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金
摘 要:當一個學生出現(xiàn)行為偏差時,教師往往習慣于直接去找造成這個問題的直接原因,卻忽略了問題背后的家庭影響。文章通過融合學校德育和家庭治療的理念,把德育和家庭教育視為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將學生的行為偏差視為是整個德育系統(tǒng)成員中的互相關系造成的系統(tǒng)問題,幫助成員們認清自己的情緒來源,擴大處理情緒和德育方法的選擇項,協(xié)助家長和學生去尋找、發(fā)展、運用不同方式去處理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家庭關系;親職能力;情緒處理
“哪怕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了,我還有自信?!?/p>
在班會課上,她帶著爽朗的笑聲大聲地說著,所有的同學那一刻都仿佛浸入了五秒定格,所有人心里好像不想回復,或者說,不知道該怎么回復。筆者的視線順著聲音移到第二列最后一個座位上,驚奇地發(fā)現(xiàn)說這話的女生已經(jīng)滿臉通紅,放在書桌上的手似乎在輕抖著,眼神卻異常堅定。五秒之后,班級自發(fā)響起陣陣掌聲,有些同學還喊出“好”的聲音,瞬間將整個班級的活動氣氛點燃,推向高潮。筆者和學生一樣,給予這位同學最熱烈的掌聲。
這節(jié)課,我們開展辯論活動,論題是“我成績很糟糕,一直很糟糕,我還有自信嗎?”全班48名同學,推選出6名主要辯手,6位辯手分成2組,分別是正反兩個持方。其他學生隨意選擇持方,坐在后方聽辯論,也可以在最后結辯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顒拥哪康木褪窍Mぐl(fā)學生對自己的學業(yè)困境與自我奮斗的正確看法。而“有”的持方在經(jīng)過辯論之后,明顯支持人數(shù)下滑。在結辯后的自由發(fā)言中,發(fā)生了上文的那一幕。
一、夾縫中的孩子
從筆者開始接班,這位女生一直很少有同學提及,在班級中不顯眼。在一次作文中,她在文中表達了自己的學習困境。她說,她很努力,但是,每天學習學到八點半就睡覺,因為她害怕媽媽要她幫忙照看剛出生不久的弟弟,弟弟的哭鬧讓她感到特別煩躁、不安。而且,由于爸爸駐外工作經(jīng)常不在家,媽媽總會抱怨生活的不易,那種感受讓她很苦惱。可是,她只能通過文字表達,不敢直接對媽媽提意見。她也知道媽媽十分不容易,但她實在不想再體會那種無助感了。于是,她每天早早地就關門睡覺,無論外面發(fā)生什么她都想暫時逃離。等凌晨4點半,她再起床在房間里安靜地寫家庭作業(yè)。她在作文中將煩惱娓娓道來,同時,也發(fā)出疑惑:為什么我的世界都是嘈雜不堪的聲音?我學習成績這么差,是不是那個站在舞臺上自信地唱歌、跳舞的我注定是一個夢呢?
讀完她的文章,筆者不禁深深為這位辛苦的孩子感到心疼,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文章字里行間的敘述已然表明這位女生的痛苦。筆者一時不知對她作文的評語該從何寫起。
此前,筆者讀過香港理工大學王愛玲教授的家庭治療著作,所以腦海里立刻想起了書中倡導的“家庭系統(tǒng)治療”的理念。當父母因為子女的行為、學業(yè)、情緒,甚至體重問題而感到懊惱和困擾時,我們是否想過這些問題都與家庭關系息息相關,甚至夫妻間的矛盾與沖突才是子女各種問題的根源?而子女為了拯救和改善父母的關系往往做出“自我調(diào)節(jié)”,從而衍生種種問題,目的只是為了父母能夠在一起,沒有那么多的抱怨和紛爭而做出犧牲,這當中的因果關系實在錯綜復雜。
帶著這樣的困惑和好奇,筆者約談了這位學生的家長。學生的爸爸常年在甘肅工作,一年才回來一次或者兩次,每次回來都是短暫的幾天就匆匆回去工作。所以,筆者只約到了學生的媽媽。她是一名全職主婦,在家一心照顧兩個孩子,最小的孩子是剛出生4個月的男孩,所以她的工作重心是照顧好剛出生的孩子,對于13歲的女兒鮮有關注。學生的媽媽一來到學校就開啟長達2小時的抱怨和焦慮傳遞。以下是我們的對話片段:
老師:您平常有跟孩子交流一些關于學校有趣的事嗎?
