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阜寧師范學校附屬小學(224400) 特級教師 盧建山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 年版方案”)在“課程實施”中指出,要“創(chuàng)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明確目標、自主規(guī)劃與自我監(jiān)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著力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整本書閱讀教學更要如此。因此,教師要根據(jù)2022 年版方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以生本理念為觀照,依循整本書閱讀的內涵和目標,遴選出適切、匹配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成為積極的閱讀者和思考者,幫助學生建構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
語文新課標將“思維發(fā)展”列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語言即思維,有了思維的介入和參與,學生才能享受整本書閱讀的快樂與愉悅,從而保持長久有效的整本書閱讀興趣。
好奇是小學生探尋世界的恒久動力。當學生拿到一本書,看著書名、觀察封面時,即使他們對這本書有一定的了解,也會存在一些困惑點、興趣點和疑問點。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好奇狀態(tài),從書本的情節(jié)、人物,或者是目錄、標題,或者別人的評價、作者的介紹等不同維度,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喚醒他們的閱讀欲望。
例如,指導學生閱讀《中國神話故事》這本書時,由于學生初次接觸該書,會發(fā)現(xiàn)其目錄與眾不同。于是,教師在學生閱讀目錄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目錄有什么規(guī)律了嗎?為什么每一篇神話故事的標題都要用‘人物+事跡’的方式來表示呢?這些事跡都是所有普通人力所不及的,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生對故事懷有好奇心,并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逐漸發(fā)生變化。教師要捕捉這種變化,抓住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促進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對世界是如何誕生的這個問題,每個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神話傳說,說法又各不相同,這是什么原因呢?不同的傳說,體現(xiàn)各民族怎樣的文化特質呢?”
從一開始的好奇,到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惑,且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層層深入,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內在的閱讀動力,使整本書閱讀成為學生解決自身需要的一種必然選擇。
真正閱讀的人,思維會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tài)。原本看似機械的文字符號,在思維的介入下,能生發(fā)出鮮活的場景、畫面和形象。在解決了“這是什么”的基礎上,讀者就會生發(fā)出“還會怎樣”的追索、“要是這樣就好了”的閱讀期待以及“果然如此”的驗證快感。如果文本內容與自身猜測不一樣,讀者就會進行反思,回到閱讀的思維起點。上述種種狀況是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應然狀態(tài)。為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基礎,找準閱讀文本的內在聯(lián)系,引領學生在閱讀中猜讀,讓思維一路相隨。
比如,組織學生閱讀《愛麗絲漫游奇境》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題目中的“奇”字展開猜測,不斷朝著整本書的深處邁進。如愛麗絲掉進兔子窟里,會有怎樣的遭遇呢?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書中的插圖,組織學生猜測,印證題目中的“奇境”一詞,并以此對人物經(jīng)歷展開梳理;其次,教師可以緊扣愛麗絲在“袖珍型小人”與“巨人”之間不斷進行切換的情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依照這樣的結構和特點,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將會怎樣發(fā)展呢?書中帽匠工的時間為什么總是停在六點?一群人在比賽時,在各自不同的路線上又會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經(jīng)歷呢?”
事實上,常規(guī)性的閱讀只能關注到故事的表層情節(jié),學生不容易發(fā)現(xiàn)蘊藏其中的價值。而整體書中深層次的邏輯、人物的思想性格等,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故事的線索、人物的言行等,進行大膽的預測和反復驗證,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回環(huán),在閱讀中感受探尋的快樂。這樣,學生的閱讀動力不斷被激發(fā),從而不斷地走進文本的深處。
整本書的閱讀不能淺嘗輒止,教師要及時跟蹤了解,幫助學生在持續(xù)推進的過程中逐層深入閱讀。由于學生理解能力不強、閱讀意識相對薄弱,需要教師的指導才能完成整本書閱讀的計劃制訂,并按照計劃進行持續(xù)閱讀,走進文本深處。
整本書的內容很豐富,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復雜,并不需要像教材中的課文那樣細嚼慢咽、用心品味。因此,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內容和特點,引導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進行規(guī)劃;必要時,可以對某一個層次的群體、某一個學習小組或某一個學生,制訂契合他們的閱讀計劃。
下面以閱讀古典名著《西游記》為例進行說明。教學時,教師針對章回體小說的特點,與學生一起進行閱讀規(guī)劃,將閱讀過程設置為以下幾個板塊。一是不拘泥于細節(jié),通讀整本書。學生對照章回體小說的目錄,通過跳讀、速讀、細讀結合的方式,力爭在一個月內完成整本書的通讀。二是以西游故事的情節(jié)為抓手,設置“捉妖記”的活動。一方面,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妖怪梳理情節(jié),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妖怪的法寶、武力值等進行分類,再次把握故事情節(jié)。三是對書本中的人物展開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對師徒四人的經(jīng)歷、法寶、語言、典型事件進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對人物展開鑒賞與評價。四是關注小說所包含的中華文化內涵。如孫悟空,從成長經(jīng)歷來看,他從石頭變成猴,做過齊天大圣和弼馬溫,從孫行者變成斗戰(zhàn)勝佛,他的成長經(jīng)歷與人類的成長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哪些讓他成長的元素?
