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盾 陳珺璐
隋唐五代音樂文獻(xiàn)大致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典籍式,其形態(tài)是樂書;二是文章式,其形態(tài)是散文;三是句段式,其形態(tài)是書中或文中的片斷。關(guān)于隋唐五代的音樂典籍及相關(guān)整理工作,本文正編已作介紹?,F(xiàn)在需要補(bǔ)充的是以下兩項工作:一是編制《隋唐五代散篇音樂文獻(xiàn)目錄》,亦即以《全唐文》(含《唐文拾遺》《唐文續(xù)拾》)、《全唐文補(bǔ)編》《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等為資料基礎(chǔ),逐一著錄以音樂為主題的隋唐五代散文作品;二是編制《隋唐五代散見音樂史料目錄》,主要以各種具有史學(xué)意義的著作——包括筆記、小說——為考察對象,注明其中關(guān)于音樂文獻(xiàn)的書寫方式及主要內(nèi)容。一旦完成這三項工作,就等于從目錄學(xué)角度對隋唐五代音樂文獻(xiàn)做了較完整的總結(jié)。
就上述目標(biāo)而言,本文是承上啟下部分。其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隋唐五代散見音樂史料目錄》。它分為十個大類和若干小類,每類皆按作者、作品的年代順序排列。作為《隋唐五代音樂文獻(xiàn)概論》的續(xù)編,其意義在于:既為正編的相關(guān)部分提供注解,也向讀者展示關(guān)于隋唐五代散文音樂史料的較系統(tǒng)的信息。
“樂制”即國家音樂制度,是隋唐五代政治人物所關(guān)注的重要對象。圍繞這個主題而產(chǎn)生的散篇文章基本上是官方性質(zhì)的文件。這些文章重點討論隋唐五代的雅樂建設(shè),核心問題是音樂政策的制定和禮樂的設(shè)置,包含太常寺樂工制度、十部伎制度、四部樂的發(fā)展等內(nèi)容。從文學(xué)角度看,其文體主要是與音樂制度相關(guān)的官方文書,特別是詔、敕、奏、疏。從史學(xué)角度看,其意義在于集中反映了當(dāng)代音樂制度的確立過程。同“樂事篇”相區(qū)別,它側(cè)重討論禮樂制度的頒布和實施,而不是對具體事件的記錄;同“樂論篇”相區(qū)別,它面對現(xiàn)實的音樂制度,既具有直接的實踐意義,也集中體現(xiàn)了在傳統(tǒng)禮樂理論基礎(chǔ)上建立的體制音樂觀,而不是對私人審美觀的表述。
1.唐高祖李淵:《太常樂人蠲除一同民例詔》,《全唐文》卷一,第26 頁。
2.祖孝孫:《為大唐雅樂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舊唐書》卷二八),第14 頁。
3.孫伏伽:《陳三事疏》,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一三五,第1360 頁。
4.唐太宗李世民:《頒示禮樂詔》,《全唐文》卷六,第70 頁。
5.唐太宗李世民:《定樂敕》,《全唐文》卷九,第109 頁。
6.徐惠:《定伎術(shù)官進(jìn)轉(zhuǎn)制》,《全唐文》卷九五,第983 頁。
7.顏師古:《定宗廟樂議》,《全唐文》卷一四七,第1493 頁。
8.許敬宗:《郊祀燔柴先焚后祭議》,《全唐文》卷一五二,第1547 頁。
9.許敬宗:《定宗廟樂議》,《全唐文》卷一五二,第1548 頁。
10.韋安仁:《駁封禪舊儀降神樂歌并用郊祀之辭議》,《全唐文》卷一五八,第1622 頁。
11.闕名:《定樂議》(貞觀十四年),《全唐文》卷九七五,第10105 頁。
12.唐高宗李治:《禁止臨喪嫁娶及上墓歡樂詔》,《全唐文》卷一二,第148 頁。
13.唐高宗李治:《令州縣舉明習(xí)禮樂詔》,《全唐文》卷一三,第159 頁。
14.唐高宗李治:《定樂舞制》,《全唐文》卷一一,第136 頁。
15.唐高宗李治:《安置舞曲詔》,《全唐文》卷一二,第150 頁。
16.闕名:《升祔后請肄樂奏》,《全唐文》卷九六四,第10010 頁。
17.武則天:《定伎術(shù)官進(jìn)轉(zhuǎn)制》,《全唐文》卷九五,第983 頁。
18.王綝:《獻(xiàn)俘用軍樂奏》,《全唐文》卷一六九,第1729 頁。
19.王綝:《有喪不得朝會燕樂奏》,《全唐文》卷一六九,第1729 頁。
20.張鷟:《太樂令盧慶狀稱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代不相襲禮請改圣朝樂名大象天下往極為號又應(yīng)國姓(太樂一條)》,《全唐文》卷一七四,第17719 頁。
21.張鷟:《鼓吹令王干狀稱鼓吹鹵簿國家儀注器具濫惡請更改脩制禮部員外崔嵩以府庫尚虛以非急務(wù)判停(鼓吹一條)》,《全唐文》卷一七四,第1772 頁。
22.韋萬石:《請定明堂大享樂章奏》,《全唐文》卷一八六,第1892 頁。
23.嚴(yán)善思(嚴(yán)譔):《公除后請習(xí)樂表》,《全唐文》卷二六六,第2705 頁。
24.武平一:《諫大饗用倡優(yōu)媟狎書》,《全唐文》卷二六八,第2723 頁。
25.唐中宗李顯:《定女樂部數(shù)勅》,《全唐文補(bǔ)編》卷二二(《唐會要》卷三四),第262 頁。
26.宋璟:《請停仗內(nèi)音樂奏》,《全唐文》卷二〇七,第2092 頁。
27.張說:《諫潑寒胡戲疏》,《全唐文》卷二二三,第2256—2257 頁。
28.張說:《神龍享廟習(xí)樂議》,《全唐文》卷二二四,第2260 頁。
29.蘇頲:《禁斷女樂敕》,《全唐文》卷二五四,第2573 頁。
30.唐紹:《論婦人葬禮用鼓吹疏》,《全唐文》卷二七一,第2752 頁。
31.唐玄宗李隆基:《定大唐樂制》,《全唐文》卷二四,第279 頁。
32.唐玄宗李隆基:《禁伎樂敕》,《唐文拾遺》卷三,第10394 頁。
33.唐玄宗李隆基:《禁散樂巡村敕》,《唐文拾遺》卷三,第10395 頁。
34.唐玄宗李隆基:《聽家畜絲竹敕》,《唐文拾遺》卷四,第10405 頁。
35.賈曾:《上東宮啟》,《全唐文》卷二七七,第2811 頁。
36.韓朝宗:《諫作乞寒胡戲表》,《全唐文》卷三〇一,第3058 頁。
37.裴耀卿:《請行禮樂化導(dǎo)三事表》,《全唐文》卷二九七,第3011 頁。
38.趙慎言:《論郊廟用樂表》,《全唐文》卷三〇四,第3093—3094 頁。
39.趙慎言:《郊廟舞人宜依古制疏》,《全唐文》卷三〇四,第3094 頁。
40.彭殷賢:《祠龍池祭儀奏》,《全唐文》卷三〇七,第3122 頁。
41.韋絳:《祠龍池祭儀奏》,《全唐文》卷三〇七,第3122 頁。
42.顏真卿:《朝會有故去樂議》,《全唐文》卷三三六,第3409 頁。
43.闕名:《東封樂舞奏》(開元二十九年),《唐文拾遺》卷五三,第10969 頁。
44.唐肅宗李亨:《大祀用上元舞敕》,《全唐文》卷四四,第483 頁。
45.唐德宗李適:《京城任舉樂音詔》,《全唐文補(bǔ)編》卷五〇(《唐會要》卷三),第604 頁。
46.李逢吉:《祭天地社稷用樂如舊奏》,《唐文拾遺》卷二六,第10660 頁。
47.呂溫:《代鄭相公請刪定施行六典開元禮狀》,《全唐文》卷六二七,第6326 頁。
48.杜黃裳:《請制內(nèi)遇祭輟樂制外用樂奏》,《全唐文》卷四七八,第4881 頁。
49.韋公肅:《忌月太常停習(xí)郊廟樂疏》,《全唐文》卷七一三,第7328 頁。
50.王彥威:《請乙太社為大祀奏》,《全唐文》卷七二九,第7516 頁。
51.王彥威:《贈太保于頔謚議》,《全唐文》卷七二九,第7516 頁。
52.王直方:《諫厚賞教坊疏》,《全唐文》卷七五七,第7862 頁。
53.盧文紀(jì):《請禁喪制逾式奏》,《全唐文》卷八五五,第8975 頁。
54.竇洵直:《諫樂官受賞疏》,《全唐文補(bǔ)編》卷七三,第897 頁。
55.盧潘:《宣約教坊音聲人奏》(題擬),《全唐文補(bǔ)編》卷八〇(《唐會要》卷三四),第988 頁。
