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
【摘要】嚴歌苓長篇小說《陸犯焉識》立足于20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著重描寫了一代知識分子在特定時期歷經(jīng)沉浮、掙扎求存的心路歷程,勾勒出一部追求自由的精神磨難史。而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歸來》截取陸焉識越獄被捕和獲釋歸來兩個片段,描繪人倫溫情,突出愛情主題。從“陸犯焉識”到“歸來”,導演對“犯”帶來的傷痕進行解構(gòu),用“歸”表達對美好情感的期盼與贊美。張藝謀的改編相當于對原著小說的二次創(chuàng)作,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敘事結(jié)構(gòu)、題旨意蘊與小說有許多差別,已是兩個具有不同風格和內(nèi)涵的文本。
【關(guān)鍵詞】《陸犯焉識》;《歸來》;張藝謀;嚴歌苓;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9-009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28
張藝謀一直把文學看作是電影的母體,早期優(yōu)秀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長篇小說《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近年如《歸來》《一秒鐘》均改編自嚴歌苓長篇小說《陸犯焉識》。在小說《陸犯焉識》中,嚴歌苓以男性視角書寫出一部知識分子追求自由的磨難史,也還原了男性歷史背后的女性真實生命體驗。而電影《歸來》將小說的內(nèi)容簡化,截取主人公陸焉識兩次歸來的片段,以馮陸二人的愛情為主線,深層次地描繪人倫親情,展現(xiàn)愛情的等待與堅守。
一、故事情節(jié)的差異
與《陸犯焉識》相比,《歸來》這部電影有幾處比較明顯的改動,從陸焉識越獄這一情節(jié)開始。在小說里,女兒雖然給陸焉識打過電話以示警告,但其實并沒有告發(fā)他。直到陸焉識看見陸家祖孫三代人團圓的一幕,害怕家人受到牽連,才決定自首。
電影的改編則讓這一幕變得更加戲劇化。女兒丹丹告發(fā)了陸焉識,導致他與馮婉瑜在火車站碰頭時被強行逮捕。這個情節(jié)由張藝謀導演原創(chuàng),可以說是全片唯一的高潮,也是戲劇沖突最為強烈的一段。陸焉識發(fā)自肺腑、滿含情意地喚了五聲“婉瑜”,馮婉瑜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焉識快跑”。隨后,陸焉識跑向馮婉瑜、馮婉瑜跑向陸焉識、女兒丹丹跑向母親、抓捕人員跑向陸焉識,四段奔跑畫面交替發(fā)生,幾幕場景交錯而過。最后,夫妻二人在即將見面之時又被迫分離,讓觀眾們緊張之余又深感遺憾。如此改編,更契合影視作品的特質(zhì),強化戲劇沖突,避免平鋪直敘,滿足觀眾的期待。
其次,影片中增加了“讀信”這一劇情內(nèi)容。在這部電影里,讀信是兩人關(guān)系和緩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情節(jié),正是因為讀信,馮婉瑜才打開緊閉已久的心門,讓陸焉識漸漸靠近她。陸焉識以信喚醒馮婉瑜,馮婉瑜用信回憶陸焉識,兩人默契合作,一絲不茍、悉心維系著雙方的感情。而在小說中,這些信件是絕對私密的,馮婉瑜視那小小的漆盒是“最最私房的物什”。當他接近信件時,馮婉瑜狠狠給了“企圖盜竊那些信札版權(quán)”[1]338的陸焉識一記耳光,用最猛烈的方式拒絕著“陌生人”陸焉識。與電影相比,這一幕的處理更突出了馮婉瑜對丈夫真摯而純粹的愛意,這份愛只屬于他們倆,獨一無二。
最后是對結(jié)局的改編。在小說里,陸焉識陪著馮婉瑜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她直到最后一刻也沒有認出自己的丈夫。馮婉瑜一輩子都沒有獲得自由,結(jié)局八十多歲的陸焉識帶著她的骨灰出走,回到了大西北那片“大得隨處都是自由的草地”[1]415。在電影中,故事的結(jié)尾不再是馮婉瑜逝去陸焉識離開,而是下個月再下個月的五號,夫妻二人舉著寫有“陸焉識”的舊報紙在風雪中等著陸焉識歸來。鏡頭最后一幕是兩個在風雪中等候的老人,電影終結(jié)在接人這一場景,雖略微讓人唏噓,卻也溫馨美好,只因一個矢志不渝的等待和另一個矢志不渝的歸來。對馮陸二人來說,“在一起”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歸宿,“縱然相逢應不識”也無妨,至少陸焉識陪在馮婉瑜身邊,并且還會一直陪伴下去。
