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睉騽t與之相反,它是用感性顯現(xiàn)來揭示抽象、深邃的理念。換言之,戲劇通過呈現(xiàn)美來體現(xiàn)哲思、通過感性來呈現(xiàn)理性。契訶夫在《萬尼亞舅舅》中,對人生、命運以及自我的思辨值得思考。該劇創(chuàng)作于1898年,是繼《伊凡諾夫》《海鷗》之后,契訶夫第三部多幕劇作。它講述了退休大學教授亞歷山大攜年輕的第二任妻子葉琳娜,回到了已故前妻留給他的鄉(xiāng)下莊園生活,他們的到來打破了莊園原有的恬淡與平靜。前妻的弟弟——47歲的萬尼亞,陷入信仰危機,迷失了自我,試圖以對葉琳娜的“愛情”來寄托生活的希望,卻發(fā)現(xiàn)葉琳娜與醫(yī)生阿斯特羅夫互生情愫,而他的外甥女、教授的女兒蘇尼亞,竟也愛上了醫(yī)生。與此同時,不適應鄉(xiāng)下生活的教授,打算賣掉眾人賴以生存的莊園,多重的打擊下,萬尼亞朝教授開槍,而兩槍都沒有打中。對自己完全失望的萬尼亞偷了醫(yī)生旅行藥箱里的嗎啡準備自殺。激烈的矛盾沖突之后,教授放棄了賣掉莊園的打算,與萬尼亞和解,攜葉琳娜離開,醫(yī)生也隨后離開。
契訶夫的戲劇結構,既是劇作的藝術特色,又呈現(xiàn)主題的獨特形式。《萬尼亞舅舅》全劇分為四幕:第一幕是通過醫(yī)生阿斯特羅夫與奶媽的閑聊,交代了重要的規(guī)定情境——退休教授及其青春、美麗的第二任妻子葉琳娜的到來,擾亂了莊園里所有人的生活。萬尼亞大大地變了樣,與之前判若兩人。第二幕是通過展現(xiàn)退休教授及年輕妻子的生活現(xiàn)狀,交代了“可詛咒、可憎恨的老年”,同時展現(xiàn)了錯位的“愛情”——萬尼亞迷戀葉琳娜、蘇尼亞愛醫(yī)生、醫(yī)生迷戀葉琳娜、葉琳娜也喜歡醫(yī)生。第三幕是展現(xiàn)了全劇唯一重大的戲劇沖突,退休教授亞歷山大,不適應鄉(xiāng)下生活,宣布要賣掉莊園,致使剛剛目睹了葉琳娜和醫(yī)生“偷情”的萬尼亞徹底崩潰,朝他開了兩槍,但都沒打中!第四幕是槍擊事件之后,對自己完全失望的萬尼亞,偷拿了醫(yī)生旅行藥箱里的嗎啡準備自殺,被蘇尼亞勸下。而教授也放棄了賣掉莊園的打算,攜妻子葉琳娜離開。隨后,醫(yī)生也離開。蘇尼亞陪伴著萬尼亞舅舅,又開始了之前的生活。四幕的戲劇樣式顛覆了傳統(tǒng)、典型的戲劇結構。以亞里士多德代表的“行動整一律”來說:“戲劇結構安排需遵循完整、統(tǒng)一的原則。要求動作前后連貫,因果相承,不同人物的行動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不能彼此無關。這是戲劇創(chuàng)作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衡量戲劇作品結構藝術成就的重要標志?!痹僬?,就古典主義戲劇的“三一律”來說:“規(guī)定劇本創(chuàng)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迸c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戲劇結構對比,契訶夫的戲劇形式呈現(xiàn)了另一種風貌。
《萬尼亞舅舅》第一、二幕僅交代了劇作重要的規(guī)定情境,并沒有出現(xiàn)重大的矛盾沖突和明顯的人物行動,人們只是日常地生活著,說著些可有可無的話,更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只在第三幕的高潮場面出現(xiàn)了全劇唯一的核心事件,亞歷山大不適應鄉(xiāng)下生活,宣布要賣掉莊園,致使剛剛目睹了葉琳娜和醫(yī)生“暗生情愫”的萬尼亞徹底崩潰,朝他開了兩槍,但都沒打中!至此,全劇才出現(xiàn)了事件,所謂戲劇事件:“總是與沖突、行動相互交織的。一個事件總是要引起沖突與行動,而行動又總是引起下一個事件的出現(xiàn)?!钡谥蟮牡谒哪?,教授同萬尼亞和解,并帶著葉琳娜離開。一切又似乎歸于初始,可見,在劇作中,一個激烈的矛盾沖突并沒有引發(fā)新的矛盾沖突,反而形成了一種沒有漣漪的圓。列夫·托爾斯泰評價這種既不是三一律亦沒有行動整一律的契訶夫式的劇作結構說:“契訶夫創(chuàng)造了新的,依我看來對全世界來說是全新的寫作形式,跟它類似的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钡踉X夫的新形式,不只是為了新而新,他在《海鷗》中借特里波列夫說:“我一天比一天更了解,問題不在形式是舊的,還是新的,重要的是,完全不是為想到任何形式才寫,而只是叫心里的東西自然流露出來才寫”??梢?,契訶夫的戲劇結構:一方面,弱化了激烈的外部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凸顯了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生活。
