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南
創(chuàng)新整合點
①借助希沃白板和洋蔥學園實現翻轉課堂,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學”為主的新型課堂。微課使學習前移得以實現,課堂的職能與教師的角色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課堂成了學生交流學習心得、解決學習困惑、完成鞏固練習提升的場所。教師也從講臺上解放出來,可以去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如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傾聽學生講解、及時評價、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等。
②希沃白板和洋蔥學園能幫助教師及時獲得數據反饋,利用多維度互動評價(量化評價、互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實現學習過程管理;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生評生、師評生和生評師),調整課堂進度;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全面發(fā)展。
教材分析
本項目以魯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的內容為依據,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將教科書中第十章第三節(jié)《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第七章第三節(jié)《二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關系》的教學內容,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實現知識內容的結構化學習,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學情分析
在日常學習中,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初中生,已經接觸和使用過各種形式的數據,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利用各種數字化工具,少數學生還能借助各種軟件處理學習問題,但是大部分學生并未深入思考如何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最大作用,有時甚至形成了依賴。
項目目標
①通過課前自主預習,借助微課,激發(fā)數學新趣味,拓展知識和視野,培養(yǎng)學習的自主性,實現快樂學習、多樣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②通過信息技術輔助,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個性化輔導、多維度評價,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科素養(yǎng)。
③通過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和網絡素養(yǎng),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實現課堂與教師的職能轉變,打造“學”為中心的新型課堂。
教學環(huán)境與準備
支持線上線下學習的教學平臺是希沃白板、洋蔥學園,本項目提供了微課、課前學習任務單、教學課件、課堂學案、課堂評價表、軟件工具(幾何畫板、思維導圖、問卷星、訊飛星火)等資源。
教學過程
1.依托網絡平臺實現多元化備課
課堂導入:以卡通人物為背景,將抽象的問題生活化;配以生動形象的畫面、豐富多樣的聲音;導入視頻短小,激發(fā)數學新趣味。
專題課教學設計:單個知識應用,主題突出;多個題目設計,一脈相承;一種策略解題,拓展思維。
分層訓練:分層鞏固,持續(xù)性學習;自主選擇,個性化學習;即時批改,反饋型學習。
點撥歸納:點撥一語中的,通俗易懂;歸納精準簡練,有法可依;呈現形式多樣,因課而異。
在此基礎上實現微課自制,如課中隨時錄微課記錄、學生自主錄微課分享、建立微課數據庫共享,單元前制作大單元微課導學。
設計意圖:實現備課創(chuàng)新—課堂導入情境化、難點突破專題化、學習模式多樣化、總結歸納結構化。
2.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翻轉課堂
教學分為三個部分:動畫微課與課前預習、信息技術與課堂學習、網絡平臺與后續(xù)學習。在這三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中,力求突破“傳統(tǒng)課堂”模式。
第一部分:動畫微課與課前預習
教師活動:提供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步學案和幫助學生學習的動畫微課,通過“洋蔥學園”教師端查看微課學習完成數據、微課已掌握名單、題目導航通過率等數據,分析學生預習的掌握情況,靈活調整課堂安排與教學策略。
學生活動:通過觀看動畫微課、實時反饋和即時評價,自定學習步調,將學習前移。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預習,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借助動畫微課使學生實現對新知的個性化學習;教師分析學生預習的掌握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的核心理念。
第二部分:信息技術與課堂學習
活動1:成果展示。
教師活動:選取學生課前預習的優(yōu)秀成果,運用希沃展臺展示,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機制,適時點撥指導,幫學生建立本節(jié)課的新知體系。
學生活動:班內展示課前的同步學案(如下圖),并在小組內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質疑別人的想法,解決個性化問題。
設計意圖:優(yōu)秀成果班內展示和小組合作互助,有助于學生在充分的互動學習中提升合作意識與思辨能力,同時完成對知識與方法的深入理解。
活動2:難點突破。
