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鑫 肖偉韜
賀鑄(1051—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北宋中后期著名文人,因其詞《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廣受好評,有“賀梅子”的雅稱。他詩詞兼擅,著作頗豐,有《慶湖遺老集》和《東山詞》傳世。賀鑄為武將之后,性格豪爽強悍,自帶“少年俠氣”,行俠仗義浸潤成人生信條,貫注了其一生。賀鑄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俠義品性,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俠義精神的精髓,同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也充分體現(xiàn)了俠義精神在宋代經(jīng)過儒學(xué)改造后,增添了“慷慨任氣”“率性而為”“憂國憂民”等新的內(nèi)涵。賀鑄自我身世的沉浮多舛,對家國世事的深切關(guān)懷,使得賀鑄常以俠的行動實踐,踐履著俠的道德追求,這在他的詩詞中多有體現(xiàn)。
賀鑄出生于軍人家庭,據(jù)鐘振振《賀鑄年譜簡編》記載,賀鑄的六代祖為五代后晉的賀景思,他曾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共事,高祖、曾祖、祖父都為朝廷武職。20歲時賀鑄由門蔭進入仕途,擔(dān)任武職。在賀鑄所生活的宋代,朝廷和民間都傾向于重文輕武。北宋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鑒于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武夫跋扈的教訓(xùn),采納了趙普“稍奪其權(quán),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策略,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從武將手中收回兵權(quán),實現(xiàn)了朝廷對中央禁軍的控制。太宗時期,由于對遼戰(zhàn)事的失利,北宋的軍事策略由“進取”轉(zhuǎn)為“內(nèi)縮”,太宗認為“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便制定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崇文抑武”的“祖宗家法”便被宋朝歷代統(tǒng)治者沿用。北宋整個社會對武職抱有片面的歧視,武人處處受到壓制,廟堂實際上成了文人掌權(quán)的政治。宋人蔡襄曾感嘆道: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zhuǎn)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 (吳以寧點校《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卷二二,P384)
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賀鑄不滿足自己一介武夫的身份,他在習(xí)武之余,也潛心研習(xí)六藝。賀鑄的好友程俱稱賀鑄“然遇空無有時,俯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黃不去手”。潛心治學(xué)、晝夜苦讀的賀鑄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造詣,《宋史·藝文志》記載賀鑄“博學(xué)強記,工語言,深婉麗密,如次組繡。尤長于度曲”;李清臣在舉薦賀鑄轉(zhuǎn)官的奏章里贊賞賀鑄“老于文學(xué),泛觀古今,詞章議論,迥出流輩”;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稱贊賀鑄“詩文皆高,不獨長短句”。當自身特質(zhì)與宋代整體的文化環(huán)境產(chǎn)生差距和矛盾時,賀鑄嘗試去改變自己,成為一個飽學(xué)之士,以期滿足社會期待,最終實現(xiàn)自我價值。故而在賀鑄身上,既有豪氣慷慨的俠士之風(fēng),又有勤學(xué)苦讀的文人丹心,可以說,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是賀鑄驅(qū)遣文字書寫俠義精神的必要前提。
賀鑄性格秉直,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要發(fā)出不滿的吶喊,并用文字釋放他胸中塊壘。這在他的《行路難》中有直觀的體現(xiàn):
