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學界對于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研究有著不同的聲音,有的學者著重研究其中展現(xiàn)的鄂溫克族家族發(fā)展史背后的厚重底蘊;有的學者認為作品采用的獨特的女性視角具有相當?shù)难芯恳饬x;還有的學者則肯定了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對于堅守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呼吁。在這許多的聲音中,認為《額爾古納河右岸》傳達了對回歸生態(tài)文明的呼喚的觀點不在少數(shù),這或許能夠歸結于生態(tài)主義的不斷發(fā)展。
在文學研究領域中,生態(tài)主義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平衡共存的和諧關系來進行思想認識的文學解讀角度。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魯樞元教授在他的著作《生態(tài)文藝學》中詳細闡述了他提出的“生態(tài)三分法”,認為生態(tài)可分為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三個層面,將“生態(tài)三分法”用于解讀《額爾古納河右岸》,則可從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三方面來領悟和剖析其中所蘊含的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思想。
一、現(xiàn)實生態(tài)的啟迪
遲子建創(chuàng)作《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契機,源于一篇關于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下山定居的媒體報道。與許多人蜂擁至內(nèi)蒙古根河市,想見證人類文明進程中這個所謂“偉大”的時刻不同,看到這篇報道的遲子建,心中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憂郁和蒼涼感。而寫作靈感的來源,是遲子建看到報紙上記敘的鄂溫克畫家柳芭帶著才華走出森林,最終又滿心疲憊地辭掉工作回到森林的故事。2004年,遲子建追蹤著馴鹿的足跡探望了筆下女酋長的原型——柳芭的媽媽,傾聽他們內(nèi)心的苦楚和哀愁,聽他們歌唱,集中閱讀有關鄂溫克歷史和風俗的研究資料。2005年,遲子建在故鄉(xiāng)創(chuàng)作出了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并于2008年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在這樣暗含了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沖突的創(chuàng)作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毫無疑問是帶有鮮明而強烈的生態(tài)主義思想內(nèi)涵的,也正因此,《額爾古納河右岸》被曾繁仁先生評價為:“一部在我國當代文學領域十分少見的優(yōu)秀生態(tài)文學作品?!?/p>
二、自然生態(tài)的書寫
作為一部以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為背景的作品,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可謂寫盡了額爾古納河的自然生態(tài),最顯著的便是刻畫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鄂溫克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一)對自然景觀的贊頌
《額爾古納河右岸》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在大興安嶺,作品中幾乎隨處可見對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自然景致的描寫,這些密集的景物描寫之下,也回蕩著對自然萬物的禮贊之音。作品中對自然生態(tài)的贊頌主要包括對山河雨雪的崇敬,對植物景觀的刻畫,以及對動物姿態(tài)的贊美三大方面。
一是對山河雨雪的崇敬。譬如作品一開始便寫道:“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痹谶@里,雨、雪,以及鄂溫克族以之為生活中心,照亮了人們生活日常的額爾古納河,均已不僅僅是純粹的自然物象,更是代表著人與自然平等共處的友善標志。包括那挺拔的高山,藍色的勒拿河,碧藍的拉穆湖,以及成千上萬條沒有名字的河流,這些山河與湖泊都不再是簡單的生活布景,而是被鄂溫克族人一直崇敬與依賴著的自然生態(tài)。
二是對植物景觀的刻畫。被主人公描述為“好裁縫”的白樺樹,是“森林中穿著最為亮堂的樹”。在鄂溫克族人看來,白樺樹不僅筆直美麗,且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有營養(yǎng)的樺樹汁,能載人的樺皮船,作為新薩滿出道儀式的工具等等。白樺樹的審美價值裝點了大興安嶺森林的原始之美,而白樺樹的實用價值,則維系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此外還有內(nèi)含絨絮填充物的林中菌“馬糞包”、紅百合花、林間蘑菇、草間荊、石蕊等等具有大興安嶺特色的植物,這些植物是原始自然的美的代表,是整個作品中染著自然屬性的生動底色。
