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雙飛
(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00)
自從翻譯學家安東尼·皮姆(Anthony Pym)在其著作《翻譯史研究方法》(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中提出翻譯史研究應“以人為本”[1]以來,譯家研究便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就國內研究而言,譯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兩個方面。個體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學翻譯領域的知名譯者,如朱生豪、魯迅、傅雷、余光中、楊憲益、楊絳、許淵沖等,多為譯家個人生平與著譯引介[2-7];群體研究按照不同類別可劃分為同地域、同時期、同性別、同國別或同職業(yè)等群體研究[8-12]??傮w而言,無論是個體研究還是群體研究,其大多屬于史料鉤沉和整理,鮮有系統(tǒng)性的理論模式。因此,為了避免偏頗和膚淺,有必要嘗試建立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模型作為指導。鑒于此,文章基于前人提出的三種不同譯家研究理論模型,對其進行融合與補葺,繼而以翻譯家楊苡為個案采用多元互證法進行實證研究。一方面,旨在通過翻譯家楊苡的個案研究,對理論融合與多元互證這一動態(tài)、開放、多維的譯家研究模型進行驗證,以期為未來譯家研究提供借鑒;另一方面,旨在通過對翻譯家楊苡的梳理與探究,廓示其翻譯人生,彰顯其翻譯精神,進而為廣大青年譯者提供啟迪和鼓舞。
目前有關譯家研究的文章數量較多,但大多屬于對史料的鉤沉,或是對譯家思想(翻譯觀)的羅列,且研究模式都相對較為固化:生平簡介—主要譯作—翻譯思想/方法—翻譯貢獻,基本上沒有采用理論視角或者研究方法。[13-14]盡管已有學者開始意識到“對譯家譯論不僅要細致總結,追蹤其形成及演變過程,更要充分利用翻譯理論與相關學科理論成果對其進行解析”[15],然而,到目前為止,專門就譯家研究理論模式的構建而言,“國內外的研究普遍都相對較少”[14]。只有極個別學者就此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如下三種主要譯家研究理論模型:
趙軍峰[13][16]強調譯家研究應從翻譯研究的本體,即語言研究和文本研究出發(fā),以內部研究為主,外部研究為輔,將譯家研究置于“復合間性”的網絡之中進行縱觀性考察。具體而言,即是在深入挖掘、考證史料以及系統(tǒng)整理檔案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和剖析影響譯家生成、譯本選材、翻譯策略、翻譯思想的內因和外因,從而建立一個多維度、復合性和辯證性的翻譯家研究的縱觀性模型。刁克利[17]認為“譯者并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概念,而是一個處于翻譯過程與生存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中,動態(tài)建構的角色”?;诖?,他提出“譯者生態(tài)研究”(ecology of the translator)這一理論模式。譯者生態(tài)涵蓋了譯者成長和發(fā)展的全過程,是對譯者選擇從事翻譯職業(yè)以及被冠以“翻譯家”稱號的動態(tài)研究和靜態(tài)描述的全面概述。譯者生態(tài)研究包括四個方面:(1)譯者生成論,即譯者的成長研究;(2)譯者角色論,即譯者之所以成為譯者的素質特征與身份認知研究;(3)譯者翻譯論,即譯者的翻譯選材、翻譯理念及翻譯策略研究;(4)譯者接受論,即譯者及其譯作的傳播和接受研究。張汨等[14]以描寫翻譯學為基礎,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構建起一個以翻譯功能為導向、翻譯過程為中心、翻譯產品為基礎的譯家研究模式。翻譯功能為導向是指譯家的翻譯思想、原則或觀點等;翻譯過程為中心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過程是指譯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或是所具有的多重身份,微觀過程是指譯者的翻譯選材、翻譯途徑、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等;翻譯產品為基礎是指譯者的翻譯作品所體現出的翻譯風格或特色。這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無法獨立進行,都必然涉及其他兩個方面的內容。