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平
(揚州大學 學報編輯部,江蘇 揚州 225009)
參考文獻對學術研究的引領作用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忠實、規(guī)范地著錄參考文獻,無論是對作者、編輯、讀者,或是期刊、出版社、評價機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范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完善既是國家科技、文化事業(yè)進步的現實需要,也是國內學術成果走向國際學界的必然要求。
從1987年起,我國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的制定經歷了三個階段、兩次修訂,分別是GB/T 7714—19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以下簡稱“舊國標”)和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以下簡稱“新國標”)。新國標“規(guī)定了各個學科、各種類型信息資源的參考文獻著錄項目、著錄順序、著錄用符號、著錄用文字、各個著錄項目的著錄方法及參考文獻在正文中的標注方法”,[1]1自2015年12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在期刊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然而,即使是嚴格執(zhí)行新國標的《編輯學報》,該刊雖曾“多次做出具體說明”,但參考文獻著錄能符合其規(guī)范者仍屬“鳳毛麟角”,[2]更不用說其余了。
為何新國標及其前身在業(yè)界宣傳、實踐了這么多年,參考文獻著錄的不規(guī)范問題依然大量存在,這或許與新國標本身的缺陷密不可分。故而,很有必要對新國標的相關研究做一個較為全面的回顧,以期從源頭上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
新國標是在“參考已發(fā)表的解讀舊標準的相關文章”的基礎上,對舊國標“部分條款的一些遺憾和問題”進行了“修改、補充、完善”,[3]前者是對后者的繼承與發(fā)展。早在新國標發(fā)布之前,作為起草人之一的陳浩元就率先在《編輯學報》上就期刊中析出文章的“頁碼”、用西文或漢語拼音書寫的著者姓名、《×× 學報(×× 版)》和標準文獻著錄的細節(jié)變更做了說明,[4]它們正是新國標不同于舊國標的眾多變化之處。其后,陳浩元又發(fā)文具體介紹了新國標修訂的背景、原則和適用范圍,指出新國標對舊國標的主要修改之處,甚至揭示了部分示例的錯誤之處,[3]為編輯和著者使用新國標提供了有益的指南。
由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范的重要性,新國標一出現便吸引了不少學者的關注。曹敏比較細致地分析了新國標不同于舊國標的地方,并以示例標明了部分著錄規(guī)定的要點。[5]因為該文在解讀過程中“存在對標準解讀不準確、所列舉的部分示例有錯誤以及其他編校不規(guī)范等問題”,馮秀蘭、陳浩元專門寫了辨析文章,以宣傳新國標的正確使用。[6]韓云波、蔣登科從術語體系、著錄體系、順序編碼制參考文獻表著錄體系以及文獻類型標識代碼體系四個方面肯定了新國標的修訂特色。[7]徐玉梅、[8]王艷[9]等人也分別著文肯定了新國標為順應時代變化做出的修改,贊許其在推動規(guī)范化、數字化和國際化方面的功績。祝清松更是在比較新舊國標的基礎上,指出著錄范圍擴大化、著錄對象細分化、著錄來源追溯化、著錄語言國際化、著錄類型豐富化是新國標反映的參考文獻著錄五大新趨勢。[10]
閱讀型參考文獻和引文參考文獻是新國標新增的兩個重要術語,對兩者的頁碼著錄有不同的要求。譽之者稱“其更加符合學術論著寫作和編輯中參考文獻著錄的實際,能更好地反映不同類型的參考文獻引證目的和作用,有利于規(guī)范引證動機和行為、細化著錄規(guī)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11]但陳海燕指出這兩個術語提出的科學依據不足、概念界定不明、標注未能區(qū)分以及容易引發(fā)學術不端問題;[12]韓云波等也提出閱讀型參考文獻的邏輯邊界、經過作者評論和修改的原文演繹性陳述的參考文獻歸屬、期刊中析出文獻按不同情況分列頁碼的煩瑣等問題,說明兩者區(qū)分的意義不大;[7]丁明剛從兩種文獻所給定的概念入手,認為“該分類使得‘閱讀’‘引用’與‘參考’概念間出現了包涵與重復的問題,不夠簡練與明晰”。[13]
