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珍
摘 要: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心理需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宗旨是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對大學生現實心理需求建立真實、清晰認知的基礎上,依據學習結果和反饋信息,借助信息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等手段開展快捷高效的針對性指導,最終促使后疫情時代的大學生針對自己的現實心理問題,展開積極自主的心理健康知識建構與有效應用。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信息技術;大學生現實心理需求;課程改革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數年的疫情讓他們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心理也受到明顯影響。隨著社會進入后疫情時代,大學的教學和管理秩序已恢復正常,但疫情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仍然會長時間存在。因此,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重要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改革,以幫助學生提升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提高自我調節(jié)能力,提升全面身心健康素質。
一、研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初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迅速形成統(tǒng)一指揮、全面部署、立體防控的戰(zhàn)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有力改變了病毒傳播的危險進程,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隨著日常秩序逐步恢復,社會進入了后疫情時代,各級各類學校也正式恢復學生大規(guī)模返校。然而,很多回歸校園的大學生仍然處于心理調適過程中,一個典型現象是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預約爆滿,輔導員因學生心理問題忙得疲憊不堪。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他們的心理活動本身就異?;钴S,加之受疫情影響,內心波動更加頻繁,內心矛盾、沖突強度不斷增加,心理負擔明顯加重。因此,借助信息技術對具有普適性心理育人功能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改革,是滿足學生心理需求、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關鍵之舉。
二、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現實心理需求分析
筆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采用訪談和調查問卷相結合的形式對近600名大學生進行隨機調研,發(fā)現后疫情時代的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11個,且比例各不相同。
調查顯示,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中,對疫情感染的不確定性產生恐慌、焦慮情緒的占57.94%,回歸大學生活后產生迷茫心理的占50.68%,這充分說明疫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巨大,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因疫情期間對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過度依賴而產生的多種不良心理(如孤僻、學習怠倦、依賴等)占比均在37%以上,充分說明疫情期間手機等網絡設備的長期使用,給大學生帶來了心理困擾,且嚴重影響返校后的學習狀態(tài)。另外,大學生受疫情影響而產生的與家庭相關的心理問題疊加后占比達55.57%。后疫情時代,解決大學生面臨的這些心理問題,讓他們盡快適應回歸常態(tài)后的生活與學習,便成了大學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三、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策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今人類社會已從工業(yè)社會步入信息社會,并處于快速發(fā)展之中。在這種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必須符合信息化時代發(fā)展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等特點,提升課程改革成效,滿足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現實心理需求,實現心理育人的本質功能。
(一)借助信息技術動態(tài)精準掌握學生現實心理需求
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特征可以將傳統(tǒng)的紙質調查問卷變成電子版問卷,其網絡化的特征可以同時讓海量用戶參與調查,智能化的特征又能夠實現對數據的智能提取和分析。以筆者前述的問卷調查為例,H高校在調查之初借助超星公司開發(fā)的“學習通”軟件隨堂測驗模塊的“頭腦風暴模塊”,在課堂上發(fā)起一次題為“后疫情時代,我及我的周圍大學生產生的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的大討論,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寫出內心困惑的問題。在學生完成“頭腦風暴”后,系統(tǒng)后臺可以清晰顯示高頻率詞條,如“擔心自己或家人被病毒感染”“未知改變的迷惑”“依賴手機影響學習”“依賴網絡變得孤僻”等,教師一目了然。同時,為了讓調查數據更有代表性且更精準地反映各類問題出現的比例,教師借助“問卷星”開展了針對11個高頻詞匯的11個具體問題的調查。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后,教師便明確了學生心理教育需求,為后續(xù)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與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在“學習通”后臺設置特殊詞匯提醒功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完成課堂、課后作業(yè)中暴露出來的心理需求和問題,進而動態(tài)精準掌握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種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方式,一改以往教師單純依靠自身經驗開展教學的模式,形成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需要的科學的教學模式。
(二)課程內容富媒體化,服務于學生現實心理需求
