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鋆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中非常經(jīng)典的一篇文章,主要記述了晉國的謀士燭之武面對強秦不卑不亢,成功勸退秦軍,保下鄭國的故事。劉勰評價其曰:“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北疚闹饕?wù)劇稜T之武退秦師》中的勸諫技巧。
一、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談判是古時候就有的一種外交手段,兩國因為各自的政治需求而展開針鋒相對的切磋、商談和交涉。談判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它涉及國家的利益與尊嚴,是談判雙方持籌碼進行的一場博弈。但是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卻沒有籌碼。
從實力上看,燭之武所代表的鄭國的國力已經(jīng)衰微,它面對的是蒸蒸日上的秦國和素來實力雄厚的晉國。鄭國原本就是弱國,對手的聯(lián)合可謂是強上加強,對此,它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從背景上看,即使“無禮于晉,且貳于楚”是明顯的借口,但在軍事實力即真理的戰(zhàn)國時期,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是不會有人為羸弱的鄭國出頭的。燭之武的手上沒有任何籌碼,在這場談判中明顯毫無勝算。但是,燭之武是一位謀士,更是一位智者。他深知自己在這場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但也明白搖尾乞憐只會受到對手的羞辱,就更別提救國了。因此,在談判之初,他說了一句非常簡潔的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簡單的九個字,像潘多拉的盒子,引起了秦王的好奇,也拉近了他與對方的距離。“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會滅亡了”,這個事實由他說出,既展現(xiàn)了自己的膽識,又讓對方感受到了坦誠,進而放松警惕。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國家即將滅亡,他沒有搖尾乞憐,沒有痛哭流涕,而是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為后續(xù)的談判作準備。
二、以史為例,闡明厲害關(guān)系
在談判席上,利益永遠是君主考慮的第一要素。如果說,燭之武讓人出乎意料的開場白引起了秦王極大的興趣,那么能否提供充足的理由說服秦王,則成為燭之武在這場談判中能否獲勝的關(guān)鍵。
在放低姿態(tài)、主動示弱后,燭之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這是一個簡單的假設(shè),看似是在冒國家之大不韙,卻也吊足了秦王的胃口?!案乙浴倍?,其實表明了自己的“不敢”?!盁弊謴谋砻嫔峡词菭T之武在表達對秦王的歉意,實則是在夸贊秦王的通情達理、寬容大度。短短的一句話,燭之武處處說自己在冒犯對方,實則處處在夸贊秦王,表明“亡鄭,無益于秦”的觀點。除了在語言上夸贊秦王,燭之武還給出了非常充足的理由:從地理位置上看,晉國與鄭國的距離比秦國與鄭國的距離近,亡鄭,無疑會增強晉國的實力,對秦國來說沒有好處;從歷史淵源上看,晉國與秦國素有往來,秦晉之好看似是佳話,其實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晉君許焦、瑕二地,實際上卻“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燭之武在不經(jīng)意間提起的一件往事卻有力地提醒了秦王——自己的盟友亦是虎狼之師,有“朝令夕改,貪得無厭”的“前科”。“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明知故問,看似在說理,其實是將一根刺扎進了秦王的心間。燭之武處處為秦著想,幾乎不曾提及鄭國。他引用史實來說服秦王,讓秦王對自己的盟友心生警惕,從心理上瓦解秦晉聯(lián)盟,為鄭國留下了一線生存的希望。
三、預(yù)測未來,以利相誘
《左傳》的語言簡潔而豐富。燭之武以史為例進行勸說,顯然已經(jīng)讓秦王產(chǎn)生了動搖。之后,他又適時拋出“誘餌”,無疑讓秦王打消了攻打鄭國的心思。
亡鄭,有利于晉國而不利于秦國。那么,留下鄭國,對秦國來說又有什么好處呢?燭之武提到,留下鄭國,相當于為秦國留下了一位盟友,為秦國留下了一座物資供給站。鄭國愿作為秦國“行李之往來”的東道主,對秦“無所害”的同時還有利。燭之武審時度勢,處處為秦著想,從秦國的利益出發(fā),描繪了以后會出現(xiàn)的和諧景象,以未來長遠的利益誘惑秦王,促使他化干戈為玉帛。看似僅一百余字的直率坦誠的諫言,其實是燭之武步步為營、精心構(gòu)思的結(jié)果。難怪魏禧會說:“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睆闹校覀円材芨惺艿剿牟槐安豢?、心思縝密。
總而言之,《燭之武退秦師》生動地展示了燭之武在風(fēng)云變幻的歷史時刻,沉著冷靜、不卑不亢地與秦王周旋的情景。其精彩的諫言“強于百萬雄兵,重于九鼎之寶”,仍在歷史的天空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