朱大明從新國標特定語境和術語定義的前提出發(fā),指出閱讀型參考文獻是指廣義的引用文獻,引用參考文獻則為具體內容的引用文獻,試圖為兩種參考文獻做更明確的特征分析,[11]但這樣一來新國標區(qū)別兩者的必要性就顯得意義不足,特別是起草人還強調對期刊中析出文章的“閱讀型文獻以標注起始頁為宜”,[14]而新國標又未對兩種參考文獻類型是否單獨排列進行規(guī)定,且引文參考文獻是標注具體頁碼的,這就容易使得對它們的辨別變得困難。
賈曉林結合陳海燕、韓云波等人的看法,建議刪除閱讀型參考文獻定義,由編輯引導作者將原本屬于閱讀型的參考文獻作為頁下注或文末注處理。[15]基于對閱讀型參考文獻引用模式的劃分,趙巖潔認為作為整體借鑒參考,或是高度概括基本內容,或是給出一個提示性說明的閱讀型參考文獻標注起訖頁更為準確;對于為讀者提示與論著內容相關的參考文獻資源(索引),如方法、數據、公式、模型、算法等的閱讀型參考文獻,應標注具體頁碼,以便讀者快速查閱進一步閱讀。[16]
舊國標的不足之處,很多學者已予點明并給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議,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新國標卻沒有接受。如新國標沿用的“8.4.1.3 無出版地的中文文獻著錄‘出版地不詳’,外文文獻著錄‘S.l.’,并置于方括號內”和“8.4.2.3 無出版者的中文文獻著錄‘出版者不詳’,外文文獻著錄‘s.n.’,并置于方括號內”,陳愛萍等人早已指出“S.l.”中文的意思是“無地點”,與“出版地不詳”不是一個概念;“s.n.”則找不到對應的外文表述,是否正確還有待考證。[17]新國標未就這兩個縮略符號給出相關解釋。
還有一些是舊國標合理的著錄項,新國標反而給舍棄了。如舊國標對專利文獻的標注都有“專利國別”,但新國標取消了這一項目。余丁以為這種做法極不妥當,因為不同國家專利號的編碼標識方式不同,而專利具有地域性,同一項專利要在不同國家得到保護,必須分別向不同國家申請。[18]又如,舊國標對標準文獻的著錄是標準號在前、標準名在后,而新國標卻將標準號歸為“其他題名信息”,黃成煙認為這既不符合國際標準,還可能造成歧義或識別困難,并且實施成本過高。[19]
在與舊國標的比較基礎上,既有研究或考察了新國標的特色與修改之處,或指出新國標反映的參考文獻著錄趨勢,或批評新國標對某些參考文獻著錄方式的不合理,這些為人們更好地利用新國標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文獻類型標識代碼早在舊國標中就已出現,但在實踐中發(fā)現這些標識代碼不夠完善,導致部分文獻無法歸類,“為了便于識別參考文獻類型、查找原文獻、開展引文分析”,[1]Ⅲ新國標新增了檔案[A]、輿圖[CM]、數據集[DS]以及其他[Z]四種文獻類型,它們的出現使得某些分類不明確的信息和文獻類型有了較為可靠的著錄依據。遺憾的是,新國標文本中缺少對其內涵的界定,相關示例或缺失或有誤。
起草人曾對新國標新增的4個文獻類型的大致內容做了粗淺的界定;[3]余丁雖然肯定了新國標新增文獻類型的必要性,但也指出其不夠細化和明確的一面,比如法律法規(guī)、以及尚未成為標準的行業(yè)規(guī)范的歸類難以確定,同時從現代漢語的語意出發(fā),認為輿圖應改稱地圖更為合適;[18]陳慶、陸炳新針對新國標中數據集未給出相應示例,補充了兩個包含數據集名稱的英文示例;[20]趙正、龔闊英也因新國標未給出輿圖參考文獻的示例,在分析了以圖書形式出版的地圖集、單幅地圖、電子地圖、普通圖書中析出的地圖、館藏輿圖等五種常見的輿圖后,給出了前三種形式輿圖的著錄項目和著錄格式;[21]趙正、龔闊英還針對目前有關檔案文獻的著錄格式并不統一,并且新國標對可以公開利用但未公開發(fā)表的館藏檔案格式沒有詳細說明,為此補充了這類檔案文獻的相關示例;[22]周俊、李德華從數據集的名詞解釋出發(fā),探討其分類的定義和涵蓋的范圍,并給出4個中文引用的實例;[23]張衍、陳子琪指出新國標在實踐中存在檔案涵義失當、檔案著錄規(guī)則不明及示例有誤等問題,在明確檔案概念內涵,對檔案著錄的通用要素加以選擇與界定的基礎上給出了正確的檔案著錄示例。