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瑋
(濟寧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7)
《老人與?!肥堑於W內(nèi)斯特·海明威文學史地位的重要作品,僅用8 周就完成,被作者視為自己“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該小說英文原文共26000 余單詞,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征和多層次的意義,歷來飽受贊譽,是英美文學學習中繞不開的經(jīng)典。中國對于《老人與?!返淖g介始于1952 年,由當時在美國新聞出版社就職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首先翻譯,至今已產(chǎn)生至少5 個較為流行的譯本,翻譯界對該作有較大熱情,因而該小說也是探討英美文學翻譯的重要范本。
在開始英美文學翻譯前,需熟讀原著文本,并結(jié)合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這是對翻譯者語言功底、研究能力、文學素養(yǎng)的綜合性要求。首先,這是一首英雄主義的贊歌,“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表現(xiàn)人在自然面前的尊嚴。其次,小說可以被視為一幕古典式悲劇,老人的打魚經(jīng)歷如同一場不可避免的悲劇,因遠離海岸,在捕獲大馬林魚的時刻注定將遭受厄運。最后,《老人與海》是一篇關(guān)于“寫作”的寓言,闡釋了海明威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看法,老人的打魚技巧對應(yīng)文學家的寫作技窮,大馬林魚對應(yīng)作家的作品,鯊魚喻指評論家。由此可見,《老人與?!分辽儆兴膫€層面的解讀方式,同時這些豐富的內(nèi)涵是建立在篇幅較短、故事簡單、語言簡練基礎(chǔ)之上的,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之高。因此,在該小說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有較好的英語水平和漢語水平,也要具備較好的文學素養(yǎng)和藝術(shù)理解力。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對海明威的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有重要影響,他通過高超的文學技藝,將深沉的思考、濃烈的情感寓于淺白簡潔的文字之下。一方面,海明威的文風如法國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一樣冷靜、寫實,作家隱藏在文本背后;另一方面,海明威的筆調(diào)富有淡淡的情感性,其主觀思想和情感是融于客觀景物描寫之中的,使其在描寫景物時具有情景交融、虛實結(jié)合的特點。因此,在對海明威的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要重視語言的準確性,對文字意義的準確傳達,還要考慮文字背后的情感,要著重還原作品的風格,尤其體現(xiàn)在“意境”的營造和還原上。
原文: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As he looked down into it he saw the red sifting of the plankton in the dark water and the strange light the sun made now.
這里描寫的是老人獨自行船至較遠海域時看到的景象。在海明威的筆下,《老人與?!凡粌H是英雄的贊歌,也是英雄的悲劇,即老人面臨著難以逃脫的命運悲劇——如果不遠離海岸,就打不到魚;如果遠離海岸,將面臨筋疲力盡,且路線太長、打到的魚注定被鯊魚吃光。因此,在此處的描寫中,既有著對美麗海上風景的展示。同時,更重要的是側(cè)面反映老人已距離海岸很遠很遠,并且在文字中預示一種不可知的未來和悲劇意味。
(1)張愛玲譯本:
“陸地上的云氣現(xiàn)在堆得像山一樣高,海岸只是一條長長的綠線,背后是灰藍色的山。水現(xiàn)在成了深藍色,這樣深,差不多是紫的。他向水里望下去,看見黝暗的水里潛浮著紅色的海藻,還有太陽反映出來的奇異的光彩?!?/p>
(2)吳勞譯本:
“陸地上空的云塊這時像山岡般聳立著,海岸只剩下一長條綠色的線,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藍色,深得簡直發(fā)紫了。他仔細俯視著海水,只見深藍色的水中穿校地閃出點點紅色的浮游生物,陽光這時在水中變幻出奇異的光彩?!?/p>
