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雙渠道。高校必須努力構建思政課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共商育人體系和教學體系以及共建教師隊伍的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目標,踐行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構建“課程思政”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深刻理解它的科學內涵、把握它的價值取向、選擇它的實現路徑,找準育人角度,建構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的緊密融合,對豐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意義深遠。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落實立德樹人方面,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功能各有側重,不盡相同,因此,如何發(fā)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應,以更好地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
思政課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目前高校普遍設計開展的思政課程的核心是側重于三觀的建立,即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另外包括法治觀念和道德觀念,這些課程的設計立意在于從思想上與政治性和理論性相統(tǒng)一。課程思政不是特指某一門學科或者課程,而是一種教育理念?;竞x是指大學全部的課程均承載著培養(yǎng)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使命,是高校教師對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具體運用,包含著傳授專業(yè)知識和傳播思想教育的功能,全部課程均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是一種思維方式,并不改變專業(yè)課程本身,而是把德育的思維方式運用到專業(yè)課程當中,把專業(yè)課程中的文化屬性和價值模式提煉出來,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通到專業(yè)課程之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升華精神指引。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一)課程思政實施過程存在不足
課程思政包含著隱性和顯性兩種思政表現形式。顯性思政一般包括了形勢政策的專題會、灌輸式的教育等。但是隱性課程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即使專家學者的關注點已經在這個概念上提及多次,但載體的形式、內容的豐富性都亟待加強。不難看出,隱形思政更加容易被接受,能夠使德育內容更加深入學生內心。只有把隱形的和顯性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結合,才會進一步擴大高校思政的范圍,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2022年5月新《職業(yè)教育法》實施,其中明確指出堅持以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明確高校教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當下正處于百年不遇的世界格局變化之中,從高校層面來說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法,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將以德樹人這一目標貫徹到底。同時,廣大高校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
(三)實現“三全育人”的必然選擇
所謂“三全育人”,即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目標,是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將思想政治學習做到全員覆蓋,由學科教育向全課程不斷延伸,延伸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地更新,不斷滿足高校師生知識日益增長的需要。
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路徑選擇
(一)改善育人方式構建育人體系
可根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不同特點,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同育人的關鍵點進行有機結合,提升思政育人的技巧與方法。思政課程在政治問題帶有政治性、系統(tǒng)性、理論性等特征,這是其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它顯性教育重于隱性教育的特點。較之思政公共課,課程思政育人不張揚,且具有浸潤性和隱性的特點,多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因此,在專業(yè)課程中,應堅持以知識傳授為主導,在此基礎上靈活地融入、滲透正確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結合,使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原則能夠落地。想要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深處,專業(yè)課教師的教學不能簡單且冰冷地采用灌輸方式。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否則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目標,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特定需求。課程思政教學要帶有溫度和感染力,發(fā)自內心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自覺。
(二)全員協同構建教學體系
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要加強主體之間的團結協作,形成有效育人合力,從全員育人的角度出發(fā),充分發(fā)揮育人主體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思想理論水平、實踐教學能力,為實現協同育人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思政課教師應當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把握好方向,多參加學術會議、與學界專家進行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力爭在協同育人的教師隊伍建設中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育的學科優(yōu)勢,在隊伍中進行方向引領。思政教師可多與專業(yè)課教師交流學習、經驗分享,幫助專業(yè)教師提升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盡快融入思政育人隊伍。專業(yè)課教師要明確自身所肩負的育人使命,發(fā)自內心地認同擁護黨的領導,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正確的價值導向作用,主動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著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教學與育人之間的融合,實現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和思政教育引領的雙重目標。
(三)共建隊伍促進師資協同
教師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主體,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也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的靈魂舞者。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結合的效果好不好,關鍵在教師隊伍建設。共建教師隊伍是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關鍵。高校應該打造一支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共建的教師隊伍,推進教育主體的多元一體化建設,既要求思政教師聯系各學科、各學院,深入各學院幫扶、培訓和指導專業(yè)課教師的思政育人工作,發(fā)揮思政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專業(yè)化、領帶性、示范性作用;又要求專業(yè)課教師深入思政課堂,觀摩、學習和聯系思政課教師,共同挖掘、推敲、分享育人經驗,打破專業(yè)課教師的“生硬化”育人壁壘,發(fā)揮專業(yè)課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應用中的個性化、補充性和創(chuàng)新性,消除專業(yè)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被動性和陌生感,彰顯課程思政教學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曉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3(14).
[2]劉春玲.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J].新長征,2023(08).
[3]袁秦英,朱亞琪.關于對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路徑的研究[J].四川勞動保障,2023(08).
作者簡介:宋玲(1983—),女,漢族,陜西漢中人,重慶交通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基金來源:本文是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22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