整本書閱讀不僅需要興趣的激發(fā),而且要有閱讀策略的支撐,以促進學生不斷深入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維度掌握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形成閱讀的思維,形成整本書閱讀的能力,從而深入閱讀文本。
在開始通讀整本書時,教師可以借助章回體小說的目錄,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和已知點,制訂相應的策略引導學生展開深入閱讀;在梳理書本情節(jié)時,要重在對書本信息的提煉和整合,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在對人物進行整合分析時,要引導學生展開綜合品鑒,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整本書閱讀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完整、實在的閱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閱讀的過程展開跟蹤、引導和監(jiān)管,一方面保障學生全程的閱讀熱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不斷向著文本的深處邁進,確保整本書閱讀質量的提升。
語文新課標倡導閱讀教學要設置真實而有意義的任務,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是推動整本書閱讀從表面情節(jié)向著文本內核邁進的重要途徑。教師要以真實而有意義的任務為閱讀導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引導學生不斷向著預設的閱讀目標邁進。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外國文學名著單元,編排了《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湯姆·索亞歷險記(節(jié)選)》三篇課文。在教學單元后的“快樂讀書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園”時,筆者和學生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長篇小說《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在推動學生深度閱讀的過程中,設置了三個階梯性的閱讀任務。
【任務一】通本漫讀
一是借助目錄,嘗試運用猜測讀、跳躍讀和略讀等不同方式,通讀整本書,并記錄自己每一章節(jié)的閱讀時間;二是結合福格先生和仆人的環(huán)游順序,利用世界地圖,繪制他們環(huán)游世界的線路圖,交流自己閱讀之后的初步感受;三是梳理故事情節(jié),繪制思維導圖,并介紹主人公福格先生的環(huán)游經(jīng)歷。在這一任務中,筆者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對整本書的內容進行全面梳理,使學生理解了小說的大概內容。
【任務二】深度品讀
一是關注書本中描寫的各國風情、交通等方面內容,選擇某一國家或者區(qū)域,用各種方式進行調查,了解具體情況;二是結合閱讀過程中觀看的相關影視作品,進行研討:“曾經(jīng)有一位著名的導演說過,《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擁有一般賣座電影的所有元素。你贊同這句話嗎?結合書本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在這一任務中,筆者巧妙地借助跨界融合的思維,將整本書的閱讀與地理、影視等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展開探究。
【任務三】關聯(lián)辨讀
一是結合《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中涉及的中國元素,包括對香港當時社會形態(tài)的描繪,并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文明古國的榮辱》和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展開探討:“鴉片曾經(jīng)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深的屈辱和嚴重的傷害。我們是否應該建一座鴉片紀念館,以告誡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二是結合書本中環(huán)游世界的規(guī)劃圖,嘗試為自己制訂一份假期旅游攻略,包括游覽線路圖、當?shù)氐臍v史和特色、預估費用以及每天的活動方式、交通工具和食宿安排等。在這一任務中,學生不再是純粹地讀書,而是融入自身獨特的認知體驗,關聯(lián)自身生活、社會歷史等不同的維度,將閱讀與生活巧妙聯(lián)系,收到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這一板塊的三大核心任務,保障了學生閱讀的有效性。整個過程不僅給予學生必要的閱讀策略支撐,讓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方法,而且借助任務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朝著整本書閱讀的深處邁進。
整本書閱讀的交流分享,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的特點,搭建多維的思維支架,運用可視化思維,引導學生對整本書進行整體感知,形成統(tǒng)整的結構圖式。以經(jīng)典名著《愛麗絲漫游奇境》的閱讀為例進行說明。教師可以在學生整體通讀時,為學生提供概括內容的框架,從“事件地點”“遇到人物”“離奇的經(jīng)歷”和“愛麗絲自身的感受”這幾個維度,組織學生對階段性的情節(jié)進行梳理。有了這樣“扶”的經(jīng)歷,學生就有章可循,從而快速把握閱讀內容,整體了解整本書的內容特點。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體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和閱讀習慣,將閱讀的自主性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研制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方法,并引導學生圍繞項目展開探索研究。比如,在組織學生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時,教師可設置這樣的項目任務:“作者為什么要刻畫這樣一個有著很多缺點和不足的主人公形象呢?”,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學生從核心價值的角度進行探尋,發(fā)現(xiàn):主人公的頑皮是因為內心真誠,叛逆是因為內心渴望自由,在所有人的成長過程中,叛逆、頑皮或許是一筆不可或缺的財富。
任何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所描繪的內容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和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學生只有在整合性思維的狀態(tài)下,將自己的認知、情感、經(jīng)歷等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價值判斷,才能在對照辨析的過程中獲取全新的價值體驗,產(chǎn)生整本書閱讀的感悟。比如,在閱讀《愛麗絲漫游奇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其與《西游記》進行關聯(lián),展開深入探究,感受《愛麗絲漫游奇境》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體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總而言之,整本書閱讀不能停留在故事情節(jié)的層面,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不能是簡單地“給”計劃、“給”任務、“給”策略,而要讓學生參與其中,成為閱讀的策劃者、踐行者、分享者。只有學生建構了科學的閱讀圖式,整本書閱讀才能從膚淺化、碎片化走向深入化、結構化,才能散發(fā)出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