家長:有啊,但是,我一問她為什么這次測驗會這么糟糕,她就只會低頭聽我說。以前,她都會積極和我交流的,現(xiàn)在長大了就開始不和我說話了。跟她爸爸一樣,都是不會表達的,又不做出改變,說再多也沒有用。
老師:孩子平常會和爸爸交流嗎?
家長:沒有,我不給她手機,不然她又開始偷偷玩手機游戲了。每次她和爸爸通電話也沒有話可聊。我就跟她爸爸講,現(xiàn)在連女兒也不喜歡他了。
老師:爸爸聽到這樣的話會很難過的。
家長:那也沒辦法,他為了在甘肅做總經(jīng)理,也不愿意回到深圳來做一個普通職員,他的心里只有他的工作,哪還有我們呢?(說著,媽媽用手擦拭眼淚)
從以上的對話中,筆者明顯感覺到委屈和無助的情緒已經(jīng)淹沒了這位辛苦的媽媽了,但也發(fā)現(xiàn)孩子夾在中間也萬分沮喪和痛苦。于是,筆者試圖喚醒她是否關注到孩子的問題是她和丈夫之間的問題所導致的。以下是我們的對話片段:
老師:理解您的委屈和無助。您有注意到我們的談話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內(nèi)容都是您在向我控訴您和您愛人之間的情緒危機嗎?
家長:是的。不好意思,老師。我實在太難受了。很多話我又不能和孩子說,我只能讓她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找個好的工作,遇到好的丈夫。
老師:未來都是美好的。只是,孩子的成長也需要爸爸媽媽的理解和關懷的。
家長:嗯,老師,我也覺得我們家孩子很辛苦。我經(jīng)常抱怨、哭訴,也影響了孩子。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懷疑是不是產(chǎn)后抑郁了。
老師:理解您的痛苦和無助。您有試著和孩子的爸爸溝通,讓他爭取調(diào)回深圳工作嗎?這樣,您也會輕松一些。
家長:我有要求他,但是,他每次總是用經(jīng)濟壓力大為由,不了了之。
聊到這里,筆者又陷入困境,到底怎么做,才能讓這位辛苦的媽媽能夠?qū)⒆约旱那榫w理順,讓她清楚,其實孩子的問題是她和她愛人之間的情緒危機所導致的表現(xiàn)呢?于是,筆者順勢讓她先回家,試著將自己最痛苦、最難受的事情都通過文字書寫出來,再思考孩子的學習問題。第二天,家長給我回復了信息:
老師,謝謝您的理解和幫助。昨晚,我一個人好好安靜下來想想,將內(nèi)心的痛苦和無助都寫出來,寫著寫著我發(fā)現(xiàn),我和孩子的爸爸之間確實有溝通的問題,孩子的爸爸常年不在家,而我的情緒和生活壓力又無處申訴,我只能向女兒抱怨了。其實,我的這種絕望感和焦慮是非常傷人的,我發(fā)覺我自己的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帶來了很沉重的影響。原來,孩子的問題是我們家長沒有做好,讓孩子心理負擔這么重,我十分自責。好在我發(fā)現(xiàn)及時,不然就毀了孩子的未來了。謝謝您,老師!
看完這則短信,筆者眼眶濕潤,心中卻十分溫暖。于是,筆者約她來到安靜的教室傾聽她的反省,學生也在一旁,母女兩人抱在一起痛哭。孩子明白媽媽的不易,媽媽也明白孩子的難處。
二、消失的爸爸,回來了
第四周,學生的媽媽和爸爸都來學校。從爸爸的著裝和表情,筆者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爸爸是專程回來的,而且內(nèi)心十分感激。于是,我們有了以下的對話(片段):
爸爸:老師,謝謝您這么耐心地幫我們分析,讓我有這個決心回到深圳工作,不然我后悔還來不及。
老師:這是您和孩子的媽媽深思后的決定,為您的回歸感到十分佩服。您是有什么動力讓您下定決心回來呢?
爸爸:孩子的媽媽在視頻中和我交流她內(nèi)心的困惑和痛苦,我意識到自己只是在努力賺錢,卻沒有關注到愛人和孩子真正的需要。我想,如果我再不回來,孩子會因為我和她媽媽的這種情緒危機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和樂觀的性格。
老師:嗯。媽媽聽完爸爸的這些話有什么感受呢?
