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英 毛保中
摘要:定縣簡作為科學發(fā)掘的出土文獻材料,墓主及年代明確,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簡文內(nèi)容涵蓋了多種珍貴文獻,具有傳世文獻無可比擬的原真性,對傳世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定縣簡以實物形態(tài)將我國隸書的成熟時期由東漢中晚期提前到西漢中期,填補了歷史空白。自1973年出土以來近半個世紀,整理與研究時斷時續(xù),取得了一定成果。隨著文物科技保護、現(xiàn)代化信息提取的技術(shù)進步,定縣簡整理研究必將迎來新的突破。
關鍵詞:定縣簡整理研究
1973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定縣博物館發(fā)掘了定縣八角廊40號漢墓。①墓主人為西漢中山懷王劉修(死于宣帝五鳳三年,前55)。墓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竹簡,學界通常謂之“定縣簡”。1976年,李學勤、張政烺、顧鐵符、于豪亮、劉來成、信立祥等先生對部分竹簡進行了釋讀,后因唐山大地震而中途停頓。1980年,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lián)合成立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繼續(xù)開展整理研究工作。199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再次開展整理研究工作。2021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聯(lián)合攻關,展開了新一輪定縣簡保護修復、信息提取和整理研究。
定縣簡系科學發(fā)掘的出土文獻材料,具有傳世文獻無可比擬的原真性,年代相對明確,對相關古書的成書和流傳等關鍵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經(jīng)過多位前輩細心嚴謹?shù)恼怼⒊?、摹寫、釋讀與校注,《儒家者言》①《文子》②《論語》③《六韜》④四篇釋文和部分摹本資料先后在《文物》雜志上發(fā)布,另外,《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單獨輯印成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⑤這些材料一經(jīng)刊發(fā)就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在文本性質(zhì)、文獻價值、成書年代、思想內(nèi)容、篇章結(jié)構(gòu)、語言文字、整理校勘、書法藝術(shù)、簡策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F(xiàn)按篇目發(fā)表的先后順序,將相關研究成果總結(jié)如下。
1. 定縣簡《儒家者言》相關研究
關于文本性質(zhì)與文獻價值。李學勤推斷定簡本《儒家者言》是《孔子家語》的原型。⑥寧鎮(zhèn)疆認為它介于《說苑》和《孔子家語》之間,是尚處形成階段、并未定形的《家語》,具有一定的過渡性。⑦劉凡超認為它是未經(jīng)孔安國整理的先秦《孔子家語》的節(jié)選本。⑧劉全波、晁芊樺認為定縣簡《儒家者言》并不算古本《家語》,但承認其引有《家語》內(nèi)容。⑨鄔可晶認為《孔子家語》中與定簡本《儒家者言》相同或類似的文句、段落或篇章,有不少由編者加工、改造那些材料而成,而且相關內(nèi)容要晚出。何直剛整理發(fā)現(xiàn)《儒家者言》的絕大部分內(nèi)容散見于一些先秦和西漢時期的著作中,但它比這些書保存了更多的較為古老的原始資料,可以校正謬誤,是研究儒家學說、思想的重要古籍。李海霞認為簡本《儒家者言》可為推翻《家語》“偽書說”提供有力證據(jù),對考證其成書過程也有重要價值。蘇成愛認為《儒家者言》第24章是帶有經(jīng)說的《孝經(jīng)》,是現(xiàn)存最早的經(jīng)傳合璧的《孝經(jīng)》抄本。