仔細剖析上述三種譯家研究模型,不難發(fā)現,三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首先,三者都提倡基于主體的回歸路徑;其次,三者都兼顧文本內與文本外的各種因素,打破了以往研究中文本內與文本外相互割裂的藩籬,實現了文本內外的互動;最后,三者都致力于構建一個動態(tài)開放、多元互動的綜合性理論體系。此外,盡管三種理論模型就譯家研究的維度各有不同,但也存在著一定的重疊,如三者均重視對譯家身份、翻譯選材、翻譯思想及翻譯策略的研究。“翻譯家研究可以從多個方面展開,各個方面互為補充,都很重要。”[18]鑒于此,筆者基于上述三種理論模式,對其研究維度進行融合與補葺:在文本外和文本內層面,分別增添“譯者精神”及“譯文接受”這兩個維度,從而形成以文本外和文本內兩個層面為框架,以譯者生成、譯者身份、譯者精神、譯學思想、翻譯選材、翻譯策略、譯文風格、譯文接受八個維度為一體的譯家研究理論模型,其具體內容見圖1(雙向箭頭代表互動關系,其中實線表示“影響”作用,虛線表示“反拔”作用)。
圖1 翻譯家研究的理論融合與多元互證模型
多元互證,又稱“三角互證”法,旨在基于多樣化的語料,采用多種不同研究方法,通過多元視角對研究對象(目標)進行描寫和解釋,并對得出的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剖釋與驗證,從而確保研究效度、信度、廣度以及深度的可靠性和科學性。[19]作為翻譯史研究的一部分,譯家研究也應秉持“論從史出、多元互證、孤證不立”的原則。Munday[20]強調要綜合利用相關副文本材料(如譯者檔案、翻譯手稿、譯者與編輯、作者、專家學者之間的通信記錄、譯者訪談錄、譯者回憶錄、譯者傳記、譯者的個人書寫等)來建構翻譯和譯者的微觀史。《呼嘯山莊》《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雪泥集》《南京訪楊苡——憶楊憲益先生》等與楊苡相關的書籍、文獻材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最有力、最真實的史料證據?!啊氛摻Y合’是翻譯家研究應該特別堅持的方法?!盵18]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楊苡本人及其譯作、譯學思想的批評研究,對其進行多元互證,以期能夠描摹出一個真實、立體的翻譯家楊苡形象。
楊苡先生(見圖2)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作家、《呼嘯山莊》(見圖3)首譯者。她為中國翻譯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是我國翻譯及中外文化交流事業(yè)的典范。2023 年1 月27 日,楊苡先生與世長辭。她的離世是我國翻譯界的巨大損失。我們在悲痛之余,有必要對其寶貴的翻譯思想與翻譯精神進行整理,繼而繼承和發(fā)揚?;诖?,以上述理論模型為研究框架,從文本外及文本內兩個層面對翻譯家楊苡進行多維建構,以期能夠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翻譯家楊苡形象。這不僅是告慰楊苡先生的一種方式,也希冀能夠對廣大青年翻譯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啟迪和鼓舞。
圖2 翻譯家楊苡先生
圖3 《呼嘯山莊》楊苡譯本
要想對一個翻譯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不僅需要對其翻譯結果(產品)進行評判,還需要對結果得以產生的深層次背景原因進行挖掘。以往的譯家研究大多聚焦于對其翻譯結果,即文本的討論,這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僅僅是從翻譯策略(方法)或翻譯產品(文本)的角度切入來對翻譯家的行為或貢獻進行研究和評價的話,未免太過單一和膚淺。[18]因為就某些問題而言,“單純考察翻譯結果很難抵達事實的真相,很難揭示現象或結果背后的深層次原因”[18]。因此,譯家研究“不能忽略翻譯現象與結果得以產生的深層次背景”。[18]這里的深層次背景就是指文本外的因素。
1.譯者生成
