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向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年輕時曾四處游歷,多次參加科舉卻未中,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改走投贈干謁、奔走獻賦之路。在此期間,他親眼看到了唐朝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與沒落,并為此深感痛心。安史之亂后,杜甫被迫四處游走,至死未能回歸故里。他只能將自己的愛國之情、憂國之思寄寓到詩作之中,并寫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蜀相》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他在拜謁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時,有感于諸葛亮的生平,作詩簡述其一生之志,借慨嘆諸葛亮的遭遇,抒發(fā)了自己內心的抑郁之氣。詩作沉郁頓挫、蒼涼悲壯,令無數(shù)讀者為之動容。下面,筆者就簡要分析一下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一、主題沉重
細讀《蜀相》一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首聯(lián)點明了寫詩的緣由,頷聯(lián)描寫了祠堂周圍的景色,頸聯(lián)敘述了人物的生平,尾聯(lián)點明了詩歌的主題。作者的筆觸看似極為隨意,實則大有深意。尤其是最后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是全詩的高潮,又是詩作的題旨之所在。詩人既記敘、評點了人物的生平,又借古人之事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那么,他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呢?是因為科考失意,生平不得志?還是為蜀相諸葛亮而悲嘆呢?詩人身負才學,一生最大的理想是經(jīng)世報國,救民眾于水火。為此,他數(shù)次參加科舉考試,甚至不惜投身于權貴,想要謀求一條入仕之途,從而施展自己的才華。但是統(tǒng)治者昏庸,奸佞當?shù)溃瑱噘F階層醉生夢死,全然不顧社稷安危,致使小人得志,賢德之人在野。尤其是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詩人被迫遠走他鄉(xiāng),自身尚且難保,更談不上解民于倒懸。這樣的經(jīng)歷對詩人而言無疑是錐心之痛,如鯁在喉,讓其不吐不快。詩人內心焦灼,卻無處可訴,只能借古人之事一抒胸臆。試想當年蜀國的丞相諸葛亮深得君王劉備的信任,執(zhí)掌蜀國的大權,一心想要北上統(tǒng)一中原,建立一番宏圖霸業(yè),卻未能如愿,甚至因此而身故,怎能不令人唏噓。諸葛亮有才,有德,又深得君主的信賴、臣民的擁戴,尚且落得如此結局,何況是今日的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詩人看似一直在講述蜀相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實則抒發(fā)了自己內心深沉的憂國之思。他雖然未曾“身居相位”,卻將“家國天下”置于“個人榮辱”之上。這種高尚的情操、高潔的品質是世間庸俗之輩所沒有的。詩作雖短,其題旨卻重達千鈞,引人深思。
二、人物獨特
《蜀相》是杜甫在游覽諸葛亮的祠堂時所作,而人們建造這座祠堂正是為了紀念諸葛亮。蜀相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早年曾經(jīng)隨叔父前往荊州謀生。叔父去世之后,他獨自返回隆中隱居。劉備在依附于劉表時曾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計。諸葛亮為他獻上先取荊州、益州,再聯(lián)合東吳抗擊曹操的策略,即著名的“隆中對”。劉備由此茅塞頓開,并且采用了諸葛亮的策略,在軍事上不斷取得勝利,進而建立了蜀國。從這段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由弱及強,從當初的一無所有,到成為一國之君,是受益于諸葛亮的。劉備在去世前還擔心幼主不堪重任,將整個蜀國托付給了諸葛亮。為了壯大蜀國,諸葛亮殫精竭慮,苦心經(jīng)營,強國興兵,再次制定“北伐”的策略,并且在出軍北伐的前夕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一文,希望當時的蜀國君王劉禪可以“遠小人,親賢臣”,用心治理蜀國。可惜,縱然進行精心的準備,他還是因為軍事力量的不足、對于形勢的錯誤估計而失敗了,最后也因過于辛勞而離世。諸葛亮去世后不久,蜀國也滅亡了。蜀國因諸葛亮而興,也因諸葛亮而亡?!叭欘l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三”形容次數(shù)之多。當初,劉備為建功立業(yè)、嘔心瀝血,親自前往隆中,向諸葛亮求計。諸葛亮見劉備心誠,便為其獻策。君臣二人由此傳下一段佳話。自從加入劉備的隊伍,諸葛亮奇計頻出,先取荊州、益州,后又聯(lián)合東吳抗擊魏國,為劉備贏得“一席之地”,不斷為其擴大勢力范圍,蜀國也因此日益強盛。為了蜀國,諸葛亮可以說是耗盡了畢生心血,最后還因此離世,真可以稱得上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詩人將自己的情感遙寄于這樣一位悲情式的人物身上,感慨對方至死都未能達成自己的心愿,也表達了自己的身世之嘆。他覺得自己和諸葛亮一樣,不知在離開人世之前是否還能看到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一天。