二、敘事結(jié)構(gòu)的差異
小說《陸犯焉識》采取多時空交錯的雙線敘事結(jié)構(gòu),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陸焉識的四次“歸來”。電影《歸來》則刪掉了原著的大部分內(nèi)容,僅截取最后兩次“歸來”,采用單線敘事結(jié)構(gòu),突出愛情主題。
(一)小說:雙線交錯敘事
在小說《陸犯焉識》中,采取的是多時空交錯的雙線敘事結(jié)構(gòu)。一條線索講述正在發(fā)生的牢獄生活,按時間順序發(fā)展,直至1978年陸焉識獲釋歸家。在這條線索當中,同時穿插著“回憶”的一條線索,講述陸焉識在勞改之前的紈绔子弟生活,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敘述。兩條線索穿插進行,展現(xiàn)不同時代知識分子的境遇,從中體現(xiàn)出厚重的時代感。小說主要描述了陸焉識的四次“歸來”:
其一,出國到歸國。陸焉識內(nèi)心崇尚自由,對于傳統(tǒng)包辦婚姻反感卻又無力反抗,只能逃離。在美國讀博的幾年時間,他盡情追尋自由,包括與望達的戀愛自由、學術(shù)思想的自由等。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他慢慢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歸國的強烈意志,他意識到:“原來在他這里,戀愛是一回事,和誰去熬完一生是另一回事?!盵1]42他和民國時期的舊知識分子一樣,始終沒有逃脫封建家庭的束縛。
其二,出軌到歸家。留美歸來的陸焉識在戰(zhàn)亂中去到重慶任大學教授,亂世中知識分子的生存也受到價值觀的考驗,戰(zhàn)爭是一件混賬事,戰(zhàn)爭也讓他混賬了一場。陸焉識陷入與重慶女子韓念痕的婚外情中,由于內(nèi)心終究抵不過對傳統(tǒng)觀念的顛覆,“戰(zhàn)爭打完,最終他還要言歸正傳地生活,去和妻子、孩子、繼母把命定的日子過下去?!盵1]178歷經(jīng)亂世,陸焉識最終一無所有地回到家,重新審視亂世中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
其三,入獄到越獄。在上海的學術(shù)爭討中,陸焉識鋃鐺入獄,去大西北進行改造。這種由教授跌落至裝口吃的囚犯“老幾”的處境,使得他徹底失去了內(nèi)心追尋的自由。也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下,陸焉識漸漸認識到內(nèi)心深處對馮婉瑜的愛,他冒著生命危險越獄,傳遞這份遲來的愛,“老浪子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回來的。他是被你婉瑜多年前的眼神勾回來的。他太愚鈍,那些眼神的騷情他用了這么多年才領(lǐng)略。他再不回來就太晚了,太老了。老得愛不動了?!盵1]104這次越獄最終雖以陸焉識的自首而結(jié)束,然而,行動和心理上的“歸來”展現(xiàn)了他對家庭和愛情的“歸來”,與前兩次的回歸是反向、升華的。
其四,釋放到回歸。1978年,陸焉識重獲自由回到家中,卻早已不似當年情景,馮婉瑜患上失憶癥,認不出丈夫了。他選擇堅守在馮婉瑜身邊,如老友般陪伴和照顧。馮婉瑜去世后,因兒女的冷漠,陸焉識帶著妻子的骨灰不辭而別,逃離世俗家庭,來到曾經(jīng)的身體禁錮之地大西北,在他心中“草地大得隨處都是自由”,這也是他精神的回歸。
(二)電影:單線順時敘事
電影《歸來》對原著情節(jié)大量刪減,選取了最后兩次“歸來”,將小說的雙線敘事結(jié)構(gòu)轉(zhuǎn)為單線敘事結(jié)構(gòu),也將小說中前兩次“歸來”展現(xiàn)的社會殘酷與批判刪掉,用人間溫情和人倫親情弱化小說中的傷痕。電影中主要展現(xiàn)兩次“歸來”:
第一次,越獄回家。影片一開始用黑白色調(diào)展現(xiàn)戲劇沖突,陸焉識歷盡艱辛越獄回家見妻女,卻被女兒舉報,遭到追捕。女兒的無情并沒有阻止他要見馮婉瑜的決心,他往門縫中留了一張紙條,約她第二天早上八點在火車站天橋下見面。馮婉瑜深愛著陸焉識,她不顧女兒的阻撓和哀求,不顧一切地要去見她的愛人。在火車站的天橋上,追捕者、告密者、逃亡者、等待者四方匯聚,氣氛緊張,達到電影高潮。第一次“歸來”,導演用影像化的表達展現(xiàn)知識分子陸焉識對妻女的思念,馮婉瑜“焉識快跑”的呼喊聲令人肝腸寸斷,將主題聚焦到愛情,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時代因素對人的烙印,是以揭示人性溫暖,展現(xiàn)愛的守候。
第二次,獲釋歸家。70年代末,陸焉識終被釋放,迫不及待地去見馮婉瑜。但見面時,馮婉瑜只是客氣地問候了一下。陸焉識覺察到了她的疏離,滿腔愛意無處安放。等馮婉瑜說要出去買菜招待他,他又開始期待往后夫妻生活的甜蜜,去房間整理床鋪。就在這時馮婉瑜回來了,像變了個人似的要趕他出去。李主任和女兒都沒法讓馮婉瑜相信,眼前這人便是她朝思暮想的陸焉識。電影的后一部分用緩慢的節(jié)奏和大量細節(jié)來講述陸焉識為馮婉瑜尋找記憶,如找老照片、修鋼琴、讀信等,放大夫妻之間的溫情??墒邱T婉瑜的失憶癥沒有絲毫好轉(zhuǎn),歷史留下的傷痕是她心里無法忘卻又無從記起的失憶,也是陸焉識無法喚醒的愛情,那愛情矢志不渝卻遙不可及,陸焉識所能做的就是陪著馮婉瑜一起等待她記憶中的那個“陸焉識”。
導演在改編時,將小說的雙線敘事結(jié)構(gòu)中陸焉識的四次“歸來”刪減為單線敘事結(jié)構(gòu)兩次“歸來”,是對歷史、對時代的一種弱化書寫。針對小說中受時代影響的悲劇人物,也進行了刪除或者淡化處理。例如小說中的方師傅,也是特定時期的悲劇人物。在電影中,方師傅卻從未露面,僅僅只是一個“符號化”的人物。即使陸焉識曾拿著鐵板勺為馮婉瑜“報仇”,最終他依舊選擇原諒,這也體現(xiàn)了張藝謀對電影人物關(guān)系發(fā)展采取的一種節(jié)制手法。
三、題旨意蘊的差異
小說《陸犯焉識》以主人公努力追求自由作為文本的第一主題,勾勒出陸焉識的愛情悲劇和人生悲劇。而電影《歸來》則以苦難中的愛情堅守作為核心主題,展示人類個體最頑強動人的生命姿態(tài)。
(一)小說:對自由的探尋
從書名來看,《陸犯焉識》中的“陸焉識”被“犯”字從中切斷,意味深長。小說中陸焉識不僅是牢獄里的囚犯,更是在時代、社會、家庭中自我迷失了的囚犯。引子第一頁就出現(xiàn)了四次“自由”:“據(jù)說那片大草地上的馬群曾經(jīng)是自由的。黃羊也是自由的。狼們妄想了千萬年,都沒有剝奪他們的自由……因此它們漫不經(jīng)意地開銷、揮霍它們與生俱來的自由?!盵1]1可以看出,整部小說都以“自由”為主題,描摹出一個極度向往自由的清高知識分子被摧殘的形象,展示了主人公陸焉識奮力追尋自由的一生。
陸焉識為了追尋自由,一生總共進行了四次逃離。第一次逃離是赴美留學,躲避包辦婚姻。留學結(jié)束歸國時,“五年的自由結(jié)束了。他眼睛一次次地潮濕,不是哭他的望達,是哭他的自由。他跟誰都沒有說過,他多么愛自由?!盵1]45第二次逃離是在抗戰(zhàn)期間,1937年他孤身一人遷往重慶任教。第三次逃離則是在西北農(nóng)場,陸焉識冒死趕上場部禮堂科教片的最后五分鐘看到小女兒丹玨以后,猛然發(fā)現(xiàn),他其實深愛著妻子馮婉瑜。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匱乏的物質(zhì)、嚴苛的精神傾軋中,“婉瑜是他寡味的開端,卻是他完美的歸宿。”[1]300馮婉瑜終成他回歸自由的最溫暖港灣,在西北監(jiān)獄的病房里,他開始策劃逃亡并成功越獄。第四次逃離發(fā)生在獲釋歸來以后,70年代末,一切回到正軌,陸焉識以為終于能與馮婉瑜攜手幸福晚年。然而,深愛的妻子卻已失憶,社會的變化、命運的撥弄,都令陸焉識陷于有家不能做主、有愛不能說的局促境地。小說結(jié)尾陸焉識終和馮婉瑜復婚,卻選擇在妻子死后進行了人生中第四次逃離,帶上馮婉瑜的骨灰,回到了自由的大草原。
