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艷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已經(jīng)成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助力。在初中聾校物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聾校學生聽力能力不足,主要依靠視覺器官和手勢語言獲取信息、與他人交流,所以形象思維較為突出,抽象思維較差。本文先從聾校學生和物理教學兩個角度分析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勢,剖析信息技術在實際課堂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探討在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融合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旨在幫助聾校學生提高物理思維能力。
1 信息技術在初中聾校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勢
在物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將部分知識由靜態(tài)轉變?yōu)閯討B(tài),由微觀轉變?yōu)楹暧^,增添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創(chuàng)建特定的教學情境還有助于帶領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故信息技術在聾校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勢可從兩點分析。
1.1 聾生本身
(1)較強的形象記憶
聽力方面的缺陷造成聾校學生沒有關于聲音的記憶,這使得他們的形象記憶能力較為突出,并在學習中占據(jù)重要優(yōu)勢。將信息技術作為聾校物理教學的輔助手段,借助有趣的視頻、圖片、文字信息等資源使知識點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能從視覺上對聾生產(chǎn)生刺激,在充分調動形象記憶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獲取知識、形成記憶。
(2)較強的運動記憶
聾校學生主要是通過手語和其他肢體語言與人進行交流、溝通,這使他們擁有了較強的運動記憶能力,而信息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調動運動記憶的作用。這是因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教學中涉及許多實驗與操作,運用信息技術能生動地展示實驗過程、知識重點,使學生在腦海中對實驗操作步驟形成記憶,深化對物理現(xiàn)象的學習印象。
(3)較強的交流渴望
聾校學生受生理缺陷的影響,有著比常人更強烈的交流欲望。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擴寬學生的學習路徑,擴大知識交流范圍,避免教師一直擔任“翻譯者”的身份。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搭建供學生交流的平臺,如QQ群、微信群等,為學生的交流溝通提供便利。
1.2 物理課堂
(1)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驅動力。信息技術能將物理知識以圖片、文字、視頻集一體呈現(xiàn),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帶有一定的啟發(fā)性、真實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感官協(xié)調配合,提高聾生參與物理學習的主動性,以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較高的學習情緒。
(2)提高教學效率
物理學科的實踐性、抽象性較強,且概念、實驗操作較多,而信息技術能圖文并茂地將物理情境、基本原理以立體、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既能幫助聾生理解物理概念,在良好的情境下掌握實驗方法,又能節(jié)省大量板書時間,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2 信息技術與初中聾校物理教學融合的困境
2.1 過度使用,導致教學出現(xiàn)“舍本逐末”現(xiàn)象
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干預教學,反而會增加聾校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是因為過多的視頻課件、精美插圖會弱化教學主題,答題器、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也會制約學生動手能力的發(fā)展,無法發(fā)揮課堂教學原有的溫度與情感,遮蓋了物理教學原有的內涵與本質。
2.2 使用不足,弱化物理教學功能
信息技術在聾校物理課堂教學中使用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課前預習,單純布置一些紙質型任務不能使學生在教學前掌握相應的學習資源,預習效率不高;其二,課中教學,不能準確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時機,起不到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效果的作用。
2.3 使用不當,使物理教學陷入“歧途”
信息技術使用不當主要出現(xiàn)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上,如有些教師在利用實驗視頻演示操作過程時,把重點放在預設、教學的正確性上,忽略了生成和師生交流;或者過于重視課件的運用,忽略了學生的體驗等,均是信息技術使用不當?shù)谋憩F(xiàn)。
3 信息技術與初中聾校物理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3.1 課堂導入,激發(fā)興趣
物理學科包含眾多概念和原理,且抽象性較強。而聾校學生因生理缺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通常會感到物理知識學習困難,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各項功能使物理知識生動化、具象化,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學中,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光的反射相關知識以及光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理論講解結合課堂演示的方法,但實驗操作并不能讓所有學生都很好地觀測,導致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反射原理,其他學生則是一知半解。此時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從網(wǎng)絡中收集與光的反射相關的視頻資料:一面平面鏡傾斜地放在講桌上,幾名學生從不同角度用激光筆照射平面鏡,天花板上出現(xiàn)了幾個晃動的光點。營造良好的物理情境,吸引學生目光,同時還要適當提出一些問題:(1)激光筆發(fā)出的光是怎么到達天花板的?嘗試描述一下這個過程;(2)視頻中哪個是反射面,哪個是入射光、反射光?(3)你能分清天花板上出現(xiàn)的光點分別是哪位同學照出來的嗎?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提前準備好的平面鏡、玻璃等器材,帶領聾生做一些簡單的小實驗,如將陽光引入教室、鏡子轉動與光斑移動快慢對比、平面鏡成像時左右手的像是否發(fā)生變化等等,讓學生對本節(jié)物理課知識產(chǎn)生期待,打造高質量的物理課堂。