身為詩人,杜甫也有“狂放”的一面,但相比于李白的“飄然出塵”,他更關注現(xiàn)實,更在意國計民生,更想以“有限之身”行“有用之事”。他迫切地想要成為諸葛亮一般的人物,想以自己的才能兼濟天下,可惜最后失敗了。蜀相諸葛亮是一位悲情式的人物,杜甫又何嘗不是呢?雖然他們之間隔著遙遠的時空,但在這首詩中,他們的身影似乎重疊在了一起……
三、情感蒼涼
詩人以“蜀相”為題,詠古懷今,借以表現(xiàn)內心真實的情感。諸葛亮生活在三國時期,而詩人卻生活在數(shù)百年后的唐代,按理說,二人之間并無任何關聯(lián),但是,他們卻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諸葛亮輔佐劉備,取荊州,得益州,進而圖謀天下。很顯然,諸葛亮苦心孤詣地付出,不僅是為了幫助劉備復興漢室,更多的是想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詩人雖然官小職微,又不得君王重用,卻仍然滿懷壯志,眼見河山動蕩,戰(zhàn)火四起,生靈涂炭,他心急如焚,迫切想有一番作為??上?,如同諸葛亮伐魏接連失敗一般,杜甫想要實現(xiàn)理想的道路也是曲折的。公元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潼關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被迫西逃,太子李亨在靈武宣布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后立即動身前往靈武,想要投奔新帝,途中卻被叛軍抓住。盡管時局動蕩,身陷困境,他卻時刻不忘憂國憂民,為剿滅叛軍獻計獻策。很顯然,他想要有一番作為,意欲投身軍中,參與平叛之事。后來,郭子儀大軍前往長安,杜甫因此獲救,并再次回到朝廷任職。不久之后,又因觸怒皇帝被貶,從此再未得到重用?!妒裣唷芬辉妼懹诠?760 年,此時的杜甫已經(jīng)年邁,初至蜀中,拜謁蜀侯,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一生,心中自是悲愴萬分。詩人既為諸葛亮北伐失敗而感慨,又為自己的遭遇而不平。他心系于家國,卻無法挽回頹勢,這樣的情感不可謂不深重。
詩人借詩歌感懷古人,慨嘆自身。他與諸葛亮所經(jīng)歷之事情不同,但悲涼滄桑之情卻是相近的。
四、形式工整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相比于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句子更長,也更為工整。詩人簡述蜀相諸葛亮的一生,巧妙地將寫景、敘事、抒情和評議融為一體。在詩作中,詩人還采用了古代駢賦中常見的“對偶”的修辭手法,借兩兩相對的句式突出了詩作形式上的美感。
比如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上半句的“映”為動詞,下半句的“隔”同樣是動詞;“階”為名詞,“葉”同樣是名詞;“碧草”與“黃鸝”相對,前者安靜恬淡,后者靈舞飛動;“春色”與“好音”相對,前者為視覺上的體驗,后者為聽覺上的感受。最精妙的一點在于,這兩句既是對“蜀侯祠”自然景色的客觀描寫,又另含深意。春日里的“碧草”是青嫩可愛、令人歡喜的,
但一個“自”字卻平添了寂寞之感。后半句同樣是如此:黃鸝的鳴叫聲清脆婉轉、悅耳動聽,但詩人卻加了一個“空”字。黃鸝的聲音再好聽,又有誰能聽見呢?一個“自”字和一個“空”字,似乎已經(jīng)訴盡了蜀相的無奈和詩人的辛酸。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對仗工整,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也飽含著詩人的悲傷與無奈之情。工整的形式既增強了情感表達的效果,也使得詩作具有極強的美感。
五、音韻和諧
《蜀相》沉郁頓挫,音韻和諧。從韻字上看,《蜀相》和其他七言律詩一樣采用了押韻的方法。首聯(lián)末尾的“森”、頷聯(lián)末尾的“音”、頸聯(lián)末尾的“心”和尾聯(lián)末尾的“襟”字,押的都是閉口韻。相比于開口韻,閉口韻顯得悶鈍、厚實,朗讀時口中如含了一顆鐵核桃,難以轉動。詩人使用這種需要閉口才能發(fā)出聲音的字,傳遞出了內心的痛苦。此外,全詩每一句平聲與仄聲交錯,讀來有抑揚頓挫之感,非常適合用來抒發(fā)情感。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對應的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音韻的交疊,在聽覺層面給人一種豐富的感受,再加上情感上的變化,賦予了詩句極強的藝術魅力。又如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上半句中的“死”字既是仄音,又是重音,而下半句中的“使”字與“淚”字同樣如此。詩人借助韻律的變化和語氣的輕重,突出了自己的情感,也使得詩作的主題更為鮮明。
杜甫詩歌的風格與同一時代其他詩人的作品有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在音韻上顯得尤其突出。相比于李白的詩歌洪鐘大呂般的意氣風發(fā),杜甫的詩歌則顯得蒼涼悲壯,如同哀鳴的戰(zhàn)角,戰(zhàn)意猶存,卻帶著宿命般的悲涼。
詩人借《蜀相》一詩憑吊先賢,表達了內心的真情實感。作者以精簡凝練的語言對蜀相諸葛亮的生平事跡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記敘、評議的基礎上發(fā)出了沉重的嘆息。作者感嘆諸葛亮一生嘔心瀝血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進而觀照自己的一生,發(fā)出“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長嘆。全詩主題鮮明而沉重,情感沉郁而蒼涼,讀來令人倍感辛酸。古時的英雄并非諸葛亮一人,仰慕諸葛亮的也并非杜甫一人,他卻能將對英雄的欽佩、對家國的憂思結合起來,這也是《蜀相》一詩得以千古傳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