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祥 張夢晴 譚芊 李美珍
種類繁多的中國古代石刻,承載著人類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與地域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追求。
中國古代石刻作為一種充滿歷史底蘊的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審美屬性,其形式與功能蘊含史記作用、象征寓意、等級觀念及宗教內(nèi)涵。
溝通古今的文化載體
石刻作為一種記錄歷史的手段,利用石材堅固持久的特性,以刻畫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形式,記錄了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歷史事件,展示了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石刻的類型多種多樣,包括碑刻、陵墓石刻、摩崖石刻和碑林等形式,記錄的內(nèi)容涵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息。
碑刻是石刻的重要形式,通常以石碑的形式存在,記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如南京夫子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年孔子拜訪老子,學習禮儀、考察典章、尋求治國方法的情景,是孔子問禮老子的珍貴石刻記載。
陵墓石刻通常與皇帝或重要人物的陵墓相伴而存,展示古代社會的權力結構、社會等級等。如霍去病墓石刻群,氣勢深沉宏偉,風格簡潔粗獷,不僅凸顯了霍去病的英雄氣概,也展示出大漢王朝的雄渾氣魄。
摩崖石刻是古人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文字、圖像,用以記功立言或記事。人工開鑿的石刻嵌入自然,兼具山水形勝與人文底蘊,二者相得益彰,使其成為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如西湖摩崖石刻是杭州文化和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優(yōu)美的西湖自然風光增添了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具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價值。杭州靈隱寺中的飛來峰石刻是我國江南地區(qū)最大的佛教石刻遺存之一,反映出寺觀園林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有些石刻促成了碑林和眾多文化名勝的形成。許多文人被石刻吸引前去游覽,他們吟詩作文并刻于石上,不斷地豐富所游覽石刻的種類與數(shù)量,增加了石刻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形成大規(guī)模的石刻碑林,成為當?shù)氐奈幕瘶酥?。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青州范公泉石刻。這里的石刻最初是由范仲淹刻下的一篇記文,后來陸續(xù)吸引眾多文人在此地刻上題詠。最終,青州范公泉因為這些石刻成為當?shù)氐膭氽E和文化象征。
在記敘內(nèi)容方面,石刻記載了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例如:唐代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錄了唐朝對西域地區(qū)的探索和征服,為后世研究唐代西域的交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長城碑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石刻之一,記錄了不同時期修建長城的歷史背景、目的和工程規(guī)模,這些信息反映了中國古代國防建設和邊疆政策,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石刻記錄的內(nèi)容還包含了宗教文化和經(jīng)典作品。如重慶大足石刻以其雄渾壯麗的風格和豐富多樣的題材而聞名,石刻涵蓋許多佛教題材,記錄了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佛教教義、修行方法以及重要典籍等,對后人研究佛教的起源、發(fā)展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石碑、石柱、石窟等載體上的文字與圖案,石刻將無形的哲理、思想、觀念等有形化,造就一種物態(tài)化的文化載體,成為溝通古代社會與現(xiàn)代社會的橋梁。
內(nèi)涵豐富的象征寓意
石刻自古以來就承載著豐富的寓意,尤其是建筑石刻,通過形象、符號和圖案的運用,表現(xiàn)出獨特的造型特征,體現(xiàn)著特定時代和不同地域的審美觀念,是文化與審美的重要表達形式。石刻的寓意主要涵蓋以下三類:吉祥圖案的祈福寓意、辟邪鎮(zhèn)邪圖案的寓意、文化傳承與神話故事象征的寓意。
吉祥圖案的祈福寓意常被運用于石刻中,反映了人們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依照傳統(tǒng)觀念,人的一生通常追求家庭美滿和諧,生活富貴平安,仕途功成名就,建筑石刻圖案大多取義于此,常見的圖案有魚、象、鳳凰,還有梅、蘭、竹、菊等。其中,象有“萬象更新”之意,騎象與“吉祥”諧音。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皇權和權威,常被雕刻于皇家建筑中,如中國古代宮殿、帝王陵墓等,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建筑石刻即以龍鳳圖案為主,呈現(xiàn)出吉祥而威嚴的美學特征。
辟邪鎮(zhèn)邪圖案常以神獸形象出現(xiàn),其被視為能夠辟邪鎮(zhèn)惡。例如獅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雄壯的守護者的形象,具有守護平安和驅(qū)除邪惡的含義,設置獅子石像看守大門、驅(qū)邪擋煞是最為廣泛的用途。
石臺、石窟、石闕、石牌坊等通過文字和圖像對古代歷史和神話的記載,傳達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流脈和深刻悠遠的文化內(nèi)涵。如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門前的十三碑亭中,刻有封建皇帝的重大事跡、祭祀和修建孔廟的相關記錄,也有祈求孔子神靈保佑其封建統(tǒng)治的文書,還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的詩文題記。石刻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象征著文化的繁榮,因此人們也常把神話故事作為石刻裝飾主體。如甘肅敦煌壁畫中神話題材的形象刻畫,對于理解當時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著重要價值。