關于成書年代。何直剛以簡文中所見最晚之人為樂正子春,定該書成書時間的上限,又與相關傳世文獻相對照,將該書成書年代的下限定為戰(zhàn)國后期。①劉凡超贊同何直剛成書在先秦的結(jié)論,進一步分析認為其中部分章節(jié)(如第三、八章)作于漢初。②
關于語言文字與整理??薄D草x中等對《儒家者言》中個別詞語用法作了歸納和整理。③劉凡超、張巖、劉嬌對《〈儒家者言〉釋文》中部分釋文和分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④
2. 定縣簡《文子》相關研究
關于傳世《文子》的辨?zhèn)螁栴}。定縣簡《文子》公布前,一般認為傳世《文子》是偽書,或謂之“駁書”。定縣簡《文子》公布后,胡文輝仍以之為偽書;⑤張豐乾、曾達輝、寧鎮(zhèn)疆認為《文子》是駁書;⑥艾力農(nóng)、李定生則主張《文子》并非偽書。⑦
關于文本性質(zhì)及相關問題。李學勤、張固也、裴健智等認為屬于《漢志》九篇本。⑧劉群棟主張非《漢志》九篇本。⑨王三峽提出存在一種含“傳語”的《文子》文本(稱為“傳本”),其與簡本匯集成九篇本,而后演變成今本《文子》,而《淮南子》與今本《文子》互見的部分俱源自傳本。孟鷗認同此觀點。王云度、譚家健、葛剛巖、羅仲祥、王慕湘、黃湛、連劭名、李縉云、張豐乾等均認為簡本《文子》確與今本《文子》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作了改動增刪。朱大星討論《文子》敦煌本與定簡本、傳世本的關系,認為《文子》一書經(jīng)歷了較長的演變過程,敦煌本是簡本向今本演變的過渡本。王云度指出簡本《文子》是保存下來流行于西漢前期以直承老子自居的道家著作,《淮南子》成書于漢武帝即位初,是在前者基礎上廣泛吸收各家學說整理發(fā)揮而成的。①張豐乾認為現(xiàn)存簡本《文子》和《淮南子》雖同為道家書,但風格迥異,似不存在沿襲關系。②胡文輝認為今本《文子》只有《道德》一篇保存了漢簡《文子》的一些原始材料,其他絕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根據(jù)《淮南子》剪裁拼湊而成。③陳麗桂認為簡本《文子》形成在《淮南子》之前,今本《文子》在《淮南子》之后。④曾達輝認為今本《文子》若干章節(jié)雖與竹簡本相符,其余大部分是剽竊《淮南子》而成。⑤艾力農(nóng)根據(jù)竹簡本《文子》的出土,認為《文子》一書定有后人篡改,《淮南子》抄了《文子》。⑥李定生根據(jù)中山王用《文子》作隨葬品,說明西漢時已有先秦古籍《文子》在流傳,認為《淮南子》抄襲《文子》。⑦張杰、鄭建萍認為《淮南子》抄襲古本《文子》,今本《文子》抄襲《淮南子》。⑧張靜認為簡本《文子》未抄襲《淮南子》,今本《文子》抄襲《淮南子》。⑨
關于成書年代。徐文武認為竹簡本《文子》所述的社會政治狀況與春秋晚期楚國的情況完全吻合,其成書年代應在春秋晚期,最晚也是在戰(zhàn)國初期。丁四新認為簡本《文子》制作有個歷時過程,其《經(jīng)》《傳》《說》可能分別在春秋末、戰(zhàn)國初,戰(zhàn)國早期偏晚或中期偏早,以及戰(zhàn)國中期或晚期偏早的時候形成。蘇芃推測簡本《文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戰(zhàn)國中后期是其下限。韓文濤、張杰、鄭建萍認為簡本《文子》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王三峽認為傳本《文子》的撰作年代約在戰(zhàn)國中期前后,廣泛流行于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中期。趙建偉指出古本《文子》的主體部分撰作于齊威宣時。嚴靈峰認為竹簡本《文子》成書于齊宣王之后。王葆玹從竹簡“經(jīng)”“傳”對舉證實《文子》為戰(zhàn)國中期以后的著作。譚家健指出《文子》的主體部分在戰(zhàn)國后期已成書,是道家后學托名文子而作。