教師活動: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需要,制作幾何畫板課件,通過動態(tài)化、快捷性的演示,化動為靜,直觀生動地展示圖形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當學生思維受阻或反思的時候,利用幾何畫板可以模擬知識的形成過程,變抽象為具體,化腐朽為神奇,特別是在學生“頓悟”的一剎那對思維的發(fā)展最有效。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幾何畫板的動態(tài)演示,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一個實驗平臺,讓其實踐操作、探索、發(fā)現,發(fā)展空間思維能力。
活動3:分層訓練。
教師活動:提供課堂學案,設計新知應用,其中包括基礎應用和拓展提升、分層限時練習,運用希沃白板的移動授課上傳、展示學生的成果,教師適時精講點撥。
學生活動:自主選擇完成課堂學案,展示、聆聽優(yōu)秀成果,完善自己的學案。
設計意圖:借助希沃白板交互功能,實現師生的思維可視化,有利于加強生生、師生的思維互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活動4:歸納總結。
教師活動:運用思維導圖歸納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方法,有效地建立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
學生活動:思考本節(jié)課的收獲,從知識、方法、基本思想和學習活動經驗等方面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運用思維導圖有效地建立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站在學科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
活動5:當堂檢測。
教師活動:設計分層檢測,提供評價量表,通過面批并收集檢測數據發(fā)現課堂學習問題,及時反饋結果,表揚優(yōu)秀,激勵落后。
學生活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當堂檢測,根據評價標準量化成果,及時批改釋疑。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設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動力,而及時反饋則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
第三部分:網絡平臺與后續(xù)學習
教師活動:利用希沃白板的“資料夾”記錄課堂生成,進行復盤和反思,布置“作業(yè)本”進行課后練習,根據學生作答數據掌握學情,線上釘釘直播答疑解惑;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利用洋蔥學園的“查缺補漏”,根據章節(jié)知識點,組合檢測題推送給學生,根據知識點通過率等后臺數據即時掌握學習效果。
學生活動:通過希沃白板的“資料夾”進行課后復習,通過“作業(yè)本”進行課后練習,平臺能及時批改,觀看釘釘直播答疑解惑;在“洋蔥學園”平臺進行階段性的檢測,并觀看漏洞銜接的講解視頻,完成智能推送的針對性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網絡平臺的使用,師生、生生積極互動能打破空間的限制,助力學生的后續(xù)學習,補償學習漏洞,提高學習效益,實現持續(xù)性學習。另外,網絡平臺留下了學習痕跡,為后續(xù)復習提供過程性材料。
3.設立多維評價實現學生過程管理
一方面,設立多種維度的評價措施,評價滲透到每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有課前的量化評價、課中的互動評價和過程性評價,還有課后的階段性評價;另一方面,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師評生、生評生和生評師。
設計意圖:利用多維互動評價實現對學生學習的過程管理;多元化評價主體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滿意度,以便及時調整課堂進度和教學方法。
4.項目反饋
調查問卷:學生對希沃白板的書寫標畫、希沃展臺、課堂活動評價最高,“洋蔥學園”平臺上的微課趣味性與互動性問題,以及作業(yè)題攻堅戰(zhàn)等方面對學生學習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能引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幾何畫板最大的特點是動點的運動軌跡直觀形象,成功融入了數學課程,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學”的無限可能。
成績反饋:成績折線圖顯示信息技術的應用穩(wěn)步提升學生成績。
學生反饋、家長反饋(略)。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和多元化的主體,全方位掌握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的效果,有助于項目后續(xù)的改進和延續(xù),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進行深度融合。
教學反思
在不斷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主導者,而是轉變?yōu)閷W生個性化學習與探究活動的輔導者和支持者,讓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索性、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植根于課堂,滲透于無形。
在項目的實踐過程中,筆者對課堂與教師職能的轉變有了全新的體會,為學生學習方式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對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學”為主體,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腳步將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