媽媽:我十分感動,我們很少有這樣深入的交談。我也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家庭問題的外在表現(xiàn)。(媽媽露出了笑容)
爸爸:其實,這次回來,我明顯感覺我女兒其實是很希望我在家的。我也發(fā)現(xiàn),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探討作業(yè)的內(nèi)容或者帶孩子去游樂場玩,我們一家都很開心。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除了是會賺錢的爸爸,我還應該是會陪伴的爸爸。孩子其實很懂事,每天晚上做完作業(yè),都會主動和我、和媽媽一起談談心,暢談周末一家人要去哪里玩。我發(fā)現(xiàn),孩子之前不愛和我交流,其實都是一種相反(逆向)的表現(xiàn),她其實內(nèi)心是十分渴望一家人在一起的。
老師:(對著孩子說)那你覺得,現(xiàn)在,你內(nèi)心的無助和痛苦能夠得到理解嗎?
學生:爸爸一回來,媽媽也不再抱怨了,我再也不會用這樣叛逆的方式面對媽媽了。我感覺自己像松了一口氣,沒有負擔了,沒有那種快窒息的感覺了?,F(xiàn)在,爸爸能幫我講講題,能幫媽媽照顧弟弟,而且媽媽每天早晨都會給我做早餐。我感覺自己很舒適、很自由。
聽完孩子的話,爸爸媽媽都笑了。顯然,孩子的爸爸已經(jīng)理解媽媽的苦心和不易,并且也和孩子的媽媽達成一致了。孩子的爸爸眼眶泛紅地說:“謝謝老師,這么用心對待我女兒。不然我會后悔一輩子的?!边@時,媽媽也流著淚說:“老師,這次孩子的爸爸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和諧,自愿從總經(jīng)理降職回普通職員,也堅決調(diào)回深圳,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筆者不知道該怎么回復這位淚眼婆娑的媽媽,正犯愁的時候,孩子的爸爸拉住孩子媽媽的手,深情地說:“肯定值得,我感到很幸福。”全家人含淚地笑著。
此后,這位同學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被激發(fā),遇到不懂的題目會主動問同學和老師,雖然在最近兩次考試中成績沒有明顯提升,但是,從她果敢而堅韌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她越來越有自信了。只要我們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用心,學生變化的或許不是成績,但一定會是一股向上的力量。
三、工作啟示
在學校場域中,當學生出現(xiàn)不合場域的行為或者情緒時,教師不妨從學生本身的“錯誤行為”移開,轉而聚焦學生背后的復雜的家庭故事。將班主任工作的“提供做法”轉向“情感支援”,或許當子女的行為、情緒出了岔子,我們總把焦點停留在學生身上,而忽略了他們背后錯綜復雜的家庭故事。教師只有真正地探究學生表征問題的背后,才能讓夾縫中的學生釋放出來。
控訴的媽媽,“消失”的爸爸,夾縫中的孩子,這是本案例的最鮮明元素,讓筆者了解到一般青少年的問題,其實背后都是潛藏的家庭問題。父親的缺席正是父親的親職能力的喪失或者退場,而那位近乎情緒失控的媽媽正無形中將自己的孩子拉入他們之間的關系糾纏之中?!跋А钡陌职制鋵嵧诜蚱揸P系中選擇“息事寧人”的逃避以免溝通中的碰壁,而這會讓另一方的媽媽無形之中認為自己永遠都是那個正確的、無辜的人,她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痛苦,往往會將夾在中間的無辜的孩子拉攏過來,一起組成更強大的“陣營”以對抗爸爸的不作為。夾縫中的孩子,在這樣的關系中,內(nèi)心無比的痛苦,其實孩子的內(nèi)心都忠誠于爸爸和媽媽,但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媽媽的負面情緒和爸爸的“消失”,于是會開始去尋求雙方都不得罪的方式,心思自然也都沒有在學業(yè)上了。孩子每天想著的是如何做好這樣的關系平衡,學業(yè)成績自然而然越來越不理想。而這會給孩子帶來兩種結果,要么是引起父母的重視,用心修復他們的關系,以幫助孩子獲得學業(yè)上的進步;要么選擇沉默,將所有的痛苦和無助都留在心中,讓這樣的重壓和負擔慢慢壓垮自己,也越來越?jīng)]有自信心了。
面對這樣的家庭關系的糾纏,我們希望從一開始,家長就要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家庭關系要有深切的思考和審視,讓和諧的家庭關系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港灣。從這個德育個案中,筆者認為最可貴的是我們可以肯定人的可能性,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我們要看到人的情緒可能和人的蛻變可能,我們其實都有無限發(fā)展空間和改變的能力。
我們在認清情緒的來源之后,我們還需要擴大處理情緒的選擇項,例如,案例中,筆者讓家長用書寫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耐心地看到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來源和因果,并且協(xié)助他們?nèi)ふ摇l(fā)展,運用不同方式去處理心理問題。與其說是筆者的工作成果,不如說是家長渴望尋求改變和老師的專業(yè)指導的互相扶持和成全。
生命不斷在變化,我們允許看到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