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杰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實,教學時間減縮與文本閱讀深化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落差,給語文課程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這差距降低了語文課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感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弱化了燈塔式育人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找準“雙減”政策與深度閱讀之間的融合點,彰顯燈塔式課程育人的整體性。
【關鍵詞】“雙減”背景;深度閱讀;燈塔育人;核心素養(yǎng)
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實,減輕學生課程學習過程和作業(yè)的負擔,已經成為語文教學所要重點探討的課題。教學時間減縮與文本閱讀深化之間的落差,無形之中就鑄就了語文課程教學的諸多困境:只求最終結果,忽略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學生思維斷裂,動態(tài)性生成相對匱乏;理解浮于表層,文本解讀淺嘗輒止……這些困境嚴重制約了學生閱讀的整體性效益,削弱了語文課程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浸潤感和潛移默的渲染作用,即弱化了燈塔式育人的效益提升。這就需要教師要能夠找準“雙減”背景與深度閱讀之間的融合點,彰顯燈塔式課程育人的整體性。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一、匹配“雙減”理念,夯實深度閱讀的基礎
1.保障探究時空,在充分利用課堂陣地中落實燈塔效益
課程不是一時之舉,需要在終身學習的意識下,彰顯教師的點撥和引領效能。受“雙減”背景的影響,給予語文課程的資源總量以及所屬時間都廣受限制,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指導和示范會占據學生自主性探究的有限時空,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觀念,貼合“雙減”政策的背景轉化,做到不灌輸、少講解、精點撥,避免所謂的標準答案,將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自己,不斷朝著文本的深處漫溯。
部編版四上第一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币越虒W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為例,作者依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三個板塊,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方式展現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在“雙減”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洞察作者是展現潮水壯觀的“表達密碼”,教師可以先從課文第三自然段入手,引導學生緊扣關鍵性詞語,初步想象潮水即將到來之際的狀態(tài)變化,提煉出作者分別從形態(tài)和聲音兩個維度展開描寫的構思策略,并遷移到課文最為經典的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之中。學生則緊扣“表達密碼”形成的結構模型,針對“逐漸拉長,變粗”“兩丈多高的水墻”“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等表示形態(tài)的詞句以及“浩浩蕩蕩飛奔而來”“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等表示聲音的詞句,一方面在探究中想象,感受語言文字對自身感官形成的沖擊;另一方面則重點洞察作者的表達智慧,習得場面描寫的基本方法。
2.保障思維運作,在充分利用驅動問題中彰顯燈塔效能
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深度閱讀需要激活學生更富活力的內在思維,將學生的認知從原本的字面表層,引向文本內核。如何才能在“雙減”政策下有限的教學時空內達成深度思維的效果呢?設置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則成為學生走出淺嘗輒止泥潭的最佳路徑。
以教學部編版五下第四單元中《軍神》一文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高效閱讀文本語言、聚焦關鍵性字詞之后,可以從作者表達的形式入手,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從沃克醫(yī)生的角度來描寫劉伯承在拒絕使用麻醉劑來完成眼部手術這件事情?原本學生處于利用語言文字理解故事內容、體會人物形象等理解性層面的范疇,而這一問題的驅動則能夠讓學生從原本理解的思維中轉化成為對文本表達構思的揣摩上,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思維運作空間,從而在探究對比中發(fā)現。在這一案例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將自我解讀的所謂標準答案、權威答案直接告知學生,而是借助驅動式的問題,一下子點燃了學生深度思維的活力,在較短的時間里為學生開辟出廣闊的探究空間,實現了深度閱讀,讓學生在思維揣摩的過程中形成了潛移默化的育人之境,達成了燈塔式育人的效果。
二、據點潛入文本,把握深度閱讀的核心
1.開掘切入點,在拓展中達成深度閱讀