(3)魯羊譯本:
“此時,云層如山巒一般在遙遠的陸地上升起,海岸變成了一道長長的綠線,后面是灰藍色的丘陵。此時海水是深藍色的,藍得幾乎發(fā)紫。當他俯視海水,看見浮游生物像紅色粉末在幽暗海水中紛紛揚揚,看見照進海水的陽光,此時奇幻如夢?!?/p>
對比上述三個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張愛玲譯本和吳勞譯本的翻譯較為準確,并將暗含的不確定性和悲劇意味保留了下來,同時吳譯本中的“陽光這時在水中變幻出奇異的光彩”優(yōu)于張譯本“太陽反映出來的奇異的光彩”,在意境上散發(fā)出更多不確定性。魯羊的翻譯則稍顯血色,僅譯出了景色描寫的優(yōu)美,并未把握住原文中的隱含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學翻譯中,要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做深入研究,對文本含義做全面的、多層次闡釋,在理解文本意義的前提下,體會語詞中蘊含的情緒和情感,并在翻譯中有效傳達。
在20 世紀,包括語言學、美學在內(nèi)的文藝理論飛速發(fā)展,對文學翻譯產(chǎn)生了根本性影響,對翻譯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今,英美文學翻譯不僅要求準確,而且要將跨文化視域下的隱含情感翻譯出來,使英美文化中的倫理等文化元素得以彰顯,使讀者對翻譯后的文本理解更加透徹。在翻譯《老人與?!窌r,應(yīng)當兼顧思想性和情感性這兩種人類的普遍性需求,將原文中的情感傳遞給漢語接受者,要實現(xiàn)這一點,應(yīng)當重點做好詞匯的選擇。
在這部篇幅較短的小說中,人物并不多,主要人物僅2 個——老人和孩子。然而,小說是十分精致的,作者精雕細琢出的作品,必然不會有無用之筆,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有用意的。在極少的人物中,寫了不同的人對大馬林魚的態(tài)度,且他們的態(tài)度略有不同,從不同人物對魚的稱謂用詞當中就能很好體現(xiàn),其中蘊含著微妙的情緒差別。以老人為例,落日余暉之下,他和他捕獲的魚第二次遭受鯊魚的襲擊,此時的老人已精疲力竭,加上年老體衰,很難用打擊鯊魚頭頂和鼻尖方式擊退它們。此時,大馬林魚已被咬得僅剩半個身子,老人的反應(yīng)是“他不愿朝那條魚看”,老人的這個反應(yīng)是飽含深意的。大馬林魚被綁在船邊后,和老人一同遭受苦難,老人為它傷心,認為魚是自己的朋友。因此,原文這樣描寫道:
“ Hal ffish,”he said .”Fish that you were.I am sorry many sharks,I went too far out.I ruined us both.But we have killed ruined many others.How many did you ever kill,old fish?You do not have that spear on your head for nothing.”
(1)張愛玲譯本:
“半條魚,”他說?!澳氵@‘從前是一條魚’的東西。我很懊悔我出海太遠了。我把我們倆都毀了。但是我們殺了許多鯊魚——你同我——鯊魚不給我們殺了也給我們毀了。老魚,你曾經(jīng)殺過多少?你頭上生著那樣一支矛,不是白生的?!?/p>
(2)吳勞譯本:
“半條魚,”他說?!澳阍瓉硎菞l完整的。我很抱歉,我出海太遠了。我把你我都毀了。不過我們殺死了不少鯊魚,你跟我一起,還打傷了好多條。你殺死過多少啊,好魚?你頭上長著那只長嘴,可不是白長的啊?!?/p>
在這一重要描寫中,兩次出現(xiàn)“我們”,從老人的自言自語里能夠感受到,大馬林魚是他心中的戰(zhàn)友,既表現(xiàn)了老人對這條大魚的情感(敬佩、內(nèi)疚)。因此,大多數(shù)譯本在此翻譯較為準確,但是,在漢語語境中,或許將“us”和“we”譯為“咱們”“咱”更妥帖一些。
作為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形式”來體現(xiàn)的,韻律、節(jié)奏、線索、修辭、布局等方方面面都蘊含著作者的妙筆和匠心。海明威的小說亦是如此,他對形式、技巧有獨到研究,對英文語言的運用得心應(yīng)手。正如《老人與海》多重隱喻中的“寫作隱喻”一樣(即老人的打魚技巧如寫作技巧一樣,該小說蘊含著海明威對于寫作的理解),作者十分注意文學技巧的運用和文本的形式美。形式上的美感的可譯性限度,對于翻者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例如:
“ No.I know others better.”
“There are many good fishermen and some great ones.But there is only you.”