[24]這些研究反映出新國標文獻類型的定義和著錄細節(jié)還需要更進一步地深化。參考文獻的著錄是一項復雜而煩瑣的工作,新國標的示例雖然較舊國標增多了不少,但還不能滿足實際操作的需要。如王祥國對新國標未給出示例的題名以“?”“!”結尾的文獻、題名中有錯別字的文獻、題名中有不規(guī)范科技名詞術語的文獻、刊物更名前后文獻的著錄、期刊采用篇頁碼編排的文獻等五種特殊情況做了著錄建議;[25]電子資源的更修或修改日期在新國標中是作為任選項出現的,但張宏等人認為它恰恰體現了電子資源是否為最新資訊,應該盡量提供,為此介紹了獲取的方式。[26]
示例不足之外,示例的編校錯誤和失誤過多也是新國標為人詬病的主要原因。關于這個問題,起草者曾指出其中幾處顯性的錯誤,但他要求使用者準確掌握條款的“要求型”“陳述性”和“陳述型”性質,探索出合理的參考文獻著錄方法。[27]然而這與參考文獻著錄需要的準確性原則明顯違背。黃永場、[28]陳海燕、[12]余丁[18]等人皆對新國標中的示例錯誤予以零星揭露,而羅銀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最為全面,他不僅指出新國標的示例存在著錄錯誤、項目缺失、示例不當、示例重復、含糊不清、格式混亂等,[29]也發(fā)現新國標示例的獲取和訪問路徑陳舊,在使用到數據庫時,存在不可行、沒必要和不夠簡捷等問題。[30]
李林霞、溫習勇對專著、專著中析出的文獻、連續(xù)出版物、連續(xù)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獻、專利文獻、電子資源等6類文獻的44個著錄格式示例與著錄項目的比較分析,發(fā)現新國標的示例與其條款4“凡是標注‘任選’字樣的著錄項目系參考文獻的選擇項目,其余均為必備項目”的規(guī)定不符。[31]這是標準制定者對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沒有爛熟于心的結果。相似的情形也體現在新國標10.2.4“著者-出版年制”參考文獻列表示例中,陳愛萍等人指出,示例的三條參考文獻作者裴麗生、劉徹東和張忠智的排序沒有遵循新國標“3.8著者-出版年制”的定義——“一種引文參考文獻的標注體系,即引文采用著者-出版年標注,參考文獻表按著者字順和出版年排序”。[17]
雖然新國標較舊國標的示例大幅增加,但從以上研究內容的反饋來看,示例顯然遠遠不能滿足參考文獻著錄的實際需求,還要繼續(xù)擴展和豐富,而示例失誤之多更是需要好好加以修訂才能符合國家推薦性標準的要求。
學界對新國標內容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著錄示例,二是術語名詞,三是著錄細節(jié)。關于第一點,前文述之已詳,此處從略。就術語名詞而言,賈曉琳據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一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的要求“每項標準或系列標準(或一項標準的不同部分)內,對于同一個概念應使用同一個術語”,[32]3指出新國標新增術語——“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中的對象是“數字資源”,而相關著錄項目與著錄格式中使用的全部是“電子資源”,兩者內涵相同,表述相異,應做說明;[15]朱大明針對新國標“10.1.3 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時,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外著錄引文頁碼”中“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的表述,評論道:“由于某一文獻與其著者是唯一對應的,同一文獻必然是同一著者,而參考文獻引用的對象是文獻而不是作者;因此,《規(guī)則》所表述的‘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顯然累贅,只需表述為‘同一文獻’即可?!盵33]
