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
摘 要:宋軍主帥華元殺羊食士。他的車夫羊斟沒能吃上羊羹,就懷恨在心,把華元出賣給敵人。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沒能吃上羊羹,一怒之下,就跑到楚國,唆使楚君發(fā)兵攻下中山。二人為一己之私而賣國投敵,在歷史上為自己留下恥辱的印記。
關(guān)鍵詞: 羊羹;羊斟;司馬子期;無恥行徑
《左傳·宣公二年》載有公元前607年發(fā)生在鄭宋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
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zhàn)于大棘,宋師敗績……將戰(zhàn),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zhàn),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迸c入鄭師,故敗。
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于是刑孰大焉?!对姟匪^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
宋人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以贖華元于鄭。半入,華元逃歸。立于門外,告而入,見叔牂,曰:“子之馬,然也?”對曰:“非馬也,其人也?!奔群隙鴣肀?。[1]
這里邊有一個“羊斟慚羹”的故事,也是“各自為政”的出處。
故事里的鄭宋之戰(zhàn),以宋人的失敗而告終。究其失敗原因,則是一件小事引出的蝴蝶效應(yīng):一杯羊羹不曾到口,引發(fā)了一個小人的不滿;一個小人不滿,滋生了一次報復(fù)行動;一次報復(fù)行動,導(dǎo)致一軍主帥被俘;一軍主帥被俘,輸?shù)袅艘粓鰬?zhàn)爭;輸?shù)粢粓鰬?zhàn)爭,殃及到一個國家及其人民。
華元“殺羊食士”,是戰(zhàn)前準備的一環(huán),目的是加強宋軍內(nèi)部團結(jié),聯(lián)絡(luò)感情,凝聚戰(zhàn)力,鼓舞士氣。當(dāng)然,他的羊羹只能惠及軍內(nèi)上中層人物,不可能分給全體將士。“羊斟不與”,或許是羊斟級別不夠——他只是個趕車之人。退一步說,即使羊斟足夠分量,華元卻考慮不周,羊斟也不該挾私泄憤,背叛投敵。因此,《左傳》作者譴責(zé)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p>
若干年后,類似的故事還發(fā)生在中山與楚的一場戰(zhàn)事里。
《戰(zhàn)國策·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大夫》敘述: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于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后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飧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敝猩骄叭欢鰢@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2]
這個故事前半部分叫“司馬怒羹”,后半部分叫“壺飧得士”。故事中的中山君并不像個刻薄的君主,從他曾拿盛在壺里的湯飯去救一個快要餓死的人這件事上就看得出來。也許那個人他并不認識,他救下來,并未希望得到回報。再說,他用羊羹饗都士大夫,其目的也是為籠絡(luò)人心。他是在做一個國王該做的事情,不像是有意要羞辱誰。只是手下人把羊羹熬得少了點,正巧分到司馬子期那里沒有了。而司馬子期之怒,卻反映了他的鼠肚雞腸。他為“羊羹不遍”這么點小事就出賣自己的國家,跑到楚國去進行挑唆,表明他內(nèi)心齷齪。他十分清楚中山國的內(nèi)情,他的背叛和出賣促使楚國發(fā)動了一場侵略戰(zhàn)爭。他的無恥行徑跟羊斟實在沒什么兩樣。
據(jù)《左傳》記載,華元逃回宋國后仍為宋守城。從他總結(jié)戰(zhàn)敗的原因時說的“非馬也,其人也”看,他是痛恨羊斟背叛的。羊斟的做法也確實令人切齒。中山君則對他亡國后被迫逃亡進行了反思,說是“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看來他依然是很厚道的。相比之下,司馬子期就顯得十分卑鄙了。
無論羊斟之“慚”,還是司馬子期之“怒”,表面看是因為受辱(自我感覺)而不平而反擊,本質(zhì)上卻是為了一己之私。他們的出賣行為,就是以私害國,從而在歷史上為自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恥辱印記。雖然華元與中山君都有沒有照顧好他們情緒的地方,但這不能成為他們賣國投敵的理由。
注釋:
[1]杜預(yù)等注《春秋三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第254頁。
[2]《國語·戰(zhàn)國策》合刊本,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