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語堂用其極具影響力的作品和譯著對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具有前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思想也對中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影響巨大。對林語堂的翻譯思想進行概述,并從文化視角解讀其翻譯思想的形成和體現,分析了“半半哲學”、人文主義精神和道家思想對林語堂翻譯思想的影響,以期對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提供參考和指導。
關鍵詞:林語堂;翻譯思想;文化解讀
作者簡介:高笑梅(1975-),女,云南農業(yè)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翻譯教學、英語教學。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作為蜚聲海外、飲譽文壇的雙語作家和翻譯家,林語堂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曾經被美國文化界列為二十世紀智慧人物之一。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翻譯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除了用英文創(chuàng)作了《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以中國為背景和敘事題材的小說代表作外,還將許多中國古典著作編譯成英文,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瑰寶展現給西方讀者,如《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就是他對儒家和道家的經典之作進行整理和集結,并編譯成英文。此外,他還翻譯了許多古代文人的作品,如沈復的《浮生六記》、張潮的《幽夢影》,整理編譯了《板橋家書》《東坡詩文選》等,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傳播中國文化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于大量翻譯實踐體會和領悟,林語堂提出了自己的翻譯理論。將美學思想、語言學和心理學引入了翻譯理論中,為中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了解和學習林語堂的翻譯思想,可以為翻譯工作者的翻譯活動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啟發(fā)。
一、忠實、通順、美的翻譯標準
林語堂的翻譯思想最為系統(tǒng)地體現在他寫于1932年的長篇論文《論翻譯》(On Translation)中(收錄于羅新璋《翻譯論集》一書中)。他將翻譯看作一種藝術,認為“翻譯即創(chuàng)作”,并提出了翻譯的三條標準,即忠實標準、通順標準和美的標準。他還從另一角度將這三重標準詮釋為譯者的三種責任:“第一是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第二是譯者對中國讀者(譯文讀者)的責任,第三是譯者對藝術的責任。三種責任必備,然后可以謂具有真正譯家的資格?!?/p>
(一)忠實——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
林語堂認為,“忠實的程度可分為四等,就是直譯、死譯、意譯和胡譯”?!八雷g”是“直譯”走向極端的結果,“胡譯”是“意譯”走向極端的結果。他對“直譯”和“意譯”這兩種名稱也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們無法表示出譯法程序,還會為“死譯”和“胡譯”提供庇護。于是,林語堂根據譯者對文字的解法和譯法,提出了“字譯”和“句譯”的概念。“字譯”就是以字為主體,“以字解字及以字譯字”的字字對應的譯法;“句譯”則是以句為主體,將句中的字義“相互連貫相互結合而成一新的‘總意義”,并且這一總意義必須建立在對字義的靈活掌握和句子的連貫之上。他認為字譯方法不可行,因為“字義是活的,隨時隨地用法而變化”,所以,他主張翻譯只能以“句譯”的方法來進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忠實標準的四義:非字譯、須傳神、非絕對、須通順,即“譯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譯者所應忠實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組者的語意”“譯者不但要求達意,而且須以傳神為目的”;而且在翻譯中要想把原文中的“文義文神文氣文體及聲音之美完全同時譯出”是不可能的,譯者只能“一百分的明白原文大意,然后依譯者之筆力,盡量以本國語之語性,尋最相當之譯句表示出來”,所以翻譯沒有絕對的忠實。
(二)通順——譯者對讀者的責任
通順是譯者對譯文讀者應負的責任。譯者對譯語語性必須有深入了解和研究,遵循譯語的句法習慣才能做到行文通順。除此之外,林語堂認為要使譯文到通順,還必須做到兩點:
第一,譯文須以句為本位。因為譯者與原作者不同,原文中的思想是出自作者而不是譯者,所以“譯者必將原文全句意義詳細準確地體會出來,吸收心中,然后將此全句意義依中文語法譯出”。所以譯者必須透徹理解原文,以句為基礎來把握詞匯在該語境中的意義,才能將原文思想正確傳達出來。
第二,譯者須遵循譯語習慣。在英譯漢時,“若是譯者心中非先將此原文思想譯成有意義之中國話,則據字直譯,似中國話實非中國話,似通而不通,決不能達到通順結果”??梢?,林語堂很早就認識到了一些譯作中的“翻譯腔”問題,所以要求譯者用地道的譯語來進行表達。
(三)美——譯者對藝術的責任
林語堂是中國翻譯史上第一個提倡“美譯”的翻譯家,他認為:“翻譯于用之外,還有美一方面須兼顧”。所以在翻譯中,尤其是翻譯詩文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更應注意文字之美。他認為“凡文字有聲音之美,有意義之美,有傳神之美,有文氣文體形式之美”,在翻譯時雖不能完全重現,但譯者須在譯前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神韻有深切的領悟,并在譯時盡力去模仿,才能盡到譯者對原文的責任,這就對譯者的文化學識和欣賞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林語堂所說:“譯者必須自信其于原文文學上神趣已全數領會,然后可以著手翻譯”。
二、林語堂翻譯思想的文化解讀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譯者的翻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文化思想和文化觀決定的。譯者對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態(tài)度往往會表現在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策略的傾向性上,最終形成其獨特的翻譯風格。因此,文化因素是對譯者的翻譯思想和翻譯風格研究中不應被忽略的重要部分。林語堂的翻譯思想和他的文化觀,尤其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半半哲學”的體現
