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中的國家之一,受到了中華文化極大的影響。而茶葉作為中國向世界輸出的重要商品,與茶葉相伴隨的茶文化,也是古代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nèi)容。中國茶葉與茶文化傳入日本之后,日本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日本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刻淵源,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日本茶文化在與中國茶文化進行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不僅是日本被動接受文化輸入的過程,也是日本接受文化輸入后主動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1835年,美國用堅船利炮撞開了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昂诖录币渤蔀槿毡窘返拈_端。自此之后,日本由向中國學習轉(zhuǎn)而向西方學習以實現(xiàn)“脫亞入歐”的“宏圖偉愿”?;诖耍疚难芯咳毡窘安栉幕陌l(fā)展脈絡,探究具有強烈東方特色的日本茶文化之美。
1 茶葉東傳日本
關于茶葉何時傳入日本,學界意見不一,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仙訪道,找尋長生不老藥時,茶葉就被帶到了日本[1]。也有人認為隋朝時,中國不僅向日本傳播了文化藝術和佛教,同時也將茶文化傳播到了日本。而現(xiàn)代日本考古界人士在對公元7世紀飛鳥時代的藥師寺的藥草園進行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了種茶的痕跡,也從側(cè)面佐證了這一觀點。這一傳播對于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2]。自此之后,中日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并在唐代達到了高峰。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茶葉可能在漢代就已經(jīng)傳入了日本。據(jù)《漢書》記載,西漢昭帝劉弗陵時,海外倭人分立百余小國,在樂浪郡與當?shù)匕傩债a(chǎn)生接觸。這些學者認為在這個時候漢朝文化開始輸入日本,而茶葉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很有可能也隨之傳入了日本。而1956年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時任日本福岡市市長小西春雄發(fā)表的講話也說道:“早在漢代時,中國的茶葉已經(jīng)傳至日本福岡市了。[3]”看來茶葉在漢代傳入日本的說法,也有一定的認可。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對外來文化博采眾長的同時,亦對外“輸出”文化,與周邊國家之間交流頻繁,其中以日本為最。彼時,剛進入封建社會不久的日本,對有較為完善的政治制度、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發(fā)達的文化藝術的唐朝一直非常仰慕。從公元7世紀至10世紀大約二百年間,日本先后派出十三批“遣唐使”以及留學生等共計五百余人,他們長期居住在中國,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唐朝的文化和知識。唐朝時期,飲茶的習慣在中國已經(jīng)變得非常普及,形成了包括宮廷、僧侶、文人和平民等不同層次的文化圈。在唐朝有多年生活經(jīng)驗的日本“遣唐使”也成為傳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這些使節(jié)將飲茶視為一種高尚的文化現(xiàn)象,并將其帶回了日本。據(jù)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日本圣武天皇召集百僧講解《大般若經(jīng)》,期間還舉行了茶會,向僧侶們賜茶。這些活動不僅體現(xiàn)了唐代茶文化的繁榮,也表明了日本積極吸收和借鑒唐代文化的態(tài)度[4]。數(shù)量眾多的日本遣唐使團成員,特別是來唐朝學習的僧侶在回國時不僅帶去了茶葉及茶種,還帶回了飲茶習慣和方法,甚至是茶葉的種植、制作技術。在中國的明代時,日本更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歷史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在平安時代,茶道被引入日本,并深刻受到唐代飲茶文化的影響。這一時期,茶道逐漸在日本社會中流行開來,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在鐮倉、室町幕府和戰(zhàn)國時代,茶道在日本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和演變,并受到宋代飲茶文化的影響。這一時期,茶道逐漸成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在寺廟和貴族階層中流行。在江戶時代,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fā)展,并受到明代飲茶文化的影響。這一時期,茶道逐漸成為日本文化中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并在日本社會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直到19世紀,日本茶道的發(fā)展仍然受到中國茶道的深遠影響??偠灾?,在茶葉東傳日本這一過程中,佛教徒尤其是赴唐留學僧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僧人在前往日本弘揚佛法時,也將不同時期的中國茶文化帶到了日本,而日本僧人則是真正將茶文化推廣到日本各個社會階層,與日本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后形成了“茶道”。
