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 黃樂 段哲琳 韋雪莉 李華
隨著國內生育政策的放開,高危妊娠[1]逐漸增加。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過程中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等導致的可能危及母胎的妊娠狀態(tài)。相關研究顯示,高危妊娠孕婦中發(fā)生如抑郁及焦慮等圍產期精神類疾病的幾率增高[2-3]。二胎、三胎的放開,孕婦孕產史增多,作為高危妊娠的一種,是否會增加產后抑郁的發(fā)生?本文通過應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4]以及廣泛性焦慮量表(Generalized Anxiexy Disorde-7,GAD-7)[5]對產婦抑郁及焦慮狀態(tài)進行評估,探討孕產史對產后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1.對象:選取2021年12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本院分娩的74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包括(1)產婦自愿參與本次調查研究;(2)具有完全的認知和行為能力;(3)無嚴重的內外科合并癥及產科并發(fā)癥。排除標準包括(1)理解及溝通障礙,不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者;(2)已確診為精神病患者或抑郁癥患者;(3)有家族精神病病史;(4)孕期有嚴重壓力事件發(fā)生,如家庭暴力、家庭成員或近親屬患重疾或者發(fā)生死亡等。本研究已通過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信息采集:采集產婦基本信息資料,如年齡、體重指數(BMI)、受教育水平、職業(yè)、家庭年收入、受孕方式、有無丈夫陪產、是否行鎮(zhèn)痛分娩、新生兒性別。本項研究主要分析孕產史對產后抑郁的影響。
3.研究方法:研究者向產婦及家屬告知調查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交代填寫問卷的相關注意事項,分別于產后7 d及產后42 d,產婦填寫產后抑郁和焦慮量表問卷,一般5 min內完成問卷。通過EPDS[4]進行產后抑郁的評估,EPDS包括10項內容,根據癥狀的嚴重度,每項內容分4級評分(0,1,2,3分),于產后6 周進行,完成量表評定約需5 min;10個項目分值的總和為總分,總分≥13分者可診斷為產后抑郁癥。通過GAD-7[5]進行產后焦慮情況的評估,GAD-7共有7個條目,每個條目分4級,每項內容分4級評分(0 ,1 ,2 ,3分),總分21分,總分0~4分正常,5~9分為輕度焦慮,10~13分為中度焦慮,14~18分為中重度焦慮,19~21分為重度焦慮。填寫結束后,研究者立刻與被調查者核實問卷的填寫情況。
4.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的問卷填寫完畢后收集統(tǒng)計。并應用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應用卡方檢驗,有序分類變量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使用Pearson 相關系數描述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一般情況:本研究發(fā)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40份,問卷有效率為98.7%。740例產婦分為兩組,初產婦416人,經產婦324人。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體重指數BMI、受教育水平、職業(yè)、家庭年收入、受孕方式、有無丈夫陪產、是否行鎮(zhèn)痛分娩、新生兒性別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產后抑郁情況:產婦產后7 d的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11.9%(88/740),產后42 d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為14.0%(104/740)。初產婦產后7 d抑郁發(fā)生率稍低于經產婦,42 d抑郁發(fā)生率高于經產婦,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7 d和42 d EPDS評分比較
3.產后焦慮情況:總體來說,產婦產后焦慮發(fā)生率為31.5%(233/740)。初產婦中重度焦慮、重度焦慮較經產婦發(fā)生率高,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后7 d和42 d GAD-7評分的比較