又如,在分子的世界教學中,由于分子是人體肉眼觀察不到的物質,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放大后的分子,如0.1微米的染色體直徑、10納米的有機分子直徑等,讓聾生認識到分子是真實世界的存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習分子運動這部分知識時,學生通常會產(chǎn)生疑問,分子本身就是極小的物質,又怎么知道它是如何運動的呢?此時教師可以借助模擬分子運動、撞擊過程或者氣體擴散過程的視頻資料做出生動、具體的解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理解。
3.2 融合教學,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對聾校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學習理科時,有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浮力”教學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測量浮力的方法、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師可以以情境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仿真實驗等教學模式為主,以信息技術為輔,逐步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如以故事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周末,球球與同伴在河邊玩耍時不小心掉進了河里,可是小朋友們都不會游泳,你認為球球可能用下面哪些方法自救?并說明原因。(1)將身體蜷縮在一起;(2)大聲呼喊、拍打水面;(3)張開四肢、頭部朝上,依靠吸氣來增加胸腔內的體積,并將身體浸在水里。隨后,在小組交流中大部分學生都知道方法(3)是正確的,卻不能做出合理解釋。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組織一場影響浮力大小的仿真實驗,實驗思路為從學生的生活體驗著手,讓學生帶有目的性地進行猜想與假設,并通過合理設計實驗得出正確結論,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仿真實驗:(1)將一次性水杯杯口向上,用手壓入水中,隨著水杯排開水的體積不斷增加,手感覺到一定壓力,說明紙杯受到的浮力增大了。(2)先在水中放入生雞蛋,看到雞蛋會下沉;之后在水中加入食鹽,并不斷攪拌發(fā)現(xiàn)雞蛋會浮起來。引導學生思考浮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有的學生表示,根據(jù)實驗(1)認為,浮力大小可能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有的學生表示,從實驗(2)中觀察認為,浮力大小可能與液體密度相關。之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器材(一支彈力測力計、一只圓柱體、同體積的水和濃鹽水)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與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又如,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教學中,大部分聾生對變阻器劃片移動過程中電阻線的長度變化與流過電路的電流之間的變化不理解,這個難題通常需要在實驗、板演的協(xié)調中攻克,但又無法做到同步進行,所以學生的學習印象比較模糊。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展開實驗探究,當學生知道了滑動變阻器劃片移動電流會發(fā)生變化以后,再借助信息技術展示電流流向情景圖,引導學生在分析、觀察中明白電阻線只有在電流流過后,才能發(fā)揮自身作用。然后在此基礎上,采用動畫形式模擬滑片移動過程中的電流移動方向,讓學生在觀看、思考中突破難點。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清晰地認知了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還能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逐步掌握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大小的方法,實現(xiàn)物理思維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再以光的直線傳播教學為例,可從三個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課前,讓學生自行觀看光源知識的微課課件,初步感知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的區(qū)別、了解光始終沿直線傳播的道理;課中,主要是結合教材與學生共同梳理知識內容;課后,布置“收集與光的傳播相關資料”的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搜索中擴寬學習視野、豐富學習體驗。此外,以往課堂教學結束后,聾生在課堂中沒有解決的困惑通常是留到下一節(jié)課時才能繼續(xù)思考、分析。我們知道,物理知識點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lián)性,如果不能及時解答疑慮就無法建構知識銜接,不利于物理思維的形成。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即便是在課后學生也能利用學習平臺,如釘釘群、微信群等向教師提問,及時解決困惑,使所學知識保持完整性、系統(tǒng)化。
3.3 整合實驗,強化學習能力
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大部分是從實驗分析、觀察中總結而來的,這賦予了物理實驗多彩、有趣的特點。上述提到聾校學生因為聽力能力不足,主要是依靠視覺獲取信息、利用手語與人交流。但是,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抽象性較強,單純依靠手語講解很難做出清晰的解釋,因此實驗演示在強化聾生物理學習能力上意義重大,不僅能使學生感知實驗操作過程,還能在實驗分析、推導中掌握結論,加深學習印象。
例如,在大氣壓強這部分內容中設計了大量視頻演示。如“大氣壓強的存在”對應實驗是飲料瓶變干癟、試管爬升、瓶吞雞蛋等視頻演示;“大氣壓測量”對應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以及“無液氣壓計”動畫原理;“科學實驗”對應物理實驗是“活塞式抽水機”動畫演示等等。如果在課堂中將這些實驗全部展示,那么學校設備、教學時間都是比較局限的。因此,教師可適當引用數(shù)學知識將這些內容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探究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壓強與濃度的關系等,通過自制課件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條件——制造多功能大氣壓強演示器(如圖1)。首先,播放視頻。將打氣筒與氣嘴D相連接,其他氣嘴呈關閉狀態(tài),然后向瓶內注入氣體,此時瓶內的氣體濃度會逐漸上升,相應的數(shù)值也在隨之提升,進而引導學生在觀看中得出結論:一定體積的氣體,濃度越大時,壓強越大。其次,繼續(xù)播放,在氣嘴A(瓶內)下方位置固定一個氣球并扎緊,使球嘴位置與氣嘴位置相連,其他氣嘴保持關閉,氣筒連接到氣嘴A上。視頻動畫中,不斷向氣球內部打氣,氣球不斷變大,瓶內的氣體體積逐漸變小、氣壓表示數(shù)增大。由此引導學生總結出另一結論: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最后,將打氣筒與氣嘴D連接,其他氣嘴則是去掉嘴芯后在外部位置扎好氣球,然后不斷向瓶內打氣,可以看到,三個氣球都在不斷增大,這時可以得出“氣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的理論。