56.崔致遠(yuǎn):《賀回駕日不許進(jìn)歌樂表》,《唐文拾遺》卷三四,第10760 頁。
57.張浚:《太廟宮懸依古禮用二十架奏》,《唐文拾遺》卷三三,第10752 頁。
58.闕名:《制內(nèi)遇祭輟樂奏》(貞元二十一年),《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二五,第1537 頁。
59.闕名:《升袝禮訖公私聲樂復(fù)常奏》(永貞元年),《唐文拾遺》卷五三,第10977 頁。
60.闕名:《請當(dāng)己錢充樂人衣糧奏》(寶歷二年),《唐文拾遺》卷五四,第10987 頁。
61.闕名:《請移樂人不得住秘閣奏》(龍紀(jì)元年),《全唐文》卷九六八,第10056 頁。
62.崔棁:《朝會樂章制度奏》,《全唐文》卷八五一,第8939 頁。
63.后唐明宗李暠:《用刑日不舉樂敕》,《全唐文》卷一〇九,第1116 頁。
64.盧詹:《請令夷人觀樂疏》,《全唐文》卷八五三,第8956 頁。
65.陳致雍:《雅樂奏》,《全唐文》卷八七三,第9132 頁。
66.陳致雍:《太廟柱壞奏》,《全唐文》卷八七三,第9133 頁。
67.闕名:《施行宗廟伎樂羣祀奏》(題擬,同光三年),《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二六(《五代會要》卷四,《舊五代史》卷一四三),第1550 頁。
68.后晉高祖石敬瑭:《定朝會禮節(jié)樂章詔》,《全唐文》卷一一四,第1168 頁。
69.后晉高祖石敬瑭:《禁喪葬舉樂敕》,《全唐文》卷一一六,第1178 頁。
70.后晉少帝石重貴:《招充西晉太常寺樂工敕》,《唐文拾遺》卷一〇,第10476 頁。
71.竇儼:《上治道事宜疏》,《全唐文》卷八六三,第9043 頁。
72.劉渙:《請?zhí)碇脴饭ぷ唷罚}擬),《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二(《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272—1273 頁;《全唐文》卷八五三,第8956 頁。
73.闕名:《正冬二節(jié)朝會舊儀制度奏》(天福五年),《唐文拾遺》卷五九,第11040 頁。
74.闕名:《進(jìn)凱樂奏》(太和三年),《全唐文》卷九六六,第10030 頁。
75.后周太祖郭威:《策禮樂兵刑問》,《全唐文》卷一二四,第1248 頁。
76.后周世宗柴榮:《答竇儼詔》,《全唐文》卷一二五,第1261 頁。
77.后周世宗柴榮:《詳定雅樂詔》,《全唐文》卷一二五,第1261 頁。
78.王樸:《詳定雅樂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六(《五代會要》卷七),第1329 頁;《全唐文》卷八六〇,第9024 頁。
79.陶谷:《請停廢教習(xí)舞郎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八(《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59 頁。
80.張昭:《定宗廟酌獻(xiàn)樂舞奏》(題擬),《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八(《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61 頁。
81.張昭:《奏改樂章疏》,《全唐文》卷八六四,第9058 頁。
82.張昭:《請改十二和樂奏》,《全唐文》卷八六四,第9059 頁。
83.張昭:《按舊章別為雅樂名奏》(題擬),《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八(《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62 頁。
84.張昭:《詳定雅樂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八(《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63 頁;《全唐文》卷八六四,第9059 頁。
85.闕名:《請仍以國忌日行香表》,《全唐文》卷九六三,第10005 頁。
86.闕名:《重定正冬朝會禮儀奏》,《全唐文》卷九七〇,第10073 頁。
“樂事”即音樂事件。本“樂事篇”著錄關(guān)于隋唐五代音樂事件的記實作品。其體裁與“樂制篇”相近,包含多篇記錄唐代音樂作品的進(jìn)樂表。但兩者內(nèi)容不同?!皹肥缕彼浀淖髌酚忻鞔_的記事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所記錄的對象,不乏同音樂相關(guān)的唐代民俗節(jié)日活動,例如其中記千秋節(jié)的作品,敘述千秋節(jié)活動的地點、歌舞內(nèi)容和樂人行為,呈現(xiàn)了唐代音樂的時代特點。
1.許敬宗:《上恩光曲歌詞啟》,《全唐文》卷一五二,第1549 頁。
2.呂才:《進(jìn)白雪歌奏》,《全唐文》卷一六〇,第1636 頁。
3.王福峙:《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全唐文》卷一六一,第1646 頁。
4.朱桃椎:《茅茨賦》,《全唐文》卷一六一,第1644 頁。
5.宋璟:《謝觀內(nèi)宴表》,《全唐文》卷二〇七,第2090 頁。
6.張說:《為伎人祭元十郎文》,《全唐文》卷二三三,第2362 頁。
7.迦葉志忠:《進(jìn)桑條歌表》,《全唐文》卷二七六,第2805 頁。
8.王維:《賀古樂器表》,《全唐文》卷三二四,第3283 頁。
9.王維:《招素上人彈琴簡》,《全唐文》卷三二五,第3294 頁。
10.段懷本:《請取陸路運鼎奏》(題擬),《全唐文補(bǔ)編》卷三四(《冊府元龜》卷二四),第411 頁。
11.呂指南:《太常觀樂器賦》,《全唐文》卷九五六,第9921 頁。
12.達(dá)奚珣:《太常觀樂器賦》,《全唐文》卷三四五,第3501 頁。
13.張楚金:《樓下觀繩伎賦》,《全唐文》卷二三四,第2362 頁。
14.敬括:《觀樂器賦》,《全唐文》卷三五四,第3590 頁。
15.敬括:《季秋朝宴觀內(nèi)人馬伎賦》,《全唐文》卷三五四,第3588—3589 頁。
16.胡嘉隱:《繩伎賦》,《全唐文》卷四〇二,第4110 頁。
17.王邕:《勤政樓花竿賦》,《全唐文》卷三五六,第3616 頁。
18.錢起:《千秋節(jié)勤政樓下觀舞馬賦》,《全唐文》卷三七九,第3849 頁。
19.梁洽:《大儺賦》,《全唐文》卷三五六,第3613 頁。
20.闕名:《謝許常參官追勝宴樂表》(天寶十四年),《全唐文》卷九六二,第9994 頁。
21.柳識:《琴會記》,《全唐文》卷三七七,第3827 頁。
22.獨孤及:《冬夜裴員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全唐文》卷三八七,第3932 頁。
23.獨孤及:《太常少卿廳壁記》,《全唐文》卷三八九,第3950—3951 頁。
24.孫頠:《春儺賦》,《全唐文》卷四五七,第4666 頁。
25.陸贄:《冬至日陪位聽太和樂賦》,《全唐文》卷四六〇,第4696 頁。
26.唐德宗:《答中書門下進(jìn)奉和春麟德殿會百寮觀新樂詩狀批》,《全唐文》卷五四,第584 頁。
27.權(quán)德輿:《中書門下奉韋皋奏南詔奉圣樂章狀》,《全唐文》卷四八四,第4950 頁。
28.權(quán)德輿:《中書門下賀新制中和樂狀》,《全唐文》卷四八五,第4960 頁。
29.權(quán)德輿:《中書門下進(jìn)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會百寮觀新樂詩狀》,《全唐文》卷四八五,第4960 頁。
30.權(quán)德輿:《唐德宗皇帝謚冊文》,《全唐文》卷五〇八,第5165 頁。
