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中唐時期詩文的韻腳字整理,從詩文意義、韻讀和諧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韻腳字存疑。力圖為其還原最合理的用韻面貌,并作相應的音義分析。根據(jù)存疑韻腳字的實際情況,可大致分為四種情形:字形相近而致誤、存在異文、詞序顛倒、斷句存疑等。此外,還包括三例與以往研究的商榷,主要涉及句末字是否入韻與韻段劃分等問題。針對用韻異常失諧的情況,應著重考慮版本本身是否出現(xiàn)了問題;針對判定句末字是否入韻、劃分韻段等問題,一般應結合相關韻式來解決。
關鍵詞:中唐;詩文;韻腳字;入韻;韻段;獻疑
本文中的中唐詩文的斷代用韻整理工作,主要以《全唐詩》[1]、《全唐五代詞》[2]、《全唐文》[3]、《全唐文補編》[4]、《唐代墓志匯編》[5]、《唐代墓志匯編續(xù)編》[6]所輯錄的中唐詩文為依據(jù)。結合學界慣例及既有研究基礎,我們首先將中唐時期劃定為公元766年—835年;然后,依照相關原則,對這一時期的韻文材料進行全面整理。去掉“重出誤收”篇目后,納入本文中唐研究用韻材料的《全唐詩》詩人有160余位,總計12200余首。借助北京大學“全唐詩分析系統(tǒng)”進行辨體操作,共得到古體詩數(shù)目接近3700首,大約有6400個韻段。同時,《全唐文》的韻段數(shù)量大約有5000個,《唐代墓志匯編》有590余個,《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有330余個,《全唐文補編》有220余個,《全唐五代詞》有70余個。
需要指出的是,“唐五代墓志專目數(shù)據(jù)庫”和“中華石刻數(shù)據(jù)庫”的唐代部分,能夠提供清晰度較高的墓志拓片圖像,以及較為全面的有關墓志信息的檢索。我們的韻腳字整理、核查工作,尤其是字形問題,主要是依據(jù)這兩個數(shù)據(jù)庫。本文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辭書有《漢語大字典》[7]、《漢語大詞典》[8]、《王力古漢語字典》[9]等,基本工具網站有北京師范大學所研發(fā)的“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tǒng)”、中華書局所開發(fā)的“中華經典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shù)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所研制的“愛如生歷代詩文集總庫”等。本文所引辭例主要來自上述辭書與網站。
在韻腳字整理過程中,從詩文意義、韻讀和諧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韻腳字存疑,我們嘗試為其還原最合理的用韻面貌,并作相應的音義分析。根據(jù)存疑韻腳字的實際情況,可大致分為四種情形:字形相近而致誤、存在異文、詞序顛倒、斷句存疑等。此外,還包括三例與以往研究的商榷,主要涉及句末字是否入韻與韻段劃分等問題。本文擬臚列中唐時期詩文韻腳字存疑共十五則,以求教于方家。
一、字形相近而致誤
這里的“字形相近而致誤”,是指因漢字形體相似而在傳抄或刊刻過程中產生的錯誤。這類錯誤多由字形混淆所致,如“己”與“已”、“曰”與“日”等。因此,有必要結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比對不同版本,并輔以工具書或數(shù)據(jù)庫進行辨析。
1.孫保衡《唐故宣義郎京兆府藍田縣尉樂安孫府君(嬰)墓志銘并序》4-1①
我祖本系,基唐侯國,齊卿之后,晉有長秋。繼踵道德,奕葉公侯,英英光祿,識密學優(yōu)。[5](P1920)
按:該韻段偶句押韻,葉“國(德?)秋(尤)侯(侯)優(yōu)(尤)”。除“國”字外,其余字均為流攝平聲尤、侯韻字,韻段不諧。經查核原碑文,“國”當為“周”,“基唐侯周”是也。這里的“唐”是指“唐虞之世”,即傳說中堯舜時期的太平盛世;“周”乃代表古代士人“三代之世”理想的西周時期。孫氏具有悠久的歷史,《新唐書·宰相世系三》:“孫氏出自姬姓。衛(wèi)康叔八世孫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為衛(wèi)上卿,食采于戚,生武仲乙,以王父字為氏?!盵10](P2945)此所謂“侯周”也?!稄V韻》中,“周”為平聲尤韻職流切,音義皆合。因此,應將“國”訂正為“周”。