又如,教師可將NOBOOK初中實驗平臺(簡稱NB平臺)作為實驗教學的信息技術支撐,由于NB平臺取用便捷,對實驗器材的消耗更是為零,能夠隨時隨地完成需要的實驗。該平臺集多媒體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傳感技術、輸入輸出技術為一體,在高度虛擬仿真環(huán)境中還原了實驗的真實感,同時增加了互動環(huán)節(jié),在開放性的物理實驗操作中增添了實驗教學的靈活性、趣味性,學生在NB平臺操作中不僅能設計實驗記錄表格、演示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還能隨意調整物體位置、截圖生成圖片、保存等??梢?,在聾校物理教學中運用NB平臺有助于培養(yǎng)聾生的實驗設計能力、綜合實踐能力,鍛煉其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實現(xiàn)在虛擬操作中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yǎng)。但是,切記不可一味地利用虛擬實驗代替實際操作。
3.4 思維導圖,拓寬信息容量
上述反復講到,聾校學生主要是依靠手語獲取信息,而抽象的物理知識僅靠手語無法做到準確描述,導致學生掌握的物理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所以教師需要借助思維導圖擴大信息容量,梳理學習思路、明晰教學重點。
電學知識是整個初中物理階段的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這部分知識的重難點為:第一,電路與電流,串聯(lián)電路與并聯(lián)電路中電流的規(guī)律;第二,電壓與電阻,串聯(lián)電路與并聯(lián)電路中電壓的規(guī)律以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第三,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及電阻的關系),串聯(lián)電路與并聯(lián)電路的總電阻;第四,電能與電功、電流的熱效應、電功率。在電學知識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先利用信息技術將知識點制作成思維導圖(如圖2),增添一些與電學原理相關的動畫及文字、圖片,幫助學生建立腦圖。其次,讓學生小組討論,結合已學知識對思維導圖進行補充、完善。教師從中了解學生對電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找出不足,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在學習物理概念之前甚至已經(jīng)擁有了一些感性認知,這些前概念能為物理教學提供良好基礎,而借助信息技術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聯(lián)系”功能,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建立過程。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與物理概念的聯(lián)系,再利用思維導圖來突出概念的建立過程。以“彈力”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回顧小學階段所學的形變知識,利用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正確區(qū)分什么是彈性形變、什么是塑性形變,感受彈性和塑性、彈性和彈性形變的特點,進而得出彈力概念,為下一步教學打好基礎。然后,借助多媒體設備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力,如拉力、推力、壓力、支持力等,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明白這些力都屬于彈力范圍,深化學生對彈力的認知和理解(如圖3)。
在聾校物理課堂上,學生對思維導圖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運用表現(xiàn)出了較濃的學習興趣,他們通過自行整理教材內容、收集資料主動進入到思維導圖的完善環(huán)節(jié),并且在小組合作中互相配合,有效培養(yǎng)了聾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3.5 連環(huán)畫設計,提高自主能力
聾校學生之所以認為物理難學,是因為他們不能在腦海中建構清晰、明確的動態(tài)物理情景圖。因聽力障礙聾生只能用眼睛觀察、動手操作中感知和獲得物理知識,所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連環(huán)畫,也能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開篇插圖中出現(xiàn)了一幅“頻閃”照片,如果將其轉換為連環(huán)畫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再配上教師的步步講解,學生就能在觀察中更加形象地感知滑板車水平方向是因受到阻力作用而逐漸停止運動的。學生能在大腦中形成物體運動過程的表象認知,又能基于生活角度產(chǎn)生聯(lián)想,可以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當學生對某件事情產(chǎn)生濃厚興趣時,就會主動融入探索環(huán)節(jié),在深度思考中培養(yǎng)物理思維。以升華和凝華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設計“萬里雪飄”場景,讓學生感受水在升華、凝華狀態(tài)下的不同反應,再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隨意調整圖片的優(yōu)勢進行針對性講解。不僅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還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物理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深度思考問題。隨后,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戴眼鏡的人為什么在冬天喝開水時,鏡片會變得模糊不清?引導學生把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
4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教師應結合聾校學生的特點,積極尋求信息技術與物理常規(guī)教學的科學融合路徑,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形象思維激發(fā)抽象思維,在動手實踐和深度思考中發(fā)展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