31.周存:《太常新復(fù)樂懸冬至日薦之圜丘賦(以題中字為韻)》,《全唐文》卷五一一,第5196 頁。
32.梁肅:《觀石山人彈琴序》,《全唐文》卷五一七,第5271 頁。
33.韓愈:《上已日燕太學(xué)聽彈琴詩序》,《全唐文》卷五五六,第5629 頁。
34.柳宗元:《上鐃歌鼓吹曲表》,《全唐文》卷五七一,第5779 頁。
35.張復(fù)元:《上董相公東風(fēng)詩啟》,《全唐文》卷五九六,第6026 頁。
36.李程:《太常釋奠觀古樂賦(以“聲淫及商,武亂偕坐”為韻)》,《全唐文》卷六三二,第6377 頁。
37.許堯佐:《論事疏表》,《全唐文》卷六三四,第6400 頁。
38.元稹:《奉制試樂為御賦(以“和樂行道之本”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六四七,第6546 頁。
39.貞亮:《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全唐文》卷六六八,第6793 頁。
40.貞亮:《九月九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全唐文》卷六六八,第6793 頁。
41.劉公輿:《太常觀四夷樂賦(以“澤被遠(yuǎn)夷附聲頌”為韻)》,《全唐文》卷七一三,第7324 頁。
42.沈亞之:《送同年任畹歸蜀序》,《全唐文》卷七三五,第7597 頁。
43.沈亞之:《歌者葉記》,《全唐文》卷七三六,第7606 頁。
44.杜牧:《壽昌節(jié)宴謝賜音樂狀》,《全唐文》卷七五〇,第7776 頁。
45.曹確:《諫用伶官李可及為威衛(wèi)將軍疏》,《全唐文》卷七六一,第7912 頁。
46.崔沆:《盧彖載妓游曲江判》(題擬),《全唐文補(bǔ)編》卷八六(《唐摭言》卷三,《唐語林》卷七所錄文字稍異),第1057 頁。
47.陳致雍:《大儺議》,《全唐文》卷八七三,第9137 頁。
48.于兢:《大唐傳》,《全唐文補(bǔ)編》卷九三,第1141 頁。
49.闕名:《進(jìn)凱樂奏》(太和三年),《全唐文》卷九六六,第10030 頁。
“樂論”即關(guān)于音樂的理論和評論。同“樂制篇”相比,本“樂論篇”有三大特點:其一,所收錄的作品多以自由方式表達(dá)個人音樂觀點,而不拘泥于音樂教化、音樂禮儀等體制內(nèi)話語;其二,以賦、論、說等日常文體為主要體裁,而非詔、誥、奏、表等官方文書體裁;其三,往往借用音樂典故來論述音樂,既重思想性,也重文學(xué)性。
1.王績:《伯牙彈琴對鐘期贊》,《全唐文》卷一三三,第1326 頁。
2.李瓘②李瓘,《全唐文》作“許王瓘”,傳見《新唐書》卷八一《許王素節(jié)傳》,第3587—3588 頁。:《樂九成賦》,《全唐文》卷一〇〇,第1025 頁。
3.封希顏:《六藝賦》,《全唐文》卷二八二,第2866 頁。
4.楊諫:《大蠟賦》,《全唐文》三六五,第3711 頁。
5.元結(jié):《水樂說》,《全唐文》卷三八三,第3886 頁。
6.元結(jié):《心規(guī)》,《全唐文》卷三八三,第3889 頁。
7.元結(jié):《訂司樂氏》,《全唐文》卷三八三,第3890 頁。
8.閻伯玙:《歌賦》,《全唐文》卷三九五,第4023 頁。
9.張階:《無聲樂賦(以“區(qū)宇輯寧時要”為韻)》,《全唐文》卷四〇五,第4140 頁。
10.張階:《審樂知政賦》,《全唐文》卷四〇五,第4140 頁。
11.王太真:《鐘期聽琴賦》,《全唐文》卷四〇八,第4184 頁。
12.高郢:《無聲樂賦》,《全唐文》卷四四九,第4590 頁。
13.高郢:《獻(xiàn)凱樂賦》,《全唐文》卷四四九,第4589 頁。
14.高郢:《吳公子聽樂賦(以四聲為韻)》,《全唐文》卷四四九,第4590 頁。
15.獨孤申叔:《審樂知政賦》,《全唐文》卷六一七,第6229 頁。
16.王季友:《君臣相遇樂賦》,《全唐文》卷四四二,第4506 頁。
17.呂牧:《子擊磬賦(以“敬明爾志,人將辨之”為韻)》,《全唐文》卷四四三,第4516—4517 頁。
18.李子卿:《功成作樂賦》,《全唐文》卷四五四,第4637 頁。
19.李子卿:《作樂崇德賦》,《全唐文》卷四五四,第4638 頁。
20.獨孤授:《刜鐘無聲賦(以“利刃無滯,合神為用”為韻)》,《全唐文》卷四五六,第4664 頁。
21.杜佑:《三朝行禮樂制議》,《全唐文》卷四七七,第4873 頁。
22.杜佑:《三朝上壽有樂議》,《全唐文》卷四七七,第4873 頁。
23.杜佑:《徹食宜有樂議》,《全唐文》卷四七七,第4873 頁。
24.杜佑:《改定樂章論》,《全唐文》卷四七七,第4879 頁。
25.顧況:《王氏廣陵散記》,《全唐文》卷五二九,第5373 頁。
26.裴度:《簫韶九成賦(以“曲終九成,百獸皆舞”為韻)》,《全唐文》卷五三七,第5455 頁。
27.韓愈:《送孟東野序》,《全唐文》卷五五五,第5612 頁。
28.韓皋:《廣陵散解》,《全唐文》卷六二三,第6293頁。
29.呂溫:《樂出虛賦(以“聲從響際,出自虛中”為韻)》,《全唐文》卷六二五,第6308 頁。
30.呂溫:《齊人歸女樂賦(以題為韻)》,《全唐文》卷六二五,第6309 頁。
31.李程:《大合樂賦(以“王者之政備于樂聲”為韻)》,《全唐文》卷六三二,第6377 頁。
32.王起:《書同文賦(以“王化大同,書文混一”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80 頁。
33.王起:《諫鼓賦(以“圣帝之心,渴于聞過”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83 頁。
34.王起:《瞽者告協(xié)風(fēng)賦(以“審音靜專,修職知候”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二,第6487 頁。
35.王起:《祠靈星賦(以“工奏云漢,祈彼嘉谷”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二,第6494 頁。
36.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賦(以題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七,第6548—6549 頁。
37.白居易:《敢諫鼓賦(以“圣人來諫諍之道”為韻)》,《全唐文》卷六五六,第6679 頁。
38.蔣防:《舜琴歌南風(fēng)賦》,《全唐文》卷七一九,第7399—7400 頁。
39.沈亞之:《與馮陶書》,《全唐文》卷七三五,第7590 頁。
40.陸瑰:《垓下楚歌賦(以“漢師清歌,遂統(tǒng)天下”為韻)》,《全唐文》卷七四一,第7665 頁。
41.楊發(fā):《大音希聲賦(以“希則能大,物理之?!睘轫崳?,《全唐文》卷七五九,第7886 頁。
42.楊收:《與安涚論樂意》,《全唐文》卷七六五,第7960 頁。
43.陳庶:《聞韶賦(以“宣父在齊,三月忘味”為韻)》,《全唐文》卷八〇五,第8465 頁。
44.袁皓:《書師曠廟文》,《全唐文》卷八一一,第8528 頁。
45.來鵠:《隋對女樂論》,《全唐文》卷八一一,第8531 頁。
46.吳融:《戴逵破琴賦》,《全唐文》卷八二〇,第8639—8640 頁。
47.黃滔:《戴安道碎琴賦(以“徒候徽響,致聚深情”為韻)》,《全唐文》卷八二二,第8665—8667 頁。
48.黃滔:《漢宮人誦洞簫賦(以“清韻獨新,宮娥諷誦”為韻)》,《全唐文》卷八二二,第8663 頁。
49.徐寅:《朱虛侯唱田歌賦》,《全唐文》卷八三〇,第8747—8748 頁。
50.徐寅:《歌賦(以“氏信命事,聲辭有傷”為韻)》,《全唐文》卷八三〇,第8754 頁。
51.鄭瀆:《吹笛樓賦(以“時平故事,有吹笛樓”為韻)》,《全唐文》卷八一七,第8907 頁。
52.闕名:《吳公子聽樂觀風(fēng)賦(以“自鄶以下無聞焉”為韻)》,《全唐文》卷九六一,第9981 頁;《文苑英華》卷七三,第330 頁。