中西教育是楊苡譯者生成的文化資本,而昔日朋僚則促進了其文化資本的流通。首先,楊苡之所以能夠步入翻譯道路離不開她在教會女校及西南聯大求學時所積累的初始文化資本?!胺g家研究可以且有必要以社會為視角,對翻譯家的社會身份、家庭環(huán)境、發(fā)展軌跡、參加過的社會活動、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及其參加的目的和原因以及社會參與的影響等展開研究。”[21]楊苡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優(yōu)渥,這使得她自幼便有條件在教會女校,即中西女校(又稱天津中西女子學校)接受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從而奠定其翻譯事業(yè)的根基。一方面,中西女校注重英文教學,“教會學校和別的學校的最大不同,就是英文學得多。小學就開始了,到初中已開始用英文授課,數學、物理、化學、都是英文課本”[22]142,這早早地為楊苡日后更好地開展英語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學習基礎;另一方面,中西女校也注重中文(當時稱為國文)教育,老師范紹韓和高玉爽對楊苡寫作的表揚和鼓勵更是培養(yǎng)了她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的興趣。誠如楊苡本人所言,“我后來從事翻譯和寫作,說起來中西的課程里對我‘用處’最大的恐怕還要數語文課”[22]144,“我對文學的興趣就是在中西課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22]144,“我后來喜歡寫作,愛寫長信,多少都和他們起初給我的鼓勵有關系”[22]146。中西女校畢業(yè)后,楊苡又遠赴西南聯大求學,在一大批名師,如陳嘉、謝文通、陳福田、莫泮芹、吳宓和錢鍾書,以及同窗好友陳蘊珍(蕭珊)、查良錚(穆旦)、許淵沖、王佐良和后來結為夫妻同為翻譯家的趙瑞蕻等人的指導和影響下,楊苡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得到了系統(tǒng)提升,這為她后來從事翻譯事業(yè)進一步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儲備。由此可見,在中西女校及西南聯大的中西兼容知識習得奠定了楊苡文化資本的英語語言基礎。
其次,如果說中西女校和西南聯大良好的教育奠定了楊苡的初始文化資本,那么沈從文和巴金等朋僚的指引和幫助便是促進了其資本流通。首先,沈從文助推楊苡走上了翻譯道路。當楊苡不知道選什么專業(yè)時,沈從文建議楊苡“你原來在教會中學那么多年,學中文的話,扔了外語太可惜”,“……將來你可以做翻譯”[22]239,正是在沈從文的建議下,楊苡才選擇了西南聯大的外文系,為日后從事翻譯事業(yè)奠定了基礎。其次,巴金成就了楊苡的翻譯事業(yè)。一方面,巴金像朋友一樣鼓勵楊苡翻譯時要有耐心,以保證譯著的質量。他在信中對楊苡說:“你有空,我還是勸你好好翻譯一本書……不要急,一星期譯幾百、幾千字都行……慢是好的,唯其慢才可細心去了解,去傳達原意。”[23]16聽說楊苡要翻譯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他寫信告訴楊苡:“你要譯W.H.,我很高興……你可以駕馭中國文字,你的譯筆不會差?!盵23]45另一方面,巴金又像導師一樣嚴格要求楊苡。當楊苡譯完《俄羅斯性格》之后,巴金直言批評楊苡“譯地有點草率”[23]33。后來楊苡著手翻譯《呼嘯山莊》時,他又寫信告誡楊苡要“好好地工作,不要馬馬虎虎地搞一下了事”[23]47。正是巴金這種亦師亦友的態(tài)度督促楊苡對待翻譯一絲不茍,從而成功再造了他域經典。
2.譯者身份
作家與譯家的雙重身份使楊苡能夠將翻譯與創(chuàng)作有機結合起來,促成兩者的互文性映照。李小蓓[15]指出:“要重視譯者的多棲身份對于其翻譯事業(yè)的影響?!睂τ谖膶W翻譯而言,翻譯與創(chuàng)作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創(chuàng)作可以從翻譯作品中獲得思想上的靈感;另一方面,翻譯也可以從創(chuàng)作當中汲取語言方面的參考。楊苡先生的翻譯與創(chuàng)作雖稱不上多產,但質量較高。作為作家,楊苡的創(chuàng)作才華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便已嶄露頭角,她在《大公報》副刊上發(fā)表了多篇自創(chuàng)的詩歌、散文,被同學們親切地喚作“Young Poetress”(年輕女詩人)。1950 年,楊苡加入南京市文聯和詩聯。1956 年,她又奉派赴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現德國萊比錫大學)東方語文學院講授了一年中國現代文學,次年回國后任《雨花》文學月刊特約編輯,開始了她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很快,楊苡自創(chuàng)的兒童文學作品便獲得了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文壇大家的賞識。作為翻譯家,楊苡翻譯了英國詩人布萊克的《天真與經驗之歌》《我赤裸裸地來:羅丹傳》,備受讀者的歡迎與喜愛,其經典譯本《呼嘯山莊》也一版再版,并被英國勃朗特紀念館珍藏。她本人喜歡創(chuàng)作風格自由、生動風趣的作品,而她翻譯的作品亦是如此。
3.譯者精神