三是對動物姿態(tài)的贊美?!额~爾古納河右岸》中最核心的,著墨最多的動物當屬馴鹿了,馴鹿作為整個族群游獵生活中委以信任,相依為命的重要伙伴,被鄂溫克族人奉以崇高的地位。在作品中,主人公是這樣贊美馴鹿的:“我從來沒有見過哪種動物會像馴鹿這樣性情溫順而富有耐力”。形容白色的馴鹿“就是飄拂在大地上的云朵”。此外,馴鹿在鄂溫克族中還承擔著馱載火種和瑪魯神的使命,神又與自然界直接相關,如此一來,馴鹿便擁有了與原始森林中其他動物截然不同的,能夠與自然界直接溝通的特殊身份,因而馴鹿也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重要紐帶和象征。除了馴鹿以外,作品中對于其他的動物如可愛的灰鼠,英勇的獵鷹,兇猛的狼和堪達罕(即駝鹿)、黑熊以及雪災前的白蝴蝶等等,也極盡贊美之筆墨,這些原始森林的“老住戶”與鄂溫克族人一同生活,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見證。
(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并不完全都是表現(xiàn)為贊頌的,要想維持人與自然的平衡,還應對自然有所敬畏。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鄂溫克族人常常要面對突如其來的雨雪等自然災害,然而,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的力量總是如此的渺小且微弱——在雪災中因奮力尋找馴鹿而凍死途中的拉吉達,以及為了救沖進河流的畸形鹿仔而溺亡在洪水中的耶爾尼斯涅均為證例。與大自然懸殊的力量差距,使得常年與自然相伴的鄂溫克族人形成了對自然的深深敬畏之心。
除此之外,鄂溫克族人對山神、瑪魯神等各類神靈的至高崇敬,也是另一種層面上敬畏自然力量的表現(xiàn)。鄂溫克族認為,在從參天大樹旁經(jīng)過時要保持安靜,以免驚擾山神“白那查”,而且狩獵時只要看見刻著“白那查”山神的樹就一定要敬煙獻酒,摘槍卸彈,并下跪磕頭向山神祈求庇護;當部落里打到了熊或堪達罕這樣的大型動物時,便要交由族中的薩滿來處理,拿去祭瑪魯神。
三、社會生態(tài)的建構
有人之處則有社會,除卻鋪陳在作品中的自然生態(tài),遲子建同時也建構了以鄂溫克族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社會生態(tài)。但與其他社會生態(tài)有所不同的是,《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社會生態(tài)的重心在于塑造良性的鄂溫克族社會生態(tài),在這個社會生態(tài)中,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鍵詞在于凝聚與接納。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鄂溫克族人與馴鹿相依為伴,以游獵為生,這也就決定了在他們族中有著明確的社會分工:有人負責外出狩獵,就有人攬過家務細活,有人以領導者的身份穩(wěn)定族群,便有人以跟隨者的身份加固這個特殊的團體。久而久之,同族人的身份認同感愈加強烈的同時,群體的團結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強,尤其是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暴雪突襲時,鄂溫克族人團結一心,展示出面對自然界的不可抗力時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族人之間堅韌的凝聚力。
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鄂溫克族人,身上有著與自然同息的淳樸與善良。他們會溫情對待每一棵白樺樹,每一只馴鹿,像潺潺流水一般包容著自然萬物;他們會在族人遭遇苦難時悲憫落淚,傾力幫助,而面對自己所遭遇的困苦,他們從不怨天尤人,而是學會盡力接納苦痛,將痛苦內(nèi)化為心中的力量。也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接納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獨屬于鄂溫克族人的溫情的社會生態(tài)。
四、精神生態(tài)的贊頌
在魯樞元教授提出的生態(tài)思想中,精神生態(tài)是溝通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的橋梁,是生態(tài)思想的核心,同樣地,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精神生態(tài)也占據(jù)了重要地位。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架構了一套屬于鄂溫克族或者說屬于她自己的理想的精神生態(tài),這種精神生態(tài)包含了鄂溫克族人的自然天性,“萬物有靈論”以及自我犧牲展現(xiàn)大愛的精神。
(一)鄂溫克族人的自然天性
與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自然之美相映襯的,是作品中洋溢著的天然純真的人性。一方面,看到能夠大膽與冰眼接觸的,自然不羈、率性天真的娜拉,主人公毫不掩飾對她的喜歡;對于被人嘲笑愚癡但實際上卻純真至極的安道爾和安草兒,主人公也反復表達了對他們的喜愛與珍惜。而這樣的原始純真的天性,恰恰與純凈的大自然有著極高的契合度,也正是遲子建在作品中所肯定的人性之純真。另一方面,作品中還存在著對人類所擁有的原始力量的推崇。譬如伊萬的手出奇地大且有力氣,他的手“能把鵝卵石攥碎了”;瑪克辛姆出生時的哭聲“如同虎嘯”,甚至耳背的依芙琳都能聽到。這些不同于正常人的原始力量是從哪里來的呢?作品中雖未給出明確答案,但不難得出,這似乎是自然的慷慨饋贈,是對大自然力量的呼應。
《額爾古納河右岸》在表現(xiàn)鄂溫克族人的自然天性時,不僅通過上述正面肯定的方式來實現(xiàn),還通過非純真人性的反襯來進行。譬如,山中的鄂溫克族人對于狡猾、唯利是圖的安達圖盧科夫的厭惡,何嘗不是對于利欲熏心者的一種排斥呢?這樣的排斥進而也反襯出作者對于善良純真的人性自然的推崇,以及對于和諧的生態(tài)文明的贊揚。