“樂律”舊稱“律呂”或“音律”,指音樂上的音高關(guān)系。在知識體系上屬經(jīng)部樂類。故在唐代,人們常用科舉文體——賦體和樂判體——加以探討議論。其中可考為應(yīng)試作品者,今編入“選舉篇”;其它篇章編入本“樂律篇”。兩者的區(qū)別是:“樂律篇”所著錄的作品未嚴(yán)格采用應(yīng)試格式,較少闡論禮樂教化,而多有表達(dá)個人樂律觀的內(nèi)容。
1.高郢:《律筒賦》,《全唐文》卷四四九,第4589 頁。
2.張友正:《黃鐘管賦(“一陽既生,三元克序”為韻)》,《全唐文》卷五三六,第5441—5442 頁。
3.張友正:《律移寒谷賦(以“至人感音,能生植”為韻)》,《全唐文》卷五三六,第5442 頁。
4.裴度:《律中黃鐘賦(以“圣人有以,見天地之賾”為韻)》,《全唐文》卷五三七,第5454 頁。
5.歐陽詹:《律和聲賦(以“見象聲律,以和萬方”為韻)》,《全唐文》卷五九五,第6019 頁。
6.王起:《律呂相生賦(以“予欲聞六律五聲”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75 頁。
7.王起:《律呂相召賦(以“聲氣相葉,如響之應(yīng)”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76 頁。
8.王起:《葭灰應(yīng)律賦(以“四時運行,應(yīng)候不差”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76 頁。
9.王起:《鄒子吹律賦(以“吹律洞微,寒谷生黍”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77—64789 頁。
10.王棨:《黃鐘宮為律本賦(以“究極中和,是為天統(tǒng)”為韻)》,《全唐文》卷七七〇,第8024 頁。
11.陳致雍:《上音律疏》,《全唐文》卷八七三,第9133 頁。
本篇以樂器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而以賦為主要文體。其所描寫的樂器,主要是琴、鐘、鼓、簫、笛、琵琶等傳統(tǒng)樂器;其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是抒情、議論等文學(xué)手法——往往通過對某一樂器或樂師技藝的稱頌,抒發(fā)個人的志向情趣。
1.薛收:《琵琶賦》,《全唐文》卷一三三,第1337 頁。
2.虞世南:《琵琶賦》,《全唐文》卷一三八,第1397 頁。
3.李百藥:《笙賦》,《全唐文》卷一四二,第1440 頁。
4.顧升:《瘞琴銘》,《全唐文》卷二〇〇,第2024 頁。
5.姚崇:《彈琴誡并序》,《全唐文》卷二〇六,第2084 頁。
6.李陽冰:《響泉琴文》,《全唐文補(bǔ)編》再補(bǔ)卷二(《琴史》卷四),第2116 頁。
7.李白:《琴贊》,《全唐文》卷三五〇,第3543 頁。
8.梁洽:《笛聲似龍吟賦》,《全唐文》卷三五六,第3611 頁。
9.梁洽:《吹竹學(xué)鳳鳴賦》,《全唐文》卷三五六,第3611 頁。
10.謝良輔:《洪鐘賦》,《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75 頁。
11.徐浩:《雷琴銘》,《全唐文》卷四四〇,第4489 頁。
12.晉陵子:《雷氏琴銘》,《唐文拾遺》卷五二,第10967 頁。
13.喬潭:《霜鐘賦(有序)》,《全唐文》卷四五一,第4609 頁。
14.闕名:《賀大同殿鐘鳴表》(天寶十年),《全唐文》卷九六二,第9993 頁。
15.李子卿:《夜聞山寺鐘賦》,《全唐文》卷四五四,第4642 頁。
16.鄭錫:《長樂鐘賦》,《全唐文》卷四五〇,第4601 頁。
17.仲子陵:《五色琴弦賦(以“宮商角徵羽文武”為韻)》,《全唐文》卷五一五,第5239—5240 頁。
18.柳宗元:《與衛(wèi)淮南石琴薦啟》,《全唐文》卷五七六,第5825 頁。
19.柳宗元:《霹靂琴贊并序》,《全唐文》卷五八三,第5889 頁。
20.李程:《刻桐為魚扣石鼓賦(以“感通難測,萬里相符”為韻)》,《全唐文》卷六三二,第6382 頁。
21.李程:《故鐘于宮賦》,《全唐文》卷六三二,第6382 頁。
22.李程:《匏賦》,《全唐文》卷六三二,第6383 頁。
23.許堯佐:《塤篪相須賦(以“樂和同聲,然后致理”為韻)》,《全唐文》卷六三三,第6394 頁。
24.王起:《焦桐入聽賦(以“泠然雅音,至聽方識”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三,第6502 頁。
25.張仲素:《玉磬賦》,《全唐文》卷六四四,第6518 頁。
26.元稹:《與衛(wèi)淮南石琴薦啟》,《全唐文》卷六五三,第6642 頁。
27.班肅:《笙磬同音賦》,《全唐文》卷七二四,第7457 頁。
28.舒元輿:《斫琴志》,《全唐文》卷七二七,第7496 頁。
29.謝觀:《琴瑟合奏賦》,《全唐文》卷七五八,第7876 頁。
30.張曙:《擊甌賦》,《全唐文》卷八二九,第8742 頁。
31.張?。骸稛o弦琴賦》,《全唐文》卷九〇一,第9406—9407 頁。
32.鄭希稷:《塤賦》,《全唐文》卷九五八,第9946—9947 頁。
33.鄭希稷:《笛賦》,《全唐文》卷九五八,第9947 頁。
34.鄭希稷:《箜篌賦》,《全唐文》卷九五八,第9947—9948 頁。
35.司馬承禎:《素琴傳》,《全唐文》卷九二四,第9837 頁。
36.孫公達(dá):《琵琶賦》,《全唐文補(bǔ)編》卷一六〇(《太平御覽》卷八〇八),第1944 頁。
37.闕名:《洞簫賦》,《全唐文》卷九六一,第9982 頁。
38.闕名:《題雷威琴》,《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三四,第1644 頁。
本“樂曲歌辭篇”共著錄13 篇作品,其體裁多為歌賦、歌序和進(jìn)樂表。同“樂事篇”相區(qū)別,其對象是樂曲和歌辭,而非歌唱活動。雖然不乏關(guān)于時間和地點的記載,但歌賦、歌序一般介紹樂歌的內(nèi)容或歌唱場面,主要使用描述加抒情的語言,而非敘述性語言。
1.褚亮:《圣制故司空魏征挽歌詞表》,《全唐文》卷一四七,第1484 頁。
2.何蠲:《漁父歌滄浪賦》,《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二〇(敦煌寫本伯2488、2621、2712),第1493 頁。
3.謝偃:《聽歌賦》,《全唐文》卷一五六,第1592 頁。
4.楊師道:《聽歌管賦》,《全唐文》卷一五六,第1600 頁。
5.盧象:《送賀秘監(jiān)歸會稽歌序》,《全唐文》卷三〇七,第3121 頁。
6.喬潭:《秋晴曲江望太一納歸云賦(以題中字為韻)》,《全唐文》卷四五一,第4611—4612 頁。
7.令狐楚:《羽林李景略將軍進(jìn)射雁歌表》,《全唐文》卷五四〇,第5487 頁。
8.王起:《墨子回車朝歌賦》,《全唐文》卷六四二,第6492 頁。
9.李德裕:《鼓吹賦》,《全唐文》卷六百九六,第7144 頁。
10.李德裕:《元真子漁歌記》,《全唐文》卷七〇八,第7266—7267 頁。
11.王棨:《秋夜七里灘聞漁歌賦(以“明月白露,光陰往來”為韻)》,《全唐文》卷七〇七,第8018—8019 頁。
12.牛嶠:《歌詩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一八(《郡齋讀書志》卷一八),第1471 頁。
13.闕名:《蓬萊山西還丹歌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三六,第1666—1667 頁。
“舞蹈雜伎篇”的對象與“樂曲歌辭篇”相似,主要是樂舞雜伎。同“樂制篇”相區(qū)別,它記錄和描寫當(dāng)朝樂舞雜伎,而非前代樂舞雜伎。同“樂曲歌辭篇”相區(qū)別,它重點記錄和描述大型音樂節(jié)目,如《破陣舞》《善慶舞》《柘枝舞》《鴝鵒舞》《云韶樂》,而非單支樂曲。另外,它以奏、疏、表、賦為主要文體。