這些石刻寓意豐富,不僅展現(xiàn)了人們對幸福和祥和的向往,也體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古代的審美追求和民族精神,感知其背后的歷史與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秩序分明的等級觀念
石刻也反映了嚴苛的社會等級觀念,通過對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性表達,展示了秩序分明的社會結構特征。我國古代以禮制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影響深廣,涉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這在石刻中也有體現(xiàn)。等級觀念對石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形制、材料、圖案三個方面。
從形制看,石刻根據(jù)其所處建筑的等級不同,造型與規(guī)模各異?;始覍m苑類建筑的石刻形式多樣,造型精美,尺度比例舒適,穩(wěn)重而不失華麗,烘托出皇家之氣。如位于北海公園瓊華島東部的《瓊島春陰碑》,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制,碑頂為方形,上部有檐,檐上四角各有一龍形雕塑,碑身、碑座及須彌座部分造型精巧,比例協(xié)調(diào),是石碑之典范。又如明代時對雕刻石獅的“螺鬣”數(shù)目有嚴苛的要求,必須與府邸主人的官品地位嚴格相符,而且獅頭都轉(zhuǎn)向抬起踩繡球或戲幼獅的前腳一側,石獅的鼻子與所抬之腳的中心需在同一垂直線上。
從材料看,不同等級的建筑所用石刻材料也有很大差別。就石獅來說,天安門前的大石獅用漢白玉制成,而其他等級低于紫禁城的建筑,如四川成都武侯祠、文殊院寺廟大門兩側的石獅及孔府門前的石獅等,雖然也能體現(xiàn)出精細的雕刻技藝與獨特的風格,但其多用砂巖、大理石或花崗石雕成。
從圖案看,不同等級的官民房屋使用的石刻題材也有等級之分?!睹魇贰酚涊d:“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圣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笔褂谩褒堷P”圖案進行雕刻的建筑等級最高,該類圖案只在皇城宮殿內(nèi)的主要建筑中才可以使用,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其基臺邊緣上的望柱刻有云龍翔鳳的圖案裝飾,石階上有蟠龍浮雕,屋脊上有龍、鳳等脊獸。除皇室建筑外,對于官員大臣來說,官位等級高的房屋石刻圖案豐富且工藝精致,官位等級低的房屋圖案極少甚至沒有。
除了對雕刻的圖案種類有嚴格的等級劃分之外,石刻圖案所表達的內(nèi)容也體現(xiàn)出等級觀念。如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中陳列的宋代石刻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多是主人的生活起居,有侍奉梳妝、侍奉飲食、侍奉出行等幾類,其中一塊刻畫了主人家用膳的場景:畫面中間是一把椅子,背靠披巾,右側的桌子上擺滿餐食,椅子后方站有一侍女,手持團扇,隨時等待主人前來用餐。這些畫面生動逼真、雕刻細致入微的石刻,是等級觀念具象化的生動體現(xiàn)。
各具特色的宗教內(nèi)涵
一些石刻承載著豐富的宗教內(nèi)涵,并通過神話、宗教符號和儀式的描繪展示人類對宗教文化與信仰的追求。
佛教石刻藝術的發(fā)展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息息相關,佛教石刻藝術色彩豐富,神秘悠遠,夸張瑰麗,具有高超的工藝技術。如北京居庸關過街塔的石刻采用大理石建造,六角形的拱門心石塊上刻有印度神鳥和毒蛇,并用卷狀荷花紋進行裝飾。關卡上設有雕像和六字碣言,門的外側四角裝飾有四大天王像,在雕刻手法上極具西方特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見證。
與佛教建筑相比,道教建筑的數(shù)量較少,以至道教造像也是在佛教影響下才出現(xiàn)的。元代的福壽興元觀遺址保留了大量道教石刻,包括氣勢磅礴的青石雙鳳石刻以及形式豐富的碑記石刻等。山西太原晉祠附近的龍山昊天觀現(xiàn)存五個道教石窟遺跡,內(nèi)部雕刻有道教天尊像、三清像以及修道者披云子宋德方本人的臥像,石刻的造型和制作手法受唐人雕刻影響較大,但整體風格更偏向于元代,人物形象、服飾以及臺座裝飾等均為元代樣式。
宗教石刻所呈現(xiàn)出的豐富形制,體現(xiàn)了異域宗教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宗教墓葬構件如棺槨、墓碑和墓頂石,以及宗教建筑構件如懸梁、立柱、柱頭、柱基、祭壇、門窗等,都展現(xiàn)了異域宗教在建筑方面的表達。以福建泉州的摩尼教高浮雕石像遺址為例,其墻壁和整座建筑的地基采用了花崗巨石,石像上的佛龕呈現(xiàn)出直徑近兩米的圓形,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精湛的雕刻藝術生動展現(xiàn)了佛像的盤坐姿態(tài),具有明顯的異域特征。
宗教石刻不僅刻制技藝高超,更是不同文明與信仰融合的生動寫照,傳達了神秘的宗教故事和哲學思想,展示了宗教文化的深邃魅力。宗教石刻不僅是一種裝飾性元素,更是一種通過形狀、符號和圖案傳達神圣信息的手段,既是建筑藝術的實際體現(xiàn),又是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的珍貴載體。
石刻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記錄著古人的生活、信仰和思想,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智慧的輝煌,是文化遺產(chǎn)中的寶貴財富。石刻所傳遞的深邃內(nèi)涵不僅是文明的延續(xù),也是后人汲取智慧和啟迪思考的源泉。在當今時代,對石刻的研究與保護,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得到延續(xù)并傳承給后代,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唐孝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夢晴、譚芊、李美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