契訶夫的人物關系設置,置入全劇主題思想的密碼。《萬尼亞舅舅》的主題是什么?契訶夫在人物及人物關系設置中埋下伏筆。在人物設置中,劇中共有八個人物,分別是:退休教授亞歷山大,其第二任妻子曾是音樂學院學生的葉琳娜,其前妻的弟弟莊園管家萬尼亞,其前妻的母親崇尚學問的樞密顧問官未亡人瑪麗雅,前妻的女兒——莊園的實際經(jīng)營者蘇尼亞,還有奶媽瑪麗娜、長工蘇尼亞的教父鐵里金,以及鄉(xiāng)村醫(yī)生阿斯特洛夫。八個人物中除蘇尼亞、葉琳娜之外,每個人都在面臨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命運——衰老。但是對于衰老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已經(jīng)退休的教授,仍然懷念過往的繁華;40歲左右的醫(yī)生,早已“洞徹”了生活的無望;47歲的萬尼亞,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機;埋頭在“小冊子”里50年的媽媽,卻望不見即將面臨的墳墓;而在莊園做些粗活的奶媽、鐵里金,卻坦然地接受著自然變化著的命運。即便是青春如蘇尼亞、美貌如葉琳娜,她們也都承受著各自的痛苦:蘇尼亞不漂亮,獲得不了自己的愛情;葉琳娜雖然被萬尼亞、阿斯特洛夫愛慕,但已婚又被自己的道德觀念束縛,正如她自己說:“我總是個倦怠的、扮演一段插曲的角色,無論在音樂上,或者在我丈夫的家庭里,以至在所有的愛情事件上,總而言之,無論在什么地方,我扮演的總不過是個配角。說真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就沒有幸福。絕對沒有!”劇中每個人物都在經(jīng)歷或承受他們各自必然要面臨的問題:無法改變的“命運”,以及“生、老、病、死”等這些人類永恒的命題。
劇作中的人物關系設置,存在對比、呼應的關系。劇中人物以退休教授亞歷山大為圓點,妻子葉琳娜、女兒蘇尼亞、前妻內(nèi)弟萬尼亞、前岳母瑪麗雅及莊園的奶媽和鐵里金,除了醫(yī)生阿斯特洛夫之外,都是家人。但又隱含某種階級關系,幾乎所有人都是為教授服務,以他的生活為自己生活的圓心的。無論是家人或者階級,這所有的分類,都沒有辦法解決每一個人各自必然面對的痛苦或命運,他們終歸是各自獨立的個體,誰也代替不了誰,每一個都是自我宇宙的中心。從“愛情”角度,萬尼亞喜歡葉琳娜,蘇尼亞喜歡醫(yī)生,而醫(yī)生喜歡的是葉琳娜,葉琳娜也喜歡醫(yī)生。這種人物關系設置中,不僅表現(xiàn)了錯位的“愛情”,更為深刻的是,以葉琳娜為例,在劇中她喜歡過的兩個男人:教授亞歷山大和醫(yī)生阿斯特洛夫,在角色深層內(nèi)涵中極為相像!兩者都是“社會階層中的佼佼者”,兩者都為泛女性所愛慕。萬尼亞在劇中這樣評價教授:“我的姐姐,純潔得像藍色的天空,又高貴,又大方,向她求婚的,比向老頭子求學的還多得多,可是,姐姐卻偏偏是那么愛他,像只有純潔的安琪兒愛那些和她們自己一般純潔、一般美麗的人兒一樣地愛著他。我的母親,他的岳母,直到現(xiàn)在還把他當做一尊偶像,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么崇拜他,敬畏他。他的后妻,你們剛剛看見的,又美麗,又聰明,偏偏在他老了以后還肯嫁他,為他來犧牲自己的青春、美貌、自由和光輝。圖的什么?為的什么?”蘇尼亞和葉琳娜都愛阿斯特洛夫,蘇尼亞說:“您這么文雅,您的聲音這么柔和……尤其是,您并不像我認識的任何人——您是美的。”葉琳娜評價醫(yī)生:“問題不在樹木,也不在醫(yī)學……親愛的孩子,你得明白,這是才能!你知道才能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開闊的思想、遠大的眼光……這種人是少有的,要愛就要愛這種人?!笨梢?,在被女人喜歡這一點上,教授和醫(yī)生是相似的,但更為相似的是兩者最為內(nèi)在的自我認知。醫(yī)生說:“農(nóng)民們都是非常一式一樣的,沒有文化,生活骯臟。知識分子呢,也很難纏。他們所有的人,思想既淺薄,感情也渺小,鼠目寸光。”教授說:“一生致力于學術,習慣了自己的書齋、自己的講堂,交往的全是些可敬的同事們。忽然一下子,莫名其妙地被打下這種地獄里來,整天看見的,盡是些蠢如鹿豕的人,聽見的,盡是些毫無意義的談話”,由此可見,兩人都非常清高。