1.李綱:《諫以舞人安叱奴為散騎常侍疏》,《全唐文》卷一三三,第1339 頁。
2.謝偃:《觀舞賦》,《全唐文》卷一五六,第1591—1592 頁。
3.裴守真:《論立對〈破陣〉〈善慶〉二舞議》,《全唐文》卷一六八,第1717 頁。
4.韋萬石:《請定樂舞奏》,《全唐文》卷一八六,第1891 頁。
5.韋萬石:《定樂舞奏》,《全唐文》卷一八六,第1891 頁。
6.韋萬石:《請仍奏〈破陣樂〉舞奏》,《全唐文》卷一八六,第1891—1892 頁。
7.邵軫:《云韶樂賦》,《全唐文》卷三三三,第3373 頁。
8.平冽:《兩階舞干羽賦(以“皇風(fēng)廣被,夷夏謐清”為韻)》,《全唐文》卷四〇六,第4157 頁。
9.平冽:《開元字舞賦(以“全德崇文,通節(jié)聲色”為韻)》,《全唐文》卷四〇六,第4157 頁。
10.平冽:《舞賦》,《全唐文》卷四〇六,第4158 頁。
11.梁涉:《長竿賦》,《全唐文》卷四〇七,第4161—4162 頁。
12.鄭錫:《正月一日含元殿觀百獸率舞賦》,《全唐文》卷四五〇,第4600—4601 頁。
13.喬潭:《裴將軍劍舞賦》,《全唐文》卷四五一,第4610 頁。
14.白居易:《論于頔所進(jìn)歌舞人事宜狀》,《全唐文》卷六七七,第6783 頁。
15.沈亞之:《〈柘枝舞〉賦(有序)》,《全唐文》卷七三四,第7572—7573 頁。
16.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全唐文》卷七六八,第7993—7994 頁。
17.盧肇:《〈鴝鵒舞〉賦(以“屈伸俯仰,傍若無人”為韻)》,《全唐文》卷七六八,第7995 頁。
18.周繇:《夢舞鐘馗賦(以“德至前王,始觀神跡”為韻)》,《全唐文》卷八一二,第8549—8550 頁。
19.錢眾仲:《國子舞賦(以“持羽后見,形貌雍雅”為韻)》,《全唐文》卷九四九,第9860 頁。
20.闕名:《憲宗廟樂舞號奏》(題擬,元和十五年),《全唐文補(bǔ)編》卷一二五(《冊府元龜》卷五六九),第1540 頁。
21.邊蔚:《上太廟四室奠獻(xiàn)舞詞表》,《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五(《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23 頁。
22.邊蔚:《請改樂舞名疏》,《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五(《五代會要》卷七,《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23—1325 頁;《全唐文》卷八五八,第1323 頁。
23.張昭:《改二舞名議》,《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八(《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62 頁。
24.張昭:《上高祖廟奠獻(xiàn)舞曲名并歌調(diào)表》,《全唐文補(bǔ)編》卷一〇八(《冊府元龜》卷五七〇),第1363 頁。
“樂書篇”著錄14 篇作品,其對象是隋唐五代的音樂文獻(xiàn)。主要體裁則有三種:一是音樂典籍的序跋,二是樂書作者的個人傳記,三是對散佚音樂典籍的輯錄。由于隋唐五代的樂書大都?xì)埵?,其部分信息或見于書目記錄,或見于個人傳記,或見于樂書序跋。所以,本篇所著錄諸文,是研究唐代音樂文獻(xiàn)的珍貴資料。
1. 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三五,第1367—1368 頁。
2.王福峙:《王氏家書雜錄》,《全唐文》卷一六一,第1645—1646 頁。
3.崔令欽:《教坊記序》,《全唐文》卷三九六,第4041—4042 頁。
4.崔令欽:《教坊記后序》,《全唐文》卷三九六,第4042 頁。
5.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序》,《全唐文補(bǔ)編》卷三六(《說郛》卷四三《炙谷子雜錄》引),第438 頁。
6.賀懷智:《琵琶譜序》,《全唐文補(bǔ)編》卷三四(《宋朝事實類苑》卷二〇),第409 頁。
7.劉貺:《太樂令壁記序》,《全唐文補(bǔ)編》卷三七(《玉?!肪硪话傥澹?,第451—452 頁。
8.田琦:《聲律要訣序》,《全唐文補(bǔ)編》卷三八(《玉海》卷七引《書目》引),第461 頁。
9.李康成:《玉臺后集序》,《全唐文補(bǔ)編》卷四三(《郡齋讀書志》卷三一),第519 頁。
10.薛存誠:《大唐郊祀錄序》,《全唐文》卷六九三,第7113 頁。
11.薛易簡:《琴訣》,《全唐文》卷八一八,第8613 頁。
12.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序》,《全唐文》卷八二〇,第8634 頁。
13.唐次:《驃國樂頌》,《全唐文補(bǔ)編》卷六〇(《說郛》卷六七),第728—729 頁。
14.陳康士:《琴調(diào)自敘》,《全唐文》卷八一八,第8614 頁。
“選舉篇”主要著錄選舉考試中(或其前后)產(chǎn)生的散文作品,包括樂判、試賦、時策三種體裁。樂判與吏部銓選制度相對應(yīng),試賦、時策則與科舉考試相對應(yīng)。樂判的場景較為單純,直接面對問題,其作品集中出現(xiàn)在唐玄宗時期。試賦則有較細(xì)致的體例要求,例如講究用典用韻,是唐代選舉考試中的關(guān)鍵科目。時策則有體裁廣泛、應(yīng)用性強(qiáng)的特點?,F(xiàn)存樂判、試賦、時策之作品多為擬試之作——或虛擬案件作科判,或虛構(gòu)試題作試賦。白居易《策林序》所謂“揣摩當(dāng)代之事,構(gòu)成策目”云云,反映了其中大部分篇章的產(chǎn)生過程。
1.席晉:《對樂懸畫蚡蝑判》,《全唐文》卷二七〇,第2741 頁。
2.朱溫:《對樂懸畫蚡蝑判》,《全唐文》卷二七六,第2805 頁。
3.貞胐:《對樂懸畫蚡蝑判》,《全唐文》卷二七六,第2805 頁。
4.無名氏:《對樂懸畫蚡蝑判》,《全唐文》卷九七九,第10132—10133 頁。
5.李昂:《對祭社不奏商均判》,《全唐文》卷三〇二,第3071—3072 頁。
6.暢諸:《對祭社不奏商均判》,《全唐文》卷三〇二,第5243 頁。
7.張鼎:《對為律娶妻判》,《全唐文》卷三六四,第3700 頁。
8.武同德:《對為律娶妻判》,《全唐文》卷四〇〇,第4082 頁。
9.周之翰:《對為律娶妻判》,《全唐文》卷四〇〇,第4082 頁。
10.蕭昕:《對燕弓矢舞判》,《全唐文》卷三五五,第3597—3598 頁。
11.崔寓:《對燕弓矢舞判》,《全唐文》卷三六四,第3696 頁。
12.解賁:《對燕弓矢舞判》,《全唐文》卷四〇四,第4134 頁。
13.趙陵陽:《對燕弓矢舞判》,《全唐文》卷四〇八,第4175 頁。
14.張喬:《對燕弓矢舞判》,《全唐文》卷八〇六,第8479 頁。
15.萬齊融:《對樂請置判懸判》,《全唐文》卷三三五,第3389 頁。
16.康子季:《對樂請置判懸判》,《全唐文》卷三九九,第4078 頁。
17.萬希莊:《對樂請置判懸判》,《全唐文》卷四〇四,第4137 頁。
18.張元度:《對樂請置判懸判》,《全唐文》卷五一三,第5209 頁。
19.李杭:《對樂請置判懸判》,《全唐文》卷九五五,第9913 頁。
20.姜立佑:《對樂官樂司請考判》,《全唐文》卷三六二,第3677 頁。
21.王智明:《對樂官樂司請考判》,《全唐文》卷四〇〇,第4083 頁。
22.顏朝隱:《對驅(qū)儺判》,《全唐文》卷四〇〇,第4090 頁。
23.崔璀:《對驅(qū)儺判》,《全唐文》卷四三四,第4428 頁。
24.張淵:《對驅(qū)儺判》,《全唐文》卷九五一,第9877 頁。