縛虎手,懸河口,車如雞棲馬如狗。白綸巾,撲黃塵,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顛,不論錢,誰問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為壽,青鬢常青古無有。笑嫣然,舞翩然,當壚秦女十五語如弦。遺音能記秋風(fēng)曲,事去前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
《行路難》是樂府舊題,文人經(jīng)常用此題來抒發(fā)壯志難酬之感。賀鑄也用此題來表現(xiàn)自己仕途不順、落拓不得志之感。賀鑄20歲由門蔭入仕,授右班殿直,直至其40歲,二十年間一直在武官系統(tǒng)里磨勘遷轉(zhuǎn)。他擔(dān)任的差遣多是監(jiān)酒稅、監(jiān)都作院、寶豐監(jiān)、巡檢等職務(wù),官品既低,升遷又難,所任的差遣又繁雜費力。自開國以來,宋代統(tǒng)治者就采取了偃武修文的政策來拉攏知識分子,加強中央集權(quán),武官在宋代的地位直線下降,賀鑄一直有改武為文的念頭。元祐七年(1092),在李清臣、蘇軾、范百祿等人的推薦下,賀鑄由武官轉(zhuǎn)為文官,但賀鑄并沒有因改為文官而扶搖直上、官運亨通。此詞作于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至大觀二年(1108)之間,賀鑄在泗州、太平州擔(dān)任通判一職。這時的賀鑄已過艾服之年,距離改為文官也過了十余年,但賀鑄擔(dān)任的仍是通判這一低微的官職,輾轉(zhuǎn)各地、屢仕不進的仕宦經(jīng)歷使得賀鑄內(nèi)心無比的憂愁苦悶。
此詞上片直抒自己的憤懣不平?!翱`虎手”,借指力能縛虎,有軍事才能的人;“懸河口”,指口若懸河,有政治才能的人。這樣具有文韜武略才能的人理應(yīng)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可現(xiàn)實中卻落得個“車如雞棲馬如狗”的悲慘處境:人才只能躋身在像雞一樣窄小逼仄的馬車里,拉車的馬像老弱不堪的瘦狗一樣。“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將詞人心中的郁悶壓抑宣泄無遺。路邊枯萎的秋蘭送我離開京城,如果上天知道我的遭遇也會因此傷感而衰老?!白骼最崳徽撳X”,借東漢雷義的典故表明自己行俠仗義并不是為了錢財。坎廩失職的憂愁全都融入酒中,一醉方休!趙聞禮在《陽春白雪外集》中大贊此詞“飄飄然有豪縱高舉之氣,酒酣耳熱,浩然數(shù)過,亦一快也”。作者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基底,運用了大量的英雄典故,發(fā)出了自己官職卑微難以伸展拳腳的吶喊,酣暢淋漓又沉郁頓挫,有漢魏樂府的氣勢。
宋代士人普遍偏于文弱、內(nèi)斂,而賀鑄卻有著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端问贰に囄闹尽酚涊d云:
方回長七尺,面鐵色,眉目聳拔,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quán)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
賀鑄常自稱:
鑄少有狂疾,且慕外監(jiān)之為人,顧遷北已久,嘗以北宗狂客自況。
賀鑄的好友程俱在《賀方回詩序》中也稱:
方回少時,俠氣蓋一座,弛馬走狗,飲酒如長鯨……方回儀貌甚偉岸,如羽人劍客。
從這些材料可以看出,其一,賀鑄是一個身長七尺的鐵面大漢,他喜歡評論時事,重義輕利,不慕權(quán)貴;其二,賀鑄少時放蕩不羈,輕狂自負,他視十五世祖賀知章為偶像,并稱“北宗狂客”;其三,賀鑄好飲酒,能騎慣射,頗有俠士之風(fēng)。在賀鑄睥睨權(quán)貴的態(tài)度中,也摻雜著疾惡如仇、耿直憤慨的品行。葉夢得《賀鑄傳》載云:
初仕監(jiān)太原工作,有貴人子適同事,驕倨不相下,方回微廉得其盜工作物若干,一日,屏侍吏,閉之密室。以杖數(shù)曰:“來!若某人盜某物為某用,某時盜某物入其家,然乎?”貴人子惶駭,謝有之,方回曰:“能從吾治,免白發(fā)!”即起自袒其膚,杖數(shù)十下,貴人子叩頭祈哀,即大笑釋去。
從這段記載看來,賀鑄不是一個阿諛諂媚的人,而是剛腸嫉惡,能夠懲治監(jiān)守自盜的“貴人子”,并以個人的豪俠氣節(jié),讓人信服。
盡管文人的氣質(zhì)、稟性等因素,會對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但賀鑄率性而為、剛正不阿、睥睨權(quán)貴的品行,才是其詩文中具有豪俠之氣的關(guān)鍵原因,試看作于紹圣三年(1096)的《題武昌鄭判官直節(jié)亭》:
開亭榜直節(jié),寵而青瑯玗。
歲晚傲霜雪,不同天下寒。
挺立百丈夫,被之古衣冠。
春華白粉澤,正色莫敢干
……
高材陋時用,自持良獨難。
不愿裁樂管,伶?zhèn)惙枪殴佟?/p>
浪遭野王輩,三弄為人歡。
原制殺青簡,燦然漆與丹。
褒貶約魯史,終古垂不刊。
顧此托根地,辱哉久泥蟠。