陸焉識作為出身于書香門第的長子,一生都在追尋自由。然而可悲的是,他為自由所做的每一次逃離都以回歸原點而告終。本因逃離包辦婚姻而赴美留學,卻在留學結(jié)束后重歸家庭;在重慶追求學術(shù)自由卻為自己引來牢獄之災;在勞改農(nóng)場越獄成功又黯然于西寧自首;最終獲釋歸家卻又重返草原。一次次的逃離與追尋,也令他漸漸顛覆對自由的理解。包辦婚姻的確不自由,但這并不影響他自由地愛著馮婉瑜,假如他一開始便明白愛是自由的,也不至于在失去之后才追悔年華蹉跎。作為清高的知識分子,陸焉識認為兩不相幫便可以保持自由,恰恰就是這份自由為他帶來了牢獄之災。與其說時代造成了他的悲劇,不如說是時代無情地放大了悲劇。慶幸的是,他最后終于醒悟,自由最大的敵人是自我。重回草原的選擇雖然無奈,但陸焉識已然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內(nèi)在的自由,而非外部環(huán)境的形式上的自由。
(二)電影:對愛情的堅守
電影《歸來》舍去了陸焉識追求自由的漫長艱辛路,將故事濃縮在兩段時間內(nèi),前半段以陸焉識的越獄逃跑為主,后半段展現(xiàn)陸焉識歸來后在家里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導演選擇借用特殊時期才子佳人不離不棄、苦苦相守的感人故事,深化矢志不渝的愛情主題,帶給觀眾感情的洗禮及溫情的感傷,也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時下社會熱點,引發(fā)觀眾共鳴。
在影片中,馮婉瑜不顧女兒百般勸阻,不惜違背組織命令,去約定地點為陸焉識送饅頭。擔心妻子與自己錯過,本躲在天橋角落的陸焉識不畏暴露目標,不顧抓捕人員圍追堵截,大聲呼喊馮婉瑜。兩人不顧一切奮力奔向?qū)Ψ剑瑤Ыo觀眾強烈的動容。陸焉識被捕以后,馮婉瑜因惱恨出賣父親的女兒,堅決不和丹丹住在一起,她甚至再也不鎖門,不愿再錯過任何一個陸焉識能夠回家的機會。這充分展現(xiàn)了馮陸二人對彼此的深愛與牽念。
1978年,陸焉識終于重獲自由,他滿懷欣喜歸心似箭??煽嗫嗄钏人鸟T婉瑜卻已失憶,認不出他了。為了喚醒馮婉瑜,陸焉識多方奔走,找自己的舊照片、化裝成風塵仆仆剛從遠方歸來的陸焉識等等。即使擦肩而過也并未讓他放棄,他又化身為念信的同志、修鋼琴的師傅、以及住在她附近的仰慕者,以求喚醒妻子。而馮婉瑜記得一切惱恨與傷痛,唯獨認不出自己最親近的丈夫。究其根本,是因為愛得太深。馮婉瑜曾經(jīng)為救陸焉識而被方師傅玷污,她認為自己再也配不上完美的陸焉識,所以內(nèi)心深處的記憶停留在20年前苦難還未發(fā)生之時。然而,她渴望陸焉識歸來的心情仍舊那么急迫。得知陸焉識已經(jīng)獲釋且5號即將歸來,馮婉瑜每月5號早早起床,面帶微笑細心梳妝,滿懷期待去迎接記憶中年輕英俊的丈夫。同樣地,深愛著妻子的陸焉識在百般努力都失敗后仍未放棄,他開始把她當作孩子,忠實地陪著她在每月的5號去火車站等待永遠“歸不來”的陸焉識。這是一個平凡知識分子家庭在特殊時期聚散離合的故事,更是一對普通夫妻歷經(jīng)苦難后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堅定執(zhí)著地守護愛人。
四、結(jié)語
從小說到電影,改編不是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轉(zhuǎn)移,也不僅僅是兩種媒介的轉(zhuǎn)化,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在文本基礎(chǔ)上,導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既要結(jié)合小說與電影之間的差異,又要綜合考慮時代、受眾等影響因素,在創(chuàng)作中增減或修改內(nèi)容,并在藝術(shù)技巧上進行加工。電影《歸來》將小說《陸犯焉識》中的線狀書寫濃縮為點狀書寫,改雙線交錯敘事為單線順時敘事結(jié)構(gòu),節(jié)奏緊湊,情緒飽滿,故事連貫集中,戲劇沖突張力十足,凸顯了影片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謝婷.從小說《陸犯焉識》到電影《歸來》[D].西南大學,2015.
[3]鄧迎春.電影《歸來》對小說《陸犯焉識》的改編[D].西南大學,2016.
[4]賈鳳岐.《陸犯焉識》的電影改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9.
[5]駱淑文.迷失的“歸來”——論電影《歸來》對小說《陸犯焉識》的改編[J].華文文學,2020,(04):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