25.闕名:《對驅(qū)儺判》,《全唐文》卷九七六,第10112 頁。
26.張秀明:《對旄人奏散判》,《全唐文》卷三九七,第4049 頁。
27.常無欲:《對旄人奏散判》,《全唐文》卷四〇六,第4156 頁。
28.梁涉:《對樂師教舞判》,《全唐文》卷四七,第4162 頁。
29.闕名:《對樂師教舞判》,《全唐文》卷九七九,第10133 頁。
30.李仲云:《對四品女樂判》,《全唐文》卷四五八,第4680 頁。
31.李應(yīng):《對四品女樂判》,《全唐文》卷六一五,第6218 頁。
32.闕名:《對四品女樂判》,《全唐文》卷九七九,第10133 頁。
以上為樂判,以下為擬判。③此處備注三事:(一)參見譚淑娟《唐代判體文研究》(齊魯書社2014 年版)之考證成果,本文判同題樂判為科舉判;(二)以下擬判本事未明,但依孫曉輝《唐代樂判論議》(《音樂藝術(shù)》2017 年第3 期,第85—98 頁)的意見,可視樂判為擬科舉判;(三)《全唐文》卷一七四載張鷟《鼓吹令王干狀稱鼓吹鹵簿國家儀注器具濫惡請更改脩制禮部員外崔嵩以府庫尚虛以非急務(wù)判停(鼓吹一條)》等兩篇關(guān)于“判”的音樂論文,其體式有別于其他選舉樂判(未備注韻部,且具體交代樂制),接近案判,故列入“樂制篇”而非“選舉篇”。
33.張鼎:《對禫服鼓琴判》,《全唐文》卷三六四,第3700 頁。
34.達(dá)奚珣:《對以管聽鳳判》,《全唐文》卷三四五,第3504 頁。
35.孫逖:《對除喪鼓琴判》,《全唐文》卷三一一,第3164—3165 頁。
36.姜立佑:《對夷樂鞮鞻為任判》,《全唐文》卷三六二,第3677 頁。
37.李希言:《對學(xué)琴不進(jìn)判》,《全唐文》卷三六二,第3679 頁。
38.邊承裴:《對太廟登歌判》,《全唐文》卷四〇三,第4119 頁。
39.梁涉:《對琴有殺聲判》,《全唐文》卷四〇七,第4162 頁。
40.張秀:《對上生下生判》,《全唐文》卷四〇八,第4185 頁。
41.邢宙:《對教擊編鐘判》,《全唐文》卷四五三,第4632 頁。
42. 姚峴:《對典樂羽籥判》,《全唐文》六二二,第6284 頁。
43.元稹:《五品女樂判》,《全唐文》卷六五二,第6630 頁。
44.元?。骸杜墓那倥小罚度莆摹肪砹宥?,第6629—6630 頁。
45.元?。骸痘仫L(fēng)變節(jié)判》,《全唐文》卷六五二,第6630 頁。
46.元?。骸秾W(xué)生鼓琴判》,《全唐文》卷六五二,第6630 頁。
47.闕名:《對笙師不施舂牘判》,《全唐文》卷九七九,第10132 頁。
48.闕名:《對笛判》,《全唐文》卷九七九,第10133 頁。
49.闕名:《對瞽相判》,《全唐文》卷九七九,第10134 頁。
50.闕名:《對夢處女鼓琴判》,《全唐文》卷九八二,第10164 頁。
51.闕名:《對祥鼓素琴判》,《全唐文》卷九八三,第10172 頁。
52.闕名:《對旄人奏散率木修防判》,《全唐文》卷九八五,第10192 頁。
1.王諲:《花萼樓賦》(開元十三年),《全唐文》卷三三三,第3375 頁。
2.敬括:《花萼樓賦》,《全唐文》卷三五四,第3589 頁。
3.張甫:《花萼樓賦》,《全唐文》卷三九五,第4031 頁。
4.陶舉:《花萼樓賦》,《全唐文》卷三九五,第4031 頁。
5.高蓋:《花萼樓賦》,《全唐文》卷三九五,第4032 頁。
6.張正元:《南風(fēng)之薰賦(以“悅?cè)烁坟?,生物咸遂”為韻)》(貞元五年),《全唐文》卷五四四,?519 頁。
7.吳仲舒:《南風(fēng)之薰賦(以“悅?cè)烁坟敚锵趟臁睘轫崳?,《全唐文》卷五九四,?003 頁。
8.李夷亮:《南風(fēng)之薰賦(以“悅?cè)烁坟敚锵趟臁睘轫崳?,《全唐文》卷五九四,?004 頁。
9.李方叔:《南風(fēng)之薰賦(以“悅?cè)烁坟?,生物咸遂”為韻)》,《全唐文》卷五九四,?004 頁。
10.范傳正:《風(fēng)過簫賦(以“無為斯化,有感潛應(yīng)”為韻)》(貞元十年),《全唐文》卷六一五,第6198 頁。
11.夏方慶:《風(fēng)過簫賦(以“無為斯化,有感潛應(yīng)”為韻)》,《全唐文》卷六一五,第6208 頁。
12.羅讓:《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xùn)人之本”為韻,依次用)》(貞元十七年),《全唐文》卷五二五,第5331 頁。
13.劉積中:《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xùn)人之本”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六一九,第6252 頁。
14.徐至:《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xùn)人之本”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六一九,第6253 頁。
15.鄭方:《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xùn)人之本”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六一九,第6254 頁。
16.杜周士:《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xùn)人之本”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六九三,第7119 頁。
17.李彥芳:《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xùn)人之本”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七四六,第7727 頁。
18.張存則:《舞中成八卦賦(以“中和所制,盛德斯陳”為韻)》(元和二年),《全唐文》卷九五一,第9879 頁。
19.白行簡:《舞中成八卦賦(以“中和所制,盛德斯陳”為韻)》,《全唐文》卷六九二,第7096 頁。
20.錢眾仲:《舞中成八卦賦(以“中和所制,盛德斯陳”為韻)》,《全唐文》卷九四九,第9859 頁。
21.沈朗:《霓裳羽衣曲賦(任用韻)》(開成三年),《全唐文》卷七四一,第7665 頁。
22.陳嘏:《霓裳羽衣曲賦(任用韻)》,《全唐文》卷七六〇,第7896 頁。
23.闕名:《霓裳羽衣曲賦(任用韻)》,《全唐文》卷九六一,第9985 頁。
以上為進(jìn)士科舉賦,以下為宏詞科試賦。
24.李觀:《鈞天樂賦(以“上天無聲,昭錫有道”為韻)》(貞元八年),《全唐文》卷五三二,第5399 頁。
25.陸復(fù)禮:《鈞天樂賦(以“上天無聲,昭錫有道”為韻)》,《全唐文》卷五四六,第5539 頁。
26.裴度:《鈞天樂賦(以“上天無聲,昭錫有道”為韻)》,《全唐文》卷五三七,第5453 頁。
27.陸復(fù)禮:《鈞天樂賦(以“上天無聲,昭錫有道”為韻)》,《全唐文》卷五三七,第5453 頁。
28.張復(fù)元:《太清宮觀紫極舞賦(以“大樂與天地同和”為韻)》(貞元九年),《全唐文》卷五九四,第6009 頁。
29.李絳:《太清宮觀紫極舞賦(以“大樂與天地同和”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五,第6525 頁。
30.呂溫:《樂理心賦》(貞元十五年),《全唐文》卷六二五,第6307 頁。
31.獨孤申叔:《樂理心賦》,《全唐文》卷六一七,第6628 頁。
以上為宏詞科試賦,以下為擬試賦和選賦。④以上進(jìn)士科試賦、宏詞科試賦諸作品,皆依《登科記考》確認(rèn);以下擬試賦和選賦諸作品,依其形式特點(作者生活年代和登科時間彼此接近,作品同題限韻)確認(rèn)。
32.錢起:《洞庭張樂賦(以“八音克諧,天地充滿”為韻)》,《全唐文》卷三七九,第3852 頁。
33.石鎮(zhèn):《洞庭張樂賦(以“八音克諧,天地充滿”為韻)》,《全唐文》卷四〇七,第4163 頁。