劉群棟推斷簡本《文子》的最早成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初。①寧鎮(zhèn)疆提出古本撰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33年。②王艷、鄭杰文推斷簡本《文子》的成書年代應該在齊平王和秦朝之前。③商原李剛認為竹簡本《文子》應該是戰(zhàn)國末年的作品。④李潔、朱穎從“士庶”連言推斷古本《文子》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⑤向井哲夫認為竹簡《文子》所抄本的成書時代上限至少在《孟子》之后,下限為戰(zhàn)國末期或者是秦代。⑥張靜認為簡本《文子》形成于戰(zhàn)國晚期到竹簡下葬之間(前56)。⑦譚寶剛、陳麗桂認為簡本《文子》成書于先秦。⑧丁原植認為漢宣帝五鳳二年為竹簡《文子》成書的下限,但其所抄文本可能為先秦典籍。⑨張岱年指出古本《文子》形成在漢初,為文景之時黃老學派的著作。王博、張豐乾、何志華認為簡本《文子》年代不早于漢初。11
關于簡本《文子》對文子、平王其人的考證作用。王博、葛剛巖認為簡本《文子》中的“天王”應是周平王,與之對話的文子當是周平王時期士大夫。魏啟鵬也認為是周平王,文子不是計然,而是晉之公孫,姓辛。李學勤推斷文子是楚平王朝中人物,是老子弟子,長孔子十年以上。羅仲祥認為平王應該是楚平王。徐文武也認為平王是楚平王,并進一步論證文子是楚平王時楚人,老子弟子。嚴靈峰認為文子是齊人,稷下先生。王艷、鄭杰文認為平王是戰(zhàn)國時的齊平王。李定生認為平王是齊平公,文子當生于魯定公初年,與卜商子夏同時。張豐乾認為平王非實指,而是依托,文子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田文,依托“平王”言明時世。
關于思想內(nèi)容。葛剛巖、徐文武認為竹簡本《文子》秉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對黃老道家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①羅仲祥認為文子的教化思想來源于老子,其辯賢論,即師宗老子的“無為”理論,又辯證地運用“無為”理論。②劉偉指出竹簡《文子》中“天道”理論繼承了老子“道生于有”的思想,但否認“有生于無”。③裴健智指出簡本《文子》屬于帝師類文獻,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思想,進一步對《老子》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④張豐乾發(fā)現(xiàn)竹簡《文子》與竹簡《老子》的思想主題多處呼應,選取“天地”“帝王”“執(zhí)一”“無為”等核心范疇進行分析,是對《老子》思想的發(fā)展。⑤丁原植認為簡本《文子》在道的基礎上對德、仁、義、禮的討論,顯示出由《老子》發(fā)展而來的新的人文建構(gòu)。⑥曾春海論述了竹簡《文子》的無為觀,認為其象征著治人取向的無為之治。⑦劉偉通過對竹簡《文子》中“道”與“德”兩個重要概念及其關系的分析,說明“德”是早期儒道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結(jié)合點。⑧韓文濤、曹現(xiàn)娟指出竹簡《文子》的“鬼神”,受祖先崇拜思潮的影響,指的是君王歷代已逝祖先的靈魂,其福佑庇護對王道、王德的形成,具有正面的輔助力量。⑨趙雅麗研究了《文子》戒慎觀點的各個方面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慎積道德角度出發(fā)探討了簡本與傳世本思想上的承繼與發(fā)展。向井哲夫探討了竹簡《文子》的思想基本特征,即老子學派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并存。11