2.李退思《唐故朝散大夫試光祿寺丞譙郡能府君(政)墓志銘并序》
英英能君,肅恭敦厚,擅文擅武,可冠群首。溫溫如玉,推揚眾口,標格儀范,可貽厥后。蘭桂摧萎,馨香不圬,紀令德于茲石,石與德兮長久。[5](P2075)
按:該銘之韻文葉“厚(厚)首(有)口(厚)后圬(模?)久(有)”,除“圬”字外,其余偶句句末字皆為上聲厚韻字?!佰亍睘槟m嵶?,用韻不諧。經查核原碑文,“圬”當為“垢”。《廣韻》中,“垢”為上聲厚韻古厚切,音義皆合?!秶Z·周語上》:“其
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表f昭注:“馨香,芳馨之升聞者也?!盵11](P30)《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盵12](P331)三國魏阮籍《東平賦》:“叔氏婚族,實在其湄,背險向水,垢污多私?!盵13](P1303)“馨香不垢”意為高尚的品德不會受到玷污。“圬”“垢”不僅字形相近,而且意義有
密切關聯(lián),它們均可表“骯臟”義。在古代詩文中,同義連文情形也比較常見。以上因素,造成了整理者的誤錄。
3.潘聿《唐故山南東道節(jié)度押衙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前行鄧州長史兼侍御史弘農縣開國男楊公(孝直)墓志銘并序》
河朔漢南兮隔千里,英雄冥漠兮長已矣!寶劍歸泉兮閉秋水,伉儷乖離兮終天也。[5](P2160)
按:該段銘文只有一個韻段,葉“里(止)矣水也(馬?)”,除“也”字外,其余皆為止攝上聲止韻,韻段不諧。經查核原碑文,“也”當為“地”,“天地”是也?!盾髯印ぬ煺摗罚骸靶顷犇绝Q,國人皆恐……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文選·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廣韻》中,“地”為去聲至韻徒四切,音義皆合。因此,應將“也”訂正為“地”。
4.陳穎《大唐故東都畿汝州節(jié)度先鋒兵馬使兼押衙充陽翟鎮(zhèn)遏兵馬使中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合浦郡王太原郭(超岸)府君墓志銘并序》3-1
英髦濟世,忠義競存,臨危展策,破敵摧鋒。柳營上將,茅土兼封,芳名不□,泉臺幾重。[6](P820)
按:該韻段偶句押韻,葉“存(魂?)鋒(鍾)封重”,“存”與其他韻腳字不甚和諧。經查核原碑文,“存”應作“從(從)”?!稄V韻》中,“從”為平聲鍾韻疾容切,與“鋒”韻諧?!墩f文解字·從部》:“從,隨行也。從辵、從,從亦聲?!盵14](P169)引文中的“忠義”是指忠義之士,“競從”即“競相追隨”之意,于此文意通暢?!按妗薄皬摹毕嗷欤瑧獮檎碚哒`錄。
5.楊文泰《唐故彭城劉府君太原王夫人合袝墓志銘并序》7-2
其三:弱冠從事,□志□成,允文允武,惟孝惟忠。[6](P845)
按:該銘文韻段葉“成(清)忠(東)”,用韻明顯不諧。經查核原碑文,“成”當為“戎”。《廣韻》中,“戎”為平聲東韻如融切,與“忠”韻諧?!墩f文·戈部》:“戎,兵也。從戈,從甲?!盵14](P266)前一句末二字“從事”乃動賓結構,后一句末二字的結構應相若,“戎”一般作名詞使用,“成”則不然??傊?,“戎”“成”字形相近,應為整理者誤錄。
6.劉叉《冰柱》
不為池與沼,養(yǎng)魚種芰成霪霪。[1](P4443)
按:該詩篇幅較長,根據(jù)整理,當葉“嗟(麻)麻葩巴舥沙花拏加差牙虵瑕柤涯(佳)茶(麻)車霪(侵?)夸(麻)遐家遮邪?賒呀華”?!蚌睂偾猪?,明顯非韻。據(jù)孫玉文考證,在《全唐詩》揚州詩局本中,“霪霪”作“霪?”?!都崱分校?”為平聲麻韻烏瓜切,意為“蹄涔也”,實同“洼”?!??”是指由連續(xù)不斷的雨水而形成的池水[15]。其說可從。因此,第二個“?”字應作“霪”,這是由于字形相近而致使整理者誤錄。需要指出的是,除揚州詩局本外,康熙朝內府本《佩文韻府》、康熙朝武英殿本《全唐詩錄》,皆作“霪?”,而數(shù)種內容相關的現(xiàn)代整理本,則大多沿襲“霪霪”。這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關注。