34.蔣至:《洞庭張樂賦(以“八音克諧,天地充滿”為韻)》,《全唐文》卷四〇七,第4164 頁。
35.元?。骸渡聘枞缲炛橘x(以“聲氣圓直,有如貫珠”為韻,依次用)》,《全唐文》卷六四,第6546—6547 頁。
36.李紳:《善歌如貫珠賦(以“聲氣圓直,有如貫珠”為韻)》,《全唐文》卷六九四,第7122 頁。
37.趙蕃:《善歌如貫珠賦(以“聲氣圓直,有如貫珠”為韻)》,《全唐文》卷七二二,第7430 頁。
38.劉騭:《善歌如貫珠賦(以“聲氣圓直,有如貫珠”為韻)》,《全唐文》卷八四二,第8854 頁。
39.王起:《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以“圣德千祀,發(fā)于五音”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二,第6497 頁。
40.許康佐:《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以“圣德千祀,發(fā)于五音”為韻)》,《全唐文》卷六三三,第6392 頁。
41.皇甫湜:《山雞舞鏡賦(以“麗容可珍,照之則舞”為韻)》,《全唐文》卷六八五,第7013頁。
42.趙殷輅:《山雞舞鏡賦(以“麗容可珍,照之則舞”為韻)》,《全唐文》卷六一九,第6254 頁。
43.張仲素:《泗濱浮磬賦(以“美石見質(zhì),琢之成器”為韻)》,《全唐文》卷六四四,第6518 頁。
44.闕名:《泗濱浮磬賦(以“美石見質(zhì),琢之成器”為韻)》,《全唐文》卷九六一,第9981 頁。
45.白行簡:《振木鐸賦(以“振文教而納規(guī)諫”為韻)》,《全唐文》卷六九二,第7094 頁。
46.王起:《振木鐸賦(以“以孟春之月遒人徇路”為韻)》,《全唐文》卷六四一,第6472 頁。
47.羅立言:《振木鐸賦(以“發(fā)號施令,王猷所先”為韻)》,《全唐文》卷六九二,第7103 頁。
48.闕名:《舞馬賦》,《全唐文》卷九六一,第9983—9984 頁。
49.闕名:《舞馬賦》,《全唐文》卷九六一,第9984 頁。
1.白居易:《禮樂詩書》,《策林》⑤《策林》:白居易參加制舉試前的擬作,共75 篇,寫于元和元年(806)。其序見《全唐文》卷六七〇,第6811 頁。之六十,《全唐文》卷六七一,第6848 頁。
2.白居易:《議禮樂》,《策林》之六十二,《全唐文》卷六七一,第6849 頁。
3.白居易:《沿革禮樂》,《策林》之六十三,《全唐文》卷六七一,第6849—6850 頁。
4.白居易:《復(fù)樂古器古曲》,《策林》之六十四,《全唐文》卷六七一,第6850—6851 頁。
5.白居易:《議祭祀》,《策林》之六十五,《全唐文》卷六七一,第6851 頁。
本篇著錄唐代的墓志文。其書寫方式屬銘文。其內(nèi)容涉及唐代樂官、樂學(xué)者和樂人的事跡。敘述方式不同于“樂事篇”諸文,多記功績,很少敘述具體事件。
1.《隋故岐州剌史上柱國沛國達(dá)公鄭君墓志之銘》⑥這是著名音樂學(xué)家鄭譯的墓志銘。銘文記墓主事跡云:“更修樂府聲調(diào)八篇。”,劉文編著:《陜西新見隋朝墓志》,第117 頁。
2.《唐故夫人張氏墓志銘》(此篇記墓主張肅“善樂”),《唐代墓志匯編》顯慶〇一二,第235 頁。
3.顧升:《瘞琴銘并序》,《唐代墓志匯編》顯慶〇四四(又載《全唐文》卷二〇〇,第2024 頁),第256 頁。
4.《大唐故上騎都尉李君(李政)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顯慶〇三五,第106 頁。
5.《大唐故朝郎騎都尉行大常寺永康陵令侯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顯慶一六七,第334 頁。
6.《大唐故秘書少監(jiān)劉府君墓志銘》⑦此篇記墓主劉應(yīng)道事跡云:“府君所制《祀黃帝青哥》,并編樂官,奏于郊祀?!保短拼怪緟R編續(xù)集》開耀〇〇一(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三冊),第251 頁。
7.《唐故太常寺太樂令暢府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弘道〇〇一,第708 頁。
8.《大唐故中散大夫行內(nèi)常侍馮府君墓志銘》(此篇記墓主事跡云:“覆之御仗,兼掌聲樂?!保短拼怪緟R編續(xù)集》光宅〇〇二,第271 頁。
9.太常寺太樂令暢玄昉之子墓志,《唐代墓志匯編》神功〇一〇(原為河南千唐志齋藏石),第920 頁。
10.《大周故朝請大夫行陳州司馬上輕車都尉公士成君夫人平陽縣君耿氏墓志銘》(此篇墓主為太常博士耿令威之女),《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長安〇二六(原為河南千唐志齋藏石),第1008 頁。
11.《大唐故通議大夫使持節(jié)與州諸軍事刺史上柱國劉府君墓志銘》(墓主劉寂:“作《樂論》一章?!保?,《唐代墓志匯編》神龍〇四一(原為河南千唐志齋藏石),第1070 頁。
12.《大唐故杭州于潛縣尉會稽賀府君墓志銘》⑧此篇記墓主賀玄道之父賀紀(jì)事跡云:“助撰唐禮,修封禪儀注?!?,《唐代墓志匯編》太極〇〇四,第1138 頁。
13.《亡宮志文一首并序》,《唐代墓志匯編》開元〇一五,第1161 頁。
14.《大唐故樂府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開元〇一六,第463 頁。
15.《室人太原王氏墓志銘》⑨此篇記墓主王仁淑事跡云:“天縱歌舞,巴渝鄭衛(wèi)之曲,□蔡秦齊之聲。皆能練其節(jié)奏。賞其音律。年符二八。召入宮闈。”,《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開元一六八(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三冊),第568 頁。
16.《仙州別駕張府君墓志銘》(墓主張仁方為太常協(xié)律),《唐代墓志匯編》開元四二九,第1453 頁。
17.《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張府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大歷〇四二(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山西卷》第一冊),第721 頁。
18.《故太常寺主簿孫府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顯圣〇〇二(原為河南千唐志齋藏石),第1749 頁。
19.《郝氏女墓志銘》(墓主“善吹笙,舞《柘枝》等十余曲”),《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建中〇〇九(錄自《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第十二冊),第728 頁。
20.《唐故游擊將軍行蜀州金堤府左果毅都尉張府君夫人吳與姚氏墓志銘》(墓主“尤善琴瑟”),《唐代墓志匯編》貞元〇一八,第1849 頁。
21.《唐故湖南都團(tuán)練觀察處置使通議大夫使持節(jié)都督潭州諸軍事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贈陜州大都督呂府君夫人河?xùn)|郡君柳氏墓志銘》(墓主是太常寺協(xié)律郎杜政之妻),《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貞元〇五九(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第十二冊),第775 頁。