這兩句話的作用在于,反映老人與男孩之間的關(guān)系,即男孩對老人的深深依戀。在男孩那里,并沒有貶低其他漁夫,并非其他人不優(yōu)秀,但是他們的人格魅力尚不足以使男孩產(chǎn)生如孫子對爺爺一般的眷戀。
在現(xiàn)有的各個譯本中,沒有譯本對這句話的西班牙語原文進行注釋。更重要的是,作者之所以在此處選擇使用西班牙語,除了對故事背景進行補充反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英語中沒有準確的對應(yīng)詞匯。
(1)張愛玲譯本:
“不。我知道有別人比我好的。”
“到哪兒去找呢?”孩子說:“有許多的漁夫。也有幾個偉大的。但是只有一個你。”
(2)吳勞譯本:
“不。我知道還有比我強的。”
“哪里”男孩說?!昂脻O夫很多,還有些很了不起的。不過頂呱呱的只有你。”
結(jié)合上下文,男孩在此語境下不應(yīng)當表達“到哪兒去找”這樣的意思,“偉大的漁夫在哪兒”這一問題他并不關(guān)心。對比可知,吳勞的翻譯更為準確,更加符合原文意思,而且在節(jié)奏的把控上較好,秉承了全書簡潔、短促的風格,唯一的不足是沒有給該詞加注釋,幫助讀者理解。英美文學翻譯,要求譯者對文本細節(jié)有充分尊重,深入探究每個語詞的細節(jié),細節(jié)之處往往潛藏著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
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中,尤其在19 世紀以來的英美文學作品中,“隱喻”成為最重要的文學手法之一,它是連接文本與內(nèi)在含義的重要橋梁,是讀者理解作品的重要路徑。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同樣大量使用了隱喻的表達手法,并且呈現(xiàn)出矛盾性、臨時性、模糊性的特點。在翻譯隱喻語句時,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選擇翻譯方式。第一,原句中既有本體又有喻體。本體和喻體是隱喻的兩個基本要素,二者共同出現(xiàn)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呈現(xiàn)形式。此時,對語句進行深入理解、充分把握喻義是完成該句翻譯的重點。第二,原句中有本體而有喻體。這類情況多是動詞、形容詞、副詞的隱喻,往往隱含著比喻的“載體”。此時可選擇意譯的方法,使讀者推測喻體,在不影響理解的情況下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第三,原句中有本體而無喻體。作者有時會在一句話中省去本體而只出現(xiàn)喻體,此時的隱喻通常具有多重性,在表面的比喻之下暗含著另一個比喻,翻譯難度較高。例如:
When once,through my treachery,it had been necessary to him to make a choice,The old man thought.
在這句話里沒有寫明本體,僅有“my treachery”這一喻體。“my treachery ”原指“欺詐行為”,結(jié)合語境可知,在此指的是釣魚的餌??梢?,如果直譯,很難傳達出作者在這里的全部含義。
(1)張愛玲譯本:他一旦上了我的當以后,就不得不選擇一個辦法,老人想。
(2)吳勞譯本:我一旦干下了欺騙它的勾當,它便不得不作出選擇了,老人想。
(3)張白樺譯本:它上了我的套,非做選擇不可了,老人想。
上述三位譯者都選擇了意譯的方式,能夠較好反映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初衷。其中,張愛玲譯本和張白樺譯本更為準確;二者對比,張白樺更顯簡潔有力。在英美文學翻譯中,面對沒有本體而僅有喻體的情形,選擇直譯法還是意譯法,應(yīng)根據(jù)原語和譯語在各自文化語境中意義是否相同而定。若相同則可以直譯,讓讀者可以主動推測隱喻的本體,提高閱讀樂趣;若在兩種文化語境下存在差異,則應(yīng)當盡可能選擇意譯法,使讀者理解作者的用意。
英美文學翻譯既要考慮原語與譯語之間的不同,還要考慮跨文化語境下的表達差異?!独先伺c?!纷鳛橛⒚牢膶W經(jīng)典文本,語言簡潔、情節(jié)簡單,但蘊含著豐富的意義,文學價值高,翻譯難度也大。在翻譯中,應(yīng)當做好情感、意境、形式、隱喻等方面的傳達,在領(lǐng)會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基礎(chǔ)上進行翻譯。這也啟示我們,英美文學翻譯應(yīng)當做好針對原作的文本理解和藝術(shù)分析,做到“形”與“神”的雙重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