7.劉軻《農夫禱》2-1
無瘠農人以肥廄馬,無寒蠶婦以暖妓妾,無銷耒耜以滋兵刃。農人不饑而天下肥,蠶婦不寒而天下安,耒耜不銷而天下饒。妾暖而驕,兵滋而殘,馬肥而豪。[3](P7685)
按:該韻段似葉“刃(震?)饒(宵)豪(豪)”,其中,“刃”處于韻腳位置而不諧,若改為“刀”,則韻段和諧。《廣韻》中,“刀”為平聲豪韻都牢切。在古代文獻中,“兵刃”的出現(xiàn)時代較早,亦較為常見。在《漢語大詞典》中,“兵刀”可指兵器,借指戰(zhàn)事,但最早書證為元代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漢皇軟弱;興心鬧,惹起那五處兵刀,并董卓,誅袁紹?!盵8](卷2,P89)如果以“刀”入文,引例中的“兵刀”能夠與前文“廄馬”“妓妾”相照應,三者分別指代戰(zhàn)爭、農業(yè)生產、家庭生活?!叭校ǖ叮碧幱陧嵞_位置,這從句式上來看是比較合理的。假若此例能夠成立的話,那么“兵刀”的始見書證年代有機會繼續(xù)上推。不過,現(xiàn)有各古籍版本所呈現(xiàn)的皆為“兵刃”。因此,這里權備一說。
二、存在異文
文獻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異文是常見現(xiàn)象,需要古籍整理者謹慎面對。一般來說,版本、上下文邏輯以及歷史背景等要素,可以幫助研究者判斷不同異文的優(yōu)劣。有時,異文出現(xiàn)在韻腳位置,用韻和異文則可以互相印證。
8.沈亞之《倚瑟行》8-1/2
金輿傳驚灞浐水,龍旗參天行殿巍。左文皇帝右慎姬,北面侍臣張釋之。因高知處邯鄲道,壽陵已見生秋草。萬世何人不此歸,一言出口堪生老。[1](P5507)
按:關于韻段8-1,一種處理方法是再分為兩個韻段。分別葉“水(旨)?。ㄎⅲ奔啊凹Вㄖ┲保┦醉嵍纹缴舷嘌?,不甚和諧。整理者指出,第一句中的“灞浐水”,尚有異文“灞水涯”[1](P5507)?!吨?/p>
易·漸》:“鴻漸于干?!笨追f達正義:“干,水涯
也。”[16](P63)唐代宋之問《太平公主山池賦》:“煙岑
水涯,繚繞逶迤?!盵3](P2427)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構成“涯(支)?。ㄎⅲ┲ㄖ钡捻嵍?,而“姬”在這種情況下則不入韻。韻段8-2葉“道(皓)草老”,偶句押韻,首句入韻,這也從韻式上支持了對異文“灞水涯”的采納。
9.釋德誠《撥棹歌·十五》
鼓棹高歌自適情,音稀和寡出囂塵。清風起,浪元平。也且隨流逐勢行。[2](P42)
按:整理者指出,第二句中的“出囂塵”,尚有異文“不求名”[2](P42)?!蹲髠鳌ふ压荒辍罚骸盎蚯竺坏?,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盵16](P2126)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盵17](P280)《廣韻》中,“名”為平聲清韻武並切,可與“情(清)平(庚)行”相押。《撥棹歌》為組詞,共有39首,其韻式具有相當強的規(guī)律性。這里的異文顯然更符合整體韻式。同時,與“出囂塵”相比,“不求名”與上句中的“自適情”在結構上也更為工整一些。從對仗角度來說,亦支持了異文“不求名”的入韻。
10.白居易《長相思·閨怨·二》
深畫眉,淺畫眉,蟬鬢鬅鬙云滿衣,陽臺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2](P75)
按:該詞應當僅有一個韻段,葉“眉(脂)衣(微)回(灰?)低(齊)歸(支)時(之)”。整理者指出,“陽臺行雨回”一句,尚有異文“陽臺行雨歸”[2](P75)?!皻w”與“回”在文意、修辭上均無甚區(qū)別,只是此處的“回”似乎更有利于韻腳避復。《詩經·小雅·杕杜》:“女心悲止,征夫歸止?!盵16](P416)《篆隸萬象名義》:“歸,旋返也,遺也,向也,就也,安寧也。”[18](P102)又,晚唐裴虔馀《柳枝詞·詠篙水濺妓衣》:“從教水濺羅裙?jié)瘢€道朝來行雨歸。”[1](P6912)可以看出,該韻段的韻腳字大多為止攝平聲字,《廣韻》中,“歸”為平聲微韻舉韋切,與“回”字相比,它在押韻上要更為和諧一些。因此,這里可以考慮以“歸”為韻。
三、詞序顛倒