關于篇章結(jié)構(gòu)。李學勤把簡2465標點為“《文子》上經(jīng):《圣□》、《明王》……”,認為竹簡《文子》原分上經(jīng)、下經(jīng),各包含若干篇,《圣□》《明王》是上經(jīng)的前兩篇。裴健智、邢文等持類似說法。張豐乾認為2465簡和0909簡所代表的應該是說明《文子》的主旨及其意義的“序”(“敘”)或“要略”之類。張固也等認為2465簡為竹簡《文子》卷上的標題簡,應標點作:“《文子》上:《經(jīng)》、《圣[知]》、《明王》?!逼渲小拔淖印笔菚?,“上”指卷次,“經(jīng)、圣知、明王”是三個篇名。這三篇依次對應于今本所抄九章中的前四章。趙建偉、譚寶剛對2465簡作為標題提出質(zhì)疑,認為可能是內(nèi)容輯要,而非篇名標題。①
關于文本復原。張固也參考今本《文子》對簡本《圣知》篇的闕文予以補足復原,②同賈海鵬合著以簡本《文子》最前面的三枚簡文為基礎,以今本對應部分為主要依據(jù),比較完整地復原出簡本首章內(nèi)容,并擬定其章題為“聽道”。③后撰文進一步將簡本復原為包括三卷九篇三十六章八千多字的完整文本。④趙雅麗未用今本篇章結(jié)構(gòu)來為簡本分篇,而將全部竹簡重新排序,以“圣知”為《上經(jīng)》提綱,以“師徒”為《下經(jīng)》提綱,力圖將其復原為一篇首尾完備、邏輯清晰、懇切誠摯的君臣、師友之間的對話問答記錄。⑤晁福林結(jié)合今本《文子》對簡本《文子·道德》篇進行復原,并做了文字梳理。⑥
關于語言文字。韓文濤對簡本《文子》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做了研究。⑦徐富昌將簡本《文子》與傳世本《文子》異文進行了比較研究。⑧
關于整理??碑愖h。張固也指出整理小組的統(tǒng)計不太準確,一是漏檢對應簡十余支,二是沒有看出第十一章有對應,三是誤以為第八章有對應,四是所謂《道原》等篇內(nèi)容相似的說法大多不可信。⑨王三峽列舉了簡本《文子》白話文中標點的諸多不妥之處。張豐乾在王三峽的研究基礎上,運用相關文獻對簡本《文子》2329、0198、0876、0826、0864、2437等釋文句讀做了若干訂正。11
3. 定縣簡《論語》相關研究
關于文本性質(zhì)。整理小組1981年文章提出簡本《論語》是“魯論、齊論、古論三論并行時的一個本子”;韋揚認為簡本《論語》是古、齊、魯三家《論語》形成之前各家融合的一種文本。單承彬、邱居里、趙晶、趙瑩瑩認為簡本《論語》應屬于《魯論》系統(tǒng)。李學勤認為屬《齊論》的可能性更大些。①孫欽善認為簡本當保留了古文《論語》的一些面貌。②王素、溫柔認為簡本《論語》是一個比《張侯論》更早、偏《魯論》又融合了《古論》《齊論》的融合本。③唐明貴、陳東、鄭春汛、李慶、李若暉、劉萍萍認為簡本《論語》當屬“三論”之外的一種文本。④
關于成書問題。梁濤認為《論語》應該在孔子去世一百年之內(nèi)已基本成書,編纂者主要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⑤李慶認為定簡本并不能證明《論語》的早期成書說,只能說明現(xiàn)行本《論語》的形成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⑥楊朝明結(jié)合郭店簡提出《論語》成書時間在公元前428年至公元前400年間。⑦陳東、劉萍萍認為簡本《論語》抄寫于漢高祖時期。⑧趙瑩瑩認為簡本抄寫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間。⑨邱居里提出簡本的抄寫時間約在公元前154年劉余封魯王至前55年中山懷王入葬之間。王剛重新討論漢代的避諱問題,認為簡本寫定年代在漢景帝時期。11
關于篇章結(jié)構(gòu)。陳東認為簡本《論語》的分章并沒有超出傳世本分章變動的范圍,《論語》的篇章結(jié)構(gòu)在漢初應已基本固定。李慶認為簡本《論語》比現(xiàn)行本所缺章節(jié)的若干部分,并非因受損而殘缺,而是原來本子中本來就沒有,為后人根據(jù)“齊論”或其他資料補入。
關于文獻價值。唐明貴認為簡本《論語》是目前已知較早的《論語》抄本,它的出土對于校勘今本《論語》,研究《論語》一書自漢代以來的流變狀況,以及研究孔子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一媛認為簡本《論語》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西漢時期《論語》的流傳及??眰鞅尽墩撜Z》提供了至為關鍵的依據(jù)。①溫柔、趙晶研究發(fā)現(xiàn)簡本《論語》在對今本《論語》文字和文意理解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獻價值。②