2 平安時代日本茶文化發(fā)展
一般認為,在平安時代,有三位僧人與茶葉在日本的傳播有密切的聯(lián)系。僧人最澄是第一位將中國茶葉帶入日本的人。據(jù)唐代《明州牒》等多種牒文記載,日本僧人最澄于唐貞元廿年(804年)八月到達明州(今寧波),次年帶著茶種返回日本。僧人空海于唐德宗貞元廿年(804年),作為學問僧與最澄等人前往唐朝交流佛法,于806年攜帶大量佛教典籍、中國書籍以及當時唐朝制茶的蒸搗、焙烘等技術返回日本??蘸;貒螅I給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獻表》中寫到了自己在唐朝的日常生活,其中就提到了“茶湯”[5]。其中永忠和尚是在日本寶龜年間(775年)被派遣到唐朝的學問僧,在中國定居長達三十余年,深受當時的唐代風俗文化的熏陶。在《日本后記》這部典籍中,有如下記錄:于弘仁六年,即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親臨近江國滋賀縣進行巡游。在行程中,天皇途經(jīng)崇福寺,該寺的大僧都永忠恭敬地獻上親自煎制的茶水以供天皇享用。嵯峨天皇先觀賞了具有大唐風氣的茶禮,然后飲用了美味可口的茶湯,感觸非凡,嵯峨天皇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嵯峨天皇的帶領下,日本人把飲茶當成了對唐朝先進文化的模仿,飲茶之風在日本的上層社會逐漸推廣開來。在嵯峨天皇時期,涌現(xiàn)出如《和出云巨太守茶歌》等一批用漢文寫作的經(jīng)典茶詩。這些茶詩的優(yōu)秀作品不斷出現(xiàn),充分反映了當時貴族對茶事的深度參與和熱愛。因此,嵯峨天皇在位期間,被認為是日本古代茶文化發(fā)展的高光時期,被稱贊為“弘仁茶風”。
然而,“弘仁茶風”的影響并未持久。在嵯峨天皇去世后,繼任的統(tǒng)治者對茶事活動并不熱衷。隨著政府財政狀況的緊縮,894年,日本政府決定停止選派遣唐使,這導致了中日之間的官方文化交流逐漸減少。至于代表大唐文化的茶事活動,也逐漸在人們視野中淡出,甚至一度被遺忘。盡管上層社會和僧侶中存在對中國唐朝茶文化的模仿,但普通民眾并不了解,因此傳播缺少土壤,難以在社會各階層中傳播。因此“弘仁茶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日本上層社會和僧侶對唐朝文化進行附庸風雅的追捧,但很可惜這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此后日本茶文化逐漸沉寂近300年,直到鐮倉時代才再次興盛。
3 鐮倉、室町和安土桃山時代日本茶文化發(fā)展
在宋朝時,當時日本和中國之間尚無官方的正式交往,但民間的往來卻十分頻繁,特別是佛教信徒交往較為密切。鐮倉時代,日本僧人榮西曾兩度入宋學習禪宗。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榮西禪師乘船在浙江明州(今寧波)上岸,游訪了江南地區(qū)的各座古剎。彼時江南地區(qū)進入短暫的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茶園遍地,飲茶之風盛行。榮西禪師歸國后在致力于禪宗傳播的同時,也大力推廣中國的茶道。當初歸國時他攜帶了大量茶樹種子,回國后親自在日本進行播種。榮西禪師根據(jù)在中國親眼目睹和實地考察以及回日本親自種茶的實踐經(jīng)驗,用漢語書寫《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且獻書于源實朝將軍,受到將軍高度的認可和贊賞[6]。《吃茶養(yǎng)生記》作為日本第一部以茶為主題的作品,在其中記錄了茶的來源、植茶、制茶方法以及宋朝當時的抹茶點飲法,還特別講述了茶的醫(yī)藥和保健功效。這讓日本民眾開始了解什么是茶葉,并開始視茶葉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一現(xiàn)象對日本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產(chǎn)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使飲茶之風逐漸從寺院普及至一般民眾。室町時代的日本受到宋元茶文化的影響,吸收接受了“斗茶”的藝術形式,武士與貴族間開始流行“茶寄合”和“斗茶會”等以娛樂、社交為主的茶會活動,茶道逐漸發(fā)展起來。戰(zhàn)國時代,僧人村田珠光對日本茶道的貢獻巨大。他獨具匠心地將茶與佛教禪宗思想相互融合,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茶禪一味”境界,將茶道的層次和格調(diào)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去世之后,他的弟子武野紹鷗將茶道又推進了一步,武野熱衷于在茶道中體現(xiàn)日本的民族美,改革了以往茶會中愛用唐朝之物的風氣,采用了日本自產(chǎn)的陶瓷制品。而村田珠光和武野紹鷗所倡導的茶道,雖然是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始終未能脫離以禪門為中心的僧侶及特定階層。而作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在繼承先輩村田珠光、恩師武野紹鷗的理念之上,進一步深化了茶道風韻,將唐朝文化融入日本茶道之中,豐富了茶道的藝術展現(xiàn)形式,禪意更深,將茶道發(fā)展成了一門更加積極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5]。