楊苡對待翻譯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件件堪稱佳作,凸顯出其高尚的人格精神。譯者精神集中表征出譯者學術化研究的獨特特征,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自身主體性的動力來源和思想寫照,也是研究和評估譯者行為必不可少的維度之一。[5]劉云虹等[18]、方夢之[24]強調譯家研究要重視其精神研究,揭示翻譯家之所以成為翻譯家的內在動力。所謂譯者精神,即翻譯家精神,不同于翻譯精神。后者是指“翻譯本身所蘊含的特殊精神”[25],而前者則是指“古往今來優(yōu)秀翻譯家身上展現出或從這些翻譯家身上歸納出的有關為人、為學與為譯等方面的特質”[25]。得益于教育環(huán)境及朋僚大家的影響,楊苡主要形成了以求真、敬業(yè)、奉獻為核心的翻譯家精神。首先是求真精神。求真精神是一個翻譯家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內在要求。在楊苡身上,做人不做作,與做翻譯的求真融合在一起。她曾坦言:“翻譯最重要的就是‘信’,就是要尊重作者的文字,不能改來改去?!盵22]178這種求真精神貫穿她的整個翻譯活動,《呼嘯山莊》譯本中的忠實性表達以及相關翻譯批評研究都足以證明這一點。[26]其次是敬業(yè)精神。眾所周知,翻譯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文學翻譯亦是如此。翻譯《呼嘯山莊》期間,楊苡的家境已和童年時期迥然不同。彼時,女兒趙蘅已經出生,丈夫趙瑞蕻不在身邊。為了謀求生計,楊苡常常需要在家和學校兩地之間來回奔波。盡管如此,但她仍牢記好友巴金的囑托“一星期譯幾百、幾千字”[23]16,逐字逐句地對譯文進行考究和打磨,也正是因為她的這份敬業(yè)精神,才鑄就了《呼嘯山莊》這一經典譯本。最后是無私的奉獻精神。楊苡是兼具作家與譯家雙重身份的雙棲大家,她的創(chuàng)作功績并不亞于其翻譯功績。然而,目前我們大部分讀者更為熟知的是她作為《呼嘯山莊》譯者的身份,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她作為作家的身份。翻譯不同于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譯學一直認為“翻譯低于原著,譯者低于作者”,因而翻譯家一直以來也都被視為依附于原文作者的存在,未受到學界應有且足夠的重視,成了隱形人。在明知翻譯不如創(chuàng)作顯姓揚名的情況下,楊苡依舊堅持翻譯,這種奉獻精神難能可貴。在楊苡身上,求真、敬業(yè)、奉獻的精神追求與其藝術追求相輔相成,從而激發(fā)出翻譯動力的源泉,促使她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翻譯事業(yè),終將自己的精神力量與翻譯藝術凝聚成獨具“生命力”的文字,鑄就出一部廣為流傳的經典譯作。
4.譯學思想
楊苡認為翻譯應遵循原文的語言特色,忠實傳達出原作的寫作風格和特色。所謂翻譯觀念,也就是翻譯思想,指的是譯者對于翻譯活動的認識和理解。翻譯觀的確立不僅會間接影響到譯者的翻譯選材,而且還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具體采用何種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27]楊苡就翻譯本身發(fā)表或提出的系統(tǒng)性論斷并不算太多,但通過對她本人的訪談、日志、本人手稿、信件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結合有關《呼嘯山莊》譯本的翻譯批評研究,從中卻也能窺探一二。楊苡認為,文學翻譯一定要遵循原作風格,在“信、達、雅”上下功夫?!啊拧褪且鹬刈髡叩奈淖郑悴荒芨膩砀娜??!盵22]178此外,張卓亞等[28]、張亞婷等[29]、周領順等[26]通過(對比)分析楊苡譯本后也發(fā)現,楊苡在翻譯過程中采取了多維的忠實性策略以確保還原原作的語言風格,即便給譯文讀者造成了生硬印象也在所不惜,這也與楊苡“求真”的翻譯理念相契合。
譯家研究在立足整體的視野下,除了需要向外探究譯家生成和成長的制約因素和潛在影響,還有賴于向內探究其譯本的翻譯策略與語言風格,進而揭示出譯本為讀者所接受的原因。文本內外互補互證:文外因素影響甚至決定文內因素;文內因素證實或證偽文外因素。綜合文內文外兩方面諸多因素,可以確保有關譯家研究的每一個觀點或結論都有理可循、有據可依。
1.翻譯選材