22.《大唐故侍御史江西道都團(tuán)練副使鄭府君墓志》(墓主鄭高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貞元〇七九(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第十二冊),第792 頁。
23.《唐故安南都護(hù)充本管經(jīng)略招討使兼御史中丞李公墓志銘》(墓主李象古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長慶〇〇五(北京圖書館藏拓本),第2061 頁。
24.《唐故河陽軍節(jié)度衙前將朝散大夫試殿中監(jiān)樂府君墓志銘》(墓主樂升進(jìn)為太常卿),《唐代墓志匯編》大和〇〇一,第2095 頁。
25.《大唐故亳州錄事參軍任公墓志銘》(墓主任傪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大和〇三六(原為河南千唐志齋藏石),第2121 頁。
26.《唐故試太常寺太祝范陽盧府君妻清河崔夫人墓志銘》(墓主為太常寺太祝盧某之妻),《唐代墓志匯編》大和〇四七,第2128 頁。
27.《唐故東渭橋給納判官試太常寺協(xié)律郎扶風(fēng)馬君墓志》,《唐代墓志匯編》大和〇四七,第2128 頁。
28.《唐故鹽鐵轉(zhuǎn)運江淮留后勾檢官文林郎試太常寺協(xié)律郎騎都尉解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大和〇九八,第2165 頁。
29.《唐故監(jiān)事使太中大夫行內(nèi)侍奚官局令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緋魚袋梁公墓志》(墓主梁元翰為教坊都判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會昌〇一八(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二冊),第956 頁。
30.《唐故仗內(nèi)教坊第一部供奉賜紫金魚袋清河張府君墓志銘》(墓主鄭高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會昌〇二四(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二冊),第961 頁。
31.《唐故正議大夫行內(nèi)侍省內(nèi)寺伯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子食邑五百戶李公墓志銘》(墓主李升榮“元和九年春,特授梨園判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會昌〇二九(原載《考古與文物》1991 年第4 期),第964 頁。
32.《大唐故中大夫行內(nèi)侍省內(nèi)給事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贈緋魚袋王公墓志銘》(墓主王文軒為憲宗朝梨園判官),《唐代墓志匯編》會昌〇三七,第2237 頁。
33.《唐故贈隴西郡夫人董氏墓志銘》(墓主“而羅袖時翻授梨園之弟子”),《唐代墓志匯編》開成〇一〇,第2174 頁。
34.《唐故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府君墓志銘》(墓主沈中黃“試琴瑟合奏賦”),《唐代墓志匯編》大中一四〇(原為河南千唐志齋藏石),第2360 頁。
35.《亡妻太原王夫人墓志銘》(墓主“善于音律,妙鼓胡琴”),《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通〇一一(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二冊),第1041 頁。
36.《前長安縣尉楊籌女母王氏墓志》⑩墓主王嬌嬌:“長女兄以善音律,歸于故相國盧公鈞卿。因女兄遂習(xí)歌舞,藝頗得出藍(lán)之妙?!?,《唐代墓志匯編》咸通〇三八,第2407 頁。
37.《唐故朝請郎試太常寺協(xié)律郎蕭公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通〇四三(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四冊),第1067 頁。
38.《唐太子太保分司東都贈太尉清河崔府君墓志》(墓主崔慎為試太常寺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通〇五三(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卷》第二冊),第1074 頁。
39.《唐故徐宿濠泗觀察判官試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侍御史李府君墓志銘》(墓主李棁轉(zhuǎn)太常寺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通〇六二(原載《考古》1986 年第5 期),第1081 頁。
40.《唐張氏墓記》(墓主張三英“家為樂工,系許樂府籍”),《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咸通〇九六(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河南卷》第一冊),第1108 頁。
41.《唐故魏王府參軍李纓亡妻弘農(nóng)楊氏夫人墓志銘》(墓主擅胡琴,“至于絲竹,多所留心”),《唐代墓志匯編》咸通一〇八,第2461 頁。
42.《唐故慶州軍事判官試協(xié)律郎張府君墓銘》,《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乾符〇〇四(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四冊),第1120 頁。
43.《唐故涇原節(jié)度押衙知進(jìn)奏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大將賓客右金吾衛(wèi)長史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國王府君墓志銘》(墓主王幼虞:“平生歌樂管弦,足以暢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乾符〇〇八(西安碑林藏石),第1123 頁。
44.《唐故榮陽鄭府君墓志銘》(墓主鄭逢為太常寺協(xié)律郎鄭存政之子),《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乾符〇一七(原載《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河南卷》第一冊),第1130 頁。
45.《唐故將仕郎試太常寺協(xié)律郎隴西郡□府君墓志銘》,《唐代墓志匯編》廣明〇〇七,第2505 頁。
46.《唐故刑部尚書崔公府君墓志》(墓主崔凝轉(zhuǎn)協(xié)律郎),《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乾寧〇〇三(原載《考古》1992 年第11 期),第1160 頁。
綜合以上,隋唐五代散篇音樂文獻(xiàn)分為十個類別。各類篇數(shù)是:樂制86 篇,樂事49 篇,樂論52 篇,樂律11 篇,樂器38 篇,樂曲歌辭13 篇,舞蹈雜伎24 篇,樂書14 篇,選舉106 篇,墓志46 篇,總計439 篇。
黃鐘-武漢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2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