4 江戶時代日本茶文化發(fā)展
江戶時期德川家康實行“鎖國”政策,幕府只開放了長崎這一個港口,準許中國、荷蘭的船舶進入日本。日本在某一歷史時期幾乎完全切斷了與中國的交流,也使得中國明代的一種特殊茶沖泡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傳播至日本得以保存。相比于戰(zhàn)國時代,江戶時代社會安定,商業(yè)和文化繁榮,日本的茶道和茶文化也更為繁榮,并更加廣泛地為普羅大眾所接受。這一時期,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的最主要影響就是以散茶沖泡法為代表的煎茶道。煎茶最早是何時由何人傳入東瀛尚不可知,但是使其流行于日本的,是隱元禪師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黃檗派的僧人。南明永歷八年(1654年),在日本佛教和當?shù)厝A僑的盛情邀請之下,隱元禪師前往日本長崎,開始他的弘揚佛法之旅。在佛教教義的傳播過程中,隱元禪師采用了中國福建地區(qū)的散茶沖泡法,這一創(chuàng)新在日本的煎茶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普及。此后,煎茶法在日本僧人月海元昭的大力推動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廣為人知。享保二十年(1735年),月海元昭到達京都,在京都鴨川第二橋畔開辦茶館“通仙亭”,掛匾額“蝸廬”,煎茶賣茶并與往來客談禪說教[7]。月海元昭的賣茶活動并非為了經(jīng)濟收益,他的目的在于通過街頭賣茶活動推動煎茶法的普及,進而倡導一種新的茶道形式。月海元昭深入社會接近普羅大眾,身體力行地踐行一種具有豐富生機和活力的禪道。月海元昭的賣茶方式在努力地向群眾的生活靠近,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生活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是禪,也是茶道的本來精神,月海元昭被尊為“煎茶道中興之祖”,與尊奉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的抹茶道形成了日本茶道的雙峰之勢[8]。月海元昭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他對茶道的理解和改良影響了后世,為日本茶道注入了獨特的活力和生命力。
5 結(jié)語
日本茶道在其文化訴求方面,與中國佛教極為相似。日本茶道最終目的是修行個人,提高精神境界,而這恰恰與佛教修身養(yǎng)性的追求相近,因此,僧侶在日本茶文化的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是一種由中國傳入,經(jīng)過日本本土所傳承發(fā)展起來的東亞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演進,日本茶文化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借鑒和模仿中國茶文化的表面形式,而是開始從民族文化的深度出發(fā),將茶道思想與日本的藝術理論及藝術形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其不僅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更在內(nèi)涵上反映了日本人民對茶道精神的理解與升華,進一步塑造了日本茶文化的獨特氣質(zhì)和韻味?!?/p>
引用
[1] 劉勤晉.中國茶在世界傳播的歷史[J].中國茶葉,2012,34(8): 30-33.
[2] 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208.
[3] 陳椽.茶業(yè)通史[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8:475.
[4] 盛敏.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與茶葉出口貿(mào)易發(fā)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7.
[5] 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8.
[6]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4.
[7] 伴蒿蹊.近世畸人伝[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5:79.
[8] 林瑞萱.中日韓英四國茶道[M].北京:中華書局,2008:90.
作者簡介:余易臻(1999—),男,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