楊苡之所以選擇翻譯《呼嘯山莊》,不僅僅是出于童年時期對于這部作品的接觸和喜愛,更多是源于楊苡本人與作者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在情感上的共鳴及人格上的契合?!逗魢[山莊》可以說和楊苡結下了60 多年的不解之緣。當楊苡還是中學生時,她便被由《呼嘯山莊》改編的電影《魂歸離恨天》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之后在西南聯大求學時,她又多次閱讀Wuthering Height 英文原著,但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呼嘯山莊》所描寫的愛情悲劇與楊苡少女時代的情感經歷產生了共鳴,激發(fā)出楊苡內心對于“真正的愛情”的渴望?!拔膶W翻譯不是消極的、無情的語符交換,而更是譯者人格與作者人格的契合所促成的心靈對話?!盵30]換言之,就文學翻譯而言,譯者在確定翻譯選材時,會講究與原作的情感相通、人格契合,用以表征自我。《呼嘯山莊》一書所表征的愛情觀,是一種建立在精神平等基礎上的愛情觀,與階級、財富、地位、長相等外在因素無關。反觀楊苡少女時代的情感經歷,她與大李先生(巴金的哥哥李堯林)相知相識,互生情愫,但彼此卻因對方的家境或長相而感到自卑不敢表白,最終楊苡賭氣嫁人,大李先生英年早逝,這成了楊苡一輩子的憾事。因此,楊苡借翻譯勃朗特筆下的愛情悲劇一方面流露出自己對于少女時代初戀的遺憾,另一方面也傳達出自己對敢于突破階級、反對壓迫、爭取幸福的愛情觀的向往。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在她本人的自傳中和訪談中得到多方證實,在自傳中,楊苡表示:“《呼嘯山莊》中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這個愛情可以超越階級、社會、可以超越生死、什么都可以?!盵23]135在訪談中,當被問及翻譯《呼嘯山莊》的緣由,楊苡也直言不諱地說道:“一是喜歡,二是當時年輕,思想感情和作品內容比較契合?!盵31]由此可見,楊苡的翻譯選材堅持了情感相通、人格相似,而這又反過來促使她在翻譯過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異化策略以忠實還原出原作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實現表征自我的目的。
2.翻譯策略
受到“寧信而不順”翻譯思想的影響,楊苡在翻譯《呼嘯山莊》的過程中主要以異化策略為主、歸化策略為輔,從而盡可能地維持了原作語言特色和寫作風格。這一點可以從有關楊苡譯本的翻譯批評中得到證實。首先,楊苡譯本中存在相對較多的異化表達。譬如,原文為“Order Ellen to say you are engaged, Cathy,” he persisted; “don't turn me out for those pitiful, silly friends of yours! I'm on the point, sometimes, of complaining that they—but I'll not—”。[32]54楊苡將其翻譯成:“叫艾倫去說你有事好了,凱蒂,”他堅持著,“別為了你那些可憐的愚蠢的朋友倒把我攆出去!有時候,我簡直要抱怨他們——可是我不說吧——”[33]64從中可以發(fā)現,楊苡幾乎保留了原文結構順序,將原文直譯了過來。又如,在句子“It's a cuckoo's, sir——I know all about it: except where he was born, and who were his parents, and how he got his money at first.”[32]95中,楊苡直接將“cuckoo”異化翻譯為“布谷鳥”,而不是漢語讀者所熟知的“報春鳥”,用以再現原文作者的諷刺意味。此外,大多數有關楊苡譯本的對比或批評研究,如韓雯婧[34]、周領順等[26]以及張亞婷等[29]均指出楊苡偏向尊重原作的原貌,基本采取異化翻譯策略,如直譯、直譯加注等技巧,從而保留了原作濃厚的語言特色和風格。當然,這種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自然而然地也影響到了楊苡譯本的語言風格。
3.譯文風格
由于楊苡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異化策略,因而其譯本主要呈現出“忠實于原文”的風格,這主要體現在對原文詞匯、句法、修辭等不同維度的忠實上。首先,在詞匯層面,楊苡譯本中出現了很多為了忠實于原文而采取的字面翻譯,如她將“seventy times seven times”[32]19翻譯為“七十個七次”[33]21,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說明她的譯文偏向“忠實”原文甚或由此走向極端。其次,在句法層面上,楊苡基本保持原文句子結構不變,由此出現了大量忠實于英語句法結構的漢語譯文,如她將“you are the favored possessor of the beneficent fairy”[32]10翻譯為由“慈善的”“天仙的”“有福氣的”三個定語共同修飾中心語“占有者”的句子,體現出濃厚的忠實于原文句法結構的特點。第三,在修辭層面上,楊苡的譯文也忠實地再現了原文修辭特色,還原出原作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如她將“Rough as a saw-edge, and hard as whinstone”[32]27翻譯為“像鋸齒一樣的粗,像巖石一樣的硬”[33]31,用兩個“像……一樣”忠實地重塑出希刺克厲夫在耐莉心中專橫暴戾的形象。同樣,這一結論也被楊苡譯本的翻譯批評研究者所共識,如上文所提到的周領順等[26]以及張亞婷等[29]。