4.產婦產后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 相關系數顯示妊娠次數(r=0.074,P=0.085)、分娩次數(r=-0.003,P=0.937)與產后抑郁無關,提示孕產史與產后抑郁無相關性(P>0.05),隨著妊娠次數及分娩次數的增加,并不增加產后抑郁的發(fā)生風險。見表4。
表4 不同孕產史和產后抑郁的關系
1.產后抑郁對產婦及新生兒影響:產后抑郁對產婦及新生兒均有較大危害,美國婦產科醫(yī)師協(xié)會及預防醫(yī)學工作組建議對產婦廣泛開展產后抑郁的篩查以盡早發(fā)現潛在產后抑郁危險的產婦。對篩查陽性或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產后抑郁篩查工具EPDS[4],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高,對全世界范圍內各種語言的人群都有良好的檢測效能。GAD-7量表是基于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制訂焦慮、抑郁的自評工具[5],量表均具有條目少,方便易操作的特點,能較好的反映產婦心理情況,可信度較高。篩查結果為陽性的產婦可能發(fā)生產后抑郁,需加強追蹤隨訪,并及時轉診至心理門診進一步確診和治療[6]。
2.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產后抑郁和多種因素有關。目前發(fā)現,高齡(年齡超過 35 歲)、孩子早產、出生后入住新生兒科、居住條件不滿意、家庭收入低、社會支持差、未參加孕婦學校、是發(fā)生產后抑郁的高危人群[7-8];研究文化程度對產后抑郁的影響結果不一致。有的研究[9-11]認為,學歷高的女性,其學習能力強,信息素養(yǎng)高,對妊娠期間及分娩知識都能夠主動學習與了解,有助于消除部分緊張、焦慮、抑郁的情緒。而另一部分學者[12-13]則認為,學歷越高的人,要求越高,發(fā)生產后抑郁風險更高,對孩子等各方面的期待值越高,當現實情況與預期出現差距時,則難以接受,反而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增高。年齡、新生兒性別、分娩方式等與產后抑郁無明顯相關性[14]。
3.孕產次數與產后抑郁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開放三胎政策,妊娠次數及分娩次數增多,孕產次數是否是產后抑郁的高危因素值得探討。何惠等[10,15]研究認為分娩次數與產后抑郁無相關性,任云云等[16]認為初產婦比經產婦更易患產后抑郁。本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患產后抑郁的風險增加,考慮可能與初產婦無分娩經驗及哺育新生兒經驗有一定關系,雖然與經產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提示初產婦需要得到更多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輔導。而最近李帥[17]等學者的研究則認為孕次和產次都是產后抑郁的高危因素,其研究中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為38.4%。而本研究結果提示孕產次數與產后抑郁無相關性。考慮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1)大部分再生育者出于自愿生育,第一胎及第二胎分娩經歷對孕產婦未造成不良的影響。有較好的社會支持,如丈夫支持,家庭支持,無嚴重的心理負擔及經濟負擔,孕產婦愿意再生育;(2)自全面開放二胎政策以來,社會各種配套設施逐漸完善,如育兒教育成本、醫(yī)療保障、住房保障措施等逐漸完善,降低家庭壓力,增加育齡女性再生育信心;(3)在對產婦進行是否愿意再生育調查中發(fā)現,由于女性的社會地位、自主能力增強,對生育的掌控權的轉變,不再是曾經的“生育機器”,為了傳宗接代而被迫再生育,初產婦可順從自己意愿選擇是否再生育,而不再是出于“無奈”;(4)國家增加醫(yī)療投入支持女性再生育,近年來,初產婦年齡逐漸增加,高齡產婦比例增加,隨著年齡增加,孕產婦合并癥及并發(fā)癥也逐漸增加,國家增加醫(yī)療投入,提高基層產科機構醫(yī)療水平,增加孕期免費產檢項目、優(yōu)生篩查項目及新生兒檢查項目,加大對高危孕產婦的管理強度,強化高危轉診、隨訪制度,進一步保障孕產婦的安全,給予孕產婦以安全感。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受多種因素影響,雖然本研究顯示孕產次與產后抑郁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但做好孕前、孕期、產時、產后等不同階段的健康宣教,盡量做到計劃妊娠,減少非計劃妊娠后流產次數,提高妊娠后分娩率,降低妊娠風險,保障孕產婦安全,同時在孕產期加強抑郁篩查,加強心理咨詢及輔導,盡早發(fā)現潛在抑郁患者,及早干預,最大程度降低產后抑郁導致的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