而兩者更為相像的是,他們都不懂得什么是愛!無論是對前妻薇拉、后妻葉琳娜或是女兒蘇尼亞,教授都更愛自己。而醫(yī)生雖有很多優(yōu)點,但在第三幕明了葉琳娜的愛時,他首先想到的是第二天在哪里相會。可見,醫(yī)生在某種程度上與年輕時的教授是相像的。也就是說,即便葉琳娜認為當初與教授的婚姻是個錯誤,她仍然不自知地對“愛情”做出了重復性選擇。這種人物關系的設置,表現(xiàn)了一種極為深刻的無意識“輪回”。通過以上對人物及人物關系設置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萬尼亞舅舅》中呈現(xiàn)了人生最為根本的內(nèi)容——“食色,性也”“生、老、病、死”“人生八苦”等。
行動是戲劇的本質(zhì),洞悉了一出戲的貫穿行動,往往顯現(xiàn)了劇作立意的全貌。契訶夫式的沒有行動的貫穿行動是什么?所謂貫穿行動,是指:“根據(jù)思想沖突劃分的主導思想陣營人物為完成最高任務而進行的具體體現(xiàn)在每一個‘任務單元中的統(tǒng)一、連續(xù)、貫穿一致的行動。”契訶夫式的新形式,擯棄了以往的戲劇結構,在他的劇作中,很難找到嚴格意義的完整戲劇動作。那么《萬尼亞舅舅》的貫穿行動是什么?以萬尼亞舅舅為視角,四十七歲的他,發(fā)現(xiàn)之前的自己完全生活在幻景里,從來沒有過真正的生活,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現(xiàn)在的他也并不清晰,在葉琳娜的身上他寄托了自己的生命和愛情。全劇以此為發(fā)端,并為主線,以愛情幻滅的過程為情節(jié),展現(xiàn)的是劇中每一個人物在各自的人生中必將遇到的生命困境。拋開劇中人物“吃、喝、睡”的庸常生活,拋開以“愛情”為生活寄托的矛盾沖突,拒絕行動的行動,即貫穿行動。全劇真正的貫穿行動是——自殺!這里的自殺是指人物內(nèi)在精神生活中對自我的全盤否定。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中指出:“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了哲學的根本問題。至于世界是否有三維,精神是否分三六九等,全不在話下,都是些兒戲罷了?!?/p>
劇中,萬尼亞說:“一個人要是沒有真正的生活,他就只好生活在幻景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這是全劇的主題。有了這個問題,你得找到答案!通過以上的劇作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蘇尼亞就是答案!她說:“我們,萬尼亞舅舅,要活下去。我們要活過無數(shù)無數(shù)悠長的白日和疲倦的夜晚;我們要耐心忍受命運所加給我們的考驗;我們要替別人工作,無論現(xiàn)在或在我們的老年,都得不到一點兒休息;當我們的時刻到來,我們會沒有一聲怨言,辭別這個世界;而在那邊,在墳墓的那邊,我們會說:我們受過苦,我們流過淚,生活對于我們是苦的——上帝會憐憫我們的,而你和我,舅舅,親愛的舅舅,我們就會看見那光明的、美麗的、可愛的生活啦;我們會歡樂,我們會溫柔地、以一抹微笑來回顧我們所忍受的種種苦惱,在那時候,我們就會有休息啦。我有信念,舅舅,我有著火熱的、激情的信念?!奔偈固K尼亞解釋不了萬尼亞所代表的對于生命的困惑,那么萬尼亞對幻景崩塌瞬間的“反觀”,便是每一個人,甚至整個人類的機會。主題應該是:即便前途渺茫,即便注定生死,但仍要有信念,活出生命的莊嚴!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語境下的戲劇導演體系研究及演員訓練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SJYB0417)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2]鮑黔明、廖向紅、丁如如、姜濤:《導演學基礎教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3](俄)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論創(chuàng)作》,戴啟篁譯,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4](法)加繆:《西西弗神話》,丁世中、沈志明、呂永真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