林語堂將儒家的中庸思想與道家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其不偏執(zhí)、不極端、不絕對,集感性與理性于一體的“半半哲學”,它是一種“把道家的現世主義和儒家的積極觀念配合起來”而形成的“中庸”,被林語堂視為“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這一哲學對其翻譯思想的影響首先體現在他對翻譯的“度”的看法上。他批判了直譯和意譯的“過激黨”——“死譯”和“胡譯”,提倡在理解字義及句子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句譯”。其次是體現在“沒有絕對忠實的翻譯”這一理論上。正如在他的文化觀中,沒有哪一種思想是完美無缺的,所以須取長補短一樣,他認為譯文要完全將原文的意美、神美、氣美、體美和音美完全譯出是無法企及的,只能務必使原文意義大體上滿意、準確地翻譯出來。
(二)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
林語堂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是人文主義思想,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的關系,這樣的文化觀也體現在了他的翻譯思想和翻譯實踐中。首先,他認為譯者負有對原著者、讀者和藝術的三重責任。其次,他認為“忠實須求傳神”,因為語言的用處不止是“表示意象”,還包括了“互通情感”,所以翻譯應該做到“不但只求一意之明達,亦必求使讀者有動于中”。這樣的人文主義翻譯觀將語言與人融為一體,使翻譯不再僅僅是語言工具,而是包含了譯者的責任心,應該將原著者借文字傳達的情感和言外之意表達出來,讓譯語讀者能有與源語讀者相似的感受,盡到譯者對原著者、讀者和藝術的三重責任。
(三)道家思想的體現
林語堂的翻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道家美學思想的影響。道家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詩意和美好。道家思想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提倡回歸自然,追求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所以在林語堂的翻譯思想里也處處體現著對“美”與“和諧”的追求。體現之一便是其翻譯思想的核心——“美譯”。道家文學作品大多有著浪漫脫俗的文體風格,美妙的文辭俯拾皆是。林語堂曾評價說:“一切優(yōu)美的中國文學,稍有價值可讀的,能舒快地愉悅人類的心靈的都深染著道家精神”。所以,林語堂在翻譯和創(chuàng)作上都追求美。他將翻譯視為藝術,并將“美”作為翻譯的標準之一。
道家思想的另一體現是其翻譯思想中強調的“和諧”。林語堂提倡“風格與內容并重”的翻譯思想。風格與內容并重是為了追求譯文的和諧之美。追根溯源,這樣的思想是根植于對林語堂影響頗深的道家“以和為美”的美學思想。除了“風格與內容”的和諧外,他也追求譯者與原著者的和諧,認為譯者之所以對某位作者的作品“不忍釋手”,是“因為所愛是那位作者之風格個性”,所以提倡譯者選擇與自己在風格個性上相近的作者作品,這樣才能最好地表現所譯作者之風度神韻。這一思想充分地體現在了林語堂對翻譯文本的選擇上。他崇尚閑適自然、云淡風輕的生活,所以選擇的文本題材都是與自己性情相近、趣味相投的作品。蘇東坡是林語堂眼中的“快樂天才”和其閑適哲學的化身,他通過《蘇東坡傳》《東坡詩文選》等作品為讀者展現了蘇東坡“樂天知命,隨遇而安”“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的生活態(tài)度?!陡∩洝纷髡呱驈驮跁忻鑼懗龅乃c妻子蕓雖歷經磨難,但仍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閑的清?!?,正好與林語堂的人生態(tài)度和性情相契合。也正是由于這種心靈上的共鳴,讓林語堂決心將其譯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國一對夫婦之恬淡可愛生活。同樣,張潮的《幽夢影》也備受林語堂的青睞,并譯為英文。因為作者在作品中生動地描繪了中國文人遠離俗世紛爭,安享閑適之樂的生活態(tài)度,與他在《生活的藝術》中所體現的閑適哲學相映照。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閑適、性靈的追求,還使得陶淵明、鄭板橋、金圣嘆、李笠翁、袁枚等才華橫溢、樂享生活的文人作品頻頻出現在林語堂翻譯之筆下。他認為“此數人作品之共通點,在于發(fā)揮性靈二字”,是“中國最好的散文”,于是將這些文人的作品精心集結成了《不亦快哉》《揚州瘦馬》《西湖七月半》等英譯文集,介紹給西方讀者??梢?,林語堂在這些人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所推崇的人生哲學,他與他們可謂心意相通。使林語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京華煙云》則以道家精神為主線,通過主要人物姚思安和姚木蘭綜合體現了林氏所崇尚的道家與世無爭、淡泊名利、樂觀豁達的處事原則,所以《京華煙云》上卷被林語堂取名為“道家兒女”,并以莊子的《大宗師》為開篇語,其余兩卷的開篇語也都分別節(jié)選自莊子的《齊物論》和《知北游》,足見道家思想在該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三、 林語堂翻譯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林語堂對中國翻譯理論和中國文化外譯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他的翻譯思想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前瞻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他第一個將美學思想引入了翻譯中,并在前人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忠實、通順、美”的翻譯標準。他指出的“翻譯是一種藝術”“翻譯即創(chuàng)作”“絕對的忠實是不可能的”等觀點對培養(yǎng)譯者客觀公正的翻譯態(tài)度有著積極作用,也為譯者在翻譯中正確認識翻譯的本質和自身的素質要求提供了參考。他的翻譯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其翻譯理論中所涉及的廣度和深度對中國譯學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正是這些作用彰顯了林語堂對于這個領域的獨特價值和貢獻。他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剖析對于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同時,從文化角度剖析其翻譯思想,也是研究林語堂在翻譯中協調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時采用的各種翻譯策略的基礎,對譯者研究和譯著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Lin Yutang.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4卷)[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沈復.浮生六記(漢英對照)[M].林語堂,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