4.譯文接受
盡管有不少譯者翻譯了《呼嘯山莊》,但楊苡譯本無疑是其中最受歡迎的譯本之一,時至今日仍暢銷不衰。1955 年,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了楊苡的譯本《呼嘯山莊》。1980 年,該譯本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再版。1990 年,該譯本又被譯林出版社再版,出版后每年重印數萬冊,榮獲第七屆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目前,楊苡翻譯的《呼嘯山莊》主要以三種形式流行于世,包括精裝本、平裝本和普及本。其中,精裝本被英國勃朗特紀念館收藏。不同于另一位廣受好評的譯者方平,楊苡對于《呼嘯山莊》的理解或許并沒有像方平一樣上升到敘事技巧、寫作手法等文學理論研究的高度,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楊苡對《呼嘯山莊》的選擇和翻譯建立在強烈情感共鳴的基礎之上,這給她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她渴望通過完美再現勃朗特筆下的文字傳達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因而她將求真、敬業(yè)的精神力量與藝術心血化作優(yōu)美雋永的譯文,從而使得其譯本為中國讀者喜愛和接受,并廣為流傳。張卓亞等[28]以及韓雯婧[34]等人對于楊苡譯本經典化成因的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楊苡譯本的可讀性與其忠實于原文的翻譯策略和對讀者的尊重密切相關,忠實性翻譯再現了原作所具有的異國情調,激發(fā)并豐富了目的語讀者的驚奇之情和審美體驗,從而為其經典化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翻譯家這一稱號不僅僅是翻譯家個人努力的結果,同時也是由家庭環(huán)境、教育背景、譯者個人的思想精神以及對翻譯選材和策略的偏好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理論融合視閾下對翻譯家楊苡的多元互證分析發(fā)現:從宏觀上看,楊苡的翻譯選材、翻譯策略、譯文的風格及其接受度等文本內因素無疑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她本人的成長環(huán)境、雙棲身份以及精神思想等文本外因素的影響;從微觀上看,這些文本內外的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具體而言,楊苡自幼富庶的家庭背景能夠提供的優(yōu)質中西教育為楊苡日后從事翻譯事業(yè)奠定了文化資本,同時也為她兼具作家與譯家的雙棲身份埋下了伏筆。而在朋輩同僚的熏陶和影響下,這種文化資本得以流通,并且進一步使得楊苡形成了以求真、敬業(yè)為核心的翻譯精神以及對于翻譯選材的性情偏好,這兩者又間接地影響到了她對于翻譯活動的理解,進而在翻譯過程中采取大量異化策略以忠實地借用原作之筆來表征自我。也正是得益于這種忠實于原作的翻譯策略,楊苡譯本才得以增強譯文讀者的審美感受,從而經久不衰。
理論融合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對譯家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使得譯家研究不僅僅聚焦于單一的文本內維度或是文本外維度,而是可以促使二者互補互證,形成一個內外聯動、動態(tài)開放的綜合系統(tǒng)。此外,多元互證又可以實現對于研究結果的交叉互證與闡釋,有助于還原譯家的本來面貌,刻畫全面、立體的譯家形象,從而避免譯家研究出現史料堆砌、泛泛而談、缺乏可信力的局面。步入數據時代,未來譯家研究還應注重傳統(tǒng)基于數理和案例的實證方法與現代數據處理技術的融合,譬如,可利用語料庫技術或是Python 等編程技術對譯本的翻譯策略、翻譯風格與譯本的讀者評論進行量化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譯家行為的“必然”“應然”和“實然”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