這里的“詞序顛倒”,是指文獻在傳抄、刻印過程中,文字順序發(fā)生錯亂的現(xiàn)象。它對應的是“脫衍倒訛”中的“倒”。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有可能是抄寫者的疏忽或版刻者的失誤。對于此類情況的判定要非常審慎。與韻腳字有關的文句具有特殊性,可以為古籍整理提供另一種思路。
11.李洪《唐故彭城劉府君(皓)墓志銘并序》3-2
珠玉奚貴,官冕奚榮,閱目詩書,怡情琴酒。[5](P2059)
按:該韻段偶句押韻,本應葉“榮(庚)酒(有)”,這里的韻讀顯然不諧?!稄V韻》中,“情”為平聲清韻七情切。因此,如果將“怡情”與“琴酒”顛倒,則句末字“情”就能入韻,可與“榮”諧。當然,為求對仗工整,上一句亦應更為“詩書閱目”?!短乒侍幨炕艟怪俱憽罚骸扒贂鴺沸?,詩酒怡情?!盵6](P403)亦可作一佐證。不過,查核原碑文,并未發(fā)現(xiàn)顛倒的情況,但不排除誤書的可能。
四、斷句存疑
這里的“斷句存疑”,是指文獻中因標點缺失、句讀不明或文意模糊,導致句子的劃分存在爭議。斷句不當,很可能會影響對文意的理解,甚至會造成誤讀、誤解等。在韻文中,韻腳字判定與斷句往往具有密切關系,妥當?shù)捻嵞_字判定有利于提高斷句的合理性。
12.劉叉《冰柱》
師干久不息,農為兵兮民重嗟。騷然縣宇,土崩水潰。畹中無熟谷,垅上無桑麻。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險阨至三巴。貂裘蒙茸已敝縷,鬢發(fā)蓬舥。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獨臥旅舍無好夢,更堪走風沙。天人一夜剪瑛琭,詰旦都成六出花。南畝未盈尺,纖片亂舞空紛拏……[1](P4443)
按:在整理詩文用韻的過程中,有時還會遇到斷句問題。孫玉文即指出,這里的“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獨臥旅舍無好夢更堪走風沙”,應斷為:“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獨臥旅舍。無好夢,更堪走風沙。”其中,去聲祃韻之“舍”與平聲佳麻韻韻腳字異調相押。他還認為,“土崩水潰”中的句末字“潰(隊韻)”,也應入韻,“原詩是否如此作,可疑,這里不論”,而處在押韻位置的“處(御韻)”,則與佳麻諸韻相差甚遠,不能押韻[15]。孫先生的論述可成一家之言,但仍有不甚圓滿之處。需要注意的是,“騷然縣宇,土崩水潰”兩句與“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皆為整齊的四言短句,雖然前后句長短不一,但每對含韻腳字的句子的字數(shù)和長度均在這兩句之上,并且韻式上都是偶句入韻,而這些韻腳字無疑又都是押麻韻的。如果依照孫玉文的觀點的話,則會多出一句散句。因此,從形式和文意來看,恐怕不必要去改動句讀,以遷就特定句末字的入韻。就詩韻材料而言,“潰”“處”當視為處于押韻位置上的句末字,其實,該詩也可視作比較“散文化”的詩歌。與詩韻相比,文韻的自由度無疑更高,不少材料反映,每兩句至少押一次韻并不是必然的,韻句與韻句之間存在兩三句無韻句亦不鮮見。因此,我們認為,整理者的斷句可不作改動,而“潰”“處”則皆不入韻,該詩葉“嗟(麻)麻葩巴舥沙花拏加差牙蛇瑕柤涯(佳)茶(麻)車?夸遐家遮邪些賒呀華”。
五、與以往研究的商榷
李蕊的《唐代古體詩用韻研究之二》一文,探討了唐代古體詩的通押情況以及較為特殊的用韻行為,并提供了一些中唐時期的詩韻用例[19]。此文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發(fā),同時,也有幾處用例值得商榷。
13.韓愈《古風》
今日曷不樂,幸時不用兵。無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彼州之賦,去汝不顧。此州之役,去我奚適。一邑之水,可走而違。天下湯湯,曷其而歸。好我衣服,甘我飲食。無念百年,聊樂一日。[1](P3782)
按:該詩可劃分為五個韻段,李蕊認為,韻段5-5葉“服(屋)食(職)日(質)”,反映了k尾和t尾通押的現(xiàn)象。通常情況下,學界將職韻字和質韻字的主元音都構擬為非圓唇元音,屋韻字的主元音則構擬為圓唇元音。雖然不乏屋職相押的韻例,但仍應審慎對待。再看韻段5-4,葉“違(微)歸”,該韻段的首句句末字是“水”,《廣韻》中,“水”為上聲旨韻式軌切,與其余韻腳字異調,不宜入韻。韻段5-5與韻段5-4在句式、韻式、句數(shù)上應當一致,因此,“服”亦不宜入韻。
