德,等等。這些西方人早期在中國居住多年,其漢語名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在中國早期的文獻,在學界廣泛使用,翻譯時,根據(jù)統(tǒng)一性原則,直接使用其漢語名。
三、專有名詞回譯法
(一)音譯法
音譯是以原語讀音為依據(jù)的翻譯法,根據(jù)原語內(nèi)容的讀音在目的語中尋找發(fā)音相近的內(nèi)容。英語文獻里的中國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一般用漢語拼音或是威妥瑪拼音拼寫。威妥瑪式拼音是英國外交官威妥瑪?shù)热艘岳∽帜笧榛A(chǔ)合編的注音規(guī)則,在1958年我國推廣《漢語拼音方案》前,廣泛用于漢語的人名、地名、物名注音。例如孫中山(Sun Yat-sen)、毛澤東(Mao Tse-tung),海南著名歷史人物:丘濬(Chiu Tsun)、路博德(Lu Po-teh)、海瑞(Hai Jui)等等。其他專有名詞例子:苗族(Meao-tsze)、書名《瓊州府志》(Hing-e-foo-che),等等皆用威妥瑪拼音拼寫。涉及用威妥瑪式拼音拼寫的專有名詞,首先根據(jù)威妥瑪式拼音讀音推測漢語的內(nèi)容,再查閱歷史書籍佐證具體的漢字拼寫,必要時可查閱漢語拼音與威妥瑪式拼音對照表。
地名也通常采用音譯來翻譯,并且遵照統(tǒng)一性原則,首先選擇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名稱。因為地名是地理方位的識別標志,是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人們世代的交流使用,已經(jīng)具有固定的形態(tài)和意義,被廣大群眾接受。很多地名包含著當?shù)氐恼Z言文化內(nèi)涵,翻譯時,應(yīng)對地名進行考察認證,準確回譯到原來的漢語讀音和拼寫。英語史料文獻中地名的回譯,首先根據(jù)讀音推測地名,再根據(jù)上下文描述的地點方位,以及當時的行政區(qū)劃、史料記載來選擇恰當?shù)臐h字,力求準確翻譯回當時歷史環(huán)境下它原本的地名。
例如:The southern and larger half of the island was named Tan-erh,so termed because its king was supposed to possess ears reaching down to his shoulders.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island was called chu-ai because of its rich pearl beds,but these became exhausted in the 15th century[8].
譯文:占島嶼總面積一半以上的南部地區(qū)稱“儋耳”,據(jù)說是因為當?shù)氐摹皣酢庇写怪良绨虻亩涠妹?。島嶼北部地區(qū)因盛產(chǎn)珍珠而得名“珠崖”,但到15世紀資源就枯竭了。
分析:此英文句子出自伍連德先生寫的“Hainan,the Paradise of China”,《海南島,中國的天堂》。地名Tan-erh,根據(jù)威妥瑪式拼音與《漢語拼音方案》的讀音對照[9],譯為儋耳,再根據(jù)考證,海南儋州市古稱儋耳,所以該譯名符合事實。地名chu-ai,根據(jù)威妥瑪式拼音與《漢語拼音方案》的讀音對照,ch對照的漢語拼音是zh,所以chu-ai,譯為珠崖。外語文獻里諸如此類,Tan-chow譯為儋州,Wu-Chih-San譯為五指山,等等。有些用威妥瑪式拼音注音的地名,不一定都是根據(jù)當時的官話,是根據(jù)當?shù)乜谡Z注音,如Nam-mau-lia南茂嶺,經(jīng)考證,“l(fā)ia”是海南話對山嶺的稱呼,沿用至今,Vun-sio,是海南話讀文昌的發(fā)音,至今海南話對該地名讀音不變。在翻譯過程,譯者應(yīng)積極查閱資料,對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地名等文化元素能準確識別、嚴格考證,翻譯效果努力達到既忠于原文,又忠于歷史。有時候,翻譯專有名詞需要結(jié)合音譯和意譯,例如地名chang-hua River昌化江,妥瑪式拼音將送氣符號()放在聲母的右上角,ch的()是送氣符號, ch對照的漢語拼音是ch,所以chang-hua對照的漢語拼音chang-hua昌化,river采用直譯。
(二)直譯法
直譯指在把原語的含義翻成目的語時,保持原語的形式結(jié)構(gòu),例如詞序、句子結(jié)構(gòu)等。
以地名翻譯為例:To the east are the plateaus of “Yellow Bamboo” and the coastal plain below Kachek,through which runs the Kachek River,second in importance only to the Golden River.It takes its rise among the foothills of the Five-Finger Mountains and flows to the sea through a gap in the lower range[10].