至于著錄細節(jié)的問題,至少有三個層面的不一致。首先是著錄項目和著錄格式的不一致,如余丁指出新國標中所有文獻類型的著錄項目條款中都沒有“文獻載體標識”項,而具體到各類文獻的著錄格式卻都出現了這一項內容。在各文獻類型的著錄項目中“文獻類型標識”為任選項,而著錄格式中的“文獻載體標識”是和“文獻類型標識”一起出現的,但沒有規(guī)定“文獻載體標識”是否也是任選項。但據新國標8.2.2規(guī)定“電子資源既要著錄文獻類型標識,也要著錄文獻載體標識”,這明顯又與其關于電子資源著錄項目中文獻類型標識(任選)的規(guī)定沖突,且沒有指出當電子資源的文獻類型標識缺省時文獻載體標識是否也同時省略,也缺乏相關示例可以參照。[18]
其次是與其他國家標準之間的不一致,如韓云波等指出新國標對題名信息和其他題名信息的銜接用的是著錄標識符“:”,但若遇到著錄信息源本身就包含標點符號“:”且有副標題時,若按新國標的要求著錄參考文獻,很容易出現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標識符號“:”,這既違背了新國標“5 著錄信息源”規(guī)定的“參考文獻的著錄信息源是被著錄的信息資源本身”,也不符合GB/T 15834—2011關于標點符號的用法,更會迷惑讀者。[7]黃城煙比較了新舊國標對標準文獻的不同著錄格式,認為新國標的格式不符合GB/T 23289—2009《術語工作 文后參考文獻及源標識符》的要求。[19]
再者是與國際標準、國際通行做法不一致的問題。如韓云波等指出新國標關于著作方式相同的責任者超過3個時的著錄方式與ISO 690:2010(E)5.4.2“超過三個文獻創(chuàng)建者”的著錄方式不同;[7]余丁比較了國際上流行的西文文獻題名方式與新國標關于西文文獻著錄的要求,認為兩者存在較大的分歧,不利于我國學術期刊走向國際化;[18]羅銀科指出新國標示例在處理DOI的過程中一是沒有遵循當DOI號在屏幕或紙張上顯示時,除文本清楚說明是指DOI號,應使用小寫的‘doi:’標記開頭的規(guī)定,二是將唯一性和極高穩(wěn)定性的DOI位置置于極不穩(wěn)定的“獲取和訪問路徑”之后,[30]與其最初設置目的“以便讀者快捷、準確地獲取電子資源”[1]Ⅲ背道而馳。
學科之間由于研究對象、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等的不同,差異或小或大,研究成果的表述也千差萬別,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與科技類學術論文相比,具有內容表述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征”,[34]Ⅳ它們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新國標希冀用一種規(guī)則將所有學科研究成果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統一在同一框架下,無疑會消解不同學科內容表述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有學者對新國標及以之為基礎編制的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范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外國人能否共享我們的文獻信息資源,關鍵在于他們能否跨越語言的障礙,能否讀懂中文,而絕不是參考文獻的著錄方式?!盵35]此言誠是,“然而,標準化畢竟是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趨勢,即便作為推薦性標準,如果處理得當,是可以節(jié)約整體社會資源的,也會更加方便地讓使用者獲取到更多的信息與文獻”。[7]新國標雖然有其種種不理想的地方,但已構筑了廣泛而長遠的實踐和時代基礎,若另起爐灶未免成本過高,建議相關部門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全面的修訂,相信必定能使之更好地為學術研究和評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