14.張籍《沙堤行呈裴相公》
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宮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導騎丞相來。路傍高樓息歌吹,千車不行行者避。街官閭吏相傳呼,當前十里惟空衢。白麻詔下移相印,新堤未成舊堤盡。[1](P4281)
按:李蕊認為,“宮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導騎丞相來”兩句的句末字“刻(德)”“來(咍)”相押,從而構成唐代詩歌舒聲韻和入聲韻通押的一個示例。這種處理方式,表明李蕊是將該詩劃分為5個韻段,句句入韻,每兩個句末字構成一個韻段。從韻式上看,這確實相當整齊,但是平、入相押的情況,在中唐詩文中屬于相當罕見的異例,應當非常審慎??疾烊?、四句,文意上沒有異議,亦未見相關異文。那么,則需要從韻段劃分這一角度來重新考慮:第四句的句末字“來”,為蟹攝一等平聲咍韻字,第一、二句的句末字“堤”“泥”,皆為蟹攝四等平聲齊母字,“來”實可與二字相押。根據(jù)我們的韻腳字整理,齊韻與灰咍相押不乏其例。如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一四》:“三獻寢不報,遲遲空手回。亦有同門生,先升青云梯?!盵1](P4724)孟郊《與二三友秋宵會話清上人院》:“好鳥無雜棲,華堂有嘉攜。琴樽互傾奏,歌賦相和諧。但嘉魚水合,莫令云雨乖。一為鹍雞彈,再鼓壯士懷。初景待誰曉,新春逐君來。愿言良友會,高駕不知回?!盵1](P4209)盧元輔《胥山祠銘并序》:“洗滌南北,簸蕩東西。夷蠻卉服,罔敢不來。雖非命祀,不讓瀆齊。帝帝王王代代,明明表我忠哉?!盵3](P7137)以上詩文均存在相關韻例。因此,我們把前四句的韻腳字視為一個韻段,偶句押韻,首句入韻。
15.劉叉《雪車》5-4
小小細細如塵間,輕輕緩緩成樸簌。官家不知民餒寒,盡驅牛車盈道載屑玉。載載欲何之,秘藏深宮以御炎酷。徒能自衛(wèi)九重間,豈信車轍血,點點盡是農夫哭。刀兵殘喪后,滿野誰為載白骨。遠戍久乏糧,太倉誰為運紅粟。[1](P4444)
按:李蕊認為,該韻段葉“簌(屋)玉(燭)酷(沃)血(屑)哭(屋)骨(沒)粟(燭)”,反映了k尾和t尾通押的現(xiàn)象。需要指出的是,引文中的“豈信車轍血,點點盡是農夫哭”,也可斷為“豈信車轍血點點,盡是農夫哭”,這里仍然依照整理者的處理方法。我們認為,“血”字的入韻存在一定疑問。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個韻腳字“骨”屬于臻攝入聲字,收t尾,而其余韻腳字皆為通攝入聲字,收k尾。根據(jù)此處的文意和韻式,“骨”入韻無疑,而“血”亦似當入韻。仔細推究的話,則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首先,“血”并非處于必然押韻的位置。其次,“血”為山攝四等入聲字,主元音一般構擬為非圓唇的?/e等,“骨”作為沒韻字,多被音韻學者構擬為ku?t之類的形式,但也有學者在新近的研究中,將其構擬為kuot①。在初盛唐時期,月、沒韻通押情況很多,反映出二韻接近的現(xiàn)實狀況。但在中晚唐時期,元(月)韻與魂(沒)韻呈現(xiàn)出漸行漸遠的趨勢,元(月)韻與先(屑)仙(薛)韻的關系更為密切,魂(沒)韻則不然,這已成為學界用韻研究的共識。因此,這里的“血”字以非韻為宜。
總的來說,韻腳字整理工作旨在系聯(lián)韻腳字,進而歸納出相關韻部。在具體的整理過程中,有時也會涉及到用韻異常失諧、韻段劃分困難等情況。
所謂“用韻異常失諧”,是指某字該入韻而不諧。針對這一情況,首先要考慮版本本身是否出現(xiàn)了問題:第一,是否存在更優(yōu)的版本異文;第二,是否在整理錄入時出現(xiàn)了訛誤,這時,則需要核查石刻文獻的原文。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不同版本的比勘過程中得到解決。當然,有些問題也未必能夠徹底解決。無論如何,在校理文字、疏通文意的過程中,相比于其他要素來說,用韻仍然是比較“強勢”的證據(jù)。因此,即使版本指向不利,用韻所揭示的可能的“真實情形”,仍然是不能忽視的,有些發(fā)現(xiàn)甚至具有漢語史意義的價值,所謂“韻?!币喑蔀榭赡堋M瑫r,古今編纂者在編輯文本過程中產生“異文”(包括錯訛在內)的各種類型和原因,同樣值得我們系統(tǒng)歸納和全面總結,因為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漢文用字的某些特性。