關于語言文字。陳斯鵬、馬玉萌、韋揚、葉峻榮、羅綺、劉萍萍、何永欽、趙瑩瑩、周曉麗、“抱小”(蔡偉)對簡本異文進行了研究。③張光裕、邱德修、孔德琴對簡本《論語》中的通假字進行了分類研究。④張玉金利用簡本《論語》中的“弗”與“不”字討論了古代漢語發(fā)展中二字的兼并現(xiàn)象。⑤黃金貴、郭海文、單承彬、周曉露、張松輝、周文、杜正乾、孔漫春討論了簡本“哀公問主于宰我”一句,增進了對此句的理解。⑥羅積勇對定簡《論語·先進》中“衍”字進行了考訂,認為是抄寫錯誤,應該為“衎”。⑦鄭春汛考察了簡本《論語》中用古字形的情況。⑧李建平據(jù)定縣簡討論“子貢”“子贛”的名稱問題。⑨魏宜輝對定縣簡與平壤簡《論語》進行了校讀。尚學玲將今本《論語》與定簡《論語》《為政》篇進行了比較研究。陳東根據(jù) 11枚章數(shù)簡推斷當屬于今本的篇章,并根據(jù)簡本用字特點推斷簡本來源于口誦《論語》。
關于整理校勘異議。孫欽善、李紅艷對《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一書在??卑姹镜倪x用和具體??狈矫娴牟蛔闾岢隽俗约旱目捶āj愃郭i指出整理者對簡本《論語》字詞理解的偏差造成的標點失誤和校注時誤引文獻材料的錯誤。①劉萍萍指出簡本《論語》在整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②李慶主張竹簡整理應該按現(xiàn)代考古學的基本方法,盡可能把原始的狀況,按其原樣記錄公布出來。③
4. 定縣簡《六韜》相關研究
《六韜》作為一部兵書,在銀雀山漢簡《六韜》和定縣漢簡《六韜》出土前,一直爭議不斷,一般被視為偽書。解文超、崔宏艷通過對存世文獻與地下出土資料的考證,認為《六韜》為秦漢以后偽撰的說法是錯誤的,其為先秦時期的兵書作品無疑。④
韓立森通過整理發(fā)現(xiàn),定簡本《六韜》有十三個篇題,均單獨占一支簡,與傳世本有出入;內(nèi)容均是講政治謀略,不講兵法,與敦煌唐人寫本《六韜》最接近;糾正《六韜》偽書說;推斷其成書的年代應該在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⑤
傅榮賢認為,定簡本《六韜》“保留了13個篇題,從篇題的序數(shù)來看,至少在31篇以上”,說明簡本《六韜》是留意于篇章次第的,可作為校讎學的重要義例之一。⑥李銳、程鵬萬也撰文對定簡本《六韜》的篇題設置與結(jié)構(gòu)做了討論。⑦
5.其他綜合研究
王東明、馮景昶、羅揚研究了定縣簡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意義,簡文以實物形態(tài)將我國隸書的成熟時期由東漢中晚期提前到西漢中期。⑧韓文濤、曹現(xiàn)娟對定縣簡簡策制度進行了討論。⑨張靜將定縣漢簡與孫家寨漢簡進行了專題比較研究,總結(jié)以往研究成果,并將簡本與對應的傳世文獻進行對讀。
綜上所述,定縣簡出土半個世紀以來,整理研究工作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是竹簡出土時已全部炭化、殘損嚴重,幾十年輾轉(zhuǎn)收藏整理又有所損傷,文字識讀和編連綴合都極為困難;二是受技術(shù)條件限制,一直未能有效提取竹簡圖像信息,尚不具備全面深入研究之基礎;三是由于沒有可靠圖像作為依據(jù),已有研究成果只能依靠原整理者的摹本和釋文,很多重要研究方向和觀點缺乏證據(jù),或無從驗證。隨著新一輪定縣簡保護修復、信息提取和整理研究工作的開展,研究團隊在竹簡保護和圖像信息提取等方面已取得突破進展,相信在新圖像資料的基礎上,以上三方面問題應能得到有效改善,定縣簡的整理與研究工作也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附記:此文寫作得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賈連翔副教授熱情指導和田碩同志大力幫助,謹申謝忱。
(責任編輯:徐衍)