這是賀鑄贈送友人鄭深的詩,賀鑄借詠竹來自道政治節(jié)操,竹子高材陋用、傲岸挺立、寧折不彎的特性,與詩人的精神品格相一致。他自擬勁松,不愿意做任人把玩桓笛,以動聽嫵媚的音樂取悅他人。即便要做,也是要做痛笞墨吏的棘鞭,或是書寫良史的魯筆,讓正義散播人間。
賀鑄秉直剛正、不依權(quán)貴的特性,也體現(xiàn)在他在北宋新舊黨爭背景下群而不黨、重利輕義的交游活動上。熙寧、元豐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是北宋中后期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這場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是一場具有進步意義的封建地主階級改良運動。在這場變法運動中,一方是以王安石、呂惠卿、曾布、蔡京等人為代表的新黨,另一方是以司馬光、蘇軾、蘇轍、劉摯等人為代表的舊黨。熙寧、元豐變法引起的新舊兩黨之爭持續(xù)了將近半個世紀,兩黨之間的政見之爭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情緒化、意氣化,最終演變?yōu)橄嗷A軋、喜同伐異、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這也使宋廷政治陷入了周期性反復(fù)動蕩的怪圈:當一方主政時,必然會采取各種手段將另一方驅(qū)逐出政治權(quán)力中心,力圖置對方于死地,許多“政治投機者”,通過向當權(quán)一方獻諛示好,以謀取官位和利益,諂媚之風(fēng)彌漫朝野。賀鑄的政治品格較為高尚,他在新舊黨爭中始終保持潔身自好,完全憑自己心中的涇渭去待人接物。對于自己的師長和朋友,無論對方是新黨還是舊黨,他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賀鑄與蘇軾交往密切,曾作《登黃樓有懷蘇眉山》云:
登黃樓,望黃州。
黃州望不見,樓下水東流。
水流何可留,浮云更悠悠。
傷心澤畔客,憔悴楚蘭秋。
此詩作于元豐五年(1082),當時蘇軾正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元豐二年(1079)二月,蘇軾自徐州移知湖州,到任時進《湖州謝上表》,監(jiān)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據(jù)《湖州謝上表》彈劾蘇軾。何正臣奏:
臣伏見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湖州蘇軾《謝上表》,其中有言:“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庇夼?,妄自尊大,宣傳中外,孰不驚嘆。(朋萬九《東坡烏臺詩案》,中華書局1985年版,P1)
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舒亶和御史中丞李定也以蘇軾以詩文譏諷新法、制造混亂為由相繼彈劾蘇軾,蘇軾入御史臺獄。是年十二月案結(jié)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烏臺詩案也給其他文人帶來了牽連之禍,王詵、蘇轍、司馬光、李清臣等人都因蘇軾被貶或受責(zé)。賀鑄在詩中將尊敬的師長蘇軾比作被讒見疏的屈原,可見賀鑄對蘇軾的贊揚和思念,他并不因蘇軾的失勢而存心疏遠,更不因蘇軾獲罪而與之斷絕來往?,F(xiàn)存的《慶湖遺老詩集》中有八首懷念蘇軾的詩,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和所作時間來看,這些詩沒有一篇是作于元祐年間蘇軾在朝廷任清要之職期間,均作于蘇軾得罪貶逐期間,充分說明了賀鑄的光明磊落。
賀鑄五代祖賀懷浦和高祖賀令圖是太祖、太宗時期的名將,他的五代姑祖母為孝惠皇后賀氏,他的妻子趙氏是宋宗室濟國公趙客彰之女。在常人看來,賀鑄既是國戚之后,又與皇族后裔聯(lián)姻,其政治前途應(yīng)該是一片光明。然而,現(xiàn)實并非如此。其五代祖賀懷浦在與遼對戰(zhàn)中被擒遇難,高祖賀令圖由于是雍熙北伐的首謀者之一,也被降罪。賀皇后雖然是宋太祖的原配妻子,但她因病卒于宋朝開國以前,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追封她為皇后,賀皇后并未享受過一天母儀天下的殊榮,賀家的外戚身份一開始就貶了值。賀鑄的岳父雖然是趙氏宗親,但他的曾祖父是皇位斗爭中的失敗者魏王趙廷美(趙弘殷第四子,太祖、太宗的同母弟弟),他這一支只有皇族虛名并無政治實權(quán)?!端喂食罾少R公墓志銘》敘及賀鑄的初仕是由于“貧迫與養(yǎng),非其好也”??梢娰R家到了賀鑄這一代,已經(jīng)沒有什么政治實力和經(jīng)濟資產(chǎn),淪落為地主階級的下層了。但這對賀鑄來說是不幸之幸,仕途偃蹇的經(jīng)歷和較貧困的家庭出身使他有更多機會貼近下層百姓,正視并同情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試看其《春行》:
風(fēng)俗喜嘉辰,行樂東城春。
人歌芍藥章,馬渡楊柳津。
田畝久枯渴,麥芒樓暗塵。
焦心戴白叟,日望西郊云。
元豐三年(1080),賀鑄在滏陽為官。這年春天滏陽大旱,城中的富貴人家“行樂東城春”,在上巳節(jié)于城郊游樂,農(nóng)田里的百姓卻“日望西郊云”,為田畝久旱而焦慮祈雨。全詩前四句寫達官顯貴乘興踏春,后四句寫田頭的百姓焦急地祈雨,通過春日里士人與農(nóng)民不同活動的對比,表現(xiàn)了賀鑄對下層百姓生活艱辛的同情。賀鑄關(guān)心民瘼的濟世情懷在他的是詩中多有提及,如《暑病》:“農(nóng)夫信無罪,觸熱正驅(qū)蝗?!薄妒钜埂罚骸鞍驳媒饷駪C,蒼梧理古桐?!薄端撄S葉嶺田家》:“聚落荒山里,畬田歲不登。牛衣障細雪,鼠穴見鄰燈?!辟R鑄甚至將筆鋒直指盤剝壓榨百姓的官吏,在《喜雨》中諷刺道:“駕犁豈知耕,布谷不入田。大農(nóng)坐官府,百吏飽窮年?!笨梢姡R鑄雖一生輾轉(zhuǎn)于各地,沉淪下僚,生活拮據(jù),但他從來沒有忽視下層百姓的疾苦。
俠之大者,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盡管賀鑄身處卑位,但面對本朝諸種措施的失策,他心急如焚,作《六州歌頭》一詞,以沉郁雄渾的筆調(diào),書寫了自己無路請纓,報國無門的壯士悲情:
少年俠氣,交結(jié)少年五都雄。肝膽洞。毛發(fā)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lián)飛鞚,斗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間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
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薄書叢。鹖弁如云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fēng)。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十月,黨項族首領(lǐng)李元昊建國稱帝,號稱“大夏”,此后便不斷入寇北宋西北邊境,掠奪漢族的人口財產(chǎn)。宋神宗時期,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變法革新,整頓軍務(wù),取得了旨在斷西夏右臂的河湟之役的重大勝利,曾一度改變了宋對西夏作戰(zhàn)的被動形勢。宋神宗死后,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完全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對西夏的侵略也采取妥協(xié)姿態(tài)。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論西夏札子》公然提出要把米脂、浮圖、安疆等西北邊防要塞拱手相讓于西夏,此論一出,舊黨諸人隨聲附和,一時間妥協(xié)空氣甚囂塵上。此時的賀鑄,作為一介低級武職,在朝廷中并沒有話語權(quán),但他的深沉憂慮與肝膽為國,均情溢于詞。
這首詞的上片,回憶自己少時在京都的豪俠生活,“肝膽洞。毛發(fā)聳。立談中。死生同?!眰b士們肝膽相照,意氣相投,見面即定為生死之交。他們輕車簇擁,馳馬斗酒,放蕩不羈。他們身手矯健,拉弓射箭,呼朋引友,好不快活……詞的下片,陡然一轉(zhuǎn),“似黃粱夢”,將一切拉回現(xiàn)實,原來往昔的少年游俠生活只不過是美夢一場,現(xiàn)在的自己孤身辭別京城到各地供職,陪伴自己的只有一艘孤篷和一彎明月。官場的繁雜瑣事,快要將自己的凌云壯志消磨殆盡。邊關(guān)告急,可在這個妥協(xié)派當?shù)赖沫h(huán)境下,自己有心報國,無力回天,只能將無路請纓,報國無門的愁怨托諸山水孤鴻。
總之,從賀鑄“俠義”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藝術(shù)特色來看,賀鑄在少年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俠義的人格,這種人格與宋代重文輕武的社會政治文化氛圍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為了試圖調(diào)和這種矛盾,賀鑄帶著自我俠士身份認同的“烙印”,去面對內(nèi)心的焦灼和世俗的影響。理想與現(xiàn)實的背離,不僅塑造了賀鑄俠骨柔情的多面人格,也為賀鑄的文學(xué)作品帶來了別樣的風(fēng)采。
(作者李嘉鑫系河南理工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肖偉韜系文學(xué)博士、河南理工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