(二)萬物有靈的思辨
不同于其他作品對自然萬物簡單客觀的刻畫,在遲子建的筆下,《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萬物在鄂溫克族眼里都是具有生命的,就像書中寫的:“我們從來不砍伐鮮樹作為燒柴,森林中有許多可燒的東西,比如自然脫落的干枯的樹枝,被雷電擊中的失去了生命力的樹木,以及那些被狂風擊倒的樹?!痹谶@里,人不再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自然萬物與人一樣,是平等的生命,自然的靈性主體地位從而得到充分的肯定。
除了對自然生命的平等尊重,整部作品中還蘊含著“萬物有靈論”的思想。所謂“萬物有靈”,意即萬物均是有靈性的,仿佛被靈性的光輝所籠罩著,能夠與人類同悲喜,甚至懂得向人類報恩。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林克的獵犬“伊蘭”在林克去世后似乎也很想跟著林克走,“用爪子在林地上刨來刨去的,好像在為自己挖墓穴”;達西的老鷹在與達西的朝夕相處中逐漸培養(yǎng)出的感情足以讓它愿意幫助達西復仇,在與狼的搏斗中為達西獻出自己的生命。
《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自然”其實是一種拒絕將自然簡單看作是“背景”“圖案”的自然,這種拒絕造就了那些富有靈性的自然生命意象與人的和諧共處,是對陷入“人類中心主義”困境的人類家園的一次救贖。
(三)奉獻精神的謳歌
如果要問在鄂溫克族人的身上最令人敬佩的精神是什么,那么便是為族群而做出自我犧牲的大愛精神,而將這種精神貫徹極致的,是妮浩。在席間屢屢挑釁族人后,馬糞包的喉嚨被熊骨卡住,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妮浩沒有因為馬糞包不友善的行為而拒絕馬糞包伸出援手的請求,用盡全力拯救了馬糞包的生命;面對瀕臨死亡的偷馴鹿的少年,即使別人認為可能救不活了,但妮浩依然努力嘗試,最終挽救了少年的生命。然而,這些看似在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救治,卻需要妮浩做出一些自我的犧牲,即使所救之人是不完全具有善意行為之人,妮浩依然無法對尚存生息的他人生命棄之不顧,這便是妮浩這一人物的高尚之處所在。
不僅如此,妮浩更是一位用生命保護自然家園的英雄。面對森林火災帶來的對自然家園的破壞,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的妮浩,毅然決然為族人祈雨三個多小時,祈得雨來,妮浩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樣一幅悲壯的形象與其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的大義感召和維護著民族精神生態(tài)的和諧——這也正是作品中所頌揚的獨特的大愛奉獻精神。
五、結語
從生態(tài)主義視角來看,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展現(xiàn)了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態(tài)場景,與鄂溫克族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一齊構成了屬于《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自然生態(tài)。這樣的自然生態(tài)催生了蘊含鄂溫克族人的純真天性,“萬物有靈”思想和獨特的薩滿文化的精神生態(tài),從自然的懷抱中成長起來的鄂溫克族人便在人與人之間建構了一個獨屬于他們的和諧良性的社會生態(tài)。而在面對《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提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平衡點問題時,遲子建傾向的答案是堅守生態(tài)文明立場,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態(tài)和良性的社會生態(tài)。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但如何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找到遲子建所堅守的生態(tài)文明的理想,依然是每一個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人所應該求索的漫漫道路。
參考文獻:
[1]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遲子建.心在千山外——在渤海大學的講演[J].當代作家評論,2006(04):35-41.
[3]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視域中的遲子建小說[J].文學評論,2010(02):30-35.
[4]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5]胡艷秋.三重生態(tài)學及其精神之維——魯樞元與菲利克斯·加塔利生態(tài)智慧比較[J].當代文壇,2021(01):187-193.
[6]臧小艷.遲子建對鄂溫克文化的守望與眷戀——以《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例[J].當代文壇,2021(04):177-182.
[7]卓睿.從“皈依者”到“拔拂者”——生態(tài)視域中的遲子建小說人物形象轉變[J].文藝評論,2021(04):69-76.
(作者簡介:陳錦圓,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北華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