進入第三學段之后,無論是課文的篇幅,還是內涵主題,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對學生的閱讀要求也自然水漲船高,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之下,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走出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用時間來爭取效益的做法。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開掘文本的切入點,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文本深處,在見微知著的過程中,觸發(fā)學生的深度思維。
部編版六上第一單元編選了宗璞的散文《丁香結》,課文通過對不同場景下丁香花的描寫,描摹了丁香花的特點,抒發(fā)了自己的喜愛之情,但這一切并不是作者宗璞創(chuàng)作這篇散文的根本性原因。為了凸顯“雙減”政策的教學背景,教師根本沒有所謂的充足時間引領學生逐段品讀,就需要找準走進這篇課文內核的切入點,做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教師只需要拓展文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資料,了解到宗璞的弟弟當時身患重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就是要鼓勵弟弟能夠重拾生活的信心,戰(zhàn)勝病魔。由此,在這一切入點下,學生的思維就迅速從狀物類維度轉向了對人生價值的探討上,直抵這篇文章表達的關鍵點和核心點,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深度閱讀中形成了燈塔式的育人效應。
2.聚焦矛盾點,在解構中達成深度閱讀
哲學維度認為:沒有矛盾,就沒有發(fā)展。對于文本的深度閱讀而言,缺乏了矛盾和沖突,思維就會處于相對膚淺,甚至停滯的狀態(tài)。面對篇幅越來越長、內容越來越豐富的現狀,教師切不可指望要將所有內容都一網打盡,語文課程的屬性決定了這種做法不現實,“雙減”政策背景下也不允許,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并運用課文中的矛盾點,據點而入,形成深度閱讀。
比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西門豹治鄴》一文中,西門豹在“懲治惡人”時,已經對官紳和巫婆的罪惡行徑了如指掌,并掌握了相關證據,為什么不直接揭示他們的罪惡言行,將其繩之以法,而是要找各種借口、托詞,甚至還要故意“等了好長時間”?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可以了解西門豹如此做法的真實用意,同時為也感受西門豹的聰明機智,打開了深度閱讀的窗口。在這一矛盾點的驅動下,學生形成了與人物進行深入對話的契機,讀懂言外之音、揣摩弦外之音,一直都是深度閱讀所要達成的基本要求。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避免了機械、瑣碎的追問,而是緊扣一個矛盾點,形成了以點帶面的輻射性效果,將深度思維聚焦在人物具體的言行之中,自然而然地洞察了人物形象,還原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搭建深度閱讀的平臺
2022版新課標積極倡導“創(chuàng)設真實且有意義的情境”“設置相關的學習任務”,并相繼搭建實實在在的活動平臺。這一理念對于解決“雙減”政策帶來的教學時空受限的現狀,起到了極強的沖擊力。情境的創(chuàng)設,豐富了學生的角色感,變機械要求為自我需要;學習任務的設置,則規(guī)避了傳統(tǒng)理念下的機械訓練,以驅動任務的方式明晰具體的要求;借助于活動的搭建,讓學生在參與、操作和實踐中形成能力生長,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思維噴張的狀態(tài)下,形成深度閱讀。
部編版五下第二單元編選了《冀中地道戰(zhàn)》一文,作者以嚴謹的結構和詳實的文字介紹了冀中地區(qū)地道的陳設、布局,尤其展現了冀中人民如何利用地道抵御和還擊日本侵略者。如果依照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一板一眼地引導學生展開教學,不僅耗時多,教學效果也是甚微,教師可以依循2022版新課標的理念精神,設置這樣的創(chuàng)意教學。首先,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曾經圍繞情境的“真實”強調指出:所謂真實,就是契合學生認知需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情境?;谶@篇課文的內容特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其次,規(guī)劃學習任務?;谏鲜銮榫常處熆梢越M織學生將自己看成是冀中地道設計的競標者,規(guī)劃這樣的任務:細讀課文,借助文本信息,了解地道構造;以競賽者的身份,嘗試介紹如此設計的好處,將文本信息轉化成為表達的現有素材;再次,搭建扎實活動。開展現場競標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作為地道設計競標會的評委,要求其他學生能夠根據內容繪制示意圖,并介紹地道構造、結構、布局上的精妙和作用,尤其是展現地道在保護群眾、抵御侵略、打擊敵人方面的可行性?;谶@樣的教學,有可感情境的浸潤,有鮮明的任務要求,更有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秉承了“雙減”政策的輕負擔、提效益的核心目標,將深度閱讀踐行到底。
“雙減”政策本質不是躺平,而是要精講細思,激活學生內在的思維意識,不斷朝著深度閱讀的方向邁進,在遵循“雙減”政策輕負提質這一核心目標的基礎上,形成燈塔式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生祥.閱讀經典名著,提升語文素養(yǎng)[J].教師,2019(33).
[2]李欣.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J].學園,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