信息技術富媒體化的特點,將教學資源由原來單一的、呆板的文字轉化成有趣的圖片、音頻、視頻與文本的融合。以H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教師在講“情緒管理”時,將央視《心理訪談》欄目“復旦大學投毒案”里的林森浩講述自己投毒原因的真實想法的視頻內容剪輯成一個5分鐘的小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然后與學生一起分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和情緒管理的策略,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如何管理情緒的方法。再如,講到氣質類型時,截取《三國演義》里劉備、張飛救董卓后,面對董卓的無理時張飛的反應的片段,形象展示“膽汁質氣質”類型的特點;截取《三國演義》里馬超追曹操的片段,曹操聽到馬超隊伍說“穿紅袍的是曹操”時立馬把紅袍脫掉,聽到“長胡須的是曹操”立馬將胡須剪短等情節(jié),生動地展示了“多血質氣質”靈活多變、易適應環(huán)境的特點。將這些影視題材里有趣的視頻片段引入課程,然后圍繞其內容對課程知識點展開深入分析,能夠讓課程顯得更加生動、有趣,易于被學生接受。在講到“積極心理與幸?!闭鹿?jié)里“我們的現狀”時,借用黃立行歌曲《忙與盲》的MV,讓學生通過聽歌、看MV的形式了解忙碌的狀態(tài)與沒有清晰目標造成的盲目有直接關系,然后引導學生圍繞“忙”與“盲”探討如何度過更有意義的人生。在講到“自我意識”章節(jié)時,將《心理訪談》欄目“大六男生”案例中“主人公小剛講述自己為什么上了六年大學”的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明白視頻中男生持有的“一個不是學生會、不是廣播站的人就什么都不是”的認知是畸形的,這個畸形認知會給自己造成很強的心理暗示,以至于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進而引導學生對“疫情導致我的家庭經濟狀況拮據,所以同學看不起我,我人緣很差”的悲觀心理進行辨識,讓學生意識到家庭經濟狀況并不決定個人社交狀況,更不決定個人品質好壞、人緣好壞,只要勤勉踏實、刻苦學習,就能成為一名受老師和同學歡迎的優(yōu)秀學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主進行的一種能動建構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法而獲得的。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學習是通過人際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梢哉f,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fā),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H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使用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富媒體素材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貼近現實的經驗,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與這些影視內容建立聯系,這樣在后期使用時便可以很輕松地從記憶中調取。后疫情時代,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如害怕未知的焦慮,對手機、網絡的過度依賴以及對學習的怠倦等心理問題,都需要時間進行現實檢驗和不斷調整,從而順利解決。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調取自己學到的關于心理健康的理論與應用方法,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基于現有的熟悉的經驗進行的課程建構,正好可以滿足學生“學習服務于心理問題解決”的需求。
(三)學習過程痕跡化,提升對教師教學的反饋效果
信息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特征,讓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都有跡可循。特別是智能化的分析報告,能夠讓教師很清晰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讓課程更加符合學生需求。以H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教師課前在“學習通”上建立班課,將學生拉入班級,然后將教學資料提前存入班課的資料庫,并及時通知班級成員,以此滿足學生課前預習需求。學生在完成課前預習后,回答教師設置的問題,如:針對這一個章節(jié),你覺得最難的知識點是什么?你最希望掌握的內容是什么?希望能幫你解決到什么問題?等等。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便可以通過后臺清晰地了解到學生需求,然后再針對需求調整課程講授重點。授課過程中,教師借助“學習通”的頭腦風暴、課堂小測、手機搖搖等模塊開展有趣的師生互動,并在互動中通過后臺數據的智能化顯示掌握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遇到的典型問題。心理課程教師不僅可以查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可以了解學生內心的觸動點,并結合這些觸動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引導,完成促進學生內心快速成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種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課程結束后,教師按照大綱要求,再結合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基于“學習通”分配任務進一步查看學生掌握情況,同時嘗試讓學生以頓悟的形式(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沃爾夫岡·柯勒有關頓悟的經典實驗證明,問題解決行為可以以一種突發(fā)的形式產生,并在一瞬間獲得對于問題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學會用課上學習的內容去解決現實心理問題。學生在“學習通”上完成作答,教師便知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是否掌握,是否可以用課上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心理問題,是否可以用學習動機相關理論與提升學習動機的方法來調適心理,讓自己從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中走出,進入對學習充滿熱情的狀態(tài)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學模式是否科學、合理,哪些模塊是學生比較喜歡的、能促進課堂學習效率提升的,哪些是有問題、需要改進的。借助于這些,教師可以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優(yōu)化、調整,從而讓教與學的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現實心理需求。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其與教學活動的不斷融合,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對滿足大學生現實心理需求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助力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竹立.后疫情時代,教育應該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
[2]羅明東,和學仁,李志平,等.教育技術學基礎:現代教學理論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羅勁,張秀玲.從困境到超越:頓悟的腦機制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4).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董純才.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6]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J].遠程教育雜志,2011(2).
責編: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