譯文:東部是黃竹臺地,到了嘉積以下是濱海平原,排在金江之后的第二重要的河流嘉積河就流過這里,它發(fā)源于五指山脈的丘陵地帶,沿著低矮山脈間的峽谷流入大海。
分析:這個段落里,Yellow Bamboo(黃竹),Golden River(金江),F(xiàn)ive-Finger Moutains(五指山脈)三個名詞均采用了直譯法,翻成漢語的地名是海南島客觀存在的三個地區(qū),根據(jù)上下文信息推測,這三個地區(qū)的位置也符合事實。地名翻譯采用直譯的翻譯例子還有很多,例如Red Mist (紅霧山),Lotus Range(蓮花山)等。翻譯這些地名時,如果譯者對海南地理比較熟悉,熟知島上的各類地名,則根據(jù)英語單詞含義和上下文很容易確定地名的漢語名稱。地名翻譯同樣遵照名從主人原則和統(tǒng)一性原則,否則一字之差都會給讀者造成困惑,例如Golden River,譯成金河則不妥。
書名一般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并且一樣遵照統(tǒng)一性原則,翻回原來的漢語名稱。例如Fang yü chih譯為《方輿志》、The Prose-Poetry of Su Tung-po直譯為《蘇東坡賦》。成功的直譯既表達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特色,且對原文忠實。
(三)意譯法
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區(qū)別于直譯)。當采用直譯法不能表達源語的含義時,就采用意譯。例如書刊名Pictures of People tributary to China(《皇清職貢圖》),The Chinese Recorder(《教務(wù)雜志》),均采用意譯法,譯名看起來幾乎和原英文名沒有關(guān)系,但它表達了書籍和期刊的內(nèi)容?!痘是迓氊晥D》是乾隆皇帝下令編繪的介紹清朝時國內(nèi)的不同民族以及與清王朝有交往的國家之民族的一部大型圖卷,后面又以此為樣板編纂了寫本和刊本。The Chinese Recorder是美國傳教士1867年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傳教士記錄》(Missionary Recorder: A repository of Intelligence form Eastern Missions, and a Medium of General Information),主要給來華傳教士提供一個交換訊息的平臺,1868年該刊物更名為The Chinese Recorder,并伴以中文期刊名《教務(wù)雜志》。可見一些書籍和報紙雜志,采用意譯才能譯出刊物的內(nèi)涵,現(xiàn)代譯者如在外語文獻中遇到了這類刊物名,宜采用意譯,把它翻譯回原本的中文刊名。書籍和刊物曾經(jīng)客觀存在,且在當時社會,甚至至今有重要影響和意義,譯者翻譯時要慎重,需勤查史料考證,遵照統(tǒng)一性原則。
四、結(jié)語
瓊崖近代外語文獻,包含著西方學者對早期海南的語言學、歷史學、植物學、人類學等研究,近年來日益得到學界的重視與挖掘,外語文獻翻譯工作愈加重要。除了語言層面的翻譯,譯者還肩負著文化的回譯,如何譯好文化負載詞是譯者需要解決的難點。文化負載詞就包括了專有名詞。文獻中的專有名詞涉及的范圍較廣泛,因為篇幅有限,本文的分析只涉及了人名、地名、書刊名。由于專有名詞的文化屬性的特殊性,其翻譯即準確還原相關(guān)歷史地名、人名、物名、書刊名、官職名、機構(gòu)名等等,譯者需秉著忠于歷史的原則,通過書籍和網(wǎng)絡(luò)勤查資料進行考證,對缺乏佐證的史料,還要多次進行田野調(diào)查,以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傊S著本土文化研究視角的開拓,近代瓊崖英語文獻會越來越引起各學科研究者的關(guān)注,譯者需更加重視英語史料文獻的翻譯準確度,要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求實精神做好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Shuttleworth,Mark and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4.
[2]Edward H.Schafer.Shore of Pearl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
[3]王正良.回譯研宄[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7:20-21.
[4]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97.
[5]譚載喜.文學翻譯中的民族形象重構(gòu):“中國敘事”與“文化回譯”[J].中國翻譯,2018,39(1):17-25.
[6]王宏印.從“異語寫作”到“無本回譯”——關(guān)于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理論思考[J].上海翻譯,2015,(03):1-9.
[7]張廷琛.談“名從主人”[J].翻譯通訊,1981,(2):
40-42.
[8]海南省民族協(xié)會編.黎族藏書·外文部·英文卷[M].??冢汉D铣霭嫔纾?012:387.
[9]李孜,黃偉.威妥瑪式拼音與《漢語拼音方案》的計量比較[J].語言規(guī)劃學研究,2020,(01):15-25.
[10]海南省民族協(xié)會編.黎族藏書·外文部·英文卷[M].??冢汉D铣霭嫔?,2012:397.
作者簡介:
吳彩靈,女,海南澄邁人,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近代海南英語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