至于判定句末字是否入韻以及劃分韻段問題,一般應結合相關韻式來解決,但更切實的問題是不同整理者在處理用韻時的寬嚴問題,這個矛盾實際上貫穿了上古、中古時期的用韻研究。就唐代詩文用韻而言,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者的界限整體上是明晰的,判定通押應十分謹慎,更不能輕易套用先秦時期的用韻經驗。換一個角度來說,在陰、陽、入聲韻界限之外,各類通押都有一定的空間,當然,其前提是對歷時韻部演變的大勢要有較好的把握。
參考文獻:
[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全唐五代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清]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8]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9]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上海師范學院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4][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5]孫玉文.談談韻腳字系聯(lián)法運用過程中入韻字的??眴栴}[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16][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7][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8][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9]李蕊.唐代古體詩用韻研究之二[J].語言研究, 2019,(1).
Fifteen Examples of Questions on the Rhyming Characters in
the Poetry and Essays of the Mid-Tang Dynasty
Wu Zeyu
(School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work of collecting the rhyming characters in the poetry and essays of the Mid-Tang dynasty, Fifteen examples of questions are raised. Gener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hyming characters in the Mid-Tang dynasty: similar character shapes leading to mistakes, the textual variants, reversal of word order, and doubtful punctuation. In addition, there are three other discussions with previous research, mainly involving issues such as whether the last word in a sentence is rhyming and the division of rhyme segments.
Key words:Mid-Tang dynasty;poetry and essays;rhyming characters;rhyme usage;rhyme segment